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語言膨脹的“內卷”,終于被新的流行梗反噬了

8 評論 9661 瀏覽 2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內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近期我們可以在各大視頻平臺上看到“內卷”的進階版,即“卷死ta們”,許多人用相似的語句創作視頻。為什么“卷死ta們”可以這么火呢?本文圍繞“卷死ta們”引發造梗熱潮的原因展開了講述,推薦對此感興趣的伙伴閱讀。

如果用幾個字來概述近期“內卷”這個概念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的新變種,那似乎就是“卷死ta們”了。在各大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中,年輕人用相似的句式紛紛造句玩梗,展現自己的“卷王之姿”??鋸埖恼Z言、動作與表情以及讓人啼笑皆非的文本內容是此類視頻的標配,“卷死ta們”則是視頻文本的固定結尾。

從揚言“反內卷”“躺平”到戲謔地宣告“卷死ta們”,年輕人的此“卷”還是彼“卷”嗎?本文將帶大家分析“卷死ta們”引發造梗熱潮的原因。

一、“卷”文化的又一個傳播變種

說到最近這些相關的流行梗,還是得回到“內卷”這個母題,其常指某個領域內的過度競爭,系統中的個體陷于“被自愿”的互相傾軋與內耗,不產生太多效益,是一種沒有良性發展的增長。在當前的網絡語境里,它不是個好詞,尤其是年輕人,一直以來對其十分痛恨。

然而這些日子,他們卻主動喊出“卷起來”的口號。最初引領這波“卷死ta們”風潮的是抖音博主@驢兒鹿(考證焦慮版),“舍友都在看劇,我把游戲打開,實際上偷偷在背教資,卷死她們”。在這之后,抖音網友紛紛效仿,個個變身學習卷王,意圖“謀害”室友。比如“室友都睡覺了,我偷偷把她們鬧鐘關了,讓她們明天起不來,這樣就我一個人去上課,卷死她們”;“室友都在聊天,我假裝加入她們,其實偷偷寫作業,卷死她們”。

在學術賽道趨于飽和之后,網友們另辟蹊徑,力圖將梗傳播到各行各業,嫁接進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比如“我從現在開始天天吃葡萄,以后我的孩子眼睛就比其他人的還大,卷死他們”;“室友都在學習,我在偷偷選棺材,死也要比她們住得好,卷死她們”;

再比如,周末晚上的我坐在宿舍內,A舍友手機內傳來“卷死ta們”的音效,B舍友正進行此梗創作并上傳平臺,而我,已經偷偷在寫分析此現象的文章了,卷死她們……“卷”文化衍生出又一個傳播變種。

二、為什么“卷死ta們”火了?

自“內卷”一詞出圈到相關亞文化的不斷衍生,該詞的熱度近兩年一直居高不下,引發相關議論。而相關的?;疬^一輪又一輪,網友們在每一輪流行中總是能迅速加入,引發一場又一場網絡傳播熱潮。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在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迷因理論,指“人類社會文化傳遞的復制因子”。[1]

在網絡社交媒體環境中,某種語言表述方式、某種特定類型的圖像、某種穿衣風格的興起,都可視為一種迷因,吸引網民加入并在此過程中不斷參與復制、修改與再造。[2]

同樣的原理,“卷死ta們”系列文本和視頻內容背后所涵蓋的學術、身材、外貌焦慮、對工作壓力的控訴等能夠迅速擊中年輕人的內心,引起共。

只不過,與“內卷”相反,“卷死ta們”并不是抱怨太累太忙,而是那些想努力的人給自己找的一個俏皮的臺階,既表示自己的確有在努力,又不想被人貼上“卷王”的標簽。同時,此類視頻制作門檻低、文本創作簡單、易模仿、易傳播,所以網上的年輕人也更容易被“卷”進這場“卷死別人”的風潮,而這種非現實性的表達、這種“無聊的東西”在年輕人眼里卻“充滿了意義”,“語無倫次變得合情合理”。[3]

年輕人們不斷圍觀與輸出,每個人都成為了互聯網迷因的繼承者和編輯員,[4]這些促進了其進一步傳播。

另一方面,“卷死ta們”在網絡上的流行也代表著年輕網友們對辛苦處境的自嘲,特別是當大家正處在疲憊、郁悶的工作生活中時,以幽默形式進行吐槽也是在虛擬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壓。這些短視頻中極具喜劇效果的文本與表演,給很多受眾帶來了快樂與愉悅。

某種意義上,當在消費這類視頻時,大家看的不是人們有多卷,而是內容本身制造的夸張感和趣味性。

類似的梗,早已變成純粹的搞怪。圖片來源:微博隨著迷因的復制與擴散,網友們運用“卷死ta們”這一句式不斷對話題進行開拓、對內容加以延展,激發了更多人的參與熱情,在不斷進行生產、消費與自主詮釋的過程中,網友們享受著對其編碼與譯碼的快感。[5]

三、這是“內卷”遭濫用后的反噬?

如果說有什么因素導致了“內卷”熱度居高不下,有一個原因至關重要,那就是詞匯本身的誤用與濫用。與很多流行詞一樣,“內卷”在社交媒體語境的傳播中逐漸脫離其本源的社會學與經濟學含義,詞義本身經歷了一場“通貨膨脹”,被錯誤用于各種情境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大家越來越感受到“只要努力就會被說卷”“只是正常的努力也會被說促進內卷”。

知著網一篇文章就提到,反觀“卷死ta們”視頻所用的固定句式的話語表達,我們也可看出其邏輯上的謬誤。即“努力與內卷被劃上了等號,我努力了=我卷到別人了”。[6]

經歷了語言膨脹的“內卷”,終于被新的流行梗反噬了

圖片來源:微博

經歷了語言膨脹的“內卷”,終于被新的流行梗反噬了

圖片來源:微博

于是,為了考研早起變成了卷,在閑暇時間背幾個英文單詞變成了卷,為了寫好論文閱讀許多文獻變成了卷,甚至只是按時去上不點名的專業必修課也變成了卷。

在這種輿論氛圍中,似乎只有完全“躺平”才是利人利己的正確生活方式,是不被周圍人吐槽的唯一選擇。努力突然與“內卷”重合,在網絡社交平臺與現實社交情境下被批判,被污名化。

“詞匯的誤用,要么消滅了一種價值,要么消滅了一個視角,要么消滅了一個精確的分類。”[7]

光明正大的努力好像不被允許了,為了規避他人對自己激化內卷氛圍的控訴,在群體化的壓力下,努力的人只好進行自我掩飾與遮蓋,如視頻中運用各種手段、整各種花活兒來塑造自己“不努力”的人設。此外,或許有些人也時常感受到,似乎在同齡人之間,努力是不合群的,我們害怕別人知曉自己的努力,越來越不敢光明正大地展現它。

于是,為了在群體內尋求到歸屬感或源于自身對“天賦型”人設的追求,我們也加入了這場“集體性的防御”,[8]開始偷偷努力,抑或是以夸張的表演來顯示自己雖然很努力,但主要還是為了搞笑,最終目的還是弱化自己的努力與內卷之間的關聯。

最后回到迷因視頻和流行梗本身的生產,為了吸引眼球,視頻制作可謂花活兒百出,但出圈視頻仍是小部分,大部分作品被掩埋在茫茫的互聯網中。

于是我們看到“卷死ta們”這類視頻的文本越來越夸張、荒誕,這本身就是屬于內容行業的大型“內卷”現場。當然,無論內容如何傳播,適當的努力的確不應該被污名化,否則,久而久之,也許我們就會忘了,努力是應被嘉獎的品質,而非被控訴的由頭。

參考鏈接:

[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02):200-209.

[2][4][5]王子健,李凌凌.網絡“?!蔽幕囊馓N內涵與傳播邏輯[J].青年記者,2021(14):109-110.

[3](美)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5-106.

[6]知著網:“卷死Ta們”視頻走紅:變味的嘲諷與被內卷掩蓋的努力。https://mp.weixin.qq.com/s/1TElKECmqWqzUhwRmR6OCw

[7]看理想:誤用“內卷”時,我們扔掉了什么問題和視角?https://mp.weixin.qq.com/s/osmMY4iE8Z4hxSAb_owIfA

[8]曾奇峰心理工作者:“你要悄悄努力,然后驚艷所有人”,正大光明地努力就可恥?https://mp.weixin.qq.com/s/XgpS-kOxAt-PIIoMcFVwcw

 

作者:橘子;公眾號:全媒派

本文由 @全媒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最難過的是光明正大的努力被默認不允許了,大家都卷起來的感覺還是很累人的

    回復
  2. 也不知道內卷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就忽然有一天朋友之間說到了“內卷”這個詞,然后它開始變得越演越烈了,正常的努力也被畫上了“內卷”,就感覺很怪異,不理解。

    來自陜西 回復
  3. 有時候很不理解,明明就是正常的努力,卻被說成卷,聽到了之后,內心很難過。

    來自陜西 回復
  4. 感覺“卷”這個概念被深深地亂用了,甚至是過分夸張、魔化這個字了。

    來自陜西 回復
  5. ““卷死ta們”系列文本和視頻內容背后所涵蓋的學術、身材、外貌焦慮、對工作壓力的控訴等能夠迅速擊中年輕人的內心,引起共?!边@句話分析得太到位了

    來自江蘇 回復
  6. 大佬,聊到心坎坎里了

    來自山東 回復
  7. 嗯嗯同意作者的觀點,正當的努力和過度的卷不應該被劃上等號。

    來自廣東 回復
  8. 哈哈哈哈,這倒是真的很讓人頭疼,看著大家都在卷,但是我認為卷只是一種手段,當到達了自己目的之后就可以停下來看看身邊的美景,享受一下生活了。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