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最近,“產業互聯網”這個詞越來越頻繁出現。但是什么叫“產業互聯網”估計大家都不太清楚吧?它到底能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么好處?它會對未來生意產生什么影響?本文從產業互聯網的定義出發,詳細地為大家解答了這些問題。對產業互聯網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驅動,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
今天我們用10個問題,看懂資本光環下的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雖然已經發展多年,卻還沒有一個非常清晰具象的“完成體”呈現在大眾的面前。聽完有些同學對產業互聯網的解釋,你發現你更不明白了!
- 產業互聯網是什么?
- 它和消費互聯網有什么區別?
- 它會對未來生意產生什么影響?
- 它能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什么好處?
“長坡厚雪”、“降本增效”,產業互聯網的標簽里,沒有一夜暴富的流量傳奇,卻是未來每一家企業的必經之路。
一、理解產業互聯網的關鍵點是什么
不少企業、專家都試圖給產業互聯網下定義,而黃奇帆的定義,很具有代表性:
所謂產業互聯網,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把產業各要素、各環節全部數字化、網絡化,推動業務流程、生產方式重組變革,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體系。
從這個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之所以很多人對產業互聯網充滿陌生感,是因為產業互聯網與其說是具體“某物”,不如說是某個“類”,甚至可以說是某個“過程”(從“化”、“推動”、“形成”等動詞,即可看出)。
產業互聯網作為一種“生態”,一種新的產業運作模式,我們常說的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B2B電商等,都是其組成部分。
好比說消費互聯網中,QQ、微博、微信等重塑了人們溝通的方式,淘寶、京東、抖音等重塑了人們的購物消費方式——產業互聯網要做的,是對整個供給側的徹底重塑。
當某個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全部被數字技術重塑一遍,我們就可以說,一個產業互聯網形成了。
二、和百度、淘寶、微信、抖音等互聯網工具相比,產業互聯網有什么不同
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差異很多,這里提三個方面:
首先是連接對象。
當我們拿起手機,打開微信或抖音,作為個體,就已經被連接到了消費互聯網。而產業互聯網要連接的,則是B端企業。
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企業跟消費者個體不一樣,它可以更抽象。
產業互聯網具體是連接到了企業的廠房,還是機床?還是車間工人?還是辦公室里的打印機?還是法人?這里就可以看出,產業互聯網在連接對象和方式上,比消費互聯網要復雜得多。
事實上,在產業互聯網之下,上述所有主體,都會被連接起來。
正如黃奇帆定義提到的,產業互聯網是把產業各“要素”和“環節”網絡化,所以,從機器到物料、流程、職工等,都要連接為一體。
產業互聯網可以說是互聯網真正意義上的終極形態。
第二個區別,是市場特征。
消費互聯網領域,很容易出現壟斷或超級公司?!盎ヂ摼W大廠”一詞,就是消費互聯網高集中度的生動詮釋。
而高集中度的原因,是其市場細分相對簡單。比如說零售,食品、服裝、數碼產品、醫療器械,各種類別都能在淘寶、京東上找到。
這是因為,消費互聯網屬于最下游、觸達終端消費者的部分,因此不同行業的專業差異在這里并不明顯。
京東平臺上,豐富的品類 圖片來自網絡
而越往上游,所需的行業積累和業務理解越深,專業差異就越大,越難整合在一起。
所以,面向供給側的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剛好相反,它是去中心化的。它是在每一個垂直細分市場,精耕細作符合自身行業特性的生態體系。
第三個區別,是增長方式或盈利模式。
消費互聯網是“贏家通吃”,所以要用“燒錢”換規模,用“短平快”搶風口,最后用增值服務獲取利潤。
而產業互聯網,則強調多方協作,產業鏈上的各家企業共享資源甚至技術,共同提升效率,最后換取整體效益的提升。所以產業互聯網最終實現的,是垂直領域內各家企業,形成一個緊密連接的產業集群。
說完區別,還需要提一句,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并非截然分開,而是緊密關聯的。
正如馬化騰所說:“沒有消費互聯網助力的產業互聯網,就像一條無法與大海連通的河流,可能在沙漠中日漸干涸?!?/strong>
三、提到產業互聯網,常聽人說起“存量”和“增量”,怎么理解
有個比喻很形象:“增量像是分蛋糕,而存量則是搶蛋糕。”
在過去十多年,智能手機的普及度,從少數人使用,發展到幾乎全國人手一部,這就是典型的增量紅利。所以增量往往與人口紅利相關。蛋糕很大,看誰更快發現和瓜分它。
而當增量見頂,企業就需要考慮做存量替代。例如Uber、滴滴、神州專車等新型打車軟件,殺入出租車市場,通過創新的運營模式,把別人手里的蛋糕搶到自己手里。
所以,所謂存量替代,就是我們今天常聽人說的:所有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用更優的商業模式,打敗和淘汰那些“老玩家”。
無論是消費互聯網,還是產業互聯網,都有很多做增量和存量的機會。不過總體而言,產業互聯網更加偏向做存量。
這和中國的總體經濟重心有關。
經濟驅動,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
需求側的時代過去了,未來國家的經濟重心將轉向供給側。產業互聯網要做的,正是從供給側進行結構性升級,最終實現的目的,就是“降本增效”。
四、那么打車軟件的模式,屬于產業互聯網嗎
打車軟件的模式,可以說是產業互聯網的一個雛形。
傳統的出租車行業,乘客不了解周圍的出租車情況,只能傻等,司機不了解周圍的乘車需求,只能苦尋。而打車軟件的做法,是將司機信息和乘客需求全部整合在平臺之中,基于數據和算法,自動匹配供需。
這種做法帶來的好處,就是上面提到的,“降本增效”。
產業互聯網的一部分功用,正是要通過數字化,優化產業鏈各方供需,提升效率。
不過打車軟件的模式和產業互聯網的區別,也非常明顯。
首先,打車軟件前期的燒錢模式,和后來的壟斷地位,都是消費互聯網的典型特征,與產業互聯網不同。
其次,產業互聯網涉及上中下游諸多環節,其價值鏈條和結構,要比打車軟件復雜得多。
五、產業互聯網和前些年被熱議的“工業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回事嗎
簡單來說,工業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的一個子集。
第一,工業互聯網只針對工業制造領域,而產業互聯網則可以涵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
其次,狹義的工業互聯網,通常局限于研發制造環節,產業互聯網則包括了銷售和服務環節。
產業互聯網指南針模型中,工業互聯網作為產業互聯網子集 圖源:覓途咨詢
而互聯網+,則可以說是產業互聯網的局部功能。“互聯網+”,也就是“互聯網+各行各業”。
所以互聯網+所注重的,是讓互聯網的信息交換能力,惠及到各個行業,從而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比如上面提到的打車軟件,就可以理解為一種互聯網+。
而產業互聯網的功能遠不止這些,從企業內部來說,涉及到了管理、流程、制度和工藝的方方面面,從企業間協作來說,則涉及到智慧物流、供應鏈協同、融資等諸多方面。
產業互聯網可以說是范圍最廣的互聯網概念。
六、 眾多投資機構都在關注產業互聯網,這個賽道會不會過熱了
很多投資人都關注和談論過產業互聯網。
例如嘉御基金衛哲,這兩年頻頻投資產業互聯網相關企業;高瓴資本創始人兼CEO張磊,則在一次會議中提到,過去五年,新技術的紅利從消費互聯網轉向了蓬勃發展的產業互聯網。
可以從BAT等企業近年來的動向里得到驗證,傳統消費互聯網企業,都在加緊部署AI和云計算等業務。
AI、大數據、云計算等,都是產業互聯網的關鍵底層技術。
而觀察百度的AI開發者大會、騰訊的全球數字生態大會、阿里的云棲大會中的主題,可以看出,BAT無一例外都在把重心逐步向B端服務傾斜。
產業互聯網的賽道,確實很熱。不過另一方面,資本對于產業互聯網的態度,并未出離理性。正如華興包凡所說,產業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往往先慢后快。
背后的原因,還是與產業互聯網的特性有關。“產業互聯網光靠燒錢是燒不起的,每個產業都是獨立的戰場。”
所以,賽道再熱,也不可能“燒”出一家成功的產業互聯網公司。與其關注賽道是否過熱,也許更重要的,是區分清楚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曲線,不要盲目將消費互聯網的規律套用在產業互聯網上。
七、產業互聯網能給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帶來什么好處
產業互聯網對于消費大眾來說,最顯而易見的一個好處,可能就是C2M模式。
所謂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 用戶直連制造),就是消費者直接面對制造商,跳過了經銷商、品牌商等所有中間環節。
特斯拉就算是C2M。在購買特斯拉汽車的時候,客戶可以直接通過定制工具,選擇車輛的各種詳細配置。
由于跳過中間商直接面對制造商,消費者可以以更優惠的價格獲得更加定制化的產品。
某種意義上,Uber、滴滴等打車軟件也是一種“定制化”服務。用戶可以在平臺選擇適合自己的車型,預約接送時間,以出租車的價格,享受到私家車級的服務。
所以,回到上文提到的“所有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產業互聯網正是通過數字化升級,讓每一種生意,都實現降本增效。具體落到消費者身上,就是以相同的價格,享受到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八、未來企業不加入產業互聯網,能不能照樣活得很好
產業互聯網,說到底是一次生產方式的升級。
好比說,當年工業革命的時候,一家企業是選擇用蒸汽火車運貨,還是繼續用馬車運貨?
在信息時代,一家企業是開始電腦辦公,還是繼續使用電話和傳真?
同樣,在今天,一家企業是否選擇數字化、智能生產,是否選擇加入產業互聯網?
說到底,企業要選擇的不是哪樣生產工具,而是是否入局未來。
九、產業互聯網會出現新的壟斷企業嗎
如前所述,產業互聯網本身自帶“去中心化”屬性。
這決定了未來不太可能出現橫跨多個產業的超級公司,在垂直領域內,協作的重要性,也將會遏制壟斷企業的出現。
十、當年消費互聯網興起讓程序員成為熱門職業,產業互聯網是否也會催生出新的熱門崗位
產業互聯網中對職位需求最旺盛的,無疑是智能制造。在人社部近段時間發布的“最缺工”職業榜單中,“儀器儀表制造工”進入排行前十。
而“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多晶硅制取工”“通信工程技術人員”“自動控制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也成為新晉熱門稀缺崗位。
根據人社部數據的分析預測,到2025年,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將到達900萬人,人才缺口預計450萬人。
智能制造趨勢下企業一線藍領用工變化趨勢 圖源:2021年藍領用工及薪酬管理調研報告
相比傳統制造,智能制造人才需要更高的職業專業化程度。
無論是從缺口數量,還是從人才素質,產業互聯網都正在倒逼中國的人才結構,走向一個更加優質合理的方向。在《中國制造2025》的催動下,國策所向,越來越多的職業化藍領人才,將變得炙手可熱。
當互聯網拒絕流量,這還真是不可能他,他們之間本來就是一個相輔相成的一個效果。
互聯網本就意味著互聯互通,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或許也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