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話文學”到“鬼打墻文學”:淺析網絡流行用語的排浪式消費

9 評論 8031 瀏覽 4 收藏 18 分鐘

編輯導語:繼“廢話文學”、“發瘋文學”等等文學之后,“鬼打墻文學”又火熱起來。這些有趣而洗腦的文體,只要提出就會在互聯網上引起廣泛傳播和二次創作。“XX文學”究竟為什么火?其背后又體現了哪些情感訴求?本篇文章就以上這些問題展開了敘述,一起來看看吧。

家人們,咱就是說,今天這篇文章,屬于是什么?整個就是“當代語言藝術”的大動作。咱就是說,也許你一整個無語住了屬于是,以為咱不會好好說話了。那么咱就是說,從現在開始,還是要好好聊聊,“鬼打墻文學”以及此前的“廢話文學”“發瘋文學”等語言表達方式,為何會如此流行,以及反映了什么樣的傳播心理?

從“XX文學”入手,分析其作為近來網絡流行的迷因如何用幽默去消解嚴肅、用有趣打敗無聊,又是如何與消費主義語境產生關聯的。

一、從“XX體”到“XX文學”

正如本文開頭所使用的表達語言,一種錯亂、破碎甚至令人費解的口癖正在抖音、微博、Bilibili等平臺上引發模仿并迅速流行。新榜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媒體人蘿貝貝將這種語言風格稱為“鬼打墻文學”,并提煉出了四個關鍵詞:家人們、咱就是說、一整個無語住了屬于是,又一整個愛上了就是說。[1]

從“廢話文學”到“鬼打墻文學”:淺析網絡流行用語的排浪式消費

自媒體人蘿貝貝的微博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鬼打墻”是一種運動錯覺現象,指在夜晚或郊外行走,因分不清方向、自我感知模糊而原地轉圈。

“鬼打墻文學”則將這種“錯覺”挪移到了語言層面,體現了表達的語無倫次、難辨語義,仿佛是舌頭在“原地打轉”。

當然,“鬼打墻文學”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倒裝句,這一精髓則被認為是山東語言的再一次出圈。

“太開心了我也”“胡說八道吧你”……山東人愛說倒裝句已經是一個公認的事實,山東籍明星的倒裝句也頻繁登上熱搜?!肮泶驂ξ膶W”中也常常出現倒裝語序,制造出一種奇特魔性的語感。

最終,這種雜糅了多個標識性口癖的語言風格逐漸形成了,不少視頻博主開始模仿使用,吸引流量。除了“鬼打墻文學”,社交網絡上還流行著“發瘋文學”。

這種語言表達方式出自豆瓣“踩組”,有網友發了一段以“我不發瘋我說什么”開頭的感慨生活的文字,感染力十足,組員們開始模仿,逐漸形成了“發瘋文學”。

“發瘋文學”是一種瓊瑤式宣泄情緒的表達方式,長難句和短語多重混用,語言夸張密集且咄咄逼人,東拉西扯又毫無邏輯,給人一種發瘋抓狂的感受。[2]

“廢話文學”也十分流行,這種語言表達方式主要用來形容網絡上那些有點搞笑、看似說了話又沒有任何有用信息的言論?!奥牼幌?,勝聽一席話”,“這西紅柿吃起來一股番茄味”等經典語句。[3]

此前文章中提到的“當廢話文化遇上社交NB癥”的視頻,都是“廢話文學”的典型。此外還有“凡爾賽文學”“丫頭文學”“emo文學”等等。[4]

如果再往前追溯,“XX文學”本身也是2010年代網絡上的“XX體”的流變。以“親”為代表的“淘寶體”,因《甄嬛傳》而走紅的“甄嬛體”,以及馬景濤式表達憤怒情緒的“咆哮體”,時至今日仍然被一些網友使用。從XX體到XX文學的變化,新穎的語言表達方式層出不窮,那么它們又為何會在傳播層面流行呢?

一、情感出口、日常表演與流量密碼

追逐流行,是人們刻在骨子里的特質。

英國學者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了“迷因”(meme)的概念?!癿eme”一詞源自希臘語mimema,意為“被模仿的東西”。區別于基因(gene)對人類生物學上的影響,迷因則用來形容“一個類似基因的、人與人之間不斷復制和模仿而傳播開來的小的文化單位”。[5]

不管是語言、音樂、影視等流行文化產品,還是野餐、露營、旅行等流行生活方式,人們對流行的事物有著天然的好奇,也更愿意去嘗試和模仿。同樣的,盡管前文的“XX文學”還不足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但一旦作為迷因流行開來,也自然會吸引到不少人進行模仿和參與式再傳播,進而成為一種亞文化現象。

同時,“XX文學”本身與網友們的生活處境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成為網友情感表達的出口。

以“發瘋文學”為例,它常被用于催促發貨、網絡爭吵、日?;?,甚至是表達對偶像的狂熱喜愛等場景。面對網絡另一端令人生氣的無效溝通或杠精言論,在“發瘋文學”語言外衣的包裹下,使用者可以暫時假裝變成一個“瘋子”,用瘋狂的話語來武裝自己,宣泄出內心被壓抑的情緒。

網絡購物過程中,難免要與客服進行溝通,但是機械化的回復往往并不能推進問題的解決。小紅書上有不少網友曬出借助“發瘋文學”成功解決問題的案例。但是這些案例與其說是一次次勝利的展示,不如說是一次次理性溝通的失敗。為什么我們必須借助“發瘋”來解決問題?這也許是網友對機械化客服模式不滿情緒的集中爆發。

從“廢話文學”到“鬼打墻文學”:淺析網絡流行用語的排浪式消費

小紅書搜索“發瘋文學”

圖片來源:小紅書

“XX文學”在應用層面之外,還自帶追隨模仿的迷因氣質,有助于使用者通過這種日常表演和自我呈現的方式,打造出別具一格的形象。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每個人都會在不同場合展現出不同的形象,如同戴上了不同的面具,而人格就是所有面具的總和。如果把使用“XX文學”看作是一種“人格面具”,那么使用者絕非等同于“XX文學”式的人,而是在特殊情境下展現出了某些“發瘋”或“廢話”或“凡爾賽”的一面,這是需要我們明晰的界限。

比如,“廢話文學”除了可以完成日常溝通中沒話找話緩解尷尬的功能,也成為了一些網紅追逐熱點、展現時髦的方式。一方面,“廢話文學”成為了行為藝術,網紅使用這種表達方式本身即是一種表演;另一方面,能夠迅速地使用這種表達方式也意味著網紅對流行事物的高度敏銳。最終,這些網紅完成了視頻內容的輸出,也實現了個人形象的再一次傳播。

去年因花式炫耀走紅的博主“蒙淇淇77”,在網絡上塑造出一種“霸道總裁愛上我”的人設,引發了網絡熱議,也帶火了“凡爾賽文學”這個詞。盡管網友發現這些炫耀情節多為捏造,但“蒙淇淇77”還是被看作“凡爾賽文學”的代表,甚至被邀請參加吐槽大會。

這帶來的提示是,當“XX文學”獲得了足夠大的關注度,將有機會實現商業變現。

微博上的“廢話文學”和“發瘋文學”相關話題,瀏覽量都已超過千萬。抖音上#咱就是說#的話題播放量突破了七千萬次?!癤X文學”似乎已經成為了某種流量密碼,只要那些關鍵詞出現,就會被網友點擊瀏覽。這一過程中,帶貨博主們也更愿意去蹭蹭熱度。

據新榜觀察,帶貨博主們也開始在商業合作中使用“鬼打墻文學”,數據顯示,“精致太郎”近一個月內累計短視頻帶貨了27件,做了8場直播,其中有6場帶貨直播。抖音博主“OhmyLady花花”也在11月初與某APP拍攝合作視頻,主題是普通人送禮和當代語言藝術家送禮的表現對比,并將“鬼打墻文學”融入其中。[6]

二、一群人造梗,一群人狂歡

如前文所言,“XX文學”本身與網友們的生活處境與精神狀態具有密切的聯系。那么,“XX文學”體現出什么樣的傳播者心態呢?

疏解焦慮情緒買房子、找工作、催婚生娃、消費主義,網絡“XX文學”的流行,和一些網友的焦慮感不無關系,這種黑色幽默也成為了疏解焦慮情緒的方式。

依照“人格面具”的觀點,很多人在線上和線上仿佛戴著不同面具,在網絡上可以和陌生人侃侃而談,但在現實生活面對面交流中卻顯得有點社恐?!皬U話文學”就是這種焦慮心理的一種表現,“人們在現實中畏懼表達,到了網絡便有一種找補心態,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哪怕是廢話連篇。”[7]

除了社交焦慮,“XX文學”還在緩解信息焦慮。在信息爆炸、不斷刷新的網絡環境中,我們面對著“一分鐘看完一部電影”或者倍速播放的影視、播客甚至音樂,“廢話文學”以及“鬼打墻文學”或者是更早的“凡爾賽文學”通過抖機靈的方式,讓有趣和無趣共存,調侃了網絡敘事模式,制造出一種“令人新奇的反差”。[8]

挑戰話語規則在印刷與紙張還沒有普遍應用的古代,教育成本高昂,普通民眾難以接觸到上層文化,語言也被精英階層所把控,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信息傳播水平。隨著報紙、廣播、電視以及如今的互聯網媒體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學習知識彼此互動,草根文化也隨之興起并進入更為廣泛的視野,甚至反過來影響精英文化。

如果說精英文化奠定了根基,那么草根文化則提供了創新和活力。不管是“XX體”還是“XX文學”,都可以視為草根文化中語言面向的創新。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是對既有話語規則的解構,也是對話語規則的重構。

例如,“廢話文學”可以看作是一種戲謔性的語言反擊;“發瘋文學”更是如此,在理性溝通失效的情況下,使用者借助非理性的語言制造出歇斯底里的狀態,以此作為反擊。當網友們開始使用這些語言進行對話時,無疑成為了對話語秩序的小小反叛。

形成玩梗共同體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是又一個不得不去提及的話題,“XX文學”正是一種語言上的狂歡。它消弭的是嚴肅的話語、氛圍和溝通方式,而把狂歡精神帶入到了網絡交流之中,形成了嚴肅與無厘頭、理性與感性、精英與草根的對照。草根的,或者說是大眾的,也更能反應出人的內心世界。

每個行業的術語或“黑話”造就了該行業的差異化特色,“XX文學”由一個人造梗,演變為一群人的狂歡,也形成了個性十足的“玩梗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成員通常是“網上沖浪十級選手”,對網絡流行的“?!笔置舾?,又善于去學習模仿。成員之間用“XX文學”去交流,那些口癖成了接頭暗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強化了群體的標識性。同時,“XX文學”易于學習模仿,這個共同體也就不斷有新成員加入,激發出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XX文學”等流行梗終會被新的梗所替代,這類共同體又總是松散的、脆弱的,同時成員流動快、缺乏組織力,很難從一個“玩?!钡墓餐w,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行動性的共同體。

三、網絡熱梗的排浪式消費背后有什么?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排浪式消費”被提出,用來指代那種火爆一時,引發從眾模仿,隨后迅速消褪的消費現象。如果我們將這個概念挪用到網絡熱梗上,會發現同樣的命運:躥紅快、易模仿、周期短,這是語言排浪式消費的特點。

“XX文學”類的語言表達方式,仿佛在一夜之間躥紅了,成為人們你追我趕、競相模仿的網絡迷因,隨后仿佛又在一夜之間熱度褪去,舊的被淘汰,新的“文學”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就像前文提及的“XX體”“XX文學”也終會被取代。

然而,流行事物的表現形式總是在變化,其背后的社會心理和內在訴求卻值得被正視。

  • “廢話文學”是用廢話回擊另一種廢話;
  • “鬼打墻文學”是用無厘頭去解構話語,用幽默去疏解情緒;
  • “發瘋文學”是用非理性的話語去解決問題,但我們往往看到非理性,卻忽視了問題本身;
  • “凡爾賽文學”是炫耀,也是差距的展示;
  • “丫頭文學”是女性對男性話語的一次戲謔性總結,同時也是當今時代男女關系的一次映照;
  • “emo文學”的底色是抑郁和喪,這種情緒的根源不僅僅是個人的。

這些都應該被我們關注和理解。

語言本身有它的自凈能力,那些擔心“XX文學”污染了語言的純潔性和簡潔性的批評者,也許可以稍作放松,用幽默去包容幽默,用魔法去打敗魔法,然后我們一起等待下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的出現,那可能會是信息傳播者情緒的下一個出口。

參考鏈接:

[1]蘿貝貝微博:https://m.weibo.cn/status/4701260785385758

[2]發瘋文學:https://jikipedia.com/definition/22785953

[3]廢話文學:https://jikipedia.com/definition/354693831

[4]微信公眾號“2G沖浪詞條”:《為什么這屆年輕人不喜歡“好好說話”》

[5][英]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盧允中、張岱云、陳復加、羅小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6]微信公眾號“新榜”:《4億網友爭相圍觀,“當代語言藝術家”正在占領互聯網》,2021年11月14日

[7]微信公眾號“光明日報”:《“廢話文學”,或許無用但有趣》,2021年11月4日

[8]微信公眾號“紅星新聞”:《“廢話文學”,對信息爆炸的反叛》,2021年11月3日

 

作者:王處安;公眾號:全媒派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哈哈哈哈哈,家人們,咱就是說,無語了屬于是

    回復
  2. “太開心了我也”“胡說八道吧你”……山東人的語言精髓被我給偷到了吧。哈哈哈哈 這也太好玩了吧。鬼打墻文學。

    來自河南 回復
  3. 其實這些話不是本來就有嘛,只是給他個名字,就莫名其妙地火起來了

    來自北京 回復
  4. 這篇文章真的解了我多年的疑惑,終于知道那些個文學是啥東西了

    來自北京 回復
  5. 這些文學這么火,或許是因為它們別具一格的語言特征吧。

    來自廣東 回復
  6. “廢話文學”“發瘋文學”等語言表達方式,我是不太贊同的,有些抵觸

    來自廣東 回復
  7. “鬼打墻文學”則將這種“錯覺”挪移到了語言層面,體現了表達的語無倫次、難辨語義,仿佛是舌頭在“原地打轉”。這句話完美概括出精髓哈哈哈

    來自江蘇 回復
  8. 真的笑死,咱對這篇文章就是一個大笑住的動作。

    來自廣東 回復
    1. 笑死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