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微信的社交產品,不應該是什么樣的?
編輯導讀:每一個互聯網大廠,你都能看見它們在社交賽道上的前仆后繼。新的社交產品層出不窮,眼看各大挑戰者起高樓,眼看各大挑戰者樓塌了,但“社交王者”微信仍然屹立不倒。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社交,是產品賽道上的皇冠。
每個產品經理的心中都有一個社交夢,每個大佬的藍圖里都有一個關系鏈。這句話翻譯成代碼,就是不斷推出的社交產品。
前有阿里的來往、網易的易信、字節的飛聊,后有年輕的多閃、老羅的子彈短信、王欣的馬桶MT,再加上前微信總監的畫音,社交賽道熙熙攘攘。
要說有哪款產品撼動了微信的社交霸主地位了嗎?這肯定沒有。要說大家死心不再嘗試了嗎?那肯定也不會。但一款真正能撼動微信的社交產品應該是什么樣的?我不知道。
作為產品經理,我很好奇、也很關注社交產品的發展,眼看各大挑戰者起高樓,眼看各大挑戰者樓塌了。這個問題,正面看似乎找不到答案。
但換個角度,挑戰微信的社交產品不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這個問題我認為很明確,現在我就嘗試從以下4點來分析回答。
一、不應該是視頻直連的形式
社交產品分兩半,一半形式是溝通,一半形式是內容。
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技術如何發展,即使5G時代、云上視頻、智能終端全部降臨,只要具體到社交的溝通形式上,文字必是不可變更的答案。
社交的核心是聯系,產品是親密關系的載體。文字能滿足的社交底層的三個需求,沒有任何形式可以替代。
文字的第一個需求是隱私,是我們作為獨立的個體,在維護社交關系時的個人隱私。
在我們文字聊天時,我們不知道對方處在什么樣的狀態,我們甚至不關心對方處在什么樣的狀態。因為一旦我們表現出關心,對方會很反感。
社交維護的常態,不應該是視頻直聯。即使存在著美顏,也無法美化散亂的房間、蓬松的頭發、惺忪的睡眼、安靜的辦公,還有沒洗的素顏。
這是文字的魅力,是我們在聊天時關注的聊天內容,至于其他的環境,我們沒必要知道,對方也不想我們知道。
因此,無論技術如何日新月異,視頻直連的溝通方式都將是備選,我們不可能精心準備每一次的會面。
文字的第二個需求是異步性,即社交不是實時在線,我們有很多的事情不需要立即回復,這是文字已讀不回的權力。
我們都有被釘釘已讀支配的壓力,那么想象一下視頻直連的響聲,接還是不接就是一個問題。
有些事情不著急,慢慢放著處理就行。有些人不需要立即回復,我們晚上回復也可以。有些消息就是要漏掉,生活中有很多大可不必。
我們需要不被打擾的權力,我們需要已讀不回、消息免打擾、拉黑刪除的三重權力。這是文字給予的無壓力的需求,不可替代。
文字的第三個需求是效率。站在不需要實時溝通的前提下,文字的閱讀效率大于語音和視頻。
這是我們經常吐槽聊天發語音是低情商的表現。文字的閱讀效率,體現在我們自己精讀、略讀、一掃而過的把握,不可替代。
視頻也好語音也罷,都做不到文字掃一眼就能get要點的能力,我們不是隨時能能夠聽語音和看視頻,但我們隨時都可以讀文字。
花樣的視頻直聯、更多的情感觸碰交互,可以是溝通形式的加分項,但一定不應該成為替代項。
文字的形式可以說古老,也不是說文字一定不可替代,但我們就是在使用社交產品時,無法繞過發文字。這是不應該也不能被挑戰的需求。
二、不應該是虛擬身份的形式
如果以虛擬形象online的形式,恰好能滿足文字的隱私和異步,可行嗎?答案是不可行。
這是社交的倫理問題,社交的前提是基于現實生活還是基于虛擬世界?站在互聯網的角度,我們討論的前提一直都是真實身份映射的現實。
如果以虛擬身份為社交基礎,這其實在游戲中能找到答案。游戲已經作為了社交的試煉場。
如果是純粹平等的社交,那么魔獸世界可以參考,靠著技術和時間,用戶可成為工會大佬,獲得兄弟認同和妹子青睞。
如果是不平等的社交,那么夢幻西游可以參考,靠著財力一身價值千萬人民幣的裝備成為區霸,就能獲得全區尊敬和無聲崇拜。
但一個判斷是,不能奔現的虛擬社區不現實。如果沒有現實身份財力的映射,虛擬終將是一個桃花源,是一款高階的游戲罷了。這也是對元宇宙的發展判斷。
人的馬斯洛需求五階段,人的七情六欲溫情冷暖,在虛擬身份的包裝下,只會被放大,不會變小。
社交產品必須真實,讓雙方不存在欺騙。不論是情感的同頻共振,還是財力物力的身份彰顯,這就是我們基于常識對他人做出的判斷。
這份判斷在現在真實認證的情況下都存在如此多的詐騙行徑,那么在更加虛幻的世界里,將被無限放大不可收斂。
有價值的社交才有意義,雖然不同用戶對價值的定義不同,但價值終歸是基于現實和自身需求的價值,而不是盲目想象的躲避現實。
用戶不缺虛擬身份。他們一直在游戲中扮演著角色,他們在艾澤拉斯組團、在王者峽谷對戰,在提瓦特擁抱幻想、在阿拉德面對深淵。這解決社交的需求了嗎?并沒有。
如果真到元宇宙的那么一天,技術無限發展,我們不再扮演角色,而是突破了物理和時間的限制,在一片云上的城市里重新打造自己,在其中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赡軉幔坑锌赡?。
但這不就是黑客帝國的矩陣嗎?不就是火影里的無限月讀嗎?我們的肉身凡胎怎么辦?我們的衣食住行怎么辦?社交的長期價值必須是真實,社交關系不能見光死,得有真情實感。
虛擬身份 online 必須是現實生活的映射,這樣我們才能在另一個差異化的生活中,擁抱新生、生生不息。
三、不應該是擦邊球的形式
擦邊球的社交約會產品層出不窮,但這些產品必然不是能夠挑戰微信的存在。
雖然微信在發展階段因為搖一搖和附近的人被冠上了擦邊球的標簽,但若想再以這種形式尋求產品的增長,在現階段難如登天。
現階段的約會社交產品直白純粹,在賣點上大力宣推,儼然不是微信當年功能被用戶使用的另一種玩法,差異巨大。
或者說,約會產品的核心不是為了做社交,而是為了賺錢,簡簡單單的賺一份愿打愿挨的錢。
約會社交產品的迭代核心是身份加持和約會限制,兩者都是用戶財力物力的虛擬映射,讓有錢人的身份獲得彰顯,讓顏有值的人找到認同。
這類產品沒有一個做大做強創造輝煌的心,心里想的念的只是投放廣告和用戶LTV的投入產出比。在一茬換了一茬的產品外殼包裝下,是一款沒有靈魂的社交產品。
不得不說,他們也提供了社交的價值。但這只是提供了部分價值,社交產品也不僅僅是見面約會這一種訴求,還有我們那種平淡如水的生活。
下一份國民性的社交產品,承載的也必然是生活,生活在99%的時間里都是如水一樣的沒有波瀾,每20年的一個又一個階段。
換個角度,這種約聊形式的產品,面對的用戶僅僅是命中需求的部分陌生青年。在社交領域,部分就等于小眾。
做一款小眾的社交產品不難,但這肯定不是社交產品人的夢想。一個沒有夢想的產品,肯定不能夠挑戰微信。
四、不應該是溝通為主的形式
我們前文說了文字是溝通的重要形式,但跳出來看問題,下一款社交產品真的應該是以溝通為主軸嗎?應該也不是。
社交產品一半形式是溝通,另一半形式是內容。如果站在需求的角度來看,溝通是剛需,內容才有彈性。
溝通是線下關系的映射,解決的是效率問題。我們不用上門、不用大喊、不怕時間消逝。但我們只會在需要的時候聊天,那種有事沒事聊家常的產品形態不是溝通,是另一半形式的內容。
我們在溝通形式上的需求已經被微信滿足的很好,在溝通的需求上挑戰微信根本沒有痛點和機會點。
要知道,技術發展帶來的溝通形式的更新僅僅是錦上添花的作用,不應該也無法作為社交產品的核心賣點。
但技術發展還帶來了數據爆炸,我們每個人創造的數據都在以幾何倍數增長,如何滿足這部分爆炸的需求,才是社交產品的機會點。
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內容數據的快速發展,元宇宙的核心也是讓更多我們自身數據上傳,更加真實可觸碰,甚至直接就是映射。
在社交產品對內容的承接中,再去滿足剛需的溝通需求,算不算社交領域的高頻帶低頻呢?我認為是的。因此,未來挑戰微信的社交產品,必然不以溝通為主軸,而是以內容為主軸。
我不知道未來挑戰微信的內容社交產品是什么樣,但前提肯定是內容質量。質量可以是興趣社區,可以是真實生活,可以是熱點時事,可以是三觀態度,可以是身份形象,這都是內容產出的出發點。
換句話說,新的社交產品跟微信也不必是替代關系,只是把部分場景換到了新產品就夠了。站在這個維度,挑戰就已經成功了。
因此,我認為的下一款挑戰微信的產品不應該是替代關系。挑戰的出發點為什么一定是替代呢?去彌補或者搶奪一部分需求也可以。
產品要有定位。讓微信去承接日常溝通的瑣碎,讓新產品定位于新奇的相遇。讓微信去承接文本的內容閱讀,讓新產品去承載視頻的歡聲笑語。
這樣來看,新的社交產品存在一定的機會。
五、最后
社交產品肯定不會一成不變。
在變化的需求中把握底層的,在發展的技術中替代原有的,在更新的世界中找到不變的。
我不知道下一款國民社交產品應該是什么樣,但我知道肯定不會是上面的四種形式。
也許這款產品我們已經在使用了,只是我們還沒意識到罷了。
但這種無聲的潛移默化,才是挑戰最需要的品質。
這也是一個產品經理成長應有的品質。
#專欄作家#
王海,公眾號:產品經理大百科,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易產品專家,對產品增長和商業模式有深入研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太好了,終于有人提出挑戰微信,我們正在路上,資源雖少,但一定會讓微信看到什么是產品人的夢想和血性!
微信的社交地位很難挑戰吧,在其它社交平臺上的社交也是為了加個微信。在其它軟件上社交都是淺層次的,深交還是得加個微信。
挑戰微信的不一定非要是社交產品,現在的短視頻抖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挑戰微信的先驅了,并且已經有一定的成效
每個產品經理的心中都有一個社交夢,每個大佬的藍圖里都有一個關系鏈
社交產品分兩半,一半形式是溝通,一半形式是內容。
微信感覺他最出彩的是大家都公認的這個支付功能,這個時代應該沒有人不用微信支付吧
很難不確實,是時候應該出來一個能與微信抗衡的社交軟件了,但是上面這些真的使不能碰,也不能同質化太嚴重的說
期待下一個國民社交產品的出現,確實,很贊同第二點 不應該是虛擬身份的形式,作者說的挺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