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金融產品投資者教育沉思錄
編輯導語:本文將從失敗的投資者教育發展史引入,講述學習者和教育者理應做什么,并對零售金融產品投資者教育提出了建議,解釋了投資者教育產品的未來為什么是財富管理機構。感興趣的朋友接著往下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引子:把失敗的投資者教育發展史
前段時間,有人下圖發在了一個行業微信群里??吹綄Α爸鲃踊稹钡幕恼Q解釋,大家都繃不住了,哭笑不得。
叫“財商教育”也好,“投資者教育”也好,從業多年,我深刻的意識到,零售金融產品面向廣大個人投資者進行的教育一直是一件很重要但從來沒有做好的事情。
1. 投資者教育產品1.0時代
這個時期教育者的主體是金融機構,以銀行、券商、基金公司為代表,側重于產品推介、風險管理,是一種投前教育。這其實也是寫入相關法律,監管部門明確要求的內容。
但是金融機構并沒有做好,無論是銀行還是券商、基金公司,他們懂金融,但是并不懂用戶,做出來的東西要么簡單粗暴,只呈現監管要求的基本內容,不管用戶的真實需求;要么枯燥晦澀,自說自話,用戶聽不懂是用戶水平不行。
產品形態以網頁、app上的投資者教育專區為主,更新不及時,內容可讀性一般。相較于投教,金融機構對投研更加重視,畢竟賣方投研能夠直接為其帶來名氣與交易量。近來很多產品發展出交易大賽、抄交易策略的功能,這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投顧業務。
2. 投資者教育產品2.0時代
瘋長、謬誤百出的第三方財商培訓機構,伴隨著A股復蘇帶來的財富效應,這股浪潮已經迅猛發展3年。這個時期側重于財富觀念、資產配置、保值/增值方法論,更多也是一種投前教育。
三方財商培訓其實做的也不好,他們或許懂用戶需求,但是不懂金融,才會鬧出上文“主動基金”的笑話。他們的招式看似花哨,其實很多都是無用功,只能起到安慰劑的效果,最終可能會淪為販賣焦慮收智商稅。
另外,財商培訓機構沒有金融牌照,變現手段主要集中在賣課、把流量賣給持牌機構。隨著流量成本上升、市場虧錢效應破圈、監管收緊,這種模式是否可以持續有待觀察。
這個時期的產品形態以微信生態、app為主。它們崛起于短視頻流量紅利,用戶以小白居多,充分利用了微信社群、直播課程、打卡獎勵等成熟的互聯網玩法,學習效率本身會更高。不過,由于財商機構本身沒有金融牌照,所進行的投資教育未能實現全場景覆蓋。
3. 投資者教育產品3.0時代
主體是方興未艾的財富管理機構,2020年是中國的財富管理元年,零售金融行業紛紛轉型,這個時期側重的是資產配置、財富規劃、市場研究,它側重于投后教育。雖然剛起步,但是我很看好。
財富管理機構既懂金融,又懂用戶,同時又具有相應金融牌照,而它面向的用戶群體也更為成熟。財富管理機構兼具能力、動力和意愿,因此我認為它們是最有可能做好投資者教育的。
它的產品形態更加立體化,除了app、網頁、微信生態以外,還涵蓋了線下講座、電話會議、游學、餐會等等。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本身具有金融牌照,能夠構建全鏈路、全場景的投資者教育。什么時候的投教效果最好?用戶那真金白銀投資以后的教育效果最好,畢竟和他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
基于快速發展的行業背景,這三個階段在相當一段時期里是重疊并存的。而最終,由財富管理機構代表的買方投顧將成為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接下來回歸到投資者教育本身,聊一聊它的底層邏輯與困難點。
二、學習者:預期與自律
當一個投資者走入市場,第一要務是要學會正確管理自己的預期。
“畢業3年,靠理財月入8萬”、“老公工資兩萬,我全職在家月入五萬”、“輕松增加睡后收入”……,那些過度營銷的財商課推廣,會極大的干擾投資者建立合理投資預期。說輕了這是忽悠,說重了這是盈利承諾、虛假宣傳。
所謂合理預期,就是搞清楚你是要追求市場平均回報還是超額回報,并明白各自的風險與付出。
投資是一門極重實踐的學科,相信上幾節網課就能賺大錢,不如相信看書就能學會開飛機。除了降低不切實際的預期,投資者同樣要對學習的復雜性、對自律的嚴苛要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市場會通過負反饋對超額收益的機會進行自發調節。價投祖師爺格雷厄姆說過,任何賺錢方法,只要容易理解、用的人多,它就必然無法持久。
因此,在市場中掙到超額收益的方法永遠是復雜、短暫而多變的,這需要投資者付出巨大代價持續進行學習、研究、試錯,永不停歇。
《聰明的投資者》提出,決定一個投資者獲得平均收益還是超額收益的核心要素并不是風險度,而在于他們是否付出超額的研究與學習,是否付出更多的智慧與技能。
講到這里,學習者就應該明白:即使你100%掌握老師講授的知識也不一定掙到市場超額回報,哪怕你的老師極其稀少、優秀,本身能長期跑贏市場。優秀的投資者教育可能會降低你學習的成本,但是并不能代替你自己的學習與研究。
而學習本身是反人性的,需要有強大的自控力。大多數人的時間、精力、自控力是有限的,他們注定難以靠投資者教育獲取超額回報。
值得慶幸的是,這并不意味著投資者教育沒有意義。因為,投資者教育本身就不應該是以獲取超額回報為目標的。這也取決于教育者本身的定位與行為。
三、教育者:利益決定立場
前文中有講過投資者教育在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主體與特點,這種差異通過下表對比將尤為突出。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也只有發展到3.0階段,教育者的利益點才與投資者的利益點保持一致。
當然,我們并不是說前兩階段就完全不為投資者利益著想,只是相比之下,前兩個階段的道德風險會更高,更需要行業自律。
教育者應該傳遞給個人投資者怎樣的信息呢?
- 把財富觀念、金融知識、風險管理作為目標都沒有問題,這些客觀知識是可以通過投資者教育來達成的;
- 把獲取超額收益作為目標屬于忽悠,我們在上文已經論述過;
- 至于把提升投資技能作為目標,有可能,但是非常難。
投資是一門極重實踐的學科,美國傳奇交易大師理查德丹尼斯曾經在1983年做過一次著名“海龜交易實驗”??雌饋泶螳@成功,但是,背后的隱藏信息我們要看到:
- 從1000名申請者中選出的20個精英學員;
- 第一批學員里包含職業賭徒、語言學博士、交易員兼象棋冠軍、高級會計師、職業21點玩家、還有幾個資深交易員;
- 給他們每個人100萬的實盤賬戶;
- 進行長達4年的實戰訓練;
- 交易系統是次要的,最核心的是行為心理學,即人性;
知識不是技能,知識+學習者經驗內化=技能。
因此,僅靠低水平的投資者教育是難以提升個人投資技能的。
四、對零售金融產品投資者教育的三個建議
從業多年,我主導、參與過多個投資者教育的產品與項目,涵蓋了泛財經、基金、A股、期貨、港美股,形式既有文章、漫畫長圖、音頻、真人視頻,也有社群、動畫視頻、直播,對于構建零售金融產品投資者教育體系積攢了一些心得體會,在此做一個梳理。
1. 元認知,認清投資者教育不能做什么
投資者教育不能給用戶直接帶來超額收益,很難給用戶帶來復雜投資技能的提升。明白它不能做什么比明白它能做什么更重要,這能讓你避開很多大坑,節省大量時間、資源用到正確的事情上去。
投資者教育能做的包括金融知識、風險管理、財富管理、市場研究等等。它可以是一個說明書、工具箱、避坑指南、理論框架,它可以用文章、長圖、社群、動畫、直播等各種形式來承載,但它唯獨不是一本絕世秘籍。
如果你的用戶非要找你要絕世秘籍,你也可以包裝一個給他,但你要清楚它只是一劑安慰劑,僅能用于緩解用戶的焦慮感,不是藥到病除的止痛片。
2. 以學員為中心,注重經驗的內化與重組
在以用戶為中心這一點上,傳統的零售金融機構要向互聯網公司、第三方平臺學習產品理念與服務理念。
從教育學的角度講,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赫爾巴特傳統教育理論早已陳腐過時,簡單粗暴、應付監管的教育方式已經被用戶用腳投票淘汰。
按照杜威現代教育理論,教育即經驗的重組。最關鍵的不是傳遞知識,而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經驗,最終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學法“情境,問題,假設,推論,驗證”同樣適用于投資者教育課程的設計,它對課程的設計、互動、討論啟發、論證、總結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對教育者的要求很高,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帶來學習者復雜技能的提升。
以學員為中心,產品即服務,開發出優秀的產品才能有可能帶來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3. 積極運用新要素,優化創新投教體驗
所謂創新,不外乎運用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生產關系。在商業模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能夠不斷的運用新要素就足以產生不錯的創新效果了。
互聯網公司、第三方財商平臺在優化投教體驗上探索了很多有益的經驗。
- 利用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技術,將成功的線下教育經驗線上化,比如班級制、開學畢業儀式、班主任課程顧問講師鐵三角等;
- 設計了社群、打卡、課后作業、答疑、直播課等機制,把握學員心理,提升學習參與度;
- 將及時正反饋的游戲設計理念引入課程設計,階段獎勵、通關返還學費/平分獎池等機制,提升學習趣味性;
客觀來說,微信生態中的社群產品,加之目前成熟的視頻直播解決方案,對學習的有效性、體驗優化帶來很大提升。
五、結語:投資者教育產品的未來要看財富管理機構
對于學習者來說,市場會自發通過負反饋對超額收益進行調節,因此,即使最好的投資者教育,也不能直接幫助他獲得超額收益。
對于教育者來說,銀行、券商、基金公司有能力沒有動力做出好的投資者教育產品,第三方財商平臺有動力但是沒有能力,他們二者的利益并不總是與用戶一致。
唯有財富管理機構,既有動力也有能力做出好的投資者教育產品與服務,因為投資者資產的增值保值與其利益有直接的關系。
中國的個人投資者一直在被人貼負面標簽,比如“散戶”“韭菜”“不理性”“追漲殺跌”等等,這不是我們這樣多年的行業從業者愿意看到的。
希望全行業能夠一起努力改善這個局面,與諸位共勉。
本文由 @張看山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作者對于財商教育的分析很獨到,不能做什么恰恰是難點,因為學習者都是奔著學以致用去的
作者真的是經驗老道,把近些年的金融產品發展歷程都講到了,里面的很多內容都讓我想起來自己曾經的理財經歷,確實是受益匪淺。我是最近進入理財產品圈,也想向作者取取經,目前在做一個期貨APP,我國的期貨用戶大概就100多萬,相比股票不足1%,很難獲取到期貨用戶,想問問作者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吸引期貨用戶下載我們的APP,以及后續發展走向,我現在大部分都是從功能層面思考,但是感覺可能效果不會很好,希望作者能給點建議
想讓鐮刀不割韭菜,不如讓韭菜能夠自保。
割韭菜的思維真的不能有呀,把用戶當韭菜,那可能也走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