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有絕對的公域私域之分嗎?
導語:在現今流量為王的互聯網時代,流量往往是互聯網參與者非??粗械囊c。本文從流量公域、私域的定義解析入手,接著通過創作者、用戶、客戶、平臺四個不同的視角分析公域、私域的優劣勢,推薦對公域、私域流量感興趣的伙伴閱讀。
一、公域、私域的定義
關于公域、私域的定義,這里就不展開了。
定義只是方便去理解,具體一款產品是公還是私,可以通過數據去解讀,例如快手某次公布數據說自己70%流量是用戶消費了自己關注賬號的內容,那這個比例相比抖音應該屬于偏高的,我們可以說快手比抖音的私域屬性更強一些。
例如公眾號,從我自己公眾號的數據來看,有相當大一部分閱讀量來自非粉絲,那其實這部分流量對我來說屬于公域流量,例如某位大v在ta的朋友圈轉發了,被ta的朋友看到了。
流量有絕對的公域、私域之分,產品則沒有。
二、公域、私域在不同視角下的優劣勢
1. 創作者視角
對于創作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無非兩個,一流量、二變現。
就流量來說,公域的優勢就是能源源不斷帶來新用戶(流量),私域則反之,因為私域的用戶已經是你的粉絲了。
但通常公域流量是不穩定的,例如在頭條等產品上發布內容,今天可能是10w+,明天卻只有幾百。舉個籃球領域的我比較喜歡的賬號——靜易墨。以最近4篇文章為例,在頭條的閱讀量忽上忽下,而在公眾號渠道的閱讀量則穩定在五位數。
就變現來說,當一個創作者接了一筆商單時,雖然創作者的人設、獨特的創作風格可能是吸引金主爸爸的點,但對于商業行為來說,一切決策都是理性的,金主爸爸投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創作者的粉絲量級,這個等于某一次內容營銷推廣可以覆蓋多少用戶規模,也就是最簡單的CPM邏輯。例如一位5w粉絲的小紅書美妝博主接一筆商單是10w元的話,那一位5k粉絲的美妝博主就只能是1w元咯。
而對于商業行為來說,甲方相比于創作者,更需要有對效果穩定的預期,例如一美妝博主有100w粉絲,甲方投放后是希望能有xx%的粉絲看到這條內容的。這時候不穩定的公域產品則是致命的,創作者沒法保證下一條內容一定有10w閱讀量,甚至連平臺都不能保證(商業產品不介入的前提下)。
這時候私域產品則沒有這個困擾,每條內容都能有穩定的比例觸達到自己的粉絲(微博的粉絲頭條邏輯稍后講)。
用一張表格整理下就是:
上述優劣勢,導致的現象是,創作者喜歡將公域的流量往自己私域導,例如大家常見的“小尾巴”現象,創作者在頭條、抖音的個人介紹里寫上“我的微博、公眾號是xxx”。
2. 用戶視角
用戶視角聊三個點,一信任、二成本、三目的。
先聊“信任”。
在很多類目,一個典型用戶通常會經歷這么一個過程:
- 開始對某一類內容感興趣
- 刷了很多內容
- 覺得某個賬號的內容質量不錯
- 關注并重點看這個賬號的內容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關注的一些賬號,是否在關注前經歷了這個過程。當用戶點擊了“關注”按鈕時,代表著用戶對這個作者建立了信任,無論是基于對人設的認可還是對內容質量的認可。
從C端數據看,一篇內容曝光給粉絲和非粉絲,CTR的差距是巨大的。從B端數據來看,例如直播電商,粉絲的購買轉化也是會更好一些。
再聊“成本”。
對,“關注”這個點擊行為,是有成本的,例如時間成本,對一個賬號達成信任需要一段時間,今天看到一篇不錯的內容忘記關注后續通過歷史記錄去尋找的情況有沒有經歷過?例如操作成本,有些平臺的關注按鈕藏地很深或文案不好理解,當然現在各種平臺都在降低這種成本甚至有點拔苗助長,例如抖音的關注按鈕和頭像放在一起,很容易就在點頭像時就不小心關注了,例如喜馬拉雅訂閱專輯時會幫用戶自動關注主播。
當然,站在平臺視角(立場)從動機看,是能夠理解的,后面平臺視角這邊展開聊。
因此,有些平臺采取了折中的方案來解決,例如在某些平臺稱之為“親密度”的策略,無論用戶是否關注了某個創作者,平臺都會去計算用戶對某個賬號內容的喜好程度。例如大家刷頭條的時候多留意下,是否經常會刷到某個賬號的內容?雖然我自己的項目經歷中還沒上這個策略,但從和若干同學交流各自項目經驗來看,這個策略對消費數據是有正向顯著提升的。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用頭條,不需要關注賬號就能刷起來,而微博、公眾號需要先關注賬號才能刷起來。
用一張表格整理下就是:
最后聊“目的”。
公域產品,不需要訂閱ABC賬號就能消費內容,私域產品,則需要先有訂閱或類似行為才能消費內容。例如我們打開頭條抖音,奔著消磨時間去,并沒有說我今天要看什么內容,例如我們打開公眾號就是要去看那幾個訂閱源的新內容,打開某財經KOL的知識星球則是要去看看有什么最新的股市解讀。
在這個維度上,公域類內容產品,用戶使用的目的相對不明確,私域類內容產品則相對明確。
對應著信息的兩種獲取方式,公域是推(push)和私域是拉(pull)。
這會影響平臺的商業化選擇,后面聊。
3. 客戶視角
這趴聊兩個點,一效果、二ROI。
先聊“效果”。
商業行為是成熟的、嚴謹的、責任制的,前面在創作者變現那段也有提到,這里從客戶視角來展開。阿里三板斧課程中有提到,一名員工在不同場景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當員工小張和某MCN談內容營銷合作時,員工小張是MCN的金主爸爸,但當員工小張和領導匯報工作時又扮演著打工人的乙方角色。
花錢,是要對效果負責的。因此別看員工小張去到MCN公司時扮演者土皇帝的角色,回到公司匯報的時候,若是花了100w預算結果一則內容營銷視頻只有幾百播放量,公司里就沒人會說閑話?員工小張和MCN是否存在PY交易?
因此,對于花公家的錢,通常經辦人需要有對效果穩定的預期。落到實際動作,就是問MCN、創作者要一些過往的數據,甚至會通過如在微博平臺購買粉絲頭條來確保效果。
這里說的“效果”并不絕對,因為即便我們通過平臺商務部門洽談投放,其實平臺也是可以確保效果的。因此后面表格里在“優勢”一欄,公域是“-”而非“沒效果”。
再聊“ROI”。
我在喜馬拉雅打工時聽小雨總說的比較多的一句話是“資源總是會流向使用效率最高的地方”。怎么理解這句話呢,例如我們代表公司在頭條和蝦條兩個平臺投放廣告,頭條每投放100元獲得10個目標客戶,蝦條則投放100元獲得1個目標客戶,下一次投放老板會讓我在哪個平臺增加預算?
這里不聊公域、私域本身效率的問題,因為我沒有深度做過這塊業務,這里聊另一個現象,在某些平臺叫“飛單”。怎么理解呢,就是假設我們要在微博投放,找到對應的商務/營銷同事,可能要花100塊,然后微博的同事找到創作者ABC來承接這單合作,但如果我們私下聯系創作者ABC,也許50元就搞定了。在定價上,平臺掌握的數據更多一些。
用一張表格整理下就是:
4. 平臺視角
作為平臺來說,和創作者訴求類似,一流量、二變現。但實現的路徑和單個創作者視角有所不同,且在一些場景下是相互博弈的關系。
先聊“不可能三角”。
很多領域都存在不可能三角,內容領域可能也存在,例如單個創作者的內容數量和質量。對于單個創作者來說,假定創作者沒有持續輸入,那隨著時間推移,創作者持續輸出ta肚子里存量的知識后,如果還要保持更新頻率,質量則會下降,這種現象并不少見,例如一度引起風波的“巫師xx”,例如我在某平臺看“某曉波”早期和近期的節目下的評論,差評的比例越來越高。
假設我們是一個基于關注(訂閱)才能消費內容的純種私域內容平臺,如果用戶關注的ABC賬號隨著時間推移內容質量都下降了,而前面提到要用戶去主動挖掘新的賬號并關注的成本又是高的,則用戶的訪問頻次(對應平臺視角的留存指標)也會下降。
甚至,還有斷更的賬號,假設用戶關注的ABC都斷更了,用戶哪還會回訪。
所以平臺不會坐以待斃吧,所以平臺就會給用戶推薦用戶沒關注但是內容質量不錯的賬號吧?例如公眾號相關頁面,近兩年是不是公域模塊越來越多了?
因此這里存在一層博弈關系,創作者希望自己的內容被越多用戶看到越好,而平臺又不會押寶在單一賬號上。
再聊“興趣探索”。
在《淺談內容行業的一些規律和壁壘,聊聊電商平臺孵化小紅書難點(外部原因)》這篇中有提到,類目豐富度會影響長期留存。所以在單個類目下多個賬號的探索外,平臺還會在多個類目下對用戶進行興趣探索。什么叫探索,就是給用戶推用戶沒關注的類目的內容,這部分勢必就屬于公域流量。這趴算是上一趴的升維版。
這里我想說一句,之前經??从凶悦襟w批算法推薦導致信息繭房?從上述論點來看,我并不這么認為,相反私域類產品如果不持續更新訂閱源,某種程度上來說反而會導致信息繭房。
重點聊聊“利益分配博弈”。
喜馬拉雅的企業文化中有一句是“事事利他”,剛開始我是不理解的,因為我覺得人都是自私的。但后來發現是我解讀的視角錯了,每個人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利己的,但當中一定會有很多事情需要別人協助才能達成目標,那在和別人協作的過程中,就需要思考這事對ta有什么利益。
內容平臺的供給方,是創作者,交易平臺的供給方,是零售批發商,要讓他們把自己最全的、最好的貨搬到你的平臺上賣,是不是要考慮他們能不能掙到錢。
而在內容平臺中,公域、私域不同方向的產品設計取向,由于上述提到的種種優劣勢,會導致兩種商業模式:
A,客戶投100給平臺,平臺找創作者A承接商單,給創造者A分30元報酬;
B,客戶投100給創作者A,平臺一分沒撈到,或者平臺對疑似商業化內容限流然后創作者花30塊買個粉絲頭條確保粉絲都看到。
以及導致上面提到的“小尾巴”現象,對于公眾號、知識星球、微博等產品,有時候都不需要平臺去做投放獲客增長,創作者自己會把在其他平臺的流量導過來。
用一張表格整理下就是:
最后聊聊“廣告坑位”。
內容產品,大多第一商業收入都是廣告。而私域類內容產品,由于在“用戶視角”中提到的“目的明確”,在列表中插太多廣告坑位,用戶體驗會比較糟糕,所以我們能發現微博、公眾號、朋友圈這些平臺的廣告坑位,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而我們去看想頭條這樣的公域平臺,信息流中廣告的數量就很大了,印象中是每5-6張卡片出現1個廣告位。
此外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以私域見長的平臺,在算法推薦能力上會偏弱一些,公域類平臺則反之,因為私域類內容平臺,用戶承擔了好內容篩選的工作。
典型產品案例淺析:
(1)字節系
公域類產品,為了提升短期消費指標、長期留存,或者創造收益,其實也在努力增加私域場景。例如關注tab,例如在推薦tab中高頻能刷到已關注賬號的內容,例如下圖中圈子場景,加入圈子后引導用戶回訪路徑,并將圈子tab前置到首屏可見。
(2)公眾號、微博(小紅書)
公眾號和微博最早都是非常純粹的私域取向產品,內容排序都是簡單的按發布時間來。不過這兩款產品也先后將feed改為了復雜排序,假設用戶關注了100個賬號,這100個賬號3天內發布了100篇內容,用戶3天后回訪時,平臺會將100篇中熱門或優質的內容優先推給用戶,甚至能在feed里刷到未關注賬號的內容。
在變現這邊,微博、小紅書兩個平臺都遇到了KOL繞過平臺接單的問題,微博是通過粉絲頭條功能來收買路錢,而小紅書早期則是把一批認證的mcn推向前臺,告知KOL這些mcn旗下的賬號發布商業化內容不會被限流。
小結一下,就像之前那篇公域私域的文章中提到的,目前公域和私域產品在中后期,為了解決一些問題,都在努力嘗試增加另一個取向的功能場景,但邁的步子都不大,畢竟要顛覆現有的流量(利益)分配規則,是風險很大的事情,對于用戶心智來說也會是很大的改變。
知識星球、喜馬拉雅財經類圈子
這個場景是我加入喜馬拉雅后接手圈子這個產品后才了解到的,財經類目特別突出,財經KOL通過在公域輸出免費的干貨內容細分粉絲,等到一定咖位后順勢推出內容付費服務,財經類目則以付費圈子最為常見,留存數據和復購率均還不錯。
當然就像某個段子所講的“最掙錢的方式都寫在刑法里”,目前有些類目的知識付費也走在政策的邊緣,平臺會努力做好合規。
(3)小鵝通、人人講
疫情期間這兩個產品起量是比較猛的,為什么提這兩個是為了舉例KOL從公域往私域導流的場景,由于疫情線下健身房等場館關閉,許多舞蹈、健身、瑜伽、音樂老師的收入告急,此時他們紛紛通知自己的學員,安裝這兩個app來觀看自己的付費直播課程。
為什么不能在抖音、快手上完成呢?我猜是這兩個平臺的重點還沒放在這些也許能定義成內容付費的類目上,例如需要權限才能加入的直播間功能,抖音在近期的某個版本才加上,這可是老師們收割的重要抓手之一呢。
(4)小結:如何運用上述內容
說了這么多偏理論的東東,實際怎樣運用?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打造一款內容產品,早期、中后期的重點肯定是不同的,并且由于資源有限,肯定要做大量的取舍,例如早期我們更關注的是規模,那創作者的一些灰色收入行為就可以選擇忽略,包括在流量分配機制上也可以偏重私域取向,確保第一批支持平臺的創作者有穩定的預期,等到中后期開始追求收入或更高的長期留存指標時,才考慮調整流量分配機制,或是對商業化行為進行約束。
上述內容是通過自己項目的經歷總結出來的,不一定全,更不一定對,很多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每個人的認知都在不斷迭代,歡迎交流。
作者:搞消費決策內容的胡kk;公眾號:搞消費決策內容的胡kk(公眾號ID:NoDataNoTalk)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Is6trm-PNnncImIUtxQ8pw
本文由 @搞消費決策內容的胡kk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最終還是要做私域的,只有私域才可以多次觸達到用戶。我也是最近才開始做私域運營,并且用了私域運營工具,引流人數比之前翻了好幾倍,對我的私域流量體系的搭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款工具叫做糧倉企微管家,現在還可以免費使用哦,點擊鏈接即可免費申請啦
http://996.pm/YyR1Z
我從剛開始一直到現在,流量沒有絕對的公域私域之分,不管公域流量怎么著,我一直認為他最終都是要轉化成私域的。
還是不太能分的清公域和私域,可以講一講他的本質區別嗎
流量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變現,基于這個出發點,私域流量的變現能力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