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品經理已死?交互設計已亡?”的思考:不過是浪潮褪去后的一地沙灘罷了
編輯導語:在技術革命和全球疫情的雙重打擊下,非研發崗位岌岌可危,該職業的紅利期是否已經過去,互聯網是否走向衰退期,未來會如何發展?本文帶你一同探討本行業的紅與黑,一起來看看。
2021年,對于大部分互聯網人來說,過的并不好。
螞蟻集團上市受阻,離“財富自由”就差幾步的老員工扼腕嘆息;
愛奇藝等互聯網企業裁員消息頻出,廠內和廠外都彌漫著焦慮與憤怒;
“雙減”政策瞬間熄滅學科教育的大火,新東方等教育企業謀求轉型;
應屆生內卷進大廠,倒掛老員工,沒想到最后變成了背星俠和C位咖….
似乎一切都已經明示了:互聯網,玩到了頭。
其中,作為非研發崗位的代表——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則被部分研發人稱之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作為相關者,我理解他們的意思,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我一直認為,行業發展太快,肯定會不好,因為前期跑的太快,可以壓住很多問題,而到了發展乏力、增長受阻的時候,就是各類問題頻頻爆發的時候。
我想,這不過都是高浪潮褪去后的一地沙灘,就好像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基建刺激帶來土建黃金十年一般。
本文依托“產品經理已死,交互設計已亡”的輿論論點,依據自己的經驗,從行業、職業和技術發展角度來思考產品設計崗位的何去何從。
筆者從事產品崗位一年半,可能看法和理解深度較淺,但還是想做一個初級產品經理的思考復盤工作,有問題和建議大家可評論~
文章核心觀點如下:
- 行業紅的發黑:先入場有肉吃,還能制定吃飯規則,后進場瘋狂卷可能就只有一口湯
- 職業素質必卷:產品經理職業的T字形發展越發重要,不但要做專而精,還得要“全“
- 技術浪潮遲到:產品和技術此消彼長:前沿靠技術、發展靠產品、飽和看運營
一、行業紅的發黑
先入場有肉吃,還能制定吃飯規則,后進場瘋狂卷可能就只有一口湯
1. 崗位的誕生是分工
話說,產品經理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維基百科對于product manager的定義:
按照聯合國訓練研究所CIFAL中心發布的“UCPM產品經理”認證標準,產品經理的職責是:“領導和管理愿景驅動的跨職能團隊,根據市場和用戶研究的結果,形成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從而運用新技術或/和新的商業模式,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流程、工具和方法,開發出為用戶創造價值的產品,并對產品進行生命周期管理。同時,他們要協調企業中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和人員,協同完成產品的設計、研發、測試、上市、運營、制造、推廣、服務和退市等工作,幫助企業實現商業利益,并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sup id="cite_ref-1" class="reference">
大家一想到產品經理的經典代表人物都有誰?
第一個毫無疑問就是“產品之神“——史蒂夫·喬布斯,作為蘋果的創始人,引導蘋果公司研發出多款具有跨時代意義的產品,如macbook、ipod、iPhone、ipad等系列。
第二個應該就是國內微信老大——張小龍,作為國民級通訊應用的掌舵人,對微信生態的絕對掌控可以看出他自身的產品功底。
但實際上,無論是喬布斯還是張小龍,他們的身份絕不是狹義上的產品經理,換一句話說,所有的ceo都可以說成是產品經理。
而如今我們現有意義上的產品經理,大多數為軟件服務(APP軟件、Saas平臺、服務模式)的崗位,他們的背景在前期居多為技術開發,大學也學得是計算機技術,因為在2010年移動軟件開始熱火的時候,并沒有嚴格細分出產品或交互這一領域,很多的界面設計依舊是開發團隊操刀,其界面體驗可想而知。
面對一個藍海,沒有前車之鑒的背景,并且為了更好管理產品、面對市場挑戰,研發團隊就分出一部分人開始掌控產品方向,處理功能和需求優先級,也開始招聘專業的設計師協同工作。
前期,產品經理是技術背景出生的,而交互設計和APP設計師也是從工業設計、平面設計轉變而來,所以,產品和設計崗位本身就是分工而出,是傳統概念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另一種詮釋罷了。
而做到后期,移動產品細分領域越來愈多,單個領域內不同架構還可以繼續細分,產品經理崗位的角色就愈發多元,互聯網+的模式也越來越歡迎不同背景的同學,例如醫療類產品就要求應聘者有醫學背景,資訊類產品的jd中也寫明中文、新傳類優先。
到此時,產品的工作更多專注在市場、需求和功能上,用戶研究有研究部門,技術相關有項目管理,分工之下,如果項目并沒有之前那樣獲利,自然會被冠以為雞肋。
所以,不要將槍口對準自己的內部人,每個崗位都是有自己的價值的。
2. 前者紅利后者內卷
前期的產品經理時代,真的可謂是百家爭鳴。
那時候,空白市場眾多、領域還沒有巨頭、用戶習慣還沒有養成,很多00后甚至還不知道多年前安卓手機的返回操作還是在屏幕上方。
那個時候,入局的便是規則制訂的參與者,功能如何排列優先級、需求如何挖掘、市場如何分析、協同合作如何溝通等等,這些在前期他們摸索下探討出一整套理論和實踐方法論。
這一批產品設計者和開發人員的努力值得市場認可,但后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其中,此時的互聯網已經開始跑馬圈地,隨著巨頭的出現、規范的建立,產品同質化開始嚴重起來,各領域的常規商業模式也被摸清,這時候的產品經理,如同流水線生產一樣,標標準準的工具人,從方案編寫到協同跟進,都是沿著大致相同的職業路徑行走。
2017年,iPhoneX點燃了全面屏的爆發,之后,安卓和IOS的系統操作、發展理念趨于一致、互相借鑒,平臺如此,以平臺為依托的軟件也是如此,更不用說開發產品的人了。
發展停滯、強化存量,各個大廠的坑位有限,而相同的路徑卻涌入越來越多應屆生、轉行人員,導致人員技能越發專業和細致,但越發細致,就導致越發內卷,這種內卷已經不是正面的發展,而是無意義的內耗。
話說,如今的產品類報告中,體驗五要素的范圍層、結構層的分析真的是屬于填字數的形式了,大多數都是APP,而能在這幾輪紅海爭奪殺出的軟件,基本上都有融資,身后都是大廠的影子,產品的討論更多的是商業模式、算法技術、供應鏈。
畢竟,一塊屏幕而已,早就在這十年被玩了頂朝天,一旦哪家弄出了新的功能和交互形式,大部分都能輕易被借鑒。
可以這么說,在如今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功能型產品經理已死、界面交互設計已亡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職業素質必卷
產品經理職業的T字形發展越發重要,不但要做專而精,還得要“全“
1. 業務技能替代性強
上到商業需求文檔BRD、市場需求文檔MRD、產品需求文檔PRD,下到項目迭代計、開發排期、溝通協作,想象應該是絕大多數產品人的標準職責了。
但實際上我們是如何操作的呢?大部分應該都是有一些模板,直接往上面套內容,最后再調整下內容語序就完事了。
模板屬于“術法”這一層面,而模板目前也是同質化嚴重,甚至連填寫上的內容,也是參考其他人的報告進行增刪后進行粘貼復制。
這也就是程序員天天嘀咕的:寫文檔有什么技術門檻?畫圖我也行啊,比你們更專業。
為什么幾年前程序員還不會如此顯而易見的說呢?因為行業已經不同了。
產品同質化,各類產品層出不窮,程序員自己沒畫過,但他自己都已經對常規的產品功能都很熟悉了,甚至有時候還提出自己的意見看法。
當產品功能不再是拼市場的關鍵的時候,產品經理自然就變成了領導的傳話筒和粘貼工具,這種工具人的角色太容易被替換。
2. 多領域且軟硬均沾
那么如何在相同路徑中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呢?
老實說,我也沒有具體的想法,但絕對肯定的是,隨便畫畫原型圖、跟進協作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初級產品經理需要自己卷自己,加快自己的T字形發展。
首先是市場敏銳度這一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商業思維。
都說產品經理是CEO的學前班,商業這一塊的知識非常重要,上要能大致了解宏觀的行業動態,下要清晰明白市場內的競爭格局,在合適的時間下一個硬棋,不限于產品、功能等。
這快非常難,因為很多是產品總監或者總裁才會做的事情,但是,目前的超快變化的市場,肯定會急缺這種高敏銳度的人才,不能再以一成不變的姿態來迎接多變的世界。
其次,便是多領域知識的了解和把握。
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全面的知識體系是一個強大的軟實力,在保證自身產品實力的基礎上,往外進行衍生,無論是工業設計、AI算法、前后端開發、醫療、法律等等,都可以進行快速了解,說不定就是后續產品sense的支持點。
永遠記住,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快速構建自己多維度的能力,才能保障未來的發展,而在不斷學習的同時其實也是不斷挖掘自己的優點,說不定,哪天打工人搖身一變就成為了企業家。
三、技術浪潮遲到
產品和技術此消彼長:前沿靠技術、發展靠產品、飽和看運營
1. 等革命性技術和殺手級應用
有人說,技術好了,產品才會好,技術都沒有成熟,產品再好也只是空中樓閣,啊,我說的不是元宇宙哈,不要誤解讀。
把視角拉回2007年,iPhone誕生的前夕。
此時的手機市場是諾基亞等巨頭引領的時代,沒有想到,iPhone卻不在紅海之中誕生,而是開辟了另外一個戰場,影響至今,其AppStore更是無數開發者不斷涌入的創業平臺,造就了一批“神”級APP,以此也誕生了不少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
在2008~2011,市場空白,此時,能盡快開發完入局做第一批領域軟件顯得更重要,此時的用戶習慣尚未確定,都處在摸索階段;
在2012年到2018年,行業火爆,各類領域融資不斷,而此時,開發技術不再是行業壁壘,拼的就是體驗,吸引用戶依靠功能和交互。
而在2019年后,各大市場要么成為紅海市場,要么是螞蟻市場,此時運營、商業模式更為重要,增量到頭,需要做優存量。
所以,當新技術誕生的時候,產品能開發落地是最為關鍵的,而當技術開始普遍流行時,拼的就是產品體驗,而到技術緩慢、產品冗余時,這時候運營和商業模式更為重要。
如今,每一年都是新(概念)技術的元年,從5G、VR\AR,到如今的元宇宙,都只是一個雛形,因為誰也不知道真正的革命性技術究竟是什么。
但無論如何,技術也都是回歸到場景之內,無論是場景優化還是效率升級,都是回歸到人這一維度。
四、結尾
作為個人,切記追漲殺跌,需要分析資產和負債,入職產品經理,可能在過去是資產,如今可能是負債,而在未來機會來臨的時候可能又會成為資產,帶來收益。
所以,產品新人也不必太多焦慮,下一技術浪潮來并且對應產品落地的時間誰也無法預料到,與其惆悵,不如多方面發展自己,尋找更多的機遇,而不是局限于單點、反復追求熱點。
拋掉產品經理等這種狹義角色之外,希望大家可以保存對新事物的包容性、保持自己知識體系的開放性,不然,等到下一個浪潮來臨的時候,你已經僵在了沙灘之下。
本文由 @loosaumi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2023年,ChatGPT出現了,算不算新的技術浪潮,每年互聯網都在創新時代,我個人認為AI提效的時代一定在這兩三年。過去職能型產品經理就能混得很好,但是職能性工作永遠是年輕人后來居上。想要跨越產品的鴻溝,就還是得往業務和管理發展T能力
總的來說,作為一個小人物我們還是好好發展自己的實力,一步一步來吧
加油加油
不是說2022年跟著別人走可能湯都喝不上嘛?那未入職產品經理的又想入的該往哪個方向走呢
找準適合自己的,若想入職pm可看我另外一篇文章~并且不要把職業當做唯一
“保存對新事物的包容性、保持自己知識體系的開放性,不然,等到下一個浪潮來臨的時候,你已經僵在了沙灘之下?!焙苷J同作者這句話,不要傻傻等浪潮,也不要對浪潮毫無準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