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產品?

6 評論 5124 瀏覽 16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如今社交也轉變了方式,多采用互聯網社交模式,市面上也出現了很多陌生人社交產品。本文就陌生人社交產品展開討論,從經濟、環境、需求來探究日本的社交市場。推薦對陌生人社交產品感興趣的用戶閱讀。

最近,在研究日本幾款社交 APP,尤其是日本市場最火的婚戀平臺、Match Group 旗下的 Pairs。

這款軟件已經有 1500 萬日本本地用戶,離日本老牌“交友”平臺 Happy mail 的 2700 萬還差一定的差距,但收入已經是全球 Dating App 的 Top3。

可惜,奈何我使用了各種辦法,大陸手機 IP 還是登錄不上。

不過根據筆者拿到的消息,Pairs有一個功能很賺錢,類似探探之前下架的黑鉆功能,不過很坑。

既然沒有辦法深度體驗 Pairs,那我就聊聊日本的社交市場。

為什么筆者這么關注日本的社交市場?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探日本市場,重點放在第二點“日本的社會環境”。

  1. 可觀的付費能力;
  2. 日本的社交環境;
  3. 社交產品缺新玩法還是新市場。

本文很多思考來自于2ch、訪談、相關文章和讀物。

一、可觀的付費能力

移動數據分析平臺 apptopia 在 9 月份公布過一組數據顯示,2021 年上半年全球收入最高的交友平臺中,有三款 APP 主攻日本市場進入了 Top10,分別是 Pairs、Tapple 和 With。Tinder 在日本的收入與 Tapple 相近。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產品?

除了 Tapple 在其他市場有“可以忽略不計的量”,Pairs 和 With 直接扎根本土,只做日本市場。

這三款 App 在 2021 年上半年的收入超過了 Bumble!

也就是說僅日本婚活市場就超過了 Bumble 全球市場的收入

僅僅是婚戀市場!(Pairs 屬于戀活+婚活,With 和 Tapple 屬于婚活)可見,日本的整個社交市場規模不容小覷。

不過大家的疑問就是:既然日本市場如此被看好,那為什么只能在社交排行榜上沒看到中國公司的身影?

如果有,百度的 Gravity 算是做到了,榜單末端筆者也看到了米哈游自家的游戲社區 HoYoLAB(類似國內的“好說”)和探探的身影,但他們只存在下載排行榜上。日本暢銷榜單上幾乎沒有中國社交產品的身影。

如果再仔細查看一下,Tapple 的母公司是日本老牌互聯網公司 CyberAgent,With 的母公司是日本上市互聯網公司 IGNIS,Pairs 則是 Match Group 的日本本地團隊 Eureka 在運作。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在日本當地的運營非常重,且非日本本地用戶不能在“外部”注冊登錄,鑄造了如此高且純粹的護城河。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產品?

百度在日本也運營多年經驗,目前感覺他們沒有特別重視婚戀平臺,或者沒想過去做。其實我看到 Gravity 里關于“戀愛星球”的熱度最高,參與者的人數也最多。

二、日本的社交環境

社交產品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形態,相反,人與人的社交關系卻相當復雜。

日本社會有著很清晰的社交關系界限。

例如通信工具 Line,在日本的地位和微信差不多。

非常有趣的是,我們在微信上加了很多人,有不少好友是沒見過面,甚至沒說過幾句話。這在微信上是常態,但在 Line 不同。

日本當地人只有在 Line 上添加與自己非常親密關系的同事、朋友和家人。如果不太熟悉或者關系一般,即便是生活上朋友也基本不會添加 Line 交流。

其次,日本用戶很少在 Line 上使用語音發送消息,具體原因不展開說了。

通常情況下,日本社會主流的交流工具仍然是 email 和 Facebook。

這里會出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即便 Line 和微信在自己所屬市場覆蓋率最廣,但是 Line 在日本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熟人工具,微信在國內則是熟人+半熟人。

礙于熟人社交工具的局限性,用戶更是需要的陌生人社交平臺來交友。這里面有很多細節可以挖,研究了日本用戶一段時間后發現還挺有意思的。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產品?

根據一份關于日本未婚率的報告,日本男性的未婚率將會一直走高,2040 年會逼近 30%。

App Annie 也稱 2019-2020年,日本用戶在 dating 平臺上的支出增長速度非???,是前兩年的兩倍。從側面也進一步驗證了市場需求的在增加。

根據筆者的研究,日本用戶希望找到“認真”的關系,交友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1. 現實生活中的搭訕;
  2. 聯誼;
  3. 語言交換;
  4. 婚介所;
  5. 線上交友。

其實在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基本都會存在這些交友途徑,只不過有些具體細分上的區別。

我認為線下場景前移到線上并不會出現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筆者也對日本市場的用戶做過一些調研,雖然不是很多,但我發現了需求確實是與國內沒有太大差異。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產品?

無論是“戀活、婚活、牛郎、媽媽活、爸爸活……”日本社交市場的入口也是“無聊、孤獨、荷爾蒙”,只不過垂直賽道更豐富且更有趣。

例如媽媽活,這里面要求肉體關系的女性不多。

看了一些媽媽活專用的APP,里面有不少提供服務的男性都是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等名門私立大學的學生。

對于媽媽活中的年長女性來說,比起臉,似乎學歷才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我認為日本市場有很多國內的社交產品可以嘗試。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重運營是必不可少,又加上語言差異、疫情等因素,如何建立用戶信任問題等等,阻力著實不小。

關于日本整體的社交氣氛,外面看似一個非常傳統的國家,實際上各種社交關系比其他周邊國家更開放和成熟。

日本在前幾年才開始普及線上支付,你沒看錯,雖然日本的游戲產業非常成熟,而互聯網社交并不像國內這樣豐富。

我要去日本做陌生人社交產品?

日本線下社交場景豐富,線上才開始剛剛有爆發的跡象。筆者認為機會不少,收益高低與搭建平臺的難易程度成正比。最近我也有了解到有幾家比較成功的中國出海社交產品正準備進入日韓市場,拭目以待。

三、新市場 or 新玩法

當我隨意翻看了 App Annie 中東市場的暢銷總榜后,驚呆了——有80%的產品是來自中國或與中國公司收購的,其中有一半是與社交相關。

在Yalla還未進入公眾視野的時候,中東還算未被挖掘的新市場,如今“內卷”非常之嚴重。中東土豪再多,也不夠這么多產品分得。

所以筆者看到,相對比較容易打入的市場已經沒有什么可以新挖掘的機會,高壁壘的市場仍然鮮有問津。到底問題出現在哪里?

1. 同質化嚴重

就以目前中東地區的社交產品為例,YoYo、Mico、Yalla都是相互借鑒玩法、活動、功能等等,同類在產品在卷同類,沒有想過新的切片,包括新出的產品也是一樣。顯然現在不是5年前的海外,那時候海外一片藍海市場,隨便一款社交產品洗洗量就能夠賺一筆。

2. 喜歡賺快錢

這是目前筆者看到最嚴重的現象。

無論公司大小,都喜歡賺快錢。產品急于求成,沒有全面實地調研用戶,真正考慮解決一部分切片用戶的需求。我相信大部分用戶喜歡使用陌生人社交產品不單單是為了荷爾蒙,這其中摻雜著很多開發者并沒有重視還未被發掘的因素。

現在大家還是只想著圖如何提高ROI、增加Arpu值。堆積一些產品功能來達成數據指標。

3. 心理障礙

筆者現在越來越感受到大家做產品都會有一個心理上的屏障:當我們看到難以逾越的高門檻市場的時候,當產品人看到某市場自認為機會渺茫的時候,當我們總認為產品力不足的時候,我們就默認了失敗。

筆者對社交產品的拆解都是基于實證,而不是基于功能。這里并不是不關注功能層面,而是更要關注用戶的需求變化。

筆者一直也希望大家從用戶角度去挖掘需求。

四、關于拆解社交產品

沒有商業化,過少活躍的女性用戶,我實在想不出來該怎樣去拆解。

這次拆解失敗,下次換個“社交+”的產品。

 

本文由 @社交產品筆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專欄作家

社交產品筆記,微信公眾號:社交產品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某獨角獸社交產品公司行研,擁有多年海外產品經驗,對于社交行業有一定的研究和洞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注意別中招了

    來自湖南 回復
  2. 去做個附近的人

    來自北京 回復
  3. 看完這篇文章讓我對日本的社交市場有了一些了解,之前真是一點兒都不知道哈哈哈。

    來自江西 回復
    1. 就像文中所說,日本表面是個傳統的國家,但實際上是個性開放、高欲望的社會

      來自北京 回復
  4. 建議去日本做個“soul”,感覺能成

    來自浙江 回復
    1. soul之前推廣海外,日本是他們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但是并沒有做得很好,真正理解當地的文化,本土化運營才是這類產品的壁壘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