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社交·越社恐,網聊怎樣拉低人們的社交能力?

17 評論 16150 瀏覽 29 收藏 19 分鐘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社牛”還是“社恐”?網絡社交的便利讓人們無需面對面,即可順利暢聊;但與此同時,人們的現實社交能力也在網絡社交的日趨發達中退化,不少年輕人甚至成為“社恐”,沉溺于網聊中,逃避現實生活。

農歷新年越來越近,或許,這將是一年間,社交軟件使用最頻繁的一段時間。

身處各方的親朋好友,紛紛發來賀電,我們也各自回復,送上祝福。

網絡的便捷,持續改變著人們的社交方式。

最初的喜相逢,變成了打電話,再演化到發信息拜年。

線上社交,是面對面社交的一個極佳補充,能在很多時候,有效解決時間、空間、形式上的不便。

然而,網絡越俎代庖地包辦了過多社交場景,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逃避面對面的社交場景。

看看近10年來,社交恐懼癥的搜索指數,基本處在均勻上升狀態。在19、20、21年,還分別有幾波持續較長的搜索高峰。

在光明日報一項社恐相關統計中,有明顯社恐傾向的人,已經超過了62%。

這項調查中,完全不存在社恐問題的人,僅僅3%。

再看看身邊真實的社交場景:

  • 人們遇見熟人不敢打招呼,悄悄躲開;
  • 人們不敢在公眾面前講話,逃避發言;
  • 朋友聚會吃飯,所有人卻低頭玩手機;
  • 進商店買東西,連售貨員都不想詢問;
  • 微信能說清,絕不打電話;
  • 電話能說清,絕不面對面。

電話和見面,已經成為了線上溝通的備選方案。

許多社恐問題,都在隨著網絡的發展、發達而越發凸顯。

網絡與線上社交,究竟是如何不斷引發、放大社恐問題的?

我們要從社交意愿減弱社交能力倒退這兩個方面說起。

一、降低社交意愿

1. 網絡,提供了更好的自我展示

現在的你,還會把沒有P過的自拍,發在朋友圈里嗎?

即使會,手機相機的AI功能,也已經提前幫你做好了照片修飾的工作。

過去,人們想要提高魅力、改善形象,需要通過辛苦的健身、美容、化妝、整形。

而現在,社交輔助軟件,可以輕松解決一切問題。

美圖軟件,可以讓你皮膚潔白無暇、身材凹凸有致。

變聲軟件,可以讓你嗓音富含魅力、甚至完全改變。

能夠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的機會,真的很難拒絕。幾乎所有人的手機里,都少不了一兩款修圖軟件。

即使在熟識已久的朋友面前,人們也愿意以更好的形象示人

利用軟件拔高的外在形象,又會在現實中產生嚴重落差,導致人們害怕在現實社交中,展示真實的自我。

昨天剛發了靚麗的朋友圈,一想到今天臉色暗沉、眼睛浮腫、痘痘爆出、肚子圓潤,又怎好輕輕松松地去與舊友相見?

2. 網絡,提供了更多的社交形式

隨著網絡以及各種產品的出現,線上的社交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

1)更豐富的互動形式

網絡游戲,讓人們可以共同徜徉一段異界之旅;網絡購物,讓人們可以一起拼出占便宜的機會。

更多新穎的社交互動模式,被各個產品逐步開發出來,不斷給人們創造新鮮感。

反觀線下,很多人的真實社交卻相對乏味。

吃飯、逛街、看電影,似乎就是大部分人,千篇一律的線下社交模式。

自然,也難免讓人們覺得無聊。尤其在一些商業并不發達的城鄉中。

2)更豐富的展示形式

  • 朋友圈上,人們炫耀著自己取得的新成績;
  • 抖音視頻,人們展示著自己學會的新技能;
  • 飯小圈里,人們感嘆著自己所吃的新美味。

借助網絡社交產品,以分享為名進行展示,不針對固定目標,顯得沒有那么刻意。

可以用更委婉的方式,讓別人了解到自己的優點,從而樹立自己的形象。

如果這些優點,直接用口述的方式,當面說給某人聽,則難免會有刻意炫耀的感覺。

朋友圈里,曬自己出入高檔場所,沒什么不妥。

而當面跟朋友說“我昨天又去哪哪哪了”,對方心理默默泛起一句:“裝什么裝”。

習慣了網絡社交豐富的形式,人們也自然會對現實社交中的一些局限,感到不滿和排斥。

3. 網絡,提供了更強的溝通賦能

1)網絡社交存在“異步性”,人們不必立即做出回答

因此,在網絡上,我們有更多時間,包裝自己的行為

  •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對方講述的內容,引發更有趣的話題;
  •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搜索對方提到的新詞,避免雙方話不投機;
  •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整理自己回應的話語,說出更搞笑的段子;
  • 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改善自己準備的措辭,避免話中存在歧義。

調動大腦、尋找回憶、網上搜索、組織話語,每個人,都試圖呈現更好的自己。也正因如此,現如今的網絡聊天,才能更加精彩紛呈,令人愉悅。

但前提是,有充足的時間。

網絡上,幾分鐘一句回復,司空見慣。

現實中,幾分鐘默默無言,讓人想死。

2)網絡社交,還提供了諸多手段,大幅度提升一個人的溝通能力

  • 搜索引擎,可以讓你輕松了解對方說的梗;
  • 消息記錄,可以讓你翻閱找到忘記的承諾;
  • 表情斗圖,可以在你無話可說時防止尷尬;
  • 求助朋友,可以使你勾搭異性時手段頻出。

而這些手段,在現實社交的場景中,是無法使用的。

這也使得“網絡上談笑風生,面對面相顧無言”成為了困擾很多人的社交問題。

人們因此而逃避現實社交,也是有跡可循的。

3)網絡社交產品,具有更高的容錯性

很多社交產品,為了照顧人們的聊天體驗,提供了便捷的容錯功能。

比如:微信消息撤回。

而在線下,我們沒有這樣的機會。

一旦話說出口,往往覆水難收。

在一個社交產品的背后,有不知道多少產品、運營、研發,在夜以繼日的奮斗,就為了提升你社交中的舒適感。

而現實社交中,沒人為你的社交體驗負責,除了你自己。

社交產品,在時間和空間上,還具備先天的容錯優勢。

你跟一個人話不投機,可以隨時中斷。事后只要說,自己當時突然有事,就可以輕松化解尷尬。

在現實中,你礙于面子,很難擁有這樣的機會。

碰到不投機的人,或恰好聊天出現分歧時。說什么都尷尬,卻還得硬著頭皮尬聊,強撐到午飯結束,實在讓很多人感到難受。

千般優點,讓人們愛上網絡社交,也讓人們逃避現實社交。

這不僅是因為對比的存在,讓人們在現實社交中加倍感受到焦慮。

更是因為,在享受網絡社交的過程中,現實社交的能力,也在不斷退化。

二、剝奪社交能力

1. 網絡,無法鍛煉所有社交能力

線上社交,自然也是一種社交。

但可惜的是,面對面社交中,所需的一些技能,無法在線上得到鍛煉。

它們之間有相通之處,但所調動的能力,調動的大腦區域、神經,并不完全相同。

微信聊天,文字+表情,是最常見的信息載體。

但此表情非彼表情。即使發再多的微信表情,我們本身使用面部表情、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也并未有所進步。

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的交流中,話語內容僅僅是一小部分。

肢體語言(表情、動作)、聲音特質(音調、音量、語速、音色),都占據了極為重要的比重。

但線上社交,最依賴的溝通方式,仍是文字交流。

無論是對自身肢體語言、聲音的控制力,還是辨別他人“暗語言”的能力,甚至只是面對面時的自在感,在使用社交產品時,都很難得到鍛煉。

2. 網絡,減少了社交的鍛煉機會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重復,能夠讓行為形成自動化。

但相反的,長期不使用的能力,也會逐漸開始退化。這是人體為了減少生存耗能,將一些不常使用的神經擱置、封存、退化。

一個肌肉壯漢,如果很長時間不進行鍛煉,肌肉會逐漸開始消退。

社交能力也是如此,如果長時間得不到使用,“社交肌肉”也是會退化的。

就像冬天的樹木,暫時不需要光合作用,就把樹葉都枯萎掉落,以節約能源,保證根系生存。

而網絡社交,正在逐步減少我們的社交鍛煉機會。

1)網絡減少重社交

現如今,人們可以在微信上談戀愛。從認識到確定戀愛關系的過程中,很可能只面對面接觸短短幾次。

也可以在釘釘上匯報工作、打卡、開會、請假。

甚至還可以沉迷于游戲、追劇,徹底避開與人的交集。

據eMarket 2021年統計,中國成年人平均每天看手機的時間,達3小時16分。

而對于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這個平均數,遠遠不及他們每日真正的手機使用時長。

在網絡大量分走真實社交時間的同時,人們在社交中得到鍛煉的機會,自然逐日遞減。

2)網絡減少輕社交

更可怕的是,我們很多輕度社交的機會,也在被網絡產品所剝奪。

我們使用網銀管理賬戶,無需與銀行柜員接觸;人們可以不用親身前往支部,就能在線上完成學習與組織生活;在淘寶上,從選購商品、下單,到快遞柜取件,全程可以一句話不說、一個人不見,就完成整個購物流程;在美團上,只需要動動手指,熱騰騰的飯菜就直接送到了門前。

這些行為,原本都需要與人接觸,都會產生輕度的社交行為。

無論是點菜,咨詢,還是討價還價,退貨,都必須通過面對面的表述去完成。

而現在,這些鍛煉社交能力的小機會,已經被網絡所大量奪走。

3. 網絡,形成了逃避的惡性循環

過去,社恐的人,為了生活、工作,多數時候也需要親身投入社交中。

其中一部分人,經過社交的鍛煉、收獲社交的反饋,社恐問題得到改善。在心理學上,這也被稱為暴露治療。

但現如今,便捷的網絡環境,給本就社恐的人,提供了偷懶的機會。

他們可以借助外賣、快遞、微信、游戲,逃避對社交的焦慮和恐懼,無須暴露在陽光下。

疫情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制約了人們的社交行為。但對于存在社交恐懼心理的人來說,卻也成為了他們更加封閉自己的合理借口之一。

他們在網絡上,圍觀著個別人的社交牛逼癥,自己卻只是躲在手機前刷視頻。

這已經形成了社交恐懼的惡性循環。

即使是原本并不社恐的人,也在網絡的庇佑下,開啟惡性循環,走上社交能力退化的道路。

對于40、50歲的人來說,或許還好。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社交能力已經得到過鍛煉。只要維持一定頻率的面對面社交,還不至于嚴重退化。

但對于少年、青年,甚至是20、30歲的人,社交能力也仍在成長階段。大量真實社交場景被網絡代替,將會給他們的社交能力、社交意愿,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據中國青年報2022年統計,有超過80%的大學生,自認為存在社恐問題。其中,有53.66%的人害怕在公共場合發言,有43.17%的人在尋求幫助時會羞怯,41.15%的人在陌生環境會感到不適,52.11%的人不喜歡身處社交場合,33.29%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會假裝沒看到,45.94%的人害怕與陌生人溝通。

在惡性循環的作用下,他們的社交能力、社交意愿,還可能受到進一步侵蝕。

三、別讓工具,困住你原本強大的靈魂

各種便捷的網絡工具,終究只是工具。

我們可以利用他們,讓工作生活更加便捷。

但不能困于他們,從而失去了我們原本應該具備的能力。

科幻故事里,人們過度依賴機械,導致手腳退化的橋段,未來會出現嗎?

我不知道。

但現在,部分人過度依賴網絡,致使社恐成為常態,已成事實。

今年過年,你與朋友們,還會繼續在網絡上,用一句話來問候彼此嗎?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原本就社恐的人如何才能不社恐呢?

    回復
  2. 所以說,人類在追求科技和便捷的道路上到底錯過或者丟失了什么?

    回復
  3. 這篇文章寫得真好,圖形和文字表達都是統一對應的。說到人的身體就像大樹一樣,大樹冬天不需要光合作用,就會把自己的葉子變黃并落下,而人的大腦,當不需要面對面社交的時候,會導致社交功能的減弱退化。而且作者還剖析了線上社交的優勢,正是這樣的優勢導致了面對面社交的意愿和能力都減退,這樣的減退針對的是原本有強社交能力和弱社交能力的人。另外面對面社交的優勢就在于能切實地感知人肢體動作和聲音特質,可以理解為能更準確地感知對方所表達的真實意思,從而在社交中獲得一定的優越感,但是線上社交也會獲得愉悅感,所以我覺得作者缺少剖析面對面社交的優勢,只剖析社恐的原因,那如何打破社恐,本質上還是需要人們能自我意識到社恐帶來的不良結果和社牛帶來的收益,不能依靠資本家不做這樣的軟件,作者最終也提到了要正確看待和使用軟件,但是人們的使用習慣已培養。。。

    來自北京 回復
  4. 社恐本人線上聯絡也很害怕,一句話斟酌很多很多遍才能發出去

    來自福建 回復
    1. +1

      來自上海 回復
  5. 的確如此,網絡上搞太多,反而線下社交的能力減弱了,反正有利有弊吧。

    來自云南 回復
  6. 其實相較于線上線下存在反差的人,還是網聊活躍,現實也活躍的人比較多。

    來自浙江 回復
  7. 社恐人群的自信心如何,缺乏自信心會不會導致結巴

    回復
  8. 社恐人士一聽到沒有備注的電話打來,每每都是心頭一顫

    來自廣東 回復
  9. 是這樣的,我的網絡交友能力100,現實交友能力0

    來自廣東 回復
  10. 最初的喜相逢,變成了打電話,再演化到發信息拜年。確實是這樣的

    來自河南 回復
  11. 其實因為這種線上化的方式讓人們失去的不僅是社交能力。

    來自山東 回復
    1. 還有人與人情感的積累,真實。心靈的自由,快樂

      回復
  12. 寫得很好,現如今真正關注和反思這類現實生活的問題聲音越來越少了,仿佛線上社交或其他線上活動就是生活該有的樣子,這種認知已經逐漸內化至人的思維中,這是可悲的,人的面對面社交所帶來的切身感受不是線上的文字符號能夠相提并論的,希望科技的發展能夠更關注具體的個人及個人的情感。

    來自山東 回復
  13. “面對面社交中,所需的一些技能,無法在線上得到鍛煉?!边@句話說得好

    來自江蘇 回復
  14. 確實,有的時候現實中表達比發消息表達遜色一點,但是平常聊天用的文字傳達情緒比現實中遜色

    來自河南 回復
  15. 社交能力如果長時間得不到使用,“社交肌肉”也是會退化的。

    來自安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