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能讓用戶做出更“好”的決策?

6 評論 3205 瀏覽 6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讀:我們在進行消費的時候,明明已經再三告訴自己要理性,但是最后還是花了很多額外的錢,沖動消費。這是商家在巧妙地讓用戶“下意識”做決策。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又臨近了,還記得去年雙十一之前的膨脹定金活動嗎?

當時我們想著有便宜先占了,反正就幾十塊錢用不了就不要了。

等到雙十一正式開始,前100名折上折、滿300減30等各種活動襲來,快樂又痛苦,我們在深夜付了余款買了很多原本并不需要的商品。

活動結束,我們又當即宣布明年再買就剁手!但跟一年又一年的春晚一樣,明年我們還是會照買不誤。

一、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在“下意識”的做決策

諾貝爾第 34 屆經濟獎獲得者卡尼曼教授,他開創性地將心理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經濟學研究中: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判斷和決策。

他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指出:人的大腦在決策時存在兩套系統。

系統1善于利用直覺、經驗、感覺進行快思考,也就是下意識的直覺思維。

系統2則需要調用邏輯、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慢思考,也就是邏輯思維。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需要快速做出決策的情況下,我們都會使用系統1。這種時候,我們幾乎不用怎么思考,也就是“下意識”的做出決策。

二、套路的本質是利用了我們的“下意識”

有的時候買東西回家,等到系統 2 復蘇,那個時候已經沒法退貨了,我們才感覺“被套路了”。

這其實都是商家巧妙的利用了人們的“下意識”的系統 1,引導消費者進行本意之外的額外的消費。

系統 1 的特點是通過簡化思考流程,進而提升決策效率,必然會導致部分有用的信息被忽略,最終導致偏見或者決策失誤。

三、如何將“下意識”融入產品設計

既然商家可以利用系統 1 的偏見達成商業目的,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是否能利用這種“偏見”進行產品設計從而實現商業價值呢?

下面我們來看2個應用案例:

應用1:承諾與一致性

這個原理主要是指 “當承諾是發自內心而不是被別人強迫做出選擇時,我們會全力堅持自己當初的選擇,哪怕這項選擇需要有所付出也在所不惜”。

也就是,我們一旦做出承諾會努力保持行為上一致性。

來做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實驗人員隨機向路人提問,你是否愿意幫助貧困山區的兒童,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似乎并不需要付出什么額外的東西,就能夠收獲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形象,所以很多人的回答是:愿意。

當實驗人員繼續追問:是否愿意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捐贈一些小額的錢,或者購買一些公益商品。

這個時候,一部分人慷慨解囊。

但如果沒有前面的問題,直接來問是否愿意捐贈,實驗人員被拒絕的比例大為提升,因為并未作出承諾(第一次的提問本質是對自己樂于助人形象的一個承諾)。

這個實驗說明承諾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我們保持行為上一致性。

雙十一的膨脹定金就是利用了人們的承諾與一致性原理。

當我們為了優惠支付了定金,相當于主動做出了承諾,當雙十一到來我們就會去支付剩余的金額,為了保持我們行為上的一致性。

回歸到工作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承諾與一致性原理,檢查產品在哪些環節需要提高用戶履約率、完成率,然后加以設計。

比如,在學習APP設計上,我們可以讓學員在開始學習課程前完成一份承諾書,在承諾書中寫下自己學習的目標、計劃、簽名。

如果要加強效果,還可以增加公開承諾的設計,轉發到社群里獲得積分或者獎勵等。

得到、Keep都做了類似的設計,不信你去看看~

應用2:互惠式讓步

一些人系統 2 比較強,可以克服這種膨脹定金套路,為了避免過度消費而放棄定金。

一山更比一山高,商家怎能不知道呢?商家推出了連環殺招:前100名折上折、滿300減30。

這類活動又讓消費者陷入了另一個陷阱:“互惠式讓步”。

著名的水門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因為該案件,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于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因丑聞而辭職的總統。

幕后策劃者曾經提出了3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價值100萬美金的竊聽計劃,包括安排直升飛機和間諜,成本又高,方案聽起來也不靠譜,方案直接被高層否決了;

第二個方案,是價值50萬美金的竊聽計劃,這次去掉了直升飛機,還是被否決了;

最后一次,策劃者提出了僅25萬美金的竊聽計劃,方案得到了通過。

事后,參與決策的人被審問到這個決策,他們回答是:因為前兩次已經拒絕了,第三次非常便宜,而且可以不必再收到第四第五次方案,于是同意了。

決策者都是精英,且有一致的目標:幫助尼克松贏得總統大選。但復盤整個事件,哪怕是如此精明的決策者都受到了互惠式讓步的影響。

互惠式讓步是指:當人們希望達成某個目的時,應該先向對方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如果對方同意了皆大歡喜,如果對方拒絕了我們再拿出自己真實的更低要求,通過愧疚感和對比影響對方的決策,最終達成自己的目標。

其實就是討價還價,夸張點說就是:如果要賣東西,第一次出價可以比預期要價高一倍;如果是砍價,第一次先對半砍,砍到腳踝。然后雙方再開始談判。

所以當我們第一次拒絕支付定金放棄了優惠,商家又退了一步,給了更大的優惠,大部分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繼續完成余額的支付。

在實際產品設計中,如果用戶因為價格太高選擇離開時,我們可以考慮使用互惠式讓步原理進行優化,從而提升轉化率和留存率。

比如,在APP上退費、關閉續費時,我們經常會遇到彈窗:“取消退費/關閉退費,領取5元代金券”?

這就是典型的利用了互惠式讓步原理,在用戶準備離開的時候,給一些優惠,讓用戶留下來。

當然這種原理起效的前提是,用戶是因為價格敏感而離開,如果用戶是因為產品質量、服務等嚴重的投訴問題選擇離開這個設計是很難起效的。

四、利用“下意識”讓用戶做出更“好”的決策

從心理學的視角觀察身邊的商業活動,很多商家都利用了用戶的 “下意識” 判斷與決策,從而達到商業目標。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日常工作就是基于對用戶的理解,通過產品設計影響用戶的行為,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商家們目的相同。

好好利用這些心理原理,我們也可以發現更多可以優化的點,設計出更符合用戶“下意識”的產品或者功能,讓用戶做出更“好”的決策。

 

作者:Nathan,商業行為學碩士,擁有PMP證書的教育行業產品經理,曾經運營過收超千萬的項目。公眾號:內小森

本文由 @NATH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完這篇文章,學到了很多,希望設計出更符合用戶“下意識”的產品或者功能,讓用戶做出更“好”的決策。

    來自江西 回復
    1. 感謝閱讀~

      來自上海 回復
  2. 在面對各種滿減福利的時候,消費者確實會有沖動消費的意識,商家利用用戶“下意識”做決策這一心理,達到產品的輸出~

    來自江蘇 回復
    1. 是的

      來自上海 回復
  3. 沖動消費這個詞我可太熟悉了,看完這篇文章希望我能控制住自己!

    來自江西 回復
    1. 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提醒,來控制自己,推薦閱讀我最新發的《情緒設計:如何讓創作者上癮》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