我不想做打工人,卻淪為平臺打工人
編輯導語:隨著外賣的普及,越來也多的餐飲門店必備一項服務——外賣。殊不知,不想做打工人,自己創(chuàng)業(yè)搞餐飲,卻淪為平臺打工人。外賣平臺所收取的商家傭金數并不小,這讓許多商家都很困擾。本文分享了餐飲創(chuàng)業(yè)者的經營故事,一起來看看。
受困于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天價房價,在城市摸爬滾打多年的年輕人,也開始有了回家的打算,帶著一線城市的干勁與希冀,貼上小鎮(zhèn)青年的標簽,重新踏上一條自我救贖的路。
互聯網經濟騰飛效應傳導下,小縣城的商業(yè)經濟也被裹挾前行。
互聯網模式滲透以及造富故事鞭策,似乎提前讓小城鎮(zhèn)完成基本面“進化”,面對“潛在”的運行規(guī)則,小鎮(zhèn)城市選擇接受、適應以及融入生長。
隨著直播電商、社區(qū)團購、外賣配送等行業(yè)興起,各大互聯網軍團往小城鎮(zhèn)開拔,你追我趕開城擴列,催生了一系列在小鎮(zhèn)青年看來可以養(yǎng)活自己的生存之道。
這群年輕人懷揣激情、斗志與期盼,帶著大城市積累下的累累經驗,投身于創(chuàng)業(yè)大軍中,融入為小鎮(zhèn)高樓瓦礫的一份子。
在互聯網大邏輯之下,作為最后的執(zhí)行一環(huán),他們的權益猶如夾在中間的夾心層餅干,彈性可大可小、可脹可縮。
相比于被媒體爭相報道的“逆行者”外賣騎手、快遞小哥,小商家也是底層服務鏈條下受支配的群體之一。
創(chuàng)業(yè)是一條救贖通道,張林想借此擺脫漂泊在外、居無定所的打工生涯。
一、氪金游戲
幾個月前,受表哥“提點”,張林辭去待了六年的一家連鎖火鍋店廚師長職位,決定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原本計劃開設線下實體店,受到疫情沖擊,兜兜轉轉做起了專職外賣店。
對于外賣行業(yè),回家鄉(xiāng)之前,張林也做過一些功課,請教過一些“老前輩”,也跟一些正在開店的朋友聊了很多,大概摸了一遍小縣城開店“潛規(guī)則”,比如哪些貨好賣,哪里能進到低價貨源,哪里離商圈近而且地段不貴,外賣店鋪該怎么運營等等。
經朋友引薦,張林租下了一間三人合租的店面,其它兩家也是做外賣餐飲的,只不過做的品類不一樣。
門口沒有放店面的招牌,從外面看,有點像一間倉庫改裝而來,店面倒是很大,但歸屬于張林的空間卻狹小許多,大概20多平米,處于最里面位置,剛夠一個廚房空間大小,內飾也是破破爛爛。
好在油煙機、冰箱、桌子等廚房基礎設備齊全,剩下烤架、餐具也都可以直接淘置二手,對于一家臨時開張的小作坊來說,條件尚可接受。
這里確實也屬于小鎮(zhèn)的中心商圈,邊上圍繞的是居民樓,外圍有一些餐飲實體店,不超過500米還有全縣最大的星級酒店。
張林的店位于小巷街道最里面一環(huán),沒有做線下門店,所以門面簡陋些也可以節(jié)約成本。
地段不錯的同時,同行競爭便異常激烈,單單從外賣平臺上看的分析數據,這附近不大的商圈里,就有超過90家做燒烤的店,其中還包括一些線上、線下通吃的實體店。
同行競爭大是每個行業(yè)都存在通病,與其它外賣食品不一樣,燒烤普遍的客單均價更高,僅僅從食材成本來看,利潤率可以達到60%。
帶來的好處就是,可以把商圈多擴大幾公里,遠距離配送設置更高的起配費用,擴大競爭范圍。
比如3公里以內起送價在20元,3公里以外起送價可以設置到30元,并且可以分階梯設置,單價高的同時,自然也就降低了配送均價。
有的商家為了節(jié)約成本,直接選擇在居民樓上開家店鋪,商住一體,外賣做好就放在門口等騎手拿走,張林所處的這塊狹小區(qū)域,集中了一堆店鋪,有的配送員來取貨時,經常走錯片場。
做外賣平臺與實體店不太一樣,平臺給予的時間容忍度(用戶等待時間)并不高,如果不能及時“交貨”,隨時會被平臺判罰。
為了及時應對接收的訂單,張林特意將堂弟拉來入伙,雙方五五投資、五五分賬、五五平攤風險,張林負責烤制食品,弟弟負責打個下手,可即便如此,在點餐高峰期,仍勉強應對同一時間段來的訂單壓力。
張林每個月場地租金900元,相比于大城市動輒幾萬的月租,還可以承受。至于基礎設備,秉著能省一分是一分的勤儉節(jié)約“革命精神”,張林在置辦行頭也就花了5000塊,按照張林的說法,錢要花在刀刃上,這把刀刃指的就是平臺推廣。
跟開淘寶店鋪一樣,外賣平臺同樣有類似的曝光邏輯,而且,店鋪曝光雪球效應更加明顯。
處于后梯隊的商家根本展示不到用戶面前,只有不斷“氪金”才能獲得進店率以及下單率。
二、金字塔底
縣城的生意遠沒有想象中的那般輕松,這也是張林剛進入行業(yè)最直觀的感受。
除開人口基數小外,點外賣的核心群體是年輕用戶,大多數集中在20-35年齡段,在僅有的存量市場下,獲取曝光便成為店鋪持續(xù)運轉的核心指標。
新店剛開張時,店鋪有新客優(yōu)惠等福利,外賣平臺也會適當給予一些新店流量扶持,初始期還能獲得一些曝光,但過了七天后,情況便急轉直下,有時一天也難等到兩單。
有懂門道的朋友便告訴張林,店鋪需要持續(xù)買曝光推廣,不買推廣基本很難有單,刷單、買曝光是大多數外賣商家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但有時買曝光也未必能夠帶來實際成交量,一天花50-100的推廣,可能也就成交個4、5單,平攤下來,虧損更多。
在小縣城里,像陳林這樣的小餐飲個體戶有很多,外賣服務強綁定在外賣平臺上,而外賣平臺也會提供不同的服務方式。
以某平臺為例,如果走平臺專門配送,平臺會抽取19%-22%的費用,不另收取額外配送費用;如果不走平臺配送,也就是走第三方配送,外賣平臺將抽點7%(技術服務費),配送需自己找第三方服務比如順豐、UU配送。
創(chuàng)業(yè)初期出于精細化考量,張林選擇了后者,后來張林仔細算了筆賬,其實這兩種收費方式差異都不太大。
張林的燒烤外賣客單價平均大概在30元左右,這在餐飲行業(yè)的利潤已經算不錯的,不過高單價并不意味著高利潤,一單30元的訂單,平臺抽取7%,走第三方配送費用平均5元一單,晚上十點之后價格可能達到7元左右。
再加上食材的成本,店鋪每天的推廣費用,平攤下來,一單大概能掙10塊,一天如果不能做到1000元的流水,開支都無法平衡。
此外,做外賣有時比做線下門店更累,成交單利潤低,促使需要接更多的單量,來保證店鋪存活,這就需要更多的曝光,但單量上來的同時,店鋪接單的承壓能力也有限,陷入循環(huán)反復中,只有穩(wěn)定的單量才能良性運營下去。
開店三個月以來,張林沒能睡好一個踏實覺,焦慮感也一直從心底蔓延。
燒烤店的作息時間與其它飲食不太一樣,點外賣的用戶往往是大晚上消費,越是凌晨單量越多,所以,張林的作息時間也與正常工作的人截然相反。
下午4點開張一直到凌晨3點,下班收拾廚房,把沒有出售出去的食材放進冷凍層防止腐爛,打掃衛(wèi)生,趁著天還沒亮,回家補覺,這基本組成了張林一天的時間排期。
國慶期間連軸轉了好幾天,張林每天回到家倒頭就想睡。店鋪剛起步,每天需要定量購買第二天食材,加上買的兩個二手冰箱不是很大,很多食材只能依據前一天單量來判斷該進多少貨。
一旦斷貨又沒及時在平臺下架,只能騎車去附近的超市直接購置,這樣一來,食材成本也就上來了。
開店是一件磨人的活,休息更是一件奢侈的事,雖然平臺一年有30天的“歇業(yè)保護”,但張林緊繃的神經一刻也沒放松,畢竟,自己開店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開一些店鋪上的事,偶爾還會出現一些用戶糾紛問題。有一次,剛回到家倒頭就睡的張林,接到了外賣平臺的退單電話,有用戶表示他定的外賣沒有接收到,張林只得打電話給騎手,騎手說確實已經送到了用戶手中,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羅生門”撕扯。
最后,平臺秉承著“用戶第一”的原則,接受了用戶的退單要求,錢也一并退還給了用戶,對于張林來說,這一單相當于白忙活了,還倒貼進去一單食材、配送費。
在互聯網語境下,平臺的話語權超越了所有環(huán)節(jié)。
三、流量陷阱
如果說平臺抽成、配送自費、運營推廣這些環(huán)節(jié)費用是一家外賣店的基礎開支,對于一家剛起步的外賣店來說尚可承受,那么滿減活動、會員活動以及其它補貼活動的重壓,就如同第二道“五指山”,小商家們只能選擇承受。
營銷引流工具既是平臺活躍商家的“利器”,同時也是商家們拿流量的“軟肋”。
例如平臺不斷推陳致新的外賣活動,名義上是為商家提供更加便捷的引流工具,實際是一個“白鼠游戲”,加入游戲中的商家只能奮力奔跑,誘使一些商家不惜低價乃至虧本銷售,只為在平臺積攢高人氣、高評論以及高評分。
靠量維持運營,不跟進的商戶只能在這場淘汰賽中出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外賣平臺的介入,間接攪渾了當地市場供需兩端。平臺需要的是推高成交量級、用戶量級,吸取商家持續(xù)活動帶來的養(yǎng)分,如此往復,商戶只能拼速度、拼量級、拼補貼價。
張林也明白游戲規(guī)則,不過,浸染餐飲多年的張林,并不打算迎合非理性營銷,多年的餐飲經驗告訴他,靠拉低價格獲取用戶,在餐食質量上勢必大打折扣,與其跟風打價格戰(zhàn),倒不如在產品口碑上下功夫。
不過,擺在現實的面前,多少有幾分妥協的意味。比如滿減等活動卻不得不參加,這似乎已經成為餐飲行業(yè)約定熟成的標準,若沒有直接的優(yōu)惠支持,用戶進店也不會下單。
在整個餐飲業(yè)中,小商戶處于最末端一層,也是盈利空間最不確定的一層。
在實際運營中,也避免不了一些流量“陷阱”,比如用戶開通會員獲得抵扣紅包,平臺收取會員費用,6元的抵扣券,平臺承擔2.5元,商家承擔3.5元。張林覺得這有點霸王式捆綁營銷,但又不得不接受。
外賣店開張三個月來,張林并沒有掙到什么錢,刨除房租、水電、食材成本、推廣費用,搭上的人力成本,基本屬于虧損狀態(tài)。
坐在店里等訂單的時間里,張林抽完一根接一根的煙,偶爾會有一些熟知的朋友過來店里消費,也算是幫襯一把,不過,這時有時無的訂單仍掩飾不了張林對未來的困惑與焦慮。
如今,小縣城的生意并不好做,以往做線下門店還能自足,現如今,外賣平臺滲透,用戶習慣養(yǎng)成,將一部分年輕用戶拉攏到線上,很多小餐館只能選擇線上線下一起做,店鋪亦是自顧不暇。
張林給這次創(chuàng)業(yè)留有一年余地,房租到期后,或許又要開啟另一段經歷。
“我們都是打工人,回來給平臺打工”,這句帶有自嘲式的句式,似乎無聲控訴這個時代給予的擠兌與壓制。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林屬于化名
本文由 @零售商論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我不想打工,卻淪為打工人,看完整個人都不好了,看來得提前策劃養(yǎng)老了。
靠量維持運營,不跟進的商戶只能在這場淘汰賽中出局。
我一看這標題,哈哈哈哈說的不就是我嗎,打工人實慘啊
通過本篇文章對外賣平臺的解讀,好像可以理解外賣食品越來越貴的原因…
外賣沒有優(yōu)惠在小縣城確實不會有什么人點,沒有好做的生意。
現在中小商家都很難經營下去啊,反倒是大商家,動動手指就能日進斗金,唉……
唉,商家也確實難做啊,畢竟每個人都想要賺多點錢唉
可惡的資本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