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acebook到微信,社交媒體的青少年之困
編輯導語:社交媒體自誕生以來,對社交行為的影響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發展到今天,它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加已經不可回避,青少年保護的問題顯得越來越急迫而重要,如何讓青少年走出社交媒體之困,我們需要產業、學界和社會一起努力。
在社交媒體興旺發達發展了二十年后,青少年保護的問題顯得越來越急迫而重要。上周,在被“吹哨人”弗朗西斯·豪根指控Facebook選擇利潤而不是安全,且Instagram一直以來在對青少年尤其是少女造成傷害后,Facebook宣布將在Instagram上推出一系列新功能,以幫助保護青少年,包括推出一項名為“休息”的功能。在該功能中,系統將鼓勵青少年在使用 Instagram 時休息一下再繼續使用。
另外,Facebook還計劃引入新的可選控制,讓父母監督青少年的在線活動,不過具體的上線時間還未確定。上個月末,Facebook已對外透露將暫停計劃中的青少年平臺Instagram for Kids項目的開發。國內的社交巨頭微信,在上周的版本更新中,也在青少年模式中上線了“監護人授權”功能。保護青少年免受社交媒體的傷害,多加一層來自家長的“審核”。
在青少年保護的議題上,社交網絡環球同此涼熱,但這些各顯神通的保護措施,真的會更有效嗎?
一、重要的用戶,持續的傷害
一項研究顯示,13.5%的少女稱Instagram讓自殺的念頭更加嚴重;17%的少女稱Instagram讓飲食失調更加嚴重。
10月初,前Facebook雇員弗朗西斯·豪根向美國執法部門舉報Facebook,其中一項指控正是針對其旗下重要的圖片社交應用Instagram,對青少年尤其是少女造成的傷害。在被曝光的Facebook內部研究報告里,Instagram明顯比其他社交媒體對青少年造成了更糟糕的影響,尤其是在“社會比較”這個問題上。所謂“社會比較”,是指人們根據他人的吸引力、財富和成功來對比評估自己的價值位置。
這是因為Instagram更注重“把焦點放在臉上”,“我們讓三分之一的少女的身體形象問題變得更糟”,“32%的少女表示,當她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糟糕時,Instagram讓她們感覺更糟”,“青少年將焦慮和抑郁的增加歸咎于Instagram”,這些都是內部研究所表明的內容。
在Facebook一項針對美國和英國青少年的研究中,超過40%認為自己“沒有吸引力”和大約25%認為自己“不夠好”的青少年表示,這些不好的感覺正是來自Instagram。許多人還表示,這款應用削弱了他們對友誼的信心。
被曝光的文件顯示,一名Instagram研究經理向同事解釋稱,青少年說他們不喜歡花在這款應用上的時間,但覺得必須在場。“他們經常感到‘上癮’,知道他們所看到的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有害,但卻無法阻止自己?!?/strong>
盡管內部的研究已經體現Instagram對相當一部分人是有害的,但Facebook的高管們在公開場合發言時卻很少引用自己的數據來顯示這些負面影響,他們往往引用牛津互聯網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的研究,而后者的研究顯然受到有限權限的影響難以深入,得出的是一些社交媒體使用與抑郁癥之間幾乎沒有關聯的結論。
就在今年3月的國會聽證會上,Facebook CEO馬克·扎克伯格在被問及青少年和心理健康時還表示,“我們看到的研究表明,使用社交應用與他人聯系可以對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好處。”可以看出,在商業利益面前,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的心理健康可能被嚴重忽視了。
數據顯示,超過 40% 的 Instagram 用戶年齡在 22 歲及以下;在美國,每天約有 2200萬青少年使用 Instagram。年輕用戶對Instagram而言意義重大,對年輕用戶日漸減少的Facebook而言,更是如此。
二、欲罷不能的上癮
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一書中,亞當·阿爾特提到,Instagram的創始工程師之一格雷格·哈奇馬斯早已察覺自己設計了一臺上癮發動機。
在Instagram上,總有新的熱點可以點擊,“很快,它就像有機體一樣有了生命,人們對它迷戀不已?!毕瘛坝袡C體”一樣存在的不只是Instagram,其他社交媒體或者短視頻、游戲,在拼命攥取人的注意力這一點上基本大同小異,它們背后數以萬計的工作人員,正是在為此而努力工作。
正如亞當·阿爾特在書中所述,人的行為部分受連續不斷的條件反射式成本效益算計所驅動,這種算計決定了人的上癮與否。
“成功”的互動體驗能夠帶給用戶獎勵感,想要更多獎勵,想要再次收獲成功的體驗,他們需要發布更完美更動人的照片與視頻引人注意,每次分享照片、網頁鏈接或更新狀態,都是在賭博,一旦效果不佳,他們收獲的將是挫敗感,以及想要扳回一局的好勝心,長此以往,難免陷入負面循環。
在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里也批評了這些,“因為愛心、點贊、豎起大拇指這些短期的信號給我們獎賞,我們把它融合到價值中、融合到真相中,不論是否虛假、易破碎的人氣,這是短期的,你需要承認,這讓你更加空虛。于是你會再次這樣做。因為這樣,它會將你逼入一個惡性循環。
你會想:我接下來要做什么?因為我還想要這種感覺?!敝灰霈F合適的產品或體驗,無論年齡與性別,任何人都有可能上癮,尤其是在如今這樣一個數字化時代里。
亞當·阿爾特提到,從很多方面看,行為上癮與物質上癮非常相似:它們激活相同的大腦區域,受一些相同的基本人類需求所推動:社會參與和社會支持,精神刺激,見效的感覺。
這些在Instagram上被無限量供應。對于青少年而言,生活是逐漸從現實世界轉向數字世界的。在Instagram上,他們發布照片,發送消息,以此來建立友誼,獲取認可,但在“社會比較”中,他們逐漸變得失落與憂郁。
上周,Facebook表示,除了暫停Instagram Kids平臺的計劃,并計劃引入新的可選控制,讓父母監督青少年的在線活動,包括“休息”功能,不過這些功能具體的上線時間還未定。
而中國各大社交內容平臺為了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而提出的“青少年模式”,也更多停留在時間限制、內容推送限制上。6月份起施行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里,設有兩款規定:任何企業都不得提供誘導沉迷的產品和服務;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這些設置要求在抖音、快手、B站等各大平臺的青少年模式上對應下來:時間上,14歲以下的用戶每天只能使用40分鐘,且晚上22點至次日早上6點無法使用;內容上,推送內容多為教育類、知識類內容;操作上,用戶無法進行直播、無法進行打賞、充值等操作。
10月初,微信發布了新版本,在青少年模式上線了“監護人授權”功能,也只是為青少年使用微信多加了一層管理,這些看起來都更像是一種“物理隔離”。
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上,這些設置能發揮的作用可能很有限,上癮技術廣泛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交媒體早已成為新一代的可卡因,它們不僅控制著青少年的注意力,還在越來越深入地奪走他們在自我價值與身份的獨立判斷能力。
已經越來越多人同意,社交媒體是個弗蘭肯斯坦式的怪物:一旦發明出來,就難以控制它的影響了。它可以被用于加強社區聯結,為友誼、親情和愛提供更方便的溝通渠道,可以普及和傳遞現代文明價值觀,但同時也為假新聞、政治謠言、兩極分化、極端勢力提供了培育土壤。
現在,它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加已經不可回避。要幫助青少年從對社交媒體的慣性依賴以及社會比較中脫離出來,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可能需要產業、學界和社會一起努力,從根本上重新認識一次社交媒體。
作者:連然,張信宇;公眾號:36氪(ID: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Om07HTfKt8wJSz2-rjGrg
本文由 @36氪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就像現在年輕人的那些容貌焦慮身材焦慮不悅納自己,大部分是因為看了網紅們好的一面才產生了這種抑郁情緒的。
對,除了機制外,還有家長學校等需要加強把控呀
這篇文章特別有意思,他其實在告訴我們“現在的社交軟件是如何讓我們上癮的”,如果作者能往這一塊深入討論更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