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B端產品發展的8個趨勢
編輯導語:如果想要持續發展,了解趨勢所在是必不可少的。本篇文章中,作者通過介紹B端產品發展的八個趨勢,詳細地分析和講解了這些趨勢是什么,該如何去把握等問題,推薦想要了解B端產品發展趨勢的群體閱讀。
一、前言
順勢而為,扶搖直上;逆勢而為,拍死沙灘。一個企業要想持續發展,實現躍遷,不僅要低頭看路,更要抬頭看天。
“天”如果變了,“路”走的再精準都沒用,甚至還可能南轅北轍。緊隨趨勢的力量,即使吃不著肉,也能喝口湯。
二、國產化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尤其在科技領域,美國對中國各種卡脖子,不僅斷供華為的5G芯片,而且還用卑劣的手段扣押了華為CFO孟晚舟,想以此來打壓華為,進而遏制華為在5G等高新技術領域的全球擴張。
就像中國科技部部長徐冠華說的那樣,“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其中的芯指的是芯片,而魂則是指操作系統。
而在我看來,美國的高新壟斷科技就像高山上的雪水,你融化了沿著小溪灌溉了山底下的農田,山下的人們向你交錢,大家各取所需,正好達成一個生態平衡。
現在可好,你突然在山上修了個大壩,給我們斷水了,花錢買也不給,非逼得我們自己打井,我告訴你,苦難總是暫時的,我們打井成功的那一刻,就是你躺賺結束之時,到時候就不是簡單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了,我們將會利用自己的優勢,走向世界,逐漸的開始從老虎嘴里多肉,直至成長為一代獅王!
而現在我們覺醒了,中國從沒有像現在這么“同仇敵愾”過,芯片國產化,操作系統國產化,再一次從上到下被重視起來,前有華為發布的鴻蒙系統,后有國產巨頭中興在在芯片、操作系統上的自主創新,現在芯片有亞光科技、華微電子;CPU有兆芯、飛騰; 操作系統有麒麟、統信UOS等等,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的“芯”與“魂”正在逐步從上下游完成成國產化,那些抓住國產化的浪潮的企業,必然像風口上的“豬”,再一次騰飛。
數據來源:工信部、中山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場景化
2021年,有越來越多的基于場景深度開發的2B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生,在未來也只有主動探索細分領域,深挖B端企業痛點的公司才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下面為大家例舉兩個在B端細分市場做的比較好的企業,供大家一起研究學習。
1. 低代碼平臺
最近元宇宙這個概念大火,人們就一直有一種擔心:元宇宙是只屬于少數科技精英、是技術天才的游戲,而我們這些不懂技術的“小麻瓜”,只能成為吃瓜群眾,唯一的價值是提供自己在這個平臺上的數據,永遠不可能成為“收割者”。
就像電影黑客帝國中所描述的未來世界一樣,人們一生都被喂養營養液中,他們的世界就是AI勾勒的虛擬世界,更像《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預言的未來世界,一小部分人升級為“神”,負責設計、運營這個世界,而剩下99%的人淪為“無用之人”。
那我們普通人就沒有參與用科技改造這個世界的權力嗎,顯然不是。最近,創投圈一個叫Treelab的軟件公司獲得了紅杉中國幾千萬美元A輪融資,驚炸互聯網世界。
公司創始人說他們的使命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開發者,不懂代碼也可以做程序員。”打出的理念是:創造數字無界,匯聚鏈路上下游,串聯多方數據,為企業精細化業務場景帶來全新的協作體驗,強大功能,無縫適配多種場景。聽到這兒,技術小白是不是很激動。
我研究了一下他們的產品,做地的確不錯,像B端產品經常用到的Dash board、列表等他們都可以生成,當然類似的產品還有氚云、宜搭、簡道云、輕流等等。
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研究一下,利用這些平臺為自己打造一些工具或者對這個領域有更深的了解。
2. 低設計平臺
有一個線上設計平臺叫“創客貼”他們的slogan是:智能線上作圖神器,用了就會愛上!愛不愛的咱不敢說,開始收費了,愛不起了。但是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還是值得研究的。
當然類似的產品還有圖司機,做h5圖文聲樂動效的有易企秀,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的人腦子更好使,直接把“創客貼”的產品能力和大顯示器打通,形成一個商業閉環,讓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
具體的操作方式就是:他們瞄準現在餐飲、服裝等實體商店印刷海報成本高、更新不及時的痛點,然后自己買了一大推顯示器免費送給商家,放在店門口吸引顧客,給他們每個店長開個后臺賬號,自己可以輕松生成本店海報,不同海報循環播放,既然空間得以復用,而且還可以生成動態海報,更加吸引人,并且還白給你,那誰不樂意!
但是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你本店的海報和第三方廣告在展示時長上需要7:3,因為第三方廣告才是給他們付錢的金主爸爸,這個商業頭腦真是不當總統都可惜了,有認識這個行業私募基金經理的咱們可以嘮嘮,小賺一下還是可以的。
四、B端C化
為什么要B端C化?因為C端產品多屬競爭紅海中的免費產品,用戶用的少有不爽就拍屁股走人,都不帶給你打聲招呼的,所以C端產品設計最考驗一個產品經理對用戶痛點、癢點、爽點的把控,對人性的洞察,對用戶心里的揣摩和對商業模式的設計,進而催生出了很多優秀的產品方法論和設計理念。
反觀B端就不一樣,產品的買單者和真正的使用者不是同一個人,普通用戶身處企業中,系統你用也得用,不用也得用,系統就在那里。
這就給PM優化產品降低了一些動力,而且國內B端行業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但是依然和歐美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近些年國內出現的SaaS廠商主要集中在ERP、CRM、HR等少數幾個賽道,這些賽道基本在美國都已經跑出了明確對標公司。
綜合來講,相比于國外,國內的一些SaaS軟件產品力不足,探究、滿足客戶群體主體需求的能力不夠。因此B端產品的設計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我這里要講的B端C化,不僅僅是說我們設計B端產品要學習C端的視覺、交互等等,更重要是要以C端的產品思維來設計B端產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設計一款信貸產品,C端的設計就是在你注冊后,實名認證并綁定銀行卡,授權查詢央行征信就可以了,申請后基本最快30s內就放款了。
而銀行面向B端的信貸產品設計呢,先是讓你注冊,然后提供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驗資報告、公司章程、銀行開戶許可證、法人代表及其股東信息等等十多項信息,光是看一眼望不到頭的表單就是把人嚇住了,而且放款速度還極慢,信息通知還不及時,讓B端的很多小微企業很是頭疼。
那我們能不能用C端的產品思維優化以下借款流程呢,表單真的需要填那么多信息嗎?哪些信息是可以通過第三方系統關聯查詢的?放款速度真的不能再提高了嗎?怎么第一時間通知貸方審批進度?這些都是我們B端產品經理需要深度思考的,只有養成用C端產品思維來設計B端的習慣,我們設計的產品才能在激烈的紅海中脫穎而出,占有一席之地。
五、中臺化
2015年,時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的張勇通過一封內部信說,“今天起,我們全面啟動阿里巴巴集團2018年中臺戰略,構建符合DT時代的更創新靈活的“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自此拉開了全行業熱議的中臺戰略。
正如阿里所說:中臺是支持多個前臺業務且具備業務屬性的共性能力組織,平臺是支持多個前臺或中臺業務且不具備業務屬性的共性能力。
就像美國特種部隊機制一樣,我們需要陸(坦克)、海(航母戰斗群)、空(轟炸機、直升機)、腦(CIA)這些中臺來為我們一線參戰的特種部隊提供全方位、立體式護航,以保證他們“手術刀”式實施斬首行動或者消滅恐怖主義。
在我看來,中臺化有如下好處:
- 中臺立足企業戰略思考,是從全局考慮,打破系統孤島,方便各業務線快速迭代。
- 避免重復造輪子。中臺整合了企業的業務或數據,提高了企業信息系統的復用性,為管理運營形成強力支撐。
- 中臺成為連接前臺和后臺的樞紐,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有利于提高系統性能。
雖然企業構建中臺有諸多好處,但是我們切忌為了中臺而中臺,只有企業大到一定規?;蛘吖緲I務繁多,能夠剝離出共性業務,橫向整合時構建中臺才有意義,而一個小的公司如果只是追求概念,不顧實際的勉強迎合時,構建中臺反而不利于企業的快速發展、靈活多變,使自己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競爭難以“拐彎兒掉頭”,被競爭對手反手吊打。
六、數字化
隨著數字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在國外引爆,國內也慢慢火了起來,這個口號在國企、事業單位中喊的尤其響亮。很多人以為現在吹噓的數字化不就是之前的信息化嘛,只是新瓶裝舊酒,換個概念繼續炒作而已,實則不然。我們先看下二者的定義:
信息化:信息的數字化(Digitization)。信息化是指建設計算機信息系統,將傳統業務中的流程和數據通過信息系統來處理,通過將技術應用于個別資源或流程來提高效率。
數字化(Digitalization):數字化就是要把物理系統在計算機系統中仿真虛擬出來,在計算機系統里體現物理世界,利用數字技術驅動組織商業模式創新,驅動商業生態系統重構,驅動企業服務大變革。
如果你感覺二者定義過于抽象,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明白啦:
原先老師給同學看試卷都是人工統計各個同學每個科目每個題型各得多少分,最后再整個Excel表格進行匯總,看看各個班級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每個題目的正確率。
后來呢,有個公司就給他們開發了一套系統,老師可以直接在題庫設計考題,然后直接將各個考點的題組合打印出來,讓學生們涂答題卡,自己再讀卡機導出各題的數據,系統給出各個班每個人每個科目的分數,進行數據分析,這便是初期的信息化。
不久,學校來了個回報母校的富一代,給學生人手一本發了個iPad,然后大家都下載了個學校題庫APP,以后都是老師在后臺題庫出題,出題后直接發線上考卷,學生在IPad上答題,交卷后立馬獲得分數,而且老師在PC后臺的數據看板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各班每個人每個考題的分數,每個提的正確率等等。
學校覺得這個東西挺爽,要全國推廣,后來大多數學校都用了他們這個系統,然后他們就可以根據海量的數據來預測國家分數線;根據每個同學的各個學科、考點做出個性化輔導方案;根據學生答題情況,不斷優化自己的題庫;為牛逼的學生提前對接國外名校資源等待。這便是進階的數字化。
最后,我們可以用下面這張圖來概括二者的特點:
數字化對業務(流程、場景、關系、員工)進行的重新定義,內部完成全面在線,外部適應各種變化,從前端到后端,全面實現無需人工介入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最終創造價值。
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重新定義業務而不僅僅是信息化做的線下到線上;實施數字化的目的不僅僅是降本增效,而應該關注自動化和智能化,根據環境和基礎設施的變化,重新定義企業業務。
七、智能化
隨著商湯科技在2021年12月30日成功登陸港股,造就了全球AI領域最大資金規模IPO,也使得智能化再一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不同于C端的短視頻推薦、商品推薦、LBS推薦,B端的智能化更為復雜,主要體現在無人駕駛、IOT、醫院智能化系統等等。
美團用自己智能算法為不同的騎手派單、優化路線;Face++不斷優化自己的算法,使得人臉識別越來越精準,使刷臉驗證、刷臉支付成為可能;法大大與騰訊聯合推出的合同智能化平臺對合同的準備、起草、合同的審查修訂、合同的簽署、履約以及歸檔分析提供全流程智能化一站式服務,這些都是企業抓住智能化的風口,借力算法和大數據為自己賦能,最終使得企業發展邁向新的二級火箭的經典的案例。
八、情感化
喬布斯說:如果你能觸動人心,那么你將無所不能。在當前競爭越來越激勵的社會,一個好的產品想要獲得用戶的青睞,已經不能是單單滿足功能性需求,我們一定要從產品思維切換到用戶思維,從用戶思維切換到情感化思維,從而對競品實行降維打擊。
人畢竟是高等動物,而且情感復雜,好的設計應該是有感知能力的,讓設計能夠感知情緒,并作出反饋,就要在設計之初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和關懷。
情感化設計有三個層析,分別是: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大家可以看下下面這張圖進行詳細了解:
- 本能層:就像Donald說的那樣,“本能層次的設計是自然的法則”,它主要對人的感官起到直接的作用,人們會在一開始就判斷出自己對這個產品的喜愛、無感、還是厭惡,這也與人的審美有很大關聯;
- 行為層:是無意識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可以一邊開車一邊思考問題,其只關注產品的功能是否符合人的行為方式,是否實用;
- 反思層:就是更注重一個產品背后傳達的意義和價值觀,讓用戶深度思考后產生情感共鳴,進而自發的向周圍的人去推薦產品,這也是情感化設計的最高境界,如果能夠達到這一層,那么產品都不用去燒錢打廣告了,靠用戶裂變式的自傳播就能收獲無數粉絲。
谷歌會在不同節日更換自己的logo以襯托整個氛圍;護士的懷表故意倒掛設計,讓她拿起來整好是正著的;404頁面報錯我們可以巧公益,給社會貢獻自己一份綿薄之力,這是都是非常好的情感化設計。
在B端產品設計中,如果我們能夠在員工生日那天送上一個蛋糕卡(哪怕是虛擬的);在入職xx周年之際發一封共同成長慶祝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該仍然在加班的同學彈窗冒個泡提個醒,感謝他夜以繼日的敬業精神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適合B端產品情感化設計的思路,當然也包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年度賬單”設計,拉進員工與企業的距離。
九、個性化
個性化說白了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在千禧一代和00后們中,個性化尤為看中。就像同一個辦公室的兩個人,當你看到有人穿了一件和你一樣衣服的人后,那么你大概率今后將不會穿和別人撞衫的衣服去上班一樣。
每個人都想給自己打上個性化的標簽,旗幟鮮明的被別人記住。在C端產品設計中,我們可以給你整個頭像掛件、發個勛章、打扮一下個人空間,讓自己變得與眾不同。而在B端,關于個性化的設計思路也很廣泛,在這里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予以說明。
例如在OA系統中,因為每個用戶所屬部門、所處級別、興趣偏好都是不一樣的,那么他對于系統各個模塊使用頻次、布局優先級也都各不相同。普通用戶就像看看新聞公告、點點常用應用;中層都有待辦待閱,處理工單更為看重;高層更青睞宏觀數據,各種指標。
那怎么設計一種方案,讓每個用戶都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界面呢,答案就是把系統現有模塊都做一下拆分,相互獨立出來,讓每個用戶都可以根據需要編輯自己的個人面板。這樣便真正實現了千人千面,各取所需,方便每一個用戶更加高效日常辦公。
各組件可以拖拽排序,真正實現個性化配置
可以切換板塊,按需配置
十、寫在最后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很多事情我們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在企業B端產品升級迭代中更是如此。
本文由 @B端實戰訓練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說得很好,活到老學到老,不管什么年紀都得保持不算學習上進的心態
不得不說,隨著時代發展,感覺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了,不能固步自封,拿著以前老一套的b端方式思考了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改變,只有不斷自我進化,方能“基業長青”
寫的很好,值得收藏!這個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向左,向右,方向由你主宰;抬頭, 低頭,路就在腳下。長風破浪會有時,今朝與君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