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B站、微博、知乎和小紅書很難做好電商?
編輯導語:如今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各互聯網企業都開始做電商平臺。如今市面上較大的電商平臺是淘寶、京東等等,而為什么B站、微博、知乎和小紅書很難做好電商呢?本篇文章中作者對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快來一起看看吧!
絕大部分內容平臺涉足電商,都是從對淘寶導流開始的。
因為淘寶是一個“流量黑洞”,長年處于流量饑渴狀態,故而十分需要從外界輸入流量;與此同時,淘寶又信奉“流量草原”戰略,即從多個渠道同時吸納流量,而不讓任何一個渠道變得過于重要。
淘系電商內部的賣家,可以通過阿里媽媽旗下的“淘寶聯盟”進行外部流量采購。
在這個過程中,內容平臺的創作者能賺取傭金,內容平臺本身往往也會與阿里簽署合作協議,從中分到一杯羹。
資料來源:淘寶聯盟
對于主流內容平臺而言,介入電商產業鏈的過程,往往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第一,主要接受品牌廣告以及跳轉到電商平臺(一般是淘寶/天貓)成交的效果廣告。
在這種情況下,內容平臺自身完全不介入交易環節,與歐美的Facebook、Instagram扮演的角色類似,僅僅是電商交易的流量來源。
第二,接受購物櫥窗、圖文/視頻帶貨鏈接等廣告形式,讓交易環節在自身平臺發生,事實上后臺對接的仍然是電商平臺(主要是淘寶/天貓)的貨物。
在這種情況下,內容平臺可以自稱已經產生了電商GMV,事實上仍然只是一個流量輸出者。
第三,開始搭建自己的電商貨源,包括自營商品和第三方賣家體系;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期間還是要依靠淘寶等第三方平臺。
在這種情況下,內容平臺有兩種口徑的電商GMV——狹義的自有GMV(真實),以及廣義的第三方GMV(虛假)。
第四,自建貨源已經非常完善,商品品類覆蓋較廣、履約能力較強。內容平臺一邊開始加強直播帶貨等高效的電商形式,一邊開始限制對第三方電商平臺的導流。
在這種情況下,內容平臺徹底蛻變為一個“內容電商平臺”,形成了交易閉環。
此時此刻,我們可以認為:
- 小紅書正在從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
- 微博、知乎是典型的第二階段平臺;
- B站正在從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
- 微信是典型的第三階段平臺(但它背靠的第三方不是淘寶,而是京東、拼多多);
- 抖音、快手則正在從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過渡。
對于除了騰訊系之外的一切內容平臺而言,達到第四階段、形成電商交易閉環,可能都是最終理想。
它們有的激進、有的保守,但總是想抓住時機建立自己的電商生態。
以B站為例,對電商產業鏈的滲透已經進行了四年,雖然至今尚未賺到什么錢,卻也取得了一些進展:
- 2017年,B站推出以ACG、泛二次元為主的會員購。雖然交易規模很小,總歸是有了一個電商業務的支點。
- 2018年底,B站接受阿里巴巴投資,為內容帶貨創造便利。2019-20年,B站不斷鼓勵UP主展示購物櫥窗、發布種草視頻,不過實際帶貨規模還是很小。這個階段可以稱為B站的“小紅書化”。
- 2020年以后,B站轉向扶持直接帶貨,帶商品鏈接的內容越來越多。在2021年9月的“本命好物節”上,B站第一次舉行了全站規模的大型直播帶貨活動,而且是以自營的會員購商品為主。
- 截止2021年雙十一,B站已經具備了比較完整的帶貨功能,而且建立了一定的自有貨源。然而,在B站發生的交易規模(無論自營交易還是第三方平臺交易)仍然很小,在龐大的電商市場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B站2021年“會員購本命好物節”:
資料來源:嗶哩嗶哩
B站的投資者肯定會期望電商業務的步伐走得快一點,而B站電商業務面臨的困境(其實已經比微博、小紅書好多了)則反襯了電商這門生意的復雜性——到處都是坑,每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價。
首先,電商是一門重運營的生意,要做很多臟活累活。
做臟活累活是電商平臺的一項核心競爭力:當年的淘寶、后來的京東都擅長臟活累活,拼多多的異軍突起則是因為它比兩位老前輩更擅長臟活累活。
對于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內容平臺而言,電商運營難度實在太大了。哪怕完全依賴第三方貨源,自己只做前端運營,也有無窮的煩惱。
其次,在所有內容形式當中,直播帶貨的效率遠遠高于其他內容;如果你真想促成交易,那必須大力投入直播。
問題在于,直播帶貨是一劑猛藥,要擠占大量的流量資源,而且很容易造成老用戶的不滿,所以必須慢慢推進。
B站帶貨做不好的重要原因,就是直播帶貨功能一直較弱,且沒有得到太多資源,聊勝于無。
再次,如果要做交易閉環,內容平臺還必須冒著惹怒大金主的風險——阿里、京東、拼多多都是重要的互聯網廣告主,如果自己變成了它們的競品,就很可能失去到手的廣告預算。
尤其是阿里,雖然會樂意看到內容平臺接入淘寶購物車,但肯定不會鼓勵它們自建電商貨源。
因此,快手和抖音成為所有內容平臺當中做電商最成功、最早建立電商交易閉環的平臺,可謂順理成章:
- 它們不怕做臟活累活。快手本來就是下沉市場起價,而字節跳動以強大的執行效率著稱。就算初期運營能力有欠缺,它們也有足夠的財力去挖到合適的人。
- 它們的流量基礎足夠大、內容豐富度足夠高,直播帶貨在初期很容易起量,發展起來之后也不會對其他內容構成根本性沖擊。B站、知乎要辦一個購物節,對同一時段的非電商內容可能形成致命的擠壓;抖音、快手則要游刃有余得多。
- 它們并不害怕惹怒廣告主。快手的廣告業務一直不太發達,抖音的廣告業務則是過于強大,反正都不用太在乎電商平臺的看法。不過,在實踐中,它們還是穩步前進,逐步以第三方成交為主過渡到自有平臺成交為主。
必須指出,即便是抖音和快手,在2021年的電商GMV(含第三方平臺成交),也只能達到1.5-2.0萬億左右,可能尚低于拼多多的水平,更不要說去挑戰阿里的霸主地位了。
淘系電商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建立的“用戶+品牌+服務商”的三位一體生態,迄今仍是任何平臺所難以挑戰的。
抖音和快手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2021年紛紛將服務商體系建設作為一項重點。就像淘寶有TP(Taobao Partners),現在抖音有DP,快手有KP,它們有的是從傳統電商代運營商轉型而來,有的則是從MCN發展而來。
抖音正在建立的電商服務商體系:
資料來源:抖音電商白皮書
這就是其他內容平臺實現電商閉環的又一個難點——它們很難建立像淘寶那樣龐大而完善的服務商體系。
成熟的代運營商愿意為了抖音和快手的巨大流量去賭一把,但是小紅書、B站和知乎顯然缺乏這種吸引力,而且它們的原生MCN體系也不夠發達。
如果一個垂類內容平臺足夠聰明,它就不應該妄想建立什么“電商交易閉環”。
然而,促使內容平臺做電商的驅動力,除了自己賺錢之外,還有取悅創作者、給創作者尋找變現途徑的意義。
在任何內容平臺,無論圖文還是視頻,腰部創作者的變現一直是老大難問題。
B站UP主習慣了“為愛發電”,知乎創作者的情況更差,小紅書達人則經常跳槽到抖音等商業化更強的平臺。
事實上,這些平臺開設帶貨鏈接、鼓勵創作者開購物櫥窗,不一定是為了給自己直接創收,而是為了讓創作者有一口飯吃,從而安心給自己創作內容。
上述策略有用嗎?在一開始,至少有某種心理效用。
過去兩年,知乎答主在答案里放帶貨鏈接的比例越來越高,而B站UP主展示購物櫥窗也逐漸成為常態。
但是,展示商品與實際成交之間差了十萬八千里,何況絕大部分創作者并不知道如何帶貨,平臺也沒有給他們足夠的訓練。
在一段時間的新奇感和試錯之后,創作者終將承認自己缺乏帶貨能力,平臺也無法通過虛假的帶貨愿景留住他們。
因此,我的觀點很明確:在一切內容平臺當中,只有抖音、快手以及微信視頻號在電商方面具備實際的潛力。
其他平臺,無論曾經多么認真地嘗試交易閉環,最終只能回到Facebook和Instagram的位置,滿足于為第三方平臺輸出流量。
絕大多數交易行為也將在第三方平臺的APP當中發生,而不是通過B站、知乎或微博的帶貨鏈接發生。
其實,垂類內容平臺早就知道了這個結局,只是它們刻意不告訴投資人而已。
作者:怪盜團團長裴培,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怪盜團(ID:TMTphantom)
本文由互聯網怪盜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電商難做,內容平臺作為流量池盈利方式較為單一,也想破局
電商行業果然很熱,都想分一杯羹
我感覺他們知識付費做這個就挺好的,我就喜歡在他們平臺看這些東西,一個是文字,一個是圖片,一個是視頻,這讓誰怎能不愛呢?
我覺得這些平臺,他們正在站隊中,是屈服于以淘寶為主的傳統電商,還是緊跟web2.0時代的抖音和快手,總之,大家不希望流血的是自己,但另一方抖音和快手苦于突破口和創新能力,所以電商行業就僵持于此,雖然臨時沖了個拼多多,但顯然其也是傳統電商,正如作者所說的,拼多多只是干更臟更累的活。
小紅書之前那個什么 自己平臺的那個叫啥來著我給忘了….負面新聞挺多的,那之后我就不太敢在上面買東西了 噢噢噢 福利社!
臟活累活是啥
除了一般的訂單支付結算之外,要做的好還有后臺的倉儲 供應鏈,前臺的活動、運營,選品、流量分發,運營比價,圖文制作,培訓商家等等
小紅書做電商難,又可能是因為它濾鏡太重,其它用戶不愿意買單(狗頭)
感覺其它平臺的電商不那么好做,是因為粉絲價格太高,不是每個平牌都能hold??;而且最近的感覺,互聯網的盡頭是電商。
抖音和快手對品牌的吸引力更大,而且它們的MCN機構也有很多。但是小紅書上更多的是個體,而小紅書的粉絲量增長更難也更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