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賺錢的Kindle告訴我們,產品的專一性有多重要

11 評論 3627 瀏覽 0 收藏 17 分鐘

編輯導語:Kindle作為一款電子閱讀器產品,可能部分人會認為在現今快節奏的生活中,加之手機能夠實現電子讀書的功能,特意買一個設備來看書沒有必要。那么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Kindle是如何發展下去的呢?本文圍繞Kindle展開了講述,推薦對此感興趣的伙伴閱讀。

今天說說Kindle。

先忘掉那些關于泡面蓋或者小資范兒的討論,對于會讀書的人來說,換什么形式都會讀,不愛看書的人,給它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的庫藏量也是擺設。

對于始終愿意用墨水屏看書的人來說,去問他“手機也能看的東西為什么非要另外買個設備”這種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互聯網上視頻再多,總有很多人選擇圖文,文章在手機上漫天,總會有人想看書。選一個可裝海量書籍的墨水屏設備屬于看書人士自然而然的選擇,Kindle在國內不斷涌現出的競爭對手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其實早在2013年亞馬遜憑Kindle Paperwhite 進入中國之前,onyx boox(文石)就出過幾款墨水屏電子閱讀器。掌閱的iReader、小米的墨案、當當閱讀器和微信讀書閱讀器等都屬于后來者。

即使亞馬遜不回應,Kindle要退出中國市場這個傳聞的可信度也很低,眼下Kindle在國內占有相當市場,很多有外文電子書需求的用戶依舊是Kindle的忠實用戶。

在智能手機過分普及的今天,Kindle有時甚至像一個復古設備,不能追求網速,也不能奢望高刷,裝不了APP,也看不了視頻。

應該有相當一部分人買墨水屏的理由是為了幫助自己戒掉愛玩手機的習慣,盡管最后不一定成功。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買墨水屏是因為長時間盯著電子藍光屏會眼睛廢掉,盡管墨水屏不能完全免除這種傷害。

作為一個Kindle資深用戶,除了2007年的初代產品和2009年的Kindle 2,其后多代經典款產品我都用過。既經歷過買來吃灰的階段,也有過抱著幾個月不撒手的體會,最大的心得是:

墨水屏更多的時候代表著一種碎片信息時代的慢生活追求,儀式感多于實際價值,但這種儀式感又非有不可。

一、讓互聯網慢下來

學習的確需要點儀式感,這里說的儀式感和“裝”是兩回事。你不能認為一個準備努力備考的學生將居所搬離鬧市是為了“裝”,也不能草率地斷定那個在家里裝了大書柜的人只是為了顯擺。

微信讀書等電子書App的火熱之后,實體書店行業并沒有如想象中那樣走向衰退?!?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新開書店4061家,關閉書店1573家,新開數量是關閉數的2.6倍。

盡管像西西弗等網紅書店發展出了餐飲+文創+圖書銷售等新盈利模式,但書店轉型并不意味著紙質書不再受歡迎。在接受調查的書店中,有24家圖書銷售收入占比100%,近三分之一的書店圖書銷售收入占比50-79%,有明顯依靠教輔類書籍盈利的書店只有新華書店。

你可能身邊就有那種堅持看紙質書的人,買了一箱又一箱,從不嫌搬家麻煩。相較于Kindle用戶,這種人的儀式感更重,既不嫌費事也不嫌費錢。

Kindle是一種相較于實體書更為便攜的選擇,而且便攜是Kindle最根本上的好處,為眼睛考慮都是其次,如果只是偶爾看那么一兩本,那用手機或電腦看又能累著眼睛多少?

長期在亞馬遜購入電紙書或者訂購了Kindle Unlimited包月服務的人應該知道,很多電紙書的價格并不見得比實體書便宜很多,用同樣的價格大約可以在某電商平臺買到一本同款二手書。

不過要論便攜度,Kindle絕對比不上手機。只是人們依然選擇了功能不那么豐富的Kindle,潛意識里是為了追求某種儀式感,一種與移動互聯網暫時隔離的儀式感。

就像讀書須得找一張書桌一張椅子一個安靜的房間,放下手機開啟墨水屏,很大意義上也是在營造一個小型學習空間。

沉浸在移動互聯網世界里的人,時間過得飛快,至少在人的主觀上是這么覺得的,你拿著手機刷刷刷兩個小時幾乎是毫無知覺的。久而久之,人對時間難免產生恐慌和焦慮,什么事都沒做,一天就過去了,這一天如果拿來做其他有意義的事多好。

要想讓時間慢下來,必須得暫時脫離移動互聯網。

不得不承認,現在由于獲取信息太容易,反倒讓人們失去了原來的一些獲得感,娛樂方式的猛增已經讓快樂呈現了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

看書也可以快餐式、娛樂化起來。正所謂學海無涯,回頭是岸,在讀書這件事上,互聯網的快節奏更是將它拆解信息的能力發揮到了新境界,視頻平臺上隨處可見10分鐘看完一本書的選題。

《2021抖音泛知識內容數據報告》顯示,泛知識類視頻播放量年同比增長高達74%。抖音如此,號稱學習網站的嗶哩嗶哩更是不用說。

這類視頻和5分鐘看完一部電影一樣,瞄準的原本就不是會靜下心來看書或看電影的人,因此倒也不必苛責這種現象。

互聯網太快,快到老年人來不及適應,年輕人不得不適應,不敢停下一秒來回看過去。人人都有智能手機,卻越來越多的人懷念曾經慢節奏下的儀式感。

曾經有人做了一個給未來寫信的App,在App上你可以給現實的地址或Email的地址寄信,信不會馬上收到,用戶甚至可以將時間設定為五年后。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復古的設想,該App主要靠用戶捐助維持運行。我以為這種App的壽命不會長,然而7年過去了,我發現它還在,寄信超300萬封,在一些應用商店里下載量超千萬。

如果寄一封信能夠讓人體會到“從前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的浪漫,慢節奏的App會廣受歡迎實在不稀奇。

如果換個設備,營造一個不受手機干擾的環境有助于看書學習,那理應支持,只是切記:Kindle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Kindle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意思原本就是開始燃燒; 點燃; 激起(興趣、感情)等……

二、產品的專一性VS 多功能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靜下心來看書是一件奢侈的事,在流量為導向的內容世界去做關于看書的生意更是費錢費力,只有亞馬遜撐得起。

Kindle迄今為止出了共十一代產品,每一代都有1到5款產品,第一代是唯一支持SD卡的產品,從第四代開始去掉全字母的實體鍵盤,Kindle Paperwhite 正式去掉所有實體鍵,Kindle 10開始有內置閱讀燈。

通過不斷進化,Kindle陸續擁有了wifi功能、語音功能、瀏覽器功能等,這兩年還實現了微信讀書網頁版在線閱讀??梢园l現,它的升級一直都維持在一條很專一的線上,所有改進都是從方便閱讀的角度考慮。

不過這也成為了Kindle廣受詬病的地方,就像Apple每一代的創新總被認為是擠牙膏式創新,Kindle在創新上也毫不大膽。

然而如果kindle這類主打閱讀的電子設備一夜之間多出很多閱讀之外的功能,它的競爭對手就必須變成智能手機,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正因為Kindle只是Kindle,不是其他,所以才存活至今。

換個角度來看,這種專一性其實是當下國內很多互聯網產品設計缺乏的東西,無論硬件還是軟件,廠商普遍追求大而包容,懶于在細節上琢磨改進。它們更傾向于在一些方遍營銷和打造賣點的地方下功夫。

一家出了曲面屏,便所有人都跟著做曲面屏,一家有了四個后置攝像頭,對家就恨不得下一款旗艦機出六個后置攝像頭。

軟件亦然,從支付、社交到內容、電商,只要其他App有的功能,它也一定要有,大家還將這種龐雜而臃腫的設計對外宣稱為“服務”。

做智能手機的能做好智能手機已經不易,拍照攝像和外形設計都不該成為重點。

類似的道理,做墨水屏設備的首先該想的事不是如何提升網速或者增加社交軟件。在諸多Kindle競爭對手中,有的是具備超越kindle潛力的公司,只要它們堅持且專一下去。

墨水屏的技術含量并不高,還有著非常明顯的缺點,如色調簡單、反應慢,誰能夠攻克這些難題其實就已經贏了一半(另外一半是庫藏量)。

這兩年,掌閱、科大訊飛和文石都在推出了自己的彩屏產品,據一些使用者反饋,這些彩色屏的使用體驗目前還不能和黑白屏比較,但就分辨率便還停留在100ppi,而黑白墨水屏早已實現300ppi。

比起彩屏的技術問題,我倒是更擔心墨水屏們的功能在實現彩屏之后愈發多樣化起來,那也就違背了這類產品誕生之初是為了和手機區分開來的初衷。

以前段時間微信讀書推出的電紙閱讀器為例。2019年時微信讀書的注冊用戶就已經超過2億,特大型及一線城市用戶占比超八成,本科及以上學歷用戶也接近八成。

微信讀書的崛起過程屬于典型的大樹底下好乘涼,其競品如網易蝸牛、藏書館和掌閱等都沒有辦法像微信讀書一樣在短時間內聚集起大批活躍用戶,在社交鏈的加持下,微信讀書的用戶也更熱衷于評論交流和分享。

所以在這種誕生背景下,微信讀書還要推出自己的閱讀器,實在有點令人迷惑。要知道在墨水屏上實現社交并非易事,即便未來某一天真的實現了流暢社交,屆時微信讀書還能稱得上一個純粹的閱讀軟件嗎?

微信讀書閱讀器的推出更可能是出于占據市場的考慮,坐擁龐大用戶之后,它沒有辦法眼睜睜看著各種各樣的電紙書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自己卻沒有任何動作。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亞馬遜做了那么多年Kindle都處于年年虧損狀態,其他缺乏深度用戶的電紙書所面臨的困境并不比亞馬遜小,短時間內靠電子閱讀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尤其,眼下并非電子閱讀最好的階段,連付費模式和免費模式的爭論都未完。

每款產品的拉新成本都在攀升,對于Kindle這種談不上剛需的電子產品來說,專一很重要,因為論多樣性,它們絕對競爭不過智能手機。

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時間還很短,尤其國內互聯網巨頭門剛剛走過激流勇進的階段,有一顆什么都想嘗試的熱忱之心,電紙書很可能是它們盈利嘗試途中的炮灰之一。

三、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選擇

與其把墨水屏行業視為一個硬件行業,不如將之視為內容行業。

我們只要稍微想以下目前內容行業主流的商業模式,就能知道新品電紙書們最有可能毀于什么。

無論是深耕影視的長視頻平臺,還是主打UGC+PUGC的中短視頻平臺,廣告永遠是主營支柱,其次便是會員付費、電商及其他業務。

在保證閱讀體驗的前提下,電紙書能夠提供的廣告位是非常少的,多數電紙書如當當閱讀器只要的廣告位便是開屏廣告(這個推送是可以手動關閉的)。

顯然,內容付費才是電紙書的盈利正途,Kindle主要收入來源也是電子書訂單和包月服務。

參考視頻平臺和音樂平臺的付費率,文字盜版成本遠低于視頻盜版,電子書平臺的付費率只會更低。

當平臺的藏書量不足時,更會打擊用戶的付費積極性。這也是為什么無論網易云做得多么有情懷,依然會有用戶因為版權問題轉而投向騰訊音樂懷抱的原因。

從賺錢的角度來說,電紙書實在是一個很吃力不討好的項目,何況大部分公司根本慢不下來。

過于追求快速有時候只會讓人越活越回去,普通人一生能接收消化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容量去迎接無限的網絡世界,只會徒增消耗。早在莊子身上就有類似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互聯網上的內容太多太多,用戶們根本用不著那么多的內容。只要我們停下來用心回顧,就會發現現在發生的很多事,曾經也上演過,連熱搜的不少段子都是十年前就流行過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出版各類報紙277億份,各類期刊20億冊,圖書101億冊(張)。僅是紙質的書籍就在百億量級,線上的更是難以統計。

無論線上線下生產了多少內容,人們能夠看到的、知道的都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我們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辨別什么內容是好的壞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像Kindle這類電子產品,表面上是為讀者打開一個世界,實際上是在關閉一些世界,讓來自互聯網的干擾聲少一點。

姑且把它看作一點淺薄的文藝追求,調侃大可不必。

 

本文由 @科技復聯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確實如此,不專一反而會失去它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來自浙江 回復
    1. 111

      來自海南 回復
    2. 123

      來自海南 回復
  2. 就高中的時候看過一個同學在用,現在不知道了

    回復
  3. 文章邏輯寫的很舒服~

    來自廣東 回復
    1. 哈哈哈,榮幸

      來自四川 回復
  4. 為Kindle買單是部分人為自身便攜、眼睛和儀式感的考量,它的專一也是對這個快節奏浮躁的時代的一種無聲的對抗

    來自廣東 回復
    1. 很多產品就是這樣,不見得那么剛需,但是有也許會好點。不過一切都是看個人習慣養成的。

      來自四川 回復
  5. 專一性很重要,現在好多產品都是大雜燴,導致泛而不精,其實不太行。

    來自云南 回復
  6. 我身邊挺多朋友在用的,從來不蓋泡面,拿來安靜的看看書挺好的

    來自廣東 回復
    1. 會看書的,用什么都會看~

      來自四川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