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社死經歷的“檸檬頭”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碼?

5 評論 5404 瀏覽 2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語:在一些平臺的生活搞笑類欄目出現了許多關于“檸檬頭”的視頻,許多年輕人在這里分享自己的尷尬與社死經歷,并獲得了不錯的播放量。本文將帶領大家分析“檸檬頭”成為流量密碼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有沒有發現,一些平臺的生活搞笑類欄目扎堆出現了許多“檸檬頭”視頻,許多年輕人樂于在檸檬頭特效的遮擋下分享自己的尷尬故事和社死經歷,有些視頻甚至獲得了百萬級別的播放量。

正所謂“丑事不外揚”,但在不少網友看來,在虛擬空間自嘲似乎成了一種解壓手段。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將帶大家分析“檸檬頭”視頻為何成了流量密碼,并探究年輕人們樂于分享自己的尷尬經歷與圍觀他人尷尬時刻的原因。

一、“檸檬頭”社死視頻是什么?

“社會性死亡”這個詞已經為人熟知了,在社交媒體語境下,“社死”已發生語義變遷,其常指個體公然出丑,陷入非常丟人且令人極度尷尬的局面。

許多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經歷此類社死時刻后,卻樂于在網絡空間內進行復盤與講述,于是,大量分享自我社死經歷的視頻在各平臺廣泛傳播。而前段時間,一種新鮮的視頻形式——“檸檬頭”社死視頻悄然興起。

瀏覽B站相關內容頁面,我們仿佛走進了一個巨大的檸檬果園區,大量相似封面與標題的吐槽視頻整齊排列,一顆顆黃色的檸檬頭躍然屏上。

分享社死經歷的“檸檬頭”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碼?

圖片來源:B站

同樣的背景與特效搭配不同的眼睛與嘴巴形狀,加上吸引人眼球的標題、自帶喜劇感的變聲效果,以及晉江小說般巧合且戲劇性的事件內容簡述,就是此類視頻的標配。

在其中,你能欣賞到女孩搬家后逛菜市場偶遇前男友,順路回家發現他們竟然成為了對門鄰居,且在后來共同玩密室時差點拽掉前男友褲子;去考試發現前男友是監考員;與未來博導見面途中發現同門大師兄竟是前男友;以及被父母圍觀了偷偷創作的非主流禁忌文學美術藝術作品等令人大呼精彩的劇情。

如此類讓人初聞就尷尬到腳趾摳出一座磅礴的知識殿堂的社死時刻分享視頻,在平臺成為了流量密碼。

二、社死分享那么多,為什么“檸檬頭”火了?

近些年來,年輕人分享社死經歷的行為并不稀奇。他們在各種社交平臺上以各種形式將自己的尷尬瞬間慷慨告知大眾,通過在虛擬空間里的自嘲完成對自我的舒壓。

在這一網絡傳播現象興起的過程中,許多內容成功出圈實現跨平臺傳播,成為大眾熟知的梗,但形式與載體本身爆火還較為罕見。但檸檬頭的流行也并非無跡可循。

首先,檸檬頭特效能夠對人臉進行大部分的遮擋,在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中間構建一堵墻,將兩者分隔,這種“匿名性”的保護能讓人們放下包袱講故事。

其次,檸檬頭的外觀和變聲特效自帶喜劇效果,在故事本身具有戲劇性的同時增加了敘述方式的趣味性,也符合年輕人和亞文化群體的內容偏好和審美取向。

再次,此類視頻制作門檻低,易模仿、易傳播,特效在抖音上就可以使用,故事往往比較短,情節緊湊且跌宕起伏,符合當代社會人們“短、平、快”的觀看喜好。

三、人們為什么愿意分享社死經歷?

分享社死經歷實質上是網民在網絡空間內進行的一系列自嘲行為,他們通過幽默的語言、表情、行動等開自己的玩笑,嘲弄自己的尷尬經歷,呈現出一種“自我審視式的娛樂精神”。

自嘲表面上是否定自己,實際上是一種自我防御的手段。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提出著名的人格理論——自我論(Rogers’self theory),他把自我分為“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兩個部分,前者是對自我實際現實的知覺,后者是對期望的自我狀態的知覺。而經歷尷尬事件并非個人所愿,當其發生時,個體狼狽、尷尬的真實處境與自我所期望呈現出的體面與優雅等相背離,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產生了差距。

當窘境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個體為了避免他人對自身的嘲笑,搶先對自我尷尬經歷進行嘲笑。

而這種自嘲的展演,不一定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可能運用了夸張等修辭方式和對現實情況的二次語言創作,配合其有趣的敘述方式,將一件尷尬的事變為了一則幽默的故事,可以部分消解事發時個體尷尬情緒的不斷回憶與累積,進行自我安慰,是一種自我解壓的方式和自我防御的手段。

正如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一書中所提及的,“人們不斷地采取預防措施來避免這些窘境,不斷地用校正措施來補償沒能成功避免的窘困局面。當個體使用這些策略和方法來保護他的情境定義時,我們可以把它們稱為‘防衛措施’?!?/p>

而個體率先進行自我攻擊,也可以減輕他人對自我進行攻擊時的痛苦情緒,通過向大眾分享社死經歷博君一笑所創造的快樂氛圍,“可以掩飾現實與理想落差可能帶來的悲傷、失望、孤獨、后悔等各種情緒,在表面上維護了理想自我,因而可以提升自尊。”

自嘲本質上也是一種社交方式。自嘲者通過攻擊、貶低自我,放低姿態,能拉近與視頻觀看者之間的心理距離,獲得觀眾對其的共情與好感,以達到交際的目的。

當觀眾圍觀完創作者的社死經歷復盤后,不僅不會對其進行惡意嘲笑,還會整齊地刷屏“謝謝你,檸檬頭”,以表達對創作者的好感和安慰。

比如在豆瓣的“社會性死亡”小組中,組員樂于分享自己的社會性死亡事件來宣告自己的“尸體”身份,在帖子之間的互動與發帖者和評論區的互動中加強對“經歷過大尷尬事件的人”這一共同身份的共鳴,以達到相互安慰、抱團取暖的目的,在心理上有“依附于群體”的歸屬感。

分享社死經歷的“檸檬頭”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碼?

圖片來源:豆瓣

另外,許多豆瓣小組還有其組內通用“黑話”,比如“土味穿搭踐行者”小組,組內成員互稱“土家人”,瀏覽到視覺上不時尚的穿搭帖子會評論“回家吧,家人”,成員們通過對共同理解的話語的重復性傳播,減輕自我孤立感,在心理上有所依附,紓解時尚焦慮與自卑情緒。

而檸檬頭社死視頻通過自嘲式幽默,在貶低嘲笑自我的同時,完成個體對現實壓力與尷尬、悲傷等負面情緒的疏解與心理防線的提前建構。同時拉近與觀眾的社交心理距離,通過展演表現自己的“親和動機”,獲得觀眾的善意安慰,在“人人都會有尷尬時刻”的友好話語氛圍內完成對尷尬的排解、實現與他人在一起“抱團取暖”的訴求。

四、當我們在圍觀社死時,我們在圍觀什么?

檸檬頭社死視頻具有戲劇性的內容、不斷反轉的劇情、夸張的敘事方式與有趣的視覺形象和變聲手段,本身就是一則幽默作品。使觀眾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煩惱,躲入幽默中享受片刻的快樂與愉悅。

這與我們愛看喜劇影視作品的原因相似,在巨大生活壓力所帶來的倦怠與麻木中尋求能讓自己感受快樂的瞬間,這也是為何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搞笑視頻流行的原因之一。

當我們在觀看檸檬頭社死視頻時,我們觀看的也是一段以現實為素材的脫口秀。

從這個層面來說,社死經歷的分享是一種“雙贏”的行為,一方慷慨講述、分享快樂、構建心理防線,另一方發送“哈哈哈”和“謝謝你,檸檬頭”的彈幕表達自己享受快樂的感謝。所以,社死視頻的大火是雙方“共謀”的結果。

當我們在圍觀他人的社死經歷時,實際上也是減輕孤獨感、尋求心理安慰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會經歷尷尬事件,當圍觀他人社死時,個體能有效進行“原來大家都一樣尷尬”、“甚至他們比我更尷尬”的自我安慰,收獲解壓利器,排解現實苦悶。

同時,有些網友在評論區分享自己與創作者相似的經歷,在網絡這個虛擬的匿名性空間內,大家因尷尬相聚,在無人知曉自己真實身份的機制保護下,激發自我情感傾訴的欲望,網友們在分享中互相慰藉,又共同創造一種歡樂的可互相嘲笑的氛圍,消解了各自對于尷尬時刻的介懷。

此外,檸檬頭社死視頻標題引人遐想、劇情跌宕起伏,比如B站up主@東北lisa分sa在上傳第一則視頻“關于搬家后對門是我前男友且我還在菜市場偶遇他導致社死這件事”之后,在網友的強烈要求下,又先后上傳了8則后續視頻,儼然成為一部不定時更新的都市愛情連續劇。

其劇情有很強的文學屬性,精準踩到“久別重逢”“巧合與命中注定”等年輕人愛看的晉江常見流行文學標簽。許多網友大呼“晉江劇情照進現實”“被甜到”,紛紛磕cp,甚至在評論區支招,企圖“干預劇情”。

于是,檸檬頭社死視頻內容本身似乎成為了一個故事文本,成為年輕人茶余飯后的文學消遣。又因其主角和故事的真實屬性,可以滿足圍觀者的八卦心理和部分窺私欲。

分享社死經歷的“檸檬頭”怎么就成了流量密碼?

圖片來源:B站

年輕人在分享社死經歷的過程中消遣自我、治愈自我,釋放可供大眾調侃的友好信號,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心里社交距離,同時其行為本身也是對傳統話語體系的反叛與解構。

分享者與觀看者的界限在評論區的互動中逐漸被打破,觀看者也可能變為分享者,進入另一輪互動與循環。

網友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內成為彼此的兄弟姐妹,結成“擬態親戚”,各自讓渡出可供嘲笑的權利,共同創設一種“有什么尷尬的事都可以說出來讓大家高興一下”的高度娛樂化氛圍,“娛樂他人”與“善意嘲笑”是各方不言而明的默契。

而分享者講述完畢,觀看者笑過之后,又要各自面對現實生活,獨自經歷下一次尷尬時刻。但當社死經歷再次如約而至,虛擬網絡空間仍可提供一個可供躲進、互相治愈的避難所。

參考鏈接:

  1. 托馬斯?林奇.殯葬人手記[M].美國:新星出版社,2006:139-140.
  2. 蔣建國.網絡自嘲:自我貶抑、防御機制與價值迷離[J].學習與實踐,2021(02):108-113.
  3. 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馮鋼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0、11頁。
  4. 黃翠華.自嘲式幽默產生的心理學原理探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06):96-97.
  5. 塔門.B站的檸檬頭火了,為什么分享尷尬令人上頭?.https://mp.weixin.qq.com/s/mL4vXbf0f0D6fEiktE7rAg.2021-10-26.

 

作者:楊璐;公眾號:全媒派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自嘲表面上是否定自己,實際上是一種自我防御的手段。我感覺有點過了,只不過是想要分享自己的一些經歷,讓大家開心一下,再不行那就是為了獲得流量。剛好自己有內容。

    來自河南 回復
  2. 雖然很社死,但覺得很搞笑,所以就分享了。(個人來說)

    來自廣東 回復
  3. 有什么尷尬的事都可以說出來讓大家高興一下哈哈哈哈,我們看的是一段以現實為素材的脫口秀??!

    來自北京 回復
  4. 當窘境已經存在的情況下,個體為了避免他人對自身的嘲笑,搶先對自我尷尬經歷進行嘲笑。沒錯就是我本人了

    來自北京 回復
  5. 讓人初聞就尷尬到腳趾摳出一座磅礴的知識殿堂的社死時刻分享視頻,居然在平臺成為了流量密碼,天哪!??!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