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的贏家不應該只有「李佳琦」

4 評論 4485 瀏覽 0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語:雙十一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國民購物節,隨著直播電商的興起,雙十一又正在駛向另一個方向,以李佳琦、羅永浩和薇婭為主的頭部主播,成為當下雙十一的最大贏家。本文作者分析了直播電商大熱的現狀,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們閱讀。

來源 | 市值榜(ID:shizhibang0713)

作者 | 齊子概

編輯 | 趙元

2009年5月的一天,還是淘寶CFO的張勇與伙伴們開了一場會,他們想在秋季舉辦一個類似美國感恩節大促銷的活動。

當時,他們真正的目的不是幫商家賣貨,也不是給消費者提供福利,而是為了推廣淘寶商城。

他們選定的時間是11月11日,光棍節。

這個起初打算用來刷新外界對淘寶商城認知的日子,后來變成了一年一度的購物大狂歡,成為一個符號——“雙十一”。

幾乎與雙十一誕生同期,薇婭放棄了她做歌手的夢想,與丈夫董海鋒在西安開了一家服裝店,17歲的李佳琦還在讀高中,羅永浩創辦的牛博網關掉了國內服務器,正式停止運營。

這場由阿里發起的購物狂歡,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雙十一不再僅僅屬于阿里,每年的這一天,它吸引絕大多數人的目光,幾乎所有的電商平臺參與其中。他們以主導者的角色影響乃至決定著這場狂歡的走向。它們彼此競爭,戰火也不斷蔓延。

隨著直播電商的興起,雙十一又正在駛向另一個方向,以李佳琦、羅永浩和薇婭為主的頭部主播,成為當下雙十一的最大贏家,以李佳琦為例,在預售日的直播中,其直播間累計交易額高達106億元。

他們的角逐,只是雙十一戰事的一個節點,還遠沒到終局。

一、戰火:越來越內卷的雙十一

2015年9月,黃崢在他創辦的拼好貨內部孵化了拼多多,兩年后,短視頻平臺快手進入大眾視野,它的日活躍用戶在這年達到了6000萬,另一款跟它相近的App抖音,將在隔年搶過它的風頭。再往后,電商成了他們重要的商業化手段。

“抖快拼”并非傳統意義上的電商平臺,但他們的入局,以全新的姿態給原有的電商格局添加了變數,也加速了這個行業新秩序的誕生。

競爭層面上,圍繞著商家與消費者,他們將與淘寶、京東一起,展開一場激烈角逐:平臺比拼的是GMV、商家爭奪的是銷售額、消費者在意的,則是買到的商品是否超值。

新的業態與新的競爭形態同時出現,當下的雙十一正變得越來越內卷。

一方面,內卷的戰線在拉長。

雙十一早已經不單指11月11日這一天,從去年開始,平臺們已經把戰火燒到了10月。天貓、京東均把預售日提前到了10月20日晚8點。而快手和抖音,一個將自己的“116品質購物節”提前至了10月20日開始,另一個更是在10月15日就提前搶跑,推出了“雙11好物節”。

另一方面,直播電商的興起,正在加速分食存量蛋糕。

有數據顯示,在預售日的直播中,李佳琦累計銷售額達106.53億元, 薇婭累計銷售額達82.52億元,兩人直播間的總銷售額接近190億元。

雙十一的贏家不應該只有「李佳琦」

為什么雙十一會變得如此內卷?這背后有兩個原因:

第一,整個電商大盤增速在放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7-9月,網上商品和服務當月零售額較去年同期均有所放緩;此外,我國移動購物App行業月活躍用戶數已經逼近11億,滲透率突破92%,已觸及天花板;

第二。直播電商消費習慣逐步養成。根據CNNIC數據,在電商直播中購買過商品的用戶已經占到整體電商直播用戶的66.2%;

雙十一的贏家不應該只有「李佳琦」

第三,造節的常態化。在雙11之外,京東打造了618,成為和雙十一并立的電商節日;稍近一些,今年6月,快手打造了“快手616品質購物節”;兩個月后,抖音也推出了自己的“抖音818新潮好物節”。

除此之外,平臺還有三八節、521、開學季、818、雙12、年貨節等越來越多的購物節。

于是這個故事的走向變成了如下:一個肉眼可見的天花板面前,另一個基于流量的新生模式方興未艾,諸如雙十一這樣的重要節點,自然而然被趨勢化、被爭奪,內卷也由此加重。

二、節點:為何都在造節?

幾乎所有的電商平臺都將節點大促視作重中之重,甚至自己下場“造節”,背后有哪些更深層次的意圖?

對消費者而言,最簡單的邏輯是,他們能在這一天買到便宜、實惠的商品,更深一些,電商造節營銷,實際上已經塑造了關于購物的儀式感。

人們在參與中感受優惠,也分享“網購節購物很便宜”的消費理念;人們講述自己的購物經歷,也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商品背后的“潮男”“女神”等有象征意義的自我符號;人們以單獨的個體進行消費,同時又在這場大狂歡中找到某種集體歸屬感。

商家端,他們抽獎、發紅包、發放優惠券等,通過這種“建立消費者特權”的方式,希望在短期內產生較強的銷售反應,建立品牌認知,通過短暫的銷量爆發,帶動長期的生意增長。

平臺端,從節點營銷的特性來看,平臺流量將在一天或者一段時期內迅速達到峰值,沖破用戶注意力閾值。

流量向來是電商平臺的核心資源之一,過去幾年,各大電商平臺圍繞用戶、產品、渠道三個維度不斷進行的邊際創新,比如拼多多的百億補貼、京東試水C2M模式、阿里打造適合新品孵化的生態等等,也是基于流量考慮。

不過正如上文所述,整體電商大盤以及用戶規模接近天花板的前提下,電商平臺的流量爭奪早已進入存量階段。

雙十一的贏家不應該只有「李佳琦」

從這一角度出發,電商平臺積極參與購物節乃至打造“主場”,本質上是為了圈住流量、獲取更多的用戶時長,并嘗試挖掘到存量流量的最大價值。

在這一過程中,平臺加大對B端商家尤其是小商家的扶持,是一個顯性的變化。

比如,今年雙十一,淘寶App在首頁上線“直播”一級頻道,為商家直播引流;京東推出10項舉措對中小商家簡化規則、降低參與門檻,并給予流量扶持;快手也推出了“3倍商家激勵基金”。

再比如,巨量千川是巨量引擎旗下的電商廣告平臺,它適配抖音電商,為商家和達人們提供抖音電商一體化營銷解決方案。

本次雙十一,它上線了平臺專屬活動,設置了“直播間排位賽、直播間激勵大賞、巔峰24小時排位賽、瓜分百萬獎池、百億流量津貼”等玩法。此外,它還對平臺工具服務能力進行了升級,為商家的廣告投放提供“一攬子服務”。

平臺加大對商家扶持,原因在于,相對于早期的C2C與C2B,從后來的社交電商開始,消費的鏈路從”人找貨”變成了”貨找人”,這帶來了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是前端貨與人匹配效率的提升,社交屬性帶來的商品觸達精準度和信任度增強,轉化率更高;

二是相比搜索式電商需要海量SKU滿足長尾需求,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等模式可以通過發現式的場景減少SKU從而達到做爆品的效果。

也就是說,相較以往,不僅平臺缺流量,商家們也缺流量,但他們需要對過往粗放的流量投放做出改變,而如何幫商家們補上這個短板,決定著平臺能不能留住商家。

此外,成功的流量投放具備示范效應,在流量最高峰的購物節點加大投入,是實現商家、用戶、平臺之間生意正向循環的一個好方法。

三、變局:小品牌還有沒有機會?

電商內卷,說到底是流量內卷。

過去“人找貨”的電商業態下,流量的多寡決定著人、貨兩端的匹配效率,平臺聚攏足夠多的商家,商家打造足夠豐富的SKU,消費者再基于需求買單。

也因此,對平臺與商家來說,幾乎是流量定生死,平臺與平臺、商家與商家的競爭,首先是流量的大小,隨后才是匹配效率。

2018年以后直播帶貨的崛起,本質上提升了商家的營銷效率,它無法解決流量多少的問題,卻可以在匹配效率上做出改變。

艾瑞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前基于直播形式的轉化率約在4.3%左右,高于圖文的0.5%以及短視頻的1.5%。

這也是為什么,直播帶貨如今早已成為電商平臺的標配,也是現下他們進行平臺大促的核心流量&銷售增量。

進一步拆解,背后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相對于傳統的以圖文信息為主的商品展示方式,視頻化、直播化的商品介紹,拉近了消費者與商家的距離,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并沉浸其中。

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能夠進行實時互動交流,也容易完成需求的自我發現,即他們原本沒有購買需求,但經過主播介紹后,產生了購買意愿。

直播場景塑造的沉浸感之下,帶來的強種草效應,是以往的圖文形態所缺乏的優勢。

第二,直播電商走過野蠻生長的階段,品牌自播的意識覺醒,店播漸成趨勢。

雙十一的贏家不應該只有「李佳琦」

直播帶貨的火爆,最開始是少數品牌的狂歡,它們借由薇婭、李佳琦、辛巴等頭部主播的強帶貨效應,拿到好看的成交數據,部分品牌正是因為走進了頭部主播的直播間迅速出圈。

但依靠頭部主播帶貨的方式,并非對所有的品牌都適用。「李佳琦」們在選品、定價策略上享有高話語權,品牌要交坑位費、要保證價格最低,很容易出現增收不增利甚至賠錢的結果。

品牌自播正在成為新的趨勢,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商家自播成交額占到了整體直播電商的32.1%,其預計到2023年占比將接近50%。

一些過往在明星主播身上嘗到過甜頭的品牌,也開始選擇性逃離。國貨護膚品牌雪玲妃去年曾是薇婭直播間的???,但今年,它逐漸減少了對頭部主播的依賴。

第三,直播電商未來很可能走向分化——商家自播走向常態化、頭部網紅則將更多承接起新品推廣和品牌營銷的作用,同時可能憑借自身的巨大流量對供給側改革做C2M反向定制。

對商家而言,品牌自播給了他們更大的自主權、更多的選擇空間;對平臺而言,這也是一個直播生態更加穩固的優化路徑:追求更多商家百花齊放,好過少數頭部主播一枝獨秀。

總結來看,直播電商的出現,及品牌自播的趨勢演化,為中小品牌提供了更大的實現生意增長的機會。

但商家們面臨著一個最大的難題,即如何從零到一,并讓直播間被更多的人看到,這也是頭部主播最直接的優勢,他們有著天然的流量強聚合能力。

比較簡單且直接的做法是買商業流量,自然流量稀缺的背景下,在平臺商域內買量,可以對商家既有流量起到補充作用,這也是他們后續基于流量進一步做好生意的前提。

難一些的做法是對流量進行精細化、體系化運營,而很多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并不具備這種能力。

這時候,平臺的作用便體現出來,他們不僅僅需要扮演好平臺的角色,也需要在上游商家和下游的消費者兩端,都構建起完備的服務生態。

尤其在直播電商的大趨勢下,圍繞用戶打造全鏈路消費體驗,為品牌商提供完整的包括工具、服務、資源等在內的完整生態支持,才是電商平臺構建供需兩端粘性的關鍵。

這也是為什么,巨頭們都在搭建自己的營銷生態——阿里有阿里媽媽、字節有巨量引擎、騰訊有騰訊廣告平臺、百度有百度營銷。

它們的出現,實際上可以幫助商家解決流量“哪里來、怎么買、怎么用”的問題。

以巨量千川為例,其為商家提供完整的投放策略產品及服務,比如商品托管、直播高光剪輯、直播間成交、直播廣告復盤、長周期轉化價值等。

當平臺不再單純售賣流量,而是傾向于提供完整的營銷解決方案,商家尤其是小商家,實際上迎來了它們最好的機會。

四、結語

從電商業態的演變來看,早期的C2C業態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但供給稀缺,且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高。

到后來主打自營、重做物流的京東,帶來了B2C模式,淘寶緊隨其后,實際上是解決了供給難題,平臺也開始強調品質與服務。

再到2014年以后,電商平臺轉型移動端,解決的是用戶消費效率的問題,隨時、隨地購物成為主流,與此同時,傳統的“人找貨”的購物邏輯發生轉變,“貨找人”成為主流。

2018年以后直播電商成為新的風口,但這個趨勢呈現出了明顯的金字塔結構,即明星主播掌握最高話語權。

這是一個行業不斷走向完善、不斷補齊短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明星主播的崛起,解決的其實是信任問題。

經由明星主播推薦的產品,能夠快速并精準的觸達消費客群,當他們被IP化、符號化,粉絲購買轉化率及復購率也會同步提升。潛移默化中,粉絲對他們產生依賴心理,愿意信任并長期追隨。

表象上他們的優勢是流量,本質上,他們是去中心化信任媒介。而商業競爭最終爭奪的,其實是用戶信任的時間。

他們的稀缺性,又導致了寄希望于他們帶來品牌生意增長的商家之間的內卷,以至于在這場內卷中,明星主播幾乎成了唯一的贏家。

要打破這種內卷,不是復制更多「李佳琦」,而是打造品牌獲取信任的能力。因為,產品力才是構建信任的基石,而信任,是對抗內卷的終極武器。

參考文獻:

《從張大奕到李佳琦,網紅帶貨的不變與變》,國信證券

《模式進化,寡頭之戰——從零售本質看電商時代演進》,國泰君安證券

《王者之戰拉開序幕,年度大戲還看雙十一》,國金證券

《今年雙十一,核心增量還看直播電商》,東北證券

《基于儀式觀視角的網絡節日營銷探析》,上海大學,徐遲玉

《搶占節點流量》,楊不壞

《品牌降權李佳琦》,20社

 

作者:【齊子概】;公眾號:【市值榜】

本文由 @【市值榜】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ixabay,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明星主播的稀缺性,又導致了寄希望于他們帶來品牌生意增長的商家之間的內卷,以至于在這場內卷中,明星主播幾乎成了唯一的贏家。要打破這種內卷,不是復制更多「李佳琦」,而是打造品牌獲取信任的能力。因為,產品力才是構建信任的基石,而信任,是對抗內卷的終極武器。

    來自陜西 回復
  2. 電商造節營銷,實際上已經塑造了關于購物的儀式感。

    來自廣東 回復
  3. 對流量進行精細化、體系化運營,需要平臺構建完備的生態

    來自廣東 回復
  4. 什么時候把贏家變為商家和買家,這才是最大的贏家,互利共贏,大家一起加油。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