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還是SaaS+?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場創業的成與敗

0 評論 6535 瀏覽 4 收藏 8 分鐘

編輯導語:什么是“SaaS+”、什么是“+SaaS”?其實,這是兩種不一樣的SaaS創業路徑,而這兩種路徑的選擇會對SaaS創業結果造成很大影響。本文認為+SaaS還是SaaS+?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場創業的成與敗。推薦對SaaS創業感興趣的用戶閱讀。

在我服務的SaaS公司中,最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除了原有的SaaS圈內公司,出現越來越多的SaaS圈外創業公司。

它們創始團隊的從業經歷跟SaaS不沾邊,主要來自IT以外的其它行業。

比如:制造、能源、食品、攝影、餐飲、設備、印刷、包裝等等,相當于SaaS分類中的垂直領域。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深諳行業、目標明確、務實而不糾結功能、推廣低調,在各自的利基領域穩步深耕。

對于這類SaaS創業公司,因為它們是先有解決業務問題的訴求,然后才是SaaS方式的實現,所以我把它們稱為+SaaS。

與之相對的是SaaS+,也就是從SaaS入手,找到可以發揮作用的業務領域。

+SaaS的出現,給喧囂之后的國內SaaS行業帶來很多新的思考,也可能產生新的出路。比如:

  • SaaS領域還有沒有新的賽道?
  • 為什么+SaaS更容易成功?
  • 為什么SaaS+的成功要更困難?

一、國內SaaS還有新的賽道嗎

經常有創業者說自己來晚了,沒有做成熱門賽道的頭部公司;而其它的賽道也人滿為患。

總之,SaaS沒賽道了,創業更難了。

如果我們把賽道理解為產品的品類,就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那些+SaaS已經說明了,還有無數垂直領域的賽道沒有被開發,因為SaaS+很難發現和認可它們。

其次,大部分熱門賽道,都是對相關軟件已定義業務的繼承,比如Salesforce之于CRM、Workday之于HR。

所以,留給SaaS創業者的機會,往往是軟件已定義業務之外的細分領域,比如Shopify、DocuSign、Concur、Twilio等。

有人做過統計,在現有的SaaS中,約60%是軟件定義之外的新品類,而且這個占比還在進一步增加。

這說明SaaS創業者的切入點,大多集中在新品類,而不是局限于原有軟件范圍。

可能的原因是,這些賽道雖窄,但因為它們的專業性要求,所以并不擁擠。

在產品時代不適合做小眾產品,因為目標顧客太少;但在服務時代,細分服務卻可能擁有更多客戶。

最后,考慮國內企服市場特征,即SMB占絕大多數,企業信息化程度低,軟件使用門坎高和價格高,細分服務更是基本空白。

所以,國內企服市場應該存在很多未被開發的賽道。

這樣看來,SaaS創業缺少的不是賽道,而是經驗和發現。

二、為什么+SaaS更容易成功

我們先看一些成功的例子。

Salesforce的創始人Marc Benioff,原來是Oracle的營銷副總裁。

Workday的兩位創始人Dave Duffield和Aneel Bhusri,前者是PeopleSoft的聯合創始人,后者則是PeopleSoft的首席戰略官。

ServiceNow的創始人Fred Luddy,原本就是ITOM專家。又如Zoom的創始人Eric,原是Webex的負責人。

如果深挖這些SaaS公司創始人的背景就會發現,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只是與SaaS+相比,他們是容易的。

首先,SaaS創業成功關鍵在于選對業務領域,多數SaaS創業失敗,要么是因為所選賽道太擁擠,要么是選擇了一個無需求或弱需求的領域(no market need)。

無疑,+SaaS在這方面有絕對的把握和優勢。

其次,SaaS的技術門坎并沒有高過軟件多少,所以技術也不是+SaaS的成功障礙。

最后,對于細分行業領域,+SaaS的營銷更容易,留存率也遠高于通用領域。

據國外做營銷的同行說,他們最高有30%的合同來自轉介紹,而不是營銷;NRR平均做到120%也不是難事。

三、為什么SaaS+的成功之路更坎坷

國內SaaS創業越來越熱,與國外SaaS市場的持續升溫,刺激了國內的SaaS行業有關。

特別是SaaS企業的高估值,有點當年.com的感覺。

比如,Salesforce的市值超過了它的師父Oracle;18歲的ServiceNow超過了110歲的IBM;全球市值最高的財稅服務公司Intuit(財捷),竟然是一家SaaS企業。

不可否認,無論是國內國外,當下都是SaaS創業的最好時代

不過,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SaaS+似乎是準備不足。

SaaS+的一個特點,就是只懂SaaS(準確說是懂技術)就要創業。

這就好像手里有把自認為牛X的錘子,然后滿世界去找釘子。

在東找西試的過程中,如果最后能找到落地點還好;而更多的SaaS創業公司最后消耗了資金、時間和激情,創業也就結束了。

雖然創業失敗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也要看這種失敗是否值得。

既然不容易找對切入點,相對穩妥的方式就是對標,現在的賽道大部分都是這么來的。

對標的好處是因為有人做過,而且成功了,復制過來就行了。

但是,對標成功也有條件的,因為國內外企業環境不同,國外的剛需服務,對標過來可能是弱需求。

還有一種更加“穩妥”的SaaS+,就是直接把軟件標準化后再SaaS化。

其實這種SaaS+的成功可能性更小,因為軟件都沒成功,SaaS化之后并不會增加成功的概率。

四、寫在最后

無論是+SaaS、還是SaaS+,很少有創業者愿意探究自己的方向是否有誤,而深信不疑。

其實,SaaS創業方向對不對,最終都會從商業化的難易程度上體現出來。

所謂SaaS的商業化,也就是SaaS的變現過程。

對于+SaaS來說,一般很少需要單獨的商業化過程。而對于一些SaaS+,不但需要商業化,而且整個過程還非常痛苦。盡管費盡周折到處調整,關鍵經營指標偏差依然很大。

 

作者:戴珂;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