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亞馬遜從來不強調用戶時長?
編輯導語:不同于國內的電商平臺,國外不少電商平臺,包括亞馬遜,都尚未涉及內容電商這一概念,這也是中美電商生態的區別之一。為什么在國內電商平臺都紛紛強調用戶時長時,亞馬遜不強調用戶時長?本文作者就此做了解讀,一起來看一下。
信不信由你,2021年,美國的投資人、咨詢公司和市場調研機構,正在饒有興趣地研究“從中國誕生并流行起來的內容電商概念”。
他們指的主要是直播和短視頻帶貨;也有人注意到了其他形式,例如在電商平臺引入小游戲和圖文信息流。在這個領域,中國確實開了全世界風氣之先,盡管美國的互聯網平臺迄今尚未積極地響應趨勢。
別誤會,也有一些平臺在積極地擁抱“內容電商”,主要是來自中國的TikTok。它不僅要做直播電商,還要做電商交易閉環。無論這種努力成不成功,在美國和歐洲的互聯網行業都算是非常激進的了。
如果你讀過亞馬遜的2020年度財報,就會發現其中完全沒有提到“內容電商”。亞馬遜已經擁有頗具規模的流媒體、數字閱讀和游戲生意,但并沒有嘗試將它們與電商平臺合而為一。
而且,在致亞馬遜股東的信中,貝佐斯寫道:“在亞馬遜,28%的購買行為在三分鐘以內完成,一半的購買行為在半小時以內完成。研究發現,去實體商店買東西,包括開車、停車、找商品、等待結賬、找車、開車回家,需要花費大約一小時。如果你每個星期用兩次亞馬遜購物取代兩次實體商店購物,每年就可以節約75小時。這很重要,因為我們生活在永遠繁忙的21世紀初。”
貝佐斯甚至對這個“時間節約”行為進行了量化:
- 按照每小時10美元的“時間成本”(略高于美國大部分州的最低工資水平),每年節約75小時,就節約了750美元。
- 亞馬遜Prime會員服務,在全球擁有2億多會員,主要位于發達國家。2億人乘以750美元,相當于1500億美元的節約。
- 貝佐斯指出,上述價值遠遠超過了亞馬遜的凈利潤,也超過了亞馬遜全年的員工薪酬及福利。這是亞馬遜最大的“社會價值創造”,可能沒有之一。
國內的電商平臺,無論是淘寶、京東這樣正在內容化的“貨架電商”平臺,還是抖音、快手這樣原生的“內容電商”平臺,肯定不會贊同這樣的觀點。恰恰相反,國內電商平臺千方百計地讓用戶多花費一些時間。
根據字節跳動旗下巨量引擎的統計,截止2020年底,國內直播電商用戶規模已經達到3.88億,滲透率達到39%。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國內用戶在直播電商上面消耗的時間,也將達到每年數億小時。
請注意,這是2020年的數據。2021年,直播電商的滲透率只會更高,就連B站和知乎都加入了直播帶貨的大軍。我們可以合理地估計,目前全國網民至少有一半曾經使用過直播購物,每年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超過10億小時。
雖然直播電商已經消耗了這么多的用戶時間,但是在平臺眼中,它還遠遠沒有發展到位。抖音提出了一個FACT矩陣模型,代表了抖音電商的長期愿景:
- 商家自播(Field),即商家在自己的直播間進行的日常直播活動。此類直播也可以邀請外部達人,但主要是由商家雇傭的主播(或代運營商的主播)進行。
- 達人矩陣(Alliance),主要是指那些腰部、長尾和垂類網紅進行的種草和帶貨;雖然他們個體流量有限,但是勝在數量龐大、成本較低。
- 營銷活動(Campaign),即平臺舉行的購物節、限時折扣;與淘寶、京東等傳統平臺不同之處在于,抖音的營銷活動幾乎完全圍繞直播進行。
- 頭部大V(Top KOL),即粉絲最多、帶貨能力最強的網紅,在抖音就是羅永浩、賈乃亮等人,雖然他們與淘寶直播的李佳琦、薇婭還有很大差距。
總而言之,抖音的理想是“一切交易行為圍繞著種草/拔草進行”,傳統的貨架電商徹底讓位于內容電商??焓譀]有提出類似的模型,但在實踐中與抖音差異不大:它也希望建立一個既有店播、也有腰部網紅、也有頭部網紅的內容電商體系。
這個體系現在還只成立了一半:對于任何平臺來說,最難做的都是店播,最容易發展失控的則是頭部網紅。在這方面,淘寶直播是一個反面教材:李佳琦、薇婭一手遮天,排名第十以后的主播成交量可以忽略不計,店播發展也不夠健全。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雙十一,抖音、快手等“內容電商平臺”不是主角,GMV占比很低,這似乎給了大家一種“內容電商不過如此”的錯誤印象。事實上,雙十一的內容化程度仍然很高,體現為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傳統貨架電商平臺”的全面直播化。淘寶還在拼命加強首頁的“逛逛”功能,誓要打造一個與小紅書爭鋒的信息流平臺。
無論如何,各家電商平臺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用戶時長很重要,要讓用戶盡可能留在自家平臺上,無論是通過什么內容讓他們留下。
雖然中國的“內容電商”格外發達,我們卻不能說歐美沒有“內容電商”:明星網紅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媒體“種草”是司空見慣的,無論是傳統品牌還是DTC品牌,均有相當大的一塊開支花在了社交媒體的信息流上,無論是圖文還是視頻信息流。這種社會化營銷模式,與國內的“內容電商”有何區別呢?我們為什么不能將它與“內容電商”混為一談?
答案很明確,在Facebook等歐美社交媒體平臺發生的電商營銷行為,與在抖音、快手等國內平臺發生的類似行為,存在如下根本性的區別:
- 歐美社交媒體只是一個“種草”(展示、宣傳)窗口,不負責“拔草”(交易、履約)環節。Facebook對掌控電商全產業鏈的興趣不大,成交環節要么導向獨立站,要么導向亞馬遜旗艦店(也有一些通過Google付費搜索完成)。品牌方并不關心用戶花費了多少時間,只關心最終的成交。
- 歐美的社會化營銷以圖文和短視頻為主,直播帶貨極不發達,幾乎沒有專業的直播電商平臺。亞馬遜旗下擁有Twitch直播平臺,但它與電商業務的互動很少。我們知道,圖文和視頻的“種草”往往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而直播旨在直接促成成交。所以,國內的“內容電商”要直截了當得多。
- 至于小游戲、互動營銷,就更不用說了——無論是亞馬遜還是獨立站,其電商環節的游戲化程度都近乎于零,也不會把折扣促銷與游戲綁定。典型的歐美消費者若看到淘寶、拼多多的小游戲之多、占據流量資源之大,肯定會十分困惑。
2019年以來,情況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Instagram成立了專門的社交電商團隊,允許在APP內直接完成交易。對于這些“APP內交易”,Instagram會收取傭金,就像國內天貓、抖音做的一樣,所以可以將其視為“電商閉環”。
這或許意味著美國社交媒體的商業模式的一次大轉折。不過,在實踐中,Instagram“電商閉環”的交易額仍然有限,它還不是歐美的一個主流電商平臺。
總而言之,從目前的情況看,歐美的社會化營銷更類似于中國的小紅書,或者還沒有介入交易環節時的抖音、B站。因為“種草”與“拔草”發生在不同的地方,故而平臺和商家都不在乎電商內容所占據的用戶時長。
唯一有能力整合“種草”與“拔草”環節的亞馬遜,則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亞馬遜做內容,也做電商,但是內容是內容,電商是電商;內容板塊固然要吸引足夠的用戶時間,電商板塊卻還是耗時越少越好。
這是中美兩大電商市場之間的又一個根本性區別。我們在此無意討論這種區別的原因,以及美國會不會向中國靠攏、接受內容電商。我們一貫不贊成簡單地把中國和美國的互聯網行業做對比,但是美國的案例至少說明:要促成電商GMV,不一定需要消耗用戶時長,至少不一定要采用直播和游戲這兩種高度直接、高度耗時的形式。即便內容電商真的是電商的未來,各大平臺目前采取的發展方向也未必是正確的。
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怪盜團(ID:TMTphantom)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標題說“為什么 亞馬遜從來不強調用戶時長”,看到最后來一句“我們在此無意討論這種區別的原因”,所以這篇文章也是單純為了用戶時長嗎。。。
也和國內外的消費者購物習慣、文化差異、價值觀差異有關系吧,挺復雜的。
是啊,就像雙十一,做那些任務一定要待夠15秒還是多少秒,如果真的想要,都不用5秒就看上了
用戶的時間是一定的,我搶占了用戶在自己APP的時間,勢必擠壓在其他競品的時間。
我沒辦法為買一個東西,在直播間守兩個小時,我還是喜歡什么買什么,買完就走。。。我理解的是現在國內電商競爭太大,競品太多,商品供大于求,只有用各種噱頭吸引用戶,占用用戶的時間,讓用戶沖動消費,買本不需要的東西。這并不是對用戶負責的表現。
實話,沒用過亞馬遜,但是聽得挺多的,經過作者一說,我下去應該會體驗一下。
“在亞馬遜,28%的購買行為在三分鐘以內完成,一半的購買行為在半小時以內完成。感覺比淘寶購買快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