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視SMB的SaaS,還能走多遠?
編輯導語:產業互聯網的大時代從2020年開始真正開幕,開始了百家爭鳴。但是創業是極其孤獨的,好的機會也是極其稀缺的。SMB信息化的合理邏輯是:把要解決的問題數字化,而不是把整個企業數字化。本文探討了忽視SMB的SaaS,還能走多遠這個問題。推薦對SaaS前景感興趣的用戶閱讀。
雖然國內SaaS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實際上與國外SaaS的差距卻是越來越大,這不免讓國內的SaaS創業者心生焦慮。
一般認為,中外SaaS的差距是因客觀條件產生,所以在目前條件下無解。
但作為一名SaaS商業化顧問,我想從擴充目標市場空間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即為了給SaaS找到新的增長空間,就必須激活中小企業(SMB)市場,才能使縮小中外SaaS差距成為可能。
一、中外SaaS差距,究竟由何產生
國內外SaaS的起步時間相差不到十年,但形成的行業差距,可以說是云泥之別。
令人費解的是,SaaS領域既不存在很高的技術門坎,也不缺少資本的加持,國內企服市場的容量就在那里。
怎么就會產生如此大的差距呢?
除了那些老生常談的原因之外,更深層原因,是目標市場的空間問題。
具體說,國外SaaS做的是全球企業的生意,它們面對的是一個空間巨大的新市場。
而國內SaaS做的是國內占比不到10%的企業信息化生意,這個目標市場顯然小太多。
10%這個數字,是企業信息化統計出來的;其實SaaS更關心的是另外那90%。
毫無疑問,它們主要構成是SMB;這么大一塊市場被忽略,中外SaaS在經濟總量上的差距不能不大。
雖然國內SaaS公司表面上不會主動放棄SMB,但在實際的商業作為上,它們確實是被放棄了。
特別是其中占比最高的生產制造企業,它們的真實需求并沒有被深入地挖掘過;為它們提供的服務也未被有針對性地設計過。
這與直接放棄,并沒有多大差別。
所產生的結果是,國內SaaS在有限的幾條“賽道”上,死磕10%的目標客戶,SaaS將難有作為。
二、變形的復制
對標和復制,是國內SaaS早期的創業模式,它們對國內SaaS的啟蒙有著重要作用,但問題也出在復制。
復制包括兩個層面:商業模式的復制和內容的復制。
SaaS作為一種新的、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模式復制具有很高的價值;但是內容的復制卻不一定。
因為內容包含業務和業務的處理方式,在內容層面上,中外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具體到SMB問題上,中外SaaS的差異明顯。
比如在Enterprise與SMB之間,國外SaaS并不存在明確的分水嶺,即不會區分其目標市場是Enterprise還是SMB。如果有區分,也只存在于統計意義上。
也就是說,國外SaaS很少有為SMB專門設計的服務。
而國內的SMB,其服務需求必須單獨安排。雖然目前賽道上的SaaS產品設計精良,但大部分很難適配SMB的服務需求。
如果硬向它們推廣,當然難度很大,打開這個市場就更不容易。
因此,國內的SaaS服務商需要重新理解和認識SMB。
只有在圍繞SMB的內容上下功夫,才可能找到服務機會,激活整個SMB市場,SaaS以空間換增長的策略才能實現。
三、SMB是雞肋還是機會
對國內SMB的認識,始終停留在歷史的信息化層面。
比如:SMB的生命周期太短、管理水平低、企業信息化基礎差、沒有IT使用習慣、付費意愿不強、付費能力弱等等。
這種固有認知的流傳和放大,讓SMB的SaaS從一開始就失去了服務動力,把SMB當作雞肋。
其實,國內SMB的弱點在國外同樣存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雖然國外SaaS并不刻意區分Enterprise和SMB,但是在經營穩態上,二者確實存在明顯的差異。
比如,相較于大企業,國外SMB平均企業生命周期也不長、數字化程度也不高、IT預算同樣很低、ERP適應性同樣較差。
如果從NRR(收入凈留庫存)來量化比較,SMB的弱勢容易被看出來。
比如:以SMB為主的HubSpot,在IPO時的NRR僅為為90%;又比如Asana5,000美元ACV的NRR為125%,而50,000美元ACV客戶的NRR則為140%;再比如Shopify目前的NRR超過110%,但是在其初期以服務SMB為主時,其NRR沒有超過100%。
可見,與大企業相比,SMB無論是客戶續約率、還是金額續費率,客戶質量確實是遜色不少。
但這并沒有影響它們成為高增長的SaaS企業。
相反,它們利用了SMB的數量優勢實現了快速增長。比如當時擁有11萬家客戶的HubSpot,率先躋身于10億美元ARR俱樂部。
回到國內SMB企服市場條件,照發達國家比較是有差距;但從它們在中國經濟總量的占比和蓬勃發展之勢來看,它們絕對是不可忽視的機會。
目前SaaS服務商要做的,是找到機會變現的方法。
四、避免重蹈ERP的覆轍
也許你會認為,無論是傳統企業軟件還是SaaS,它們一直在努力打開SMB這個市場。
但結果證明,由于SMB的不成熟,這個市場終究還是無法打開,ERP的推廣歷程就是證明。
客觀地說,ERP等企業軟件本身并沒什么問題,必須承認它們的先進性。
不過現在需要搞清楚的問題是:它們為什么不被SMB所接受?SaaS就能成功嗎?
SMB信息化不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失焦和成本問題。
所謂失焦,正因為不清楚SMB核心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所以會像ERP一樣,把企業所有業務都覆蓋到,而沒有發現和聚焦到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用業務行話講,就是試圖用一個穩態結構,系統化地解決企業的敏態業務。
如果這樣真能行得通的話,也不失為一個普適的解決方案。然而,成本問題讓這種方法無法落地。
這里所說的成本,主要包括建造成本、使用成本和購買成本。
通常認為SMB客戶最關心的是購買成本,所以SMB信息化的難點在價格。
這個認知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并不是全部事實。
其實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花在解決問題上的咨詢和培訓費用,也不計其數。他們不愿意買你的軟件,是不相信軟件能解決他們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付費意愿和支付能力問題。
所謂建造成本,即為了能夠運行軟件所必需的環境、平臺、梳理、集成的成本,它決定了客戶的購買成本。
因為沒有考慮聚焦,必要投入和非必要投入都不能少,導致企業信息化的建造成本巨高。這就好比要想喝一杯牛奶,就必須建一個養牛場一樣。
軟件服務商和咨詢公司正是靠著推行全面解決方案,推高建造成本從而獲得更高收入。
現在的云服務商也是這個套路,比如到處都在講的“企業數字化轉型”。
其實這個提法對于SMB來說就是忽悠,容易招致它們的反感。因為數字化轉型是廠商該考慮的事,而不是客戶的事。哪些業務需要數字化,是根據要解決的問題而定,這跟用戶說不著。
所以,全面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于SMB來說既增高成本也無必要。
SMB信息化的合理邏輯是:把要解決的問題數字化,而不是把整個企業數字化。
錢能解決的問題,通常都不是問題。
無論是購買成本還是建造成本,其實都不是阻礙SMB信息化的主要因素;對于SMB來說,真正的障礙,是用戶的使用成本。
使用成本不直接關乎錢,而關乎使用條件。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話,揭示了SMB上ERP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所有條件都能創造出來的;而條件不具備,軟件系統根本就無法運行。
想想ERP的實施難度,就不難理解使用成本。
系統包含的生產計劃、物料、質量、維修、財務、供應鏈等等業務,無論是單個模塊、還是集成業務,要把它們運行起來,需要數字化所有業務環節和業務流程。
數字化過程并不難,但難就難在只要任何一個環節不滿足使用條件,整個系統就無法運行。
在大企業看來,這不是什么難事;但對于SMB來說,這件事卻是比難還難的事。
要達到滿足系統使用條件,就必須增加使用成本。包括業務組織成本、平臺環境成本、流程改造成本、落實成本、IT支持成本、學習培訓成本、監督執行成本、形成習慣成本等。
當企業付出所能付出的所有使用成本,仍不能滿足系統使用條件時,還沒等到驗證系統是否有效,信息化這件事也就結束了。
如果SaaS不能解決失焦和成本問題,難免會重蹈ERP覆轍。
五、一個SaaS對不對,怎樣判斷
SMB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這個問題靠對標和復制很難回答。如果這個問題還沒想清楚,最好就不要開始SaaS創業。
也經常有人拿著自己的SaaS創業項目,問我“做這個怎么樣”?
這些創業方向在被市場驗證之前,僅憑感覺很難得出確定的結論,但這里有一個原則可供參考。
一個SaaS無論向SMB提供什么服務,都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 要解決的問題域,一定是來自實際的真需求,而非自己的臆想,“可以用”和“必須用”是兩回事。這一條很重要,大部分SaaS創業失敗,問題都出在這里。
- 解決問題域的需求,必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不能是一個個例。這是因為SaaS業務需要考慮可復制性和規模化的要求。
- 服務的構建成本和使用成本足夠低。構建成本高,意味著解決方案復雜或功能繁多,可能會失去業務焦點;而使用成本高,SMB因無法承受而放棄。
垂直行業SaaS通常都符合這三個條件,因而它們更容易成功。
實際上,這里面最難的還是第一點。
驗證一個服務是不是真需求,最可靠的證明是看有沒有人為此買單。但因為銷售的驅動作用,有時這個判斷并不準確,或者需要很長時間觀察有無長尾。
在咨詢服務中,還有一個事先就可以驗證的方法,就是看這個服務是否對應了某組織或某人的績效。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SaaS提供的服務,沒有對應任何人的KPI,基本上就不會有人為此買單,這個服務就需要重新考慮。
即使產品還沒推出,這個判斷方法也能用。實際上確有很多項目在初期,就是用這個方法判斷出來而放棄的。
六、SaaS for SMB,如何落地
向大企業營銷時,SaaS服務商可以講理念、講概念、講價值。
但對于SMB來說,這些東西非但幫不上什么忙,還會使客戶立即遠離。歸根結底,落地才是王道。
具體來說,SaaS for SMB必須做到問題切實落地和結果即時驗證。
這里的問題即業務的焦點,它的范圍可大可小,但必須是與客戶的共識。
所謂結果的即時驗證,需要說清楚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以及結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我還是用一個實際的案例,來對落地做一個簡要的解釋。
客戶是一家某細分行業的生產制造型企業,擁有數條自動化的生產線,加工生產某種工業產品。
這個行業關注的核心是產能問題。所謂產能,即設備在一定時間內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
有三種產能:毛產能(理論產能)、計劃產能和有效產能。
產能管理的目標,是如何提升有效產能,這也是客戶要解決的問題。
計劃產能是根據理論產能,結合生產計劃制訂的;有效產能=計劃產能-停機損失-良率損失。
停機是影響有效產能的主要因素,比如:維修、換料、清理、休息,以及其它原因的停機。良率是另一個影響有效產能的因素。
對于這個長期困擾客戶的問題,通常的方法是通過培訓提高效率,縮短各種停機時間;通過質檢抽查,統計和控制廢品率。這種做法不但費時費力,效果也不明顯。
使用一個基于SaaS+IoIT的產能管理和優化服務,把對“人”的直接管理,變換為基于產線生產數據的可視化;由結果數據再映射到人的行為評估和管理,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
即通過機臺數據可視化,找出不合理的時間損耗,從而管理和優化每個操作的標準時間。將每個班次的廢品率加以分類和分析,就能通過對產線的預防性維護降低廢品率。
解決了停機時間和良率問題,就可以提高有效產能。
這個服務的價值不但是看得見的,而且還是可衡量的。
比如,有效產能提升了多少,廢品率降低了多少?這是可以精確計算出來的。又比如,產能優化結果,與所有人的KPI都能掛起鉤來。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SaaS服務可以做到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的最小化,因而落地也更加容易。
七、寫在最后
SaaS十年,整個行業已經進入了企服市場的服務深水區;關于SaaS的任何概念,都已經沒有多少故事可講了。
服務落地才是SaaS的成功捷徑,而SMB市場為SaaS落地提供了極大可能。
作者:戴珂;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因為各種成本太高,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中小企業不適合saas,比如一個喜歡吃素的人,硬逼他吃肉也不定是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