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無”之道(二)——范圍篇

1 評論 7315 瀏覽 6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在能力范圍層的“無”之道,即要善于從表象中分出自己和競爭對手的能力,做到揚長避短;同時要關注己方的短板,避免陷入能力盲區。通過了“無”的思考,我們才能對產品功能的價值有更客觀的評價,更好的界定需求的優先級,讓產品永遠做著更重要的迭代。

上次我的產品“無”之道講到了戰略層。今天接著講其在能力范圍層內的應用。

一、能力范圍層

到了能力范圍層,很多產品經理一下子就陷入了具體的產品功能規劃中。但就筆者看來,這中間其實是少了一個“無”的思考環節,即自己公司、團隊的能力范圍。

如果只盯著產品功能的價值,那么就可能陷入以己之短,攻其所長的誤區,導致產品一敗涂地。老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個人是很喜歡老羅的,他真的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但是他的理想主義,也導致了公司產品容易不接地氣。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倒下,更讓人動容。因此我想以他舉兩個例子。

1. 案例1

錘子手機在安卓機中其實屬于體驗很不錯的手機,但是老羅非要去對(peng)標(ci)iPhone。這固然能夠帶來一定的話題和流量,但是也將自己逼到了死路上。

iPhone的強大之處在于精致的做工、引領潮流的造型和極致體驗的iOS嗎?遠不止。

在硬件方面,iPhone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其供應鏈,能被其選為供應商,就意味著巨大的聲譽和成功。但是也要承擔蘋果公司在工藝、品控、工期等方面苛刻的要求,供應商甚至要專門為此更改流水線。但是錘子手機的品控一直是硬傷,是老羅不在意品控嗎?

完全不是,根本原因在于以錘子手機的體量,是不會受到供應商的重視的,不可能像蘋果一樣對供應商提出苛刻要求,更不可能得到最新、最好的硬件。

在軟件方面,iOS除了極致的用戶體驗和長時間積累的用戶口碑,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其開發者生態。據相關數據統計,蘋果全球共有2300萬開發者,APP store應用數量超過180萬。因為蘋果閉源的特性,每個開發者都要嚴格遵守蘋果的開發規范,而他們開發的應用,也在不斷加固著蘋果的壁壘。

更多的,蘋果的iPhone、iPad、MacBook及相關配件是個完整的產品生態,能夠從軟、硬件為用戶全方位打造極致用戶體驗。我們也看到了錘子的垂死掙扎,推出了堅果TNT工作臺,試圖構建產品生態。然而也只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只能吞下失敗的苦果。

2. 案例2

老羅推出的子彈短信也風光了一把。上線七天,完成第一輪1.5億融資,整體估值6個億。連續兩周盤踞AppStore免費排行榜下載首位。當時甚至很多人認為其能夠撼動微信的地位。然而不到七個月,子彈短信就徹底涼了。

有印象的同仁會記得于子彈短信的創新都在功能領域。包括自動語音轉文字、應用內快捷回復、稍后處理等。這個完全無法構成商業壁壘,微信一模仿就玩兒完。

那么微信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相信大家都有感覺,是其背后龐大的騰訊帝國的生態。即時通信、社交確實是微信的基本核心功能。但是想想我們還能用微信做什么。

  • 訂閱各類公眾號、服務號,享受商家的信息、電商、客服等各類服務。
  • 使用小程序,快捷的使用各類程序服務。
  • 使用微信號快捷登陸游戲、電商、社交等各類應用。
  • 使用微信支付、理財等。
  • 享受騰訊的游戲服務。
  • 觀看短視頻等。
  • ……

可以看到,微信是一張基于社交的龐大生態網絡,將我們每個人和商家牢牢的黏在微信上。想通過用戶體驗升維打擊,無異于癡人說夢。子彈短信只做錯了一件事,進入了社交領域。

老羅在背負巨額負債之后,能夠在直播電商的領域從頭再來,靠自己的努力去還錢,讓我們感受到那個理想主義者的堅持。祝福他,希望他越走越好,越走越穩。

那么如何的應用“無”之道呢?那就是分析自己和主要市場競爭對手的能力及對比??梢杂肧WOT、可以用波特五力模型,這些都是術。關鍵是要搞清楚產品的破局點在哪里。
我們從需求價值、公司能力、團隊規模、資金預算等方面,對自己和競爭對手進行綜合考慮。舉個我個人的例子。

3. 案例3

在我之前做人工智能輔助教育時,基于戰略層的分析,我在能力范圍層進行了進一步分析。

  • 最核心的功能必須圍繞著教學場景,而目前用戶最大的痛點就是作業,產品必須以滿足師生需求為核心。
  • 我所在的公司擅長AI算法,且積累了大量題庫,短于硬件制造和教研。
  • 我們的團隊目前人手緊缺,且沒有招人的預算,因此只能利用現有資源。
  • 市場上已有的競品,在課程資源豐富程度、及教學軟硬件、教學評價系統等方面都已經具備相當的先發優勢。

基于以上分析,我確認了我們產品的核心點:圍繞著作業場景打開市場。那么繼續細分的核心在于算法和可分析的題庫。題庫如何才能夠可分析?那就是結構化。

于是在我的力主之下,公司構建了完整的題庫生產標注流程,為自動化解題提供了可能性。后來因為受資本的影響,我所在的部門被出售給了某互聯網巨頭。可惜的是,這一塊的業務模式雖然一直有保留,但沒有受到重視。該巨頭將主要的精力也投入到了教育營銷的內卷當中。據悉雙減之后智慧教學的業務重要性再次得到了提高。

我一直認為我做的方向是對的。最近兩年,我已經在市場上看到了越發成熟的產品和趨勢,比如騰訊推出的學習臺燈,可以推薦題目、自動批改、做學情分析,而這些都是我和團隊五年之前就在做的事情。

失誤的地方就在于低估了對資本的依賴吧,于是成為了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

到了產品成熟期,我們要更多關注公司、團隊和產品看不見的短板,原因如下:

  • 繼續在長板投入資源,會遭受邊際遞減效應,投出產出持續降低。
  • 只盯著長板看,就會陷入手里是錘子,眼里都是釘子的思維誤區,復制既有的成功模式不斷的去做新的產品。
  • 看不見的對手往往是致命的,其顛覆你產品的點肯定在你的短板上。

無論個人還是公司,很容易陷入一種盲目的自大。只看到了對手的表面,就以為看透了對手的全部。其實對手就像水里的冰山,暴露出的能力、產品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則潛藏的巨大的生態、資源、品牌、服務、中后臺等能力。

比如抖音的視頻流技術難度其實不高,山寨一個APP非常容易,但是僅看其中后臺,就是難以被模仿的。

  • 強大的運營能力:網羅一大批優質主播及其經濟公司,以及大量的第三方組織。
  • 強大的算法能力:根據用戶習慣推薦用戶喜歡的視頻。
  • 強大的審核能力:審核大量的視頻、瀏覽等內容,避免法律風險。
  • 強大的營銷能力:頭條系的流量扶植,對熱點的把握等。

因此,無論何時都要理性的審視自己和對手,明白真正的實力和優劣對比。

二、總結

在能力范圍層的“無”之道,即要善于從表象中分出自己和競爭對手的能力,做到揚長避短;同時要關注己方的短板,避免陷入能力盲區。通過了“無”的思考,我們才能對產品功能的價值有更客觀的評價,更好的界定需求的優先級,讓產品永遠做著更重要的迭代。

本次先講到這里,感謝閱讀。如果大家覺得有幫助,歡迎訂閱,我會持續更新更新該系列!

 

本文由@一直產品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養老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