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7 評論 7685 瀏覽 14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語:社交是人們的普遍需求,這也是社交賽道依舊十分熱鬧的原因之一。再對社交這一現象進行深究,陌生人社交中,用戶為什么會被社交對象所吸引?社交平臺若想留存更多用戶,又可以怎么做?本篇文章里,作者對社交中的“吸引力落差”進行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本文中很多思考,比較散,他們分別來自于社交產品筆記小組內部討論、個人觀察。

幾百年前,哲學家Jeremy Bentham曾經這樣說:“痛苦與快樂……支配著我們所有的舉止、言行和思想?!蔽覀儠蛔杂X地沉迷于肉體和精神上的快樂,同時也會努力去避免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無論一個人是否痛苦與快樂都是會映射到現實生活中,只是表達的方式可能不一樣。

前兩天,我跟一個月前在Soul認識的網友聊了起來。這個女孩比較有意思,她不想工作,攢了一點積蓄后就不再工作,在家待著刷手機……

女孩大概在23-25歲之間,在廣州從事銷售工作,工資并不高,家里在廣州某村,條件一般,有個弟弟在廣州讀大四。前一段時間家里土地被征收后的錢被父親花得差不多了,目前廣州地鐵延長,家里房子面臨拆遷。對于父親的大手花銷,她很是苦惱。

雖然已經認識了一個月,除了她所在的城市,之前她沒有跟我說透露實情。這次與以往不同,她向我透露了實情,傾訴了最近的煩惱,并很想征得我的意見。

前一段時間家里土地被征收后的錢被父親花得差不多了,這次由于建地鐵,家里房子可能要拆遷,她擔心父親會拿錢再出去花掉。雖然她口頭上問我要不要回鄉下看著父親,但是我猜測她心中已經有了答案,追求征求他人意見只不過是“走過場”。

我在思考她為什么到現在才跟我透露了實情呢?我分析有3種原因:第一是我的人設正向、積極,并且與我跟她描述是相符合的;第二是她對生活的很多地方失望,比如說工作、家庭關系等等,對身邊環境產生了厭棄感;第三是她心中已經做好了打算,但是需要人給她信心去實際行動。

同樣,在平臺混跡了一段時間后,最終卸載了Soul。

我問她為什么,她給了下圖回復。

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女孩在平臺的傾訴所獲得收益已經成邊際效益遞減,最終平臺已經不能夠提供讓她產生興趣和留戀的地方。似乎這也是困擾大部分平臺的問題,同時也是困擾著現在很多年輕群體的現象。

這讓我突然想起了王德峰老師講過的一段“緣起性空”。

一、緣起性空和鏈接

首先我們來談談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起源是佛教用語。所謂“緣起”,就是說:世界上沒有孤立存在的東西,也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聚合在一起。所謂“性空”,就是說:因緣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如果自性不空,則不能有。

舉個例子,在西方觀點中,你眼前的手機是有物質基礎的實物,由分子構成;那么在佛學看來,西方觀點是本性不空的,手機是各種因緣聚合而成的,也就是各種條件匯合起來才有了你眼前的手機,如果無緣則手機不存在。

人的相遇、相識、相知乃至事物的一切運動變化,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是一種幻象,本身并無自性,不能自我主宰。

在社交賽道中,社交關系的形成是因為各種條件匯集起來的,無法獨立形成。無論是短期關系還是長期關系,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長短關系都是在社交對象中相互穿插。因此,個人都存在著與他人連接的可能性,我們做社交產品就是要打通鏈接的“最后一公里”。比如興趣類、內容類、娛樂類等等,都是潛在的鏈接渠道。

用戶愿意主動去消費自己的興趣獲得鏈接,但是這種效率比較低下,平臺是無法識別興趣還是性趣。社交產品筆記認為,興趣中肯定會摻雜著性趣,荷爾蒙會影響用戶的思考,進而映射到行為舉止上。因此興趣遠遠不只是興趣,性趣也不只是性趣。

這個女孩卸載了這款交友軟件,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尋找社交關系的終結,或許以后會變成另一種形式出現。

“緣起性空”并不能解釋人們之間為什么會建立或解除聯系。社交產品筆記提到過這種連接是建立在某一興趣為基礎之上,當然“興趣”這個詞也不能完全表達出聯系的基礎,實際上是“吸引力”。

二、社交吸引力落差

提及吸引力,大家可能最耳熟能詳的是“吸引力法則”。吸引力法則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它吸引而來。

通俗來講,這個官方解釋的概念有點偏“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但這種認識是很粗淺,因為它只能用于解釋廣泛的表象,無法再進一步深層次挖掘現象的本質。為什么這么說?有幾個問題可以思考一下:

  1. 思想集中在某一點的時候能夠形成吸引嗎?
  2. 吸引是一種特有的鏈接物質嗎?

我們常常說兩個人相互吸引,陷入愛河,最終結婚一起生活下去……

相互吸引的是什么并不是問題的關鍵,相互吸引能“得到什么”很關鍵。社交產品筆記發現一般雙方都是從對方得到自己認可或者覺得自己所缺失的那部分東西,我們認為缺失的是自信,或者說是魅力自信。

之所以產生吸引力,再往深一點理解,社交產品筆記認為社交產品中的吸引力是因為產生“落差”的緣故。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吸引力是由自身無法匹及或者達成對方層級的要求所產生的落差,但是又渴望與對方產生關系,最終歸結為“吸引力落差”。只有落差才會產生吸引力。

這個概念也應該是社交產品筆記第一次提出來,但是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在社會中發現過。國內在研究社會的一些群體情感變化的時候釋放了很多信號,比如說,離婚率已經連續17年上升,青少年的抑郁率其實非常高的,這些現象已經屢見不鮮。現實與期望之間造成的“吸引力落差”對陌生人社交的影響正在潛移默化。

三、厭棄與仰望

歷來對社交關系的研究一直是很復雜的。社交產品筆記小組在每周內部討論的時候也經常從各類平臺找用戶對象,研究他們在過往的經歷中有什么共同點是值得借鑒的。

我們總結一類女性用戶的特征是“厭棄與仰望”,她們是因為身邊環境的影響造成了自身缺失魅力自信,這在她們的心中埋下了“落差”的種子。她們深知目前自己所處階層是無法帶來安全感,所以會尋找可以帶來安全感的社交對象來滿足內心的空缺。

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首先提一個問題,用戶在社交中什么時候會呈現更多的不自信?

在我們正常理解中,當用戶想跨過自己現有的層級(階級)的時候,都會通過各類包裝來豐富自己的身上的光環。

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莫不過是那篇名為《我潛伏上?!懊隆比海隽税雮€月的名媛觀察者》的文章,“名媛”們通過拼高端酒店,拼高端下午茶來提升自己的層級,希望能觸達或者邁進與更高級的圈層。同時,“名媛”們對自己同一階層的男性是非常厭棄的,但她們并不排斥同級男性會變成“舔狗”。

“厭棄與仰望”就是吸引力落差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也是陌生人社交平臺一個非常關鍵連接點。

四、用戶的社交平臺選擇標準

社交產品筆記一直在思考“用戶的社交平臺選擇”的問題,直到今天我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款叫Tell的軟件,類似“漂流瓶+語音房”的設計思路,本想下載試用一下,結果被告知注冊不了,要識別注冊的二維碼轉移到了微信企業群里。

社交的吸引力落差

本以為這個群是個死群,結果群里開始出現各種傾訴的人,且聊的不是一般的火熱,短短兩個小時就是三四百條消息顯示未讀。

這只是第37群的情況,其他群未知,顯然這些年輕群體的苦惱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對現有年輕群體的認識。就像我上文提到青少年的社會表現也一直影響著社交平臺的產品形態,但從未像現在這樣嚴重。

那么微信企業群似乎在這時候替代了Tell平臺。

其實不然,因為他們只是在語言上有了交流,但還是沒有鏈接,所以傾訴不一定能做得到鏈接,平臺需要的是讓用戶感受到現實與平臺之間的落差感,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吸引力,由此產生鏈接。這也是社交產品筆記一直在強調的“吸引力落差”。

這個概念現在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尤其是在用戶的意識形態上。

社交產品筆記最近做了很多國內頭部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調研,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事,這篇文章只是一部分,以后社交產品筆記會分享更多出來。后面我們可能會側重一些經典案例,對經典產品的分析。

 

本文由 @社交產品筆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大概落差給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所以才更加有吸引力

    來自廣東 回復
  2. 平臺需要讓用戶感受到現實與平臺之間的落差感,這樣才能留得住用戶

    回復
    1. +1

      來自北京 回復
  3. 平臺需要的是讓用戶感受到現實與平臺之間的落差感,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吸引力,由此產生鏈接。
    萬事萬物有所鏈接才有所寄托

    來自福建 回復
  4. 傾訴不一定能做得到鏈接,平臺需要的是讓用戶感受到現實與平臺之間的落差感,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吸引力,由此產生鏈接。

    來自江西 回復
  5. 網絡社交的時候感覺人們會更容易對陌生人說出心里話。

    來自廣東 回復
  6. 其實會傾訴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夠打開心扉去和不太熟悉的人去交流這些瑣事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