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相互寶的倒掉

5 評論 4314 瀏覽 0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近日,相互寶宣布將從2022年1月28日起停止運行,消息一出,人們不禁思考:互聯網互助平臺的現實發展邏輯為何?是什么原因,導致相互寶走向了現在的局面?本篇文章里,作者就對此次事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妨來看一下。

互聯網互助平臺的落幕,是商業模式走不通的必然,縱然宣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實則是在沒有有效監管下的“黑箱”。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段出自法國十九世紀作家大仲馬《三個火槍手》作品中的一句話,很好概括了互幫互助的精神。

可以說,互幫互助的精神始終貫穿在在人類文明的傳承中。

進入21世紀,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商業行為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帶有互幫互助這種精神的商業模式也隨之被開發出來。

其中,相互寶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依托于支付寶強大的流量入口,相互寶自2018年11月上線起,用戶數量增長勢如破竹,迅速成長為行業新龍頭。

作為全球最大的互助社區,根據“一人生病,眾人分攤”的理念,相互寶最高用戶數超過1億人,支援了近18萬需要幫助的用戶。

然而,商業行為,畢竟是以獲利為目的,互幫互助形成的商業模式使得上至企業,下至普通百姓全部參與具有商業性質的行為,從其誕生,結局似乎便已注定。

就在近日,大病互助平臺相互寶發布公告稱將于2022年1月28日停止運行,在上線僅僅3年多便戛然而止。至此包括輕松互助、水滴互助在內互聯網大病互助平臺陸續關停。

論相互寶的倒掉

來源:手機支付寶APP內相互寶小程序

素未謀面便可互幫互助?付出回報不對等,受益分先后等等問題隨之而來,這種帶有烏托邦式浪漫主義的精神注定經受不住商業現實的考驗。

一、互聯網互助平臺的興起

什么是相互寶?相互寶是支付寶上的一項大病互助計劃,旨在為加入的成員遭遇重大疾病時,可享有最高30萬元的互助金,費用由所有成員分攤。

通常,重大疾病給家庭帶來的打擊是毀滅性的。先不考慮是否能痊愈,光是高昂的治療費用就壓垮了眾多家庭。即使通過治療出院后,患者的身體狀態也很難回到病前,由此帶來的收入損失更是難以計量。

為了應對重大疾病的風險,國內社保和商業保險強強聯合,打造了成熟的重疾保障方案。

可是,高企的商業險保費令低收入人群望而卻步,健全的保障在他們眼里仿佛是高不可攀的。隨著重疾的年輕化和普遍化,低保障人群的風險敞口越來越大。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互聯網互助平臺應運而生。分攤金額低,保額高,如此“完美”的設定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收到大眾的追捧。

互聯網互助平臺倡導“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上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徹底升華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保障初心,親民合作、共度時艱的理念深入人心,迅速積累了一大批忠實用戶。

2019年底,網絡互助成員總規模達到1.5億,約占總人口的10%。

區別于普通重疾險產品,互聯網互助平臺在經營模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首先是先賠后攤,看到罹患重疾的巨大影響后,互助者更容易產生“以人度己”的代入感和同理心。

而商業保險的保費卻暫時看不到去向,在被保人得大病理賠前,心理上很難體會到切實的保障。從人性角度看,互聯網互助平臺更能引發共鳴。

其次,互聯網互助平臺大幅削減運營費用,真正做到救助金直達,減少中間商賺差價,這正是普通百姓對商業保險最詬病的一點。

直接表現就是相較于商業保險的高保費,互聯網互助平臺能做到更低的分攤金額,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然而,隨著互助規模的增加,行業性的問題逐漸顯露。

本來“去中心化”是互聯網互助平臺區別于商業保險的特色,但是互聯網互助平臺的最終解釋權在于平臺,用戶別無選擇,只能基于“信用”而相信平臺。

若是某互聯網互助平臺停運,互助者在本平臺的保障便不可持續,只能在互助平臺之間切換;若是互聯網互助平臺全都關停,那么互助者的未來保障便不復存在。

一個保障產品,本身運營并不具有穩定性,而這與“保障”的初衷也是相違背的。

平臺運營初期,互助者以相對健康的年輕人為主時,得大病的概率相對較小,賠付金額相對較少,分攤金額相對較小,模式尚可維持。

然而隨著平臺的滲透率下沉,亞健康甚至高病發率的人群占比逐漸增多,相對應的賠付金額開始逐漸提升,分攤金額也水漲船高。

健康的年輕人率先提出抗議,繼而紛紛退出相互寶,他們的退出又加速了分攤金額的提高。

舉例來說,相互寶剛推出的時候年分攤金額僅為2元左右,近期半月分攤金額已經達到7元左右,三年時間上漲了幾十倍。

無疑,分攤金額的大幅上漲對互助者的體驗是很不好的。這也是他們紛紛退出的主要原因。

論相互寶的倒掉

來源:相互寶,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二、變現模式

由于互聯網互助平臺的保障并不全面,無論是重疾保額(最高30萬),還是醫療報銷保障(不保)都是不足的。

互聯網互助平臺其實是流量產品,吸引足夠的用戶之后再進行保險意識的宣傳,最終落實到商業保險的成交。

根據《2020年網絡互助行業白皮書》,有近80%的成員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68.4%的成員表示沒有購買商業保險,更有12.93%的成員自述沒有社保。

針對健康保障相對缺乏的人群,互聯網互助平臺可能是個不錯的嘗試,將互助者“暫無保護”的緩沖期保障起來,待保險意識提高之后再補充社保和商保。

這些低收入、低保障的群體有了互聯網互助平臺的初級保障之后,反而降低了他們對社保、商業保險的積極性。他們更容易將互聯網互助平臺當做自己唯一的保障渠道。

與之相反,那些收入尚可、有商業保險保障的群體加入互聯網互助平臺的初衷是附加保障,因為邊際成本很低。

但隨著分攤金額的遞增,附加保障的邊際成本也在提升。這部分互助者會認為自己在救濟低保障人群從而使得自己的利益受侵害,存在不公平的情形,再疊加自身有一部分健康保障,促使他們退出互助平臺。

有保障的互助者逐漸退出,帶走了流量,增加了分攤金額;低保障的互助者依舊堅守,但卻對商業險的推廣貢獻甚微。

面對如此尷尬的情形,互聯網互助平臺沒有任何解決辦法。缺乏穩定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是互聯網互助平臺真正無以為繼的痛點。

既然互聯網互助平臺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重疾風險,如此的重任就落在了社保和商業保險上。

三、真正保障性質的是社保和商業保險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機構去做,互聯網互助平臺是一種嘗試,是一種補充,并不能真正依靠它實現風險轉移,因為中間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首先,自愿參與性不可控?;ブ后w總數的不確定導致分攤金額不確定,而不確定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其次,互聯網互助平臺的理賠合理性很難驗證。畢竟不是專業保險機構,在流程管控和理賠認定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缺陷。

“騙?!笔录l繁發生在互聯網互助平臺,使得互助者擔心自己分攤金的使用用途和效率,降低了對平臺的信任。

商業保險是社保的補充,互聯網互助平臺是商業保險的補充。三者之間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而是互相促進的關系。理想狀態下,社保和商保就能完全規避大病難的風險。

例如,小王不幸罹患癌癥,住院治療花費30萬,在家臥床靜養半年。他應該如何規避大病引發的財務風險呢?

首先,住院治療費可以先由社保支付一部分,剩余的治療費用應該用商保的醫療險報銷,做到治病“不掏錢”;其次,由于癌癥滿足重大疾病的范圍,商保中重疾險可以按照保額賠付,保障出院后的康復和因疾病帶來的收入損失。

現階段,擁有中心化信用背書的商業保險才是維持社會穩定、保障民生的信任基石。

保障本意是風險確定性的轉移,但是互聯網互助平臺的出現轉移了一部分風險又增加了一部分風險,缺乏長久穩定的解決方案。

作為特定時期的過渡產品,互聯網互助平臺發揮了自己的價值,幫助眾多低收入、低保障的人群擺脫重疾帶來的經濟問題。

然而,過渡產品沒有找到自己長期穩定的發展邏輯,終于被時代所淘汰,也算是必然了。

 

本文由 @阿爾法工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覺說了 有感覺沒說

    來自安徽 回復
  2. 系統熵增,底層商業模式跑不通了

    來自北京 回復
  3. 所有事物都不要考驗人性

    回復
  4. 絮絮叨叨一通廢話。

    回復
  5. 感謝分享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