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再臨,有聲電臺會成為下一個微信公眾號嗎?
編輯導語:互聯網上流行的內容形式經歷了幾輪變化,從長文章到短文章、從長視頻到短視頻。在短視頻火爆的同時,有聲電臺也在悄然建立了一個“耳朵世界”。那播客再臨,有聲電臺會成為下一個微信公眾號嗎?本文從幾個典型的采訪對象入手,詳細地為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短視頻”風暴未平,播客已悄然開始喚醒耳朵解放眼睛,期待百億市場的誕生。
“Test! Test! 第九次試音開始……”
此時,這熟悉的制片人口吻并沒有出現在嚴肅的廣播控制室,只是幾位嘗試播客的新播主,正在手忙腳亂地調試簡易的音頻錄制設備。
在常被時間焦慮裹挾的今天,竟有年輕人愿意如此虔誠地“浪費時間”,只為解決“音頻錄制中的回聲”等細小且略顯笨拙的問題。也許,闊別大眾潮流視野已久的有聲電臺,這次真打算卷土重來,殺入這場爭奪年輕人時間的媒介終極戰斗。
不必端坐電腦前,也不必實時收聽,地鐵、開車還是睡前,隨時隨地打開APP,點選喜歡的欄目和話題,聲音就從耳機中流淌出來。在歷經博客、論壇、微博、公眾號、短視頻等互聯網時代的傳播風口后,接力棒似乎又回到了最樸素、最原始的“聽人講故事”的模式。
播客,網絡上的廣播自媒體,其背后一個百億規模的市場正在萌生。2020年,美國播客廣告收入增至8.42億美元,同比增長19%。該渠道預計在2021年將超過10億美元,到2023年將超過20億美元。
但是,離一步登青云,播客似乎總是欠缺一陣“好風”來借力。
“我在小宇宙上看到很多人聽播客好幾千分鐘,就好奇這個時間從哪里來的?”“下班路上,做家務、做飯、睡前、運動,都會聽”“播客受眾擴大可能是因為現在有人們希望時時刻刻有聲音、有內容填滿自己生活的趨勢”。
年輕的播客深度用戶南嶼和Eva告訴我們,播客正在以“便攜”、“隨地性”的特征攻占年輕人的時間間隙,且并非以“刺激性”、“有沖擊力”、“短平快”的方式讓受眾快速觸達信息,而是像一種“陪伴”,獨居者在其中感受到“交談的熱鬧”,有一肚子不吐不快的話想要吼一吼的年輕人,擁有了一塊自留地。
在所有人都焦慮地追逐“快”的時候,在播客有“慢”的內容在沉淀。
能占據年輕人時間的互聯網產品不可能從“捕獵者”的眼皮子底下溜走,不少投資人自己便是播客的用戶及創作者。
在PodFest China 2021中文播客盛會上,碚曦投資協作體創始人李倩玲、“有知有行”創始人孟巖都分享了對播客內容創作的熱情,認為播客中“聲音的魅力對年輕人的吸引難以替代,市場在逐步擴大”,且“播客的用戶黏粘性很強”。
▲PodFest China 2021中文播客盛會現場 王月倫 | 攝
然而,當談及播客如何去“找錢”,投資人們坦言,“現在做播客是用愛發電”,其內容有深度、有個性、有共情的特點,讓廣告、合作商無從介入,商業化會損害內容制作。
與投資人的觀念有所不同,目前國內領先的播客與數字音頻公司JustPod首席運營官楊一,走在播客商業化的前沿,他告訴我們,播客的商業價值并非體現在傳統的廣告、流量變現,而是讓產品能夠在這個新起的傳播渠道中“卡位”,直擊目標受眾,同時營造自身“行業標桿”的形象和口碑,比較類似于早期微信公眾號對商業客戶的作用。
JustPod目前已為GGV紀源資本、長江商學院、NBA中國、三頓版、天貓國際等各類品牌打造了他們的品牌播客,慢慢探索出一條播客在國內實現商業化的路徑。
所以,商業化與優質內容可得兼否,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一、年輕人“聽收音機”,新瓶裝舊酒
播客本不是一件新鮮事,尤其是對于熟悉廣播電臺、電視訪談節目的群體來說,播客在形式上是把收音機、車載音響、電視機等媒介換成了更加便攜的智能手機。
有趣的是,正當傳統的廣播電臺在互聯網可視化的沖擊下,逐漸處于弱勢,中老年群體都開始習慣用短視頻來填補自己的空余時間時,“聽收音機”的習慣卻反而被對都市生活最為敏感的年輕人重新拾起。
音頻平臺喜馬拉雅在PodFest China 2021發布的主要用戶畫像顯示,城市白領、城市精致女性和大學生是播客的主要受眾,80和90后為最主要的用戶年齡段。
在國內,播客受到年輕人青睞一部分得益于其他互聯網平臺大V、文化品牌的連鎖效應,當名人、文化內容制作轉向播客,原本的流量基礎也會引向播客,且播客不同平臺的競爭也是如此。
使用過小宇宙、喜馬拉雅兩款播客APP的Eva認為,聽播客是跟著名人走。
她從2016年開始在喜馬拉雅上接觸播客,主要聽兩個節目,一個是許知遠的單讀,另一個是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慢慢地這些名人開始自己做平臺,單讀和理想國也有自己的APP,于是便有更多類似載體去聽這些人的觀點和聲音,聽喜馬拉雅的次數就會變少,因為喜馬拉雅對她來說只是一個載體。
另一方面,年輕人正處于一個普遍存在知識焦慮的環境中,播客能夠作為即時獲取資訊、知識、觀點分析的工具,將年輕人的剩余時間利用起來。
“很多主播在觀點上進行深入分析,一些我自己沒法表達,沒法分析透徹的內容,他們可以提供新思路,還帶來很多新知,拓展很多我不知道的東西?!?/p>
播客用戶南嶼向我們展示了她的播客觀看表單,觀點輸出、干貨分享類的播客占據了訂閱榜單的一大半,如隨機波動、BYM職場系列、一席、日談公園等。
▲在播客平臺投入的時長 受訪者供圖
“我自己平時的學習工作,與文史閱讀、文化內容產出非常相關,所以天然地對這一類話題的播客有興趣,對于我來說這些都是豐富我的觀點、學習了解新資訊的方式,工具性比較強?!睖蕚鋸氖鲁霭嫘袠I的Eva也將播客作為學習的手段之一。
此外,音頻制作相對視頻制作、嚴肅文字內容創作更加簡易化,和傳統的廣播節目制作相比還沒有完全規范化或流程化,這對于缺少節目制作經驗但又想表達的年輕人來說,可以作為比較容易上手的“副業”。
“新興的平臺、錄音和剪輯的技術,天然地向著年輕人。”
二、把年輕人一天的1/12發展成“長期關系”
播客的“貪婪”在于,不僅要霸占你的時間,還要占據你情感的隱秘角落。
雖然在國內,播客還只是起步階段,離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還有較長距離,但是播客巨大的市場潛力,在部分海外市場已經得到印證。
在更成熟的美國播客市場,Infinite Dial 2021的數據顯示,美國播客的受眾規模大約為1.62億,占全美12歲以上總人口的57%;月活聽眾1.16億,占美國12歲以上總人口的41%。
據Edison Research發布的《The Spoken Word Audio Report 2021》顯示,2021年,每個月有75%、每一天有45%的美國人聽非音樂類音頻,而人數比7年前增長了2200萬,增長主要集中于13-34歲的年輕群體,漲幅達116%。
“游戲行業有一個商業方面的理論:開發出更好的產品的衡量指標之一,是盡可能長地占據一個人除了工作睡覺之外的時間。
今天雖然播客是一個還比較小眾地在線聲音產品,但是如果能像長視頻、短視頻那樣每天至少占據消費者2小時,那這個產品就會被廣告組和相關平臺找到。”普華永道中國內地TMT行業主管合伙人高建斌也在PodFest China 2021盛會上表達了對播客產品前景的看好。
但播客是憑借什么和視頻平臺爭搶年輕人寶貴的2小時呢?或是說視頻是播客的主要競爭對手嗎?
孟巖在中文播客盛會上分享播客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經歷,“播客滿足了我自己的一項需求,就是我在通行的過程中需要陪伴,需要一些聲音去進入我的耳朵。
我之前一直是堅持游泳,很少跑步,我今年開始聽播客以后,就重拾跑步的樂趣了。而且因為播客對閑暇時間的滲入,我發現我在生活中甚至愛上了洗碗,所以播客是在滿足人類最底層的需求。如果真要說播客的競爭對手是誰?那可能是音樂、相聲或是那些什么都不聽的用戶?!?/p>
南嶼也向我們提到,她周圍一些做播客的朋友,純粹就是為了休息休息眼睛。
當各長視頻、短視頻平臺的流量之爭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為了占據用戶的視覺時間使勁渾身解數,播客選擇喚醒更豐富的聽覺感受,涌入一條相對寬闊的賽道去爭取年輕人的2小時。
截至目前,孟巖只制作過五期播客,但和過去5年在個人公眾號創作的200多篇文字不同,在播客平臺上他第一回被催更了,播客用戶的黏粘性是他此前沒有預料到的。
“我覺得聲音是一個非常奇妙的東西,它是直接進入聽眾的心,不像視頻、文字是需要人用腦子去轉換的,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媒介里面,主播和聽眾會形成一種很重要的長期關系?!?/p>
孟巖還發現,和公眾號等文章發布平臺完閱率走低不同,一期播客會被用戶反復播放,這又是聽覺和視覺在使用深度方面的差異,雖然音頻產品目前在用戶數量上還不能完全與視頻相提并論,但是播主與用戶的連接深度是有待發掘的優勢。
三、想靠播客發財,千萬別辭掉全職工作
播客能激起多大的水花?除了上述市場規模、目標人群的擴大,如何跑通B端、C端之間的付費通道是繞不開的話題,多少給熱鬧的播客盛會澆上了一點冷水。
“現在談show me the money還太早,這個產業還會陸續有很多的客戶要進來,但是要不要跟用戶收錢?要不要廣告商打錢?有多少用戶愿意付費,讓好的內容生存下去?以及對播客、用戶不了解的廣告組,在干預或者傷害內容質量時,如何應對?”
李倩玲提出的一系列困惑,盡管有播主試圖解決,但還未找到可復制的有效途徑。
▲PodFest China 2021的商業圓桌 王月倫 | 攝
這些問題顯然不會只有一位投資人注意到,所以目前進入到播客領域的錢太少了。
李倩玲透露,目前一些合作商給一期播客開的價錢和小紅書上的視頻或是某些平臺的文章相比,根本就只是別人的零錢,且即使是目前低廉的攤價,還會有人覺得貴,所以這個行業距離真正找到錢,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你想靠播客發財,至少現在千萬別辭掉全職工作”。
事實上,商業化困境背后是有很多廣告商還沒有找到介入播客的正確姿態。
某女性消費品牌曾與播客節目合作定制內容,但定制內容式的廣告削弱了播客主對內容的決定權;電腦品牌戴爾曾以“播主口播”的方式將廣告嵌入節目,但李倩玲在盛會現場提及該代言時,現場許多老用戶表示在收聽時根本聽不出戴爾的植入,廣告效果有限。
對此,李倩玲認為,流量跟質量在某種程度上是沖突的,而大部分代理商追求的是規模、快,所以這種能沉淀下來的東西,對于以往和互聯網產品合作的商家、運營來說,是比較新的。會有代理商不從質量的角度來看怎么跟播客結合,而是一定要你去按照他的方式去做。
“很玄妙的是,在該領域商業部分,有決定權的人通常是不聽播客的人,而播客這類平臺及其用戶、制作者又大部分很年輕。”
雖然在介入方式上,廣告商和播主還處于磨合期,但是這并不代表著廣告商會改變進入播客的決心。
播客在海外的廣告收益就有著驚喜的表現。據普華永道2021年5月發布的《美國播客廣告收入研究》顯示,2020年,美國播客廣告收入增至8.42億美元,同比增長19%。該渠道預計在2021年將超過10億美元,到2023年將超過20億美元。
JustPod的首席運營官楊一告訴我們,企業進入播客很重要的目的是品牌形象的營銷,是為了給這個渠道受眾留下“行業標桿”的印象。
播客作為用戶不斷擴展的媒介新秀,能提供的價值更是于此,不一定只聚焦于流量或實際收益。更重要的,播客現有的受眾主要就是生活在一線城市的高教育程度、高收入人群,是“質”勝于“量”的人群。
此外,據楊一觀察,隨著文字媒介的衰落,視頻、音頻的普及化,音頻產品還可能成為文字作品商業化的孵化器,“在海外,文學作品能不能拍成影視作品,有些公司采用的方法是先做成播客劇集,測試市場效果”。
從事互聯網行業投資多年的高建斌對播客的商業前景也較為樂觀,主要在更加長遠、宏觀的層面。
一方面,他認為播客的消費者場景類似于車載領域,這能夠保證消費者在該類產品上的消費時間。
另一方面播客聚焦的一二線城市、白領群體的購買力較強,若能調動起來,會有穩定的群體為優質內容付費。
那么,優質的內容和商業化的平臺,對目前的播客行業來說,何者更珍貴?
從全球知名的互聯網平臺Netflix簽約斯皮爾伯格的行動中,似乎有一個答案浮現出來——平臺可以用錢堆出來,再用錢砸開我們想象不到的技術與資源,但最終是為了內容產品的制作。
孟巖解釋稱,平臺80%~90%的收入其實是10%~20%的頭部內容制造者去創造出來的,一個平臺,包括小宇宙、喜馬拉雅,無論做得多大,一個非常關鍵的商業化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夠抓到最前面的10%,讓它的變現通過你的平臺來完成。
對于內容制作,楊一則給出了更加具體的小目標,“播客的發展方向可以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將音樂和有聲書以外的音頻內容都轉變為播客,另一方面則是制作出多樣化形態的播客節目?!?/p>
關于播客節目,楊一與我們特別探討了脫口秀演員與播客的關系,在楊一看來,單口喜劇藝術本身不適合通過音頻展現,但是單口喜劇演員可以憑借自身在語言方面的優勢、積攢的人氣,在播客打造基于談話或者個人表達的節目,這也是現在存在的播客節目的一種。
至于這場播客浪潮中的小小參與者,在播客激起洶涌波濤前能做些什么?
JustPod的首席執行官程衍樑說:“堅持,別斷更!”
作者:王月倫;公眾號:出行一客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htE_Es7jj7TFniKgog_sdQ
本文由 @出行一客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議。
播客可利用聲音傳輸,解放了雙眼,更好地發展聲音經濟,是未來市場發展的大趨勢所在。
有聲書行業的頭部,目前已經被一些大廠掌握。普通人想要真正做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可以當成副業先堅持做,但一定不要辭職去做。
“堅持,別斷更!”不管是在有聲行業,還是文字、短視頻行業,別斷更是一個最基礎也最難做到的要求。
有聲讀物比純文字多了一份演繹,中間也多了一份演繹者的理解。
之前干過一段時間有聲書,其實這個行業也很幸苦,不像大眾想得那么輕松
經常能夠看到微信公眾號推送有聲主播到底有多賺錢,什么一篇八百不在少數,真的有這么容易嗎
不帶耳機就覺得渾身不舒服,有聲讀物真的很方便,感覺離文字更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