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俞軍老師見面后有感 —— 個人理解的產品素質和產品思維
最近見到“百度貼吧之父”俞軍老師了(此處感謝幫忙引薦的小伙伴,康桑密達,阿里嘎多谷大姨媽斯,闊不&昆!),當天主要聊了滴滴和我現在做的產品,過程中筆者由于緊張,一直處于一臉懵逼和胡言亂語的狀態(此時淚已哭干)。這幾天,幾經回味,收獲頗多,故寫下此文,和大家分享下。
俞軍——百度貼吧之父。前百度產品副總裁、首席產品架構師,現任滴滴出行產品負責人。
本次見面最大的認知收貨是在產品感上,這是一個PM的基礎,一名優秀的PM無論是在產品設定中還是在語言表達上都能處處流露出超強的產品感。那什么是產品感,個人認為就是產品素質+產品思維。在和俞老師聊天的過程中,他時時都在強調這兩點。
接下來,讓我們借助俞老師的經典語錄,思考下:什么是產品素質和產品思路?
俞老師說:
“在選人這一點上,可以用四個字概括——以文取人。我們不看重簡歷上的背景,而是根據他寫的產品分析看這個人對于產品和用戶的感覺,這些感覺是從文字上可以感覺到的。從產品分析里的方法運用上可以看出這個人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邏輯能力?!?/p>
關鍵詞句:產品感覺,用戶感覺,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邏輯能力
“我只關注應聘者對互聯網的熟悉程度和對產品的分析理解。我會讓應聘的人挑選百度中的一個產品,寫一篇用戶體驗分析。通過這份分析了解此人看問題的角度、視野、調研方法、推理邏輯及對互聯網的熟悉程度,而并不關注應聘人的學歷、專業等常規問題?!?/p>
關鍵詞句:看問題的角度、視野、調研方法、推理邏輯及對互聯網的熟悉程度
“我們在選人時,不會特別看重這個人的相關經驗,所有人都是在一個起跑線上,至于今后的個人發展也和是否有相關工作經驗無關,我們非??粗剡@個人是否真心投入到了這個領域當中,日后的可塑性有多強。”(紅字部分為筆者理解的關鍵點)
關鍵詞:真心投入,可塑性強。
————————————分割線————————————
借助這三段話,我們可否理解為PM的素質要求如下:
1. 具有扎實的產品思維
- 看事情視角全面,對細節敏感。邏輯清晰,具有較強的問題分析能力,善于挖掘事物的本質,找到核心問題。
- 善于對數據進行長期的檢測和分析。能夠從數據和場景中找到高頻剛需的需求。
- 善于分析和把控產品價值和用戶價值,善于做價值的延伸和提升。
- 做有道理的設計,用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去解釋自己每一處設定的理由。
2.?把事情說清楚
在表達上,語言簡練,善于做減法,能用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邏輯清晰,有理有據,善于拿數據和因果說話。
(做減法永遠比做加法難,無論是在產品設計還是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切記不要“話”太多。言多必失,而且“話”說多了容易導致語無倫次,例如:首席反面教材——筆者我)
3. 對行業和產品充滿熱情
熟悉行業,了解行業中的每一個產品,有自己獨立的視角和觀點。
(熟知行業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不僅要求PM熟知行業歷史和業內各產品的發展史,還要時刻關注行業和各產品的動態。通過數據,對未來做出自己的預估。這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因此PM的心態急不得。)
不知道這段個人理解,能否取得你的認同,能否讓你聯想出產品思維具體體現在哪里。下面讓我們看看于老師怎么講產品思維。
————————————分割線————————————
俞老師說:
“產品設計的本質是利益分配,所以你要掌握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要讓用戶的凈收益最大化。用戶凈收益=(新體驗-舊體驗)-切換成本,所以一個新的產品或產品升級,要盡可能提升新體驗,盡可能將舊體驗降為零,盡可能將切換成本降為零?!?/p>
關鍵詞句:產品的本質是利益分配,用戶凈收益=(新體驗-舊體驗)-切換成本。
“我每設計一款產品,即使簡單如用戶界面,也會用大量的數據和事實去解釋自己每一處設定的理由,這些論據來自于我對各種數據的長期監測和分析。”
關鍵詞句:用數據和事實去解釋設定,對數據進行長期的檢測和分析
設計一款新產品時 PM需要回答的問題
- 用戶是不是真的有需要?
- 該產品能不能對公司的核心業務起到加分效果?
- 團隊對這個產品的方向是否能駕馭?
- 我的重點不在于考察一個創意的流程有多復雜,而在于產品經理能否明確回答上述的三個問題。
產品決策簡單三步法:
1. 有需求
- 有多大:理想狀態的市場需求有多大
- 有多渴:市場需求的饑渴度有多嚴重
- 上下游:需求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 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
2. 有優勢
- 產品的用戶滿意度關鍵點是什么?關鍵點要接近競爭對手,在至少一點上全力領先。
- 為什么是你?地域,資金,技術,市場,品牌,人力,時間。。。
- 不能轉化成產品價值的優勢不是優勢。
- 產品 價值等于給用戶的新增收益。零收益零價值。
3. 有利益
- 預期成本在可承受范圍內
- 有收益才有未來
- 產業鏈的利益平衡,成長正循環
————————————分割線————————————
結合上訴內容,我們可否理解為產品思維是一種自我發問的體現。那么問題來了,當有人問你關于為什么要做這個產品(需求)時,你會怎樣回答?又會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So,讓我們試著從俞老師提出的三個問題入手,再結合其他決策點進行闡述:
1. 如何證明用戶需要該產品(需求),即該產品(需求)為什么值得做。
- 該需求是用戶在哪些場景下產生的?這些場景發生的頻次如何?這個需求是不是剛需?
- 為什么說用戶需要該產品(需求)?現狀如何?與該產品(需求)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差異度有多大?
- 市場用戶存量有多少,是增量市場還是存量市場?有多少用戶需要這個產品(需求)?我們是如何獲取數據的,數據又呈現出什么樣子的價值趨勢?
- 這個產品(需求)上線后,通過什么方式,幫助用戶解決哪些問題?用戶會獲得一個怎樣的預期收益?
- 這個產品(需求)是否可以起到承上啟下以逸待勞的作用?通過這個產品(需求)我們是怎么解決上游問題的,能否為后續的迭代埋下伏筆的?
2. 該需求為什么是我們來做。該產品(需求)與公司的核心業務是怎樣的關系,是如何給核心業務加分的,該產品(需求)上線后公司能獲得哪些價值收益。
- 用戶對公司核心業務產品的滿意度如何?存在哪些不滿意的地方?數據呈現出什么樣的趨勢?新產品(需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 我們的核心業務與競爭對手相比存在哪些優勢或劣勢,新產品(需求)上線后是否能幫助我們拉大優勢或是彌補劣勢?上線前后我們的數據會發生哪些預期變化?這個變化是不是我們當前想要的?
- 為什么該產品(需求)是由我們來做,我們在地域,資金,技術,市場,品牌,人力,時間等哪些方面上存在優勢。以幫助我們順利完成該產品(需求)?
3,該產品(需求)從開發到最終上線,我們需要付出怎么樣的代價,這些是否是公司當前能夠承受的,以及公司在付出這些代價后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收益。
- 該產品(需求)從開發到上線,公司整體資金的投入是多少?各部門需要的人力,財力,物力,時間成本分別有哪些?公司和各團隊是否有能力承受,如果承受不了該怎樣應對?
- 該產品(需求)上線后,對整個市場環境產生哪些影響?是否能推動市場或行業的前進。各競品之間會發生哪些市場占比變化?能對公司產生哪些短期收益,在未來的多長時間內,分別能產生哪些長期收益?
- 該產品(需求)上線后,用戶需要付出哪些成本,能獲得哪些價值。依據“用戶凈收益=(新體驗-舊體驗)-切換成本”公式得出的結果“用戶凈收益”是否為正數。長期和短期內能產生的多少用戶留存和增長。有沒有用戶流失的可能性,如果存在可能又該如何應對。
寫到這里筆者忽然想起一件事,我最近讀了兩本關于目標設定和完成書,兩本書有一個共同點,作者鼓勵讀者對自己發問,不停的從各種維度和深度一次再一次進行自己發問?;乜幢径蝺热?,上述問題正是我們在做產品時需要向自己提出的問題,而解題的過程就是我們的工作內容。
現在讓我來拿一個模擬場景演練一下
(本場景純屬意淫,如有雷同,那就是我裝逼的功力見長了)
假設,你去開需求評審會談一個新需求,同事們會關注哪些問題?你又該如何回答?需求上線后,同事們又會關心哪些問題?你又該如何應對?下面讓我們一起意淫下。
Q:這個需求是做什么的?
Q:怎么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Q:需求是怎么得來的?
Q:你怎么驗證用戶需要這個需求的?
Q:這個需求上線后預估會對老用戶有什么影響?
Q:能帶來多少新的用戶,他們具有哪些特點。新用戶和老用戶有哪些不同?
Q:改版之后用戶看到的產品和之前有哪些不同,為什么原型和功能設計成這個樣子?
Q:這個需求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呢?是否能幫助我們提升壁壘?
Q: 需求上線后需要配合哪些運營活動和市場活動?
Q:公司需要輸出哪些成本?有沒有哪些是我們目前難以滿足的,有什么應對措施嗎?
需求上線后:
Q:需求上線后的效果如何?有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有差別的話,差別產生的原因是?
Q: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Q:用戶反饋如何,有沒有真的幫到用戶?
Q:新用戶有什么特點和老用戶差別在哪?
Q:依據現在的數據和情況,有什么下一步計劃嗎?
(筆者實在吹不下去了,本人功力尚淺,也就能想到這么多問題了,感興趣的同學請留言添加問題和回復答案)
致辭,獻上俞軍老師提出的3條新軍規
- 產品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換用成本。
- 用戶即需求,用戶是自然人的某一類需求,用戶不是自然人,隨著內外部場景變化會發生變化。
- 懷疑精神:自我迭代。
————————————分割線————————————
筆者最后的一句廢話:切記“懷疑精神:自我迭代”,只有不斷進行自我發問,才能不斷地挖掘出新的問題,并找到新的解決方案。這將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同時也將充滿驚喜和樂趣。那么CEO的提問,你有答案了嗎?是不是再想出些新問題虐自己一下下。
作者:慢修,微信公眾號:慢修記事
本文由 @慢修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翻看了作者好幾篇文章,感覺真是個細致認真的人呀~~
何以見得???
關于面試:
1.站在面試官的角度,比起求職者的表述,更應在意求職者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2.站在求職者的角度,表述不清無非就是想得不清楚或沒想好怎么說。
關于用戶:
用戶不是人,是需求的集合。
面試這事,會有多少面試官有耐心引導面試人說出他們真正想說的東西呢。底層認知挖掘是需要成本的。如果面試人不能第一時間理解面試官的需求,答出最合適的內容。這也是面試人能力不行。
用戶是需求的集合,這件事需要再拆解下了。一個需求一群用戶。多個需求,多群用戶
最近面試各種不順,回看此文是我剛入行那會寫的,轉眼15個月過去了。我竟然忘記了自己當初寫的東西~~~~~~~真是慚愧啊。
時?;仡?,不忘初心。
可以簡潔點!
棒棒的????
感謝一帆風順的一凡
謝謝奶酪陷阱
寫的很好啊,然后偷偷關注了“慢修記事”公眾號了~~ ??
謝謝 ME貓的支持和打賞
謝謝 栗子 的打賞
寫的很好,我也打賞了。
謝謝歐陽俊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