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營銷最壞的時代
編輯導語:大家是否感覺自己正在經歷一個營銷最壞的時代?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到底是一種什么行為?我們的的營銷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當受眾和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進化?面對這些問題,本篇文章中,作者總結了12個關鍵詞,一起來看一下吧!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營銷最壞的時代:周遭變幻莫測、置身如墮煙海、影響盤根錯節、關系曖昧不明。
如果用一個概念解釋結尾生動:我們正在經歷營銷的烏卡時代(VUCA):易變(volatile)、不定(uncertain)、復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一個時代。
甲方財經無意于否定、批判。當我們出發在旅途中,我們也要時?;叵霝楹纬霭l。
營銷從商業化的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無中生有,然后朝著品牌差異化的目標最終成為客觀存在,但這過程中盲目和不切實際的行動必將遭受失敗。
那么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到底是一種什么行為?我們的的營銷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當受眾和環境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進化…
帶著這些問題,甲方財經總結了12個關鍵詞:污名、迷茫、尷尬、復雜、模糊、投機、失職、盲目、偏位、沉溺、逐利、掙扎,重新反思當下營銷。
一、12個頑疾現象,12個痛心疾首
環境變得太快,營銷只能越來越壞。
1. 營銷正污名
人們討厭營銷,是不爭的事實。
營銷在大眾眼里,逐漸被“污名化”,只有營銷從業者,可能還自我感覺良好。像這兩天的哪吒汽車事件中,那位曾履任樂視、易到高管的“市場部負責人”,提出蹭明星熱度用實習生替罪的辦法,迎來了整個社會的嘲諷。
不管是故意炒作的營銷事件,還是事實如此的營銷事故,我們不難看出,公眾對于這類營銷事件的厭惡程度已經到達一定極限。
這件事側面展示出此前國內營銷圈子里,路子有多野。太多營銷人的第一桶金,是帶著原罪的,在草莽階段,一路橫沖直撞的某些人,已經走到里被時代拋棄的邊緣。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商業化浪潮中,營銷的主流方式是在公眾與企業之間販賣“信息差”,并沒有發展到觸及靈魂的地步。在公眾心智愈發完整、信息獲取渠道日益增多的當下,營銷人的老路數走不通了,把大眾和市場當成“傻子”看的時代不可能再重現了。
尊重大眾,敬畏市場,才是洗去營銷污名化的關鍵?!白咝摹?,這個被營銷人說爛了的詞,其實并沒有完全走到企業與營銷人的心里,遑論消費者。
2. 營銷正迷茫
跟不上時代、缺乏市場洞察的部分營銷人,還在用老眼光和自身已經不合時宜的經驗去衡量消費市場的需求,陷入盲目的自我感動與自嗨之中。
具備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買家在崛起。這是整個消費市場的底層在進化。即使是下沉市場,在歷經農村淘寶、拼多多、社交電商等多番洗地,都養成了先看后查再買的消費邏輯。
同一個招式對圣斗士只能生效一次,用戶固然是普通人,但中過幾次招的用戶們,顯然只會越來越聰明。他們會開始在消費市場進行主動篩選、對比,用五官具體感知綜合評價一個產品,最終做出自己的消費抉擇,最終選出最優解。
這是人心的進化。
對比之下,很多企業還在閉門造車地制定營銷計劃,一味地追求新理念、新概念、新方式。這符合投資人們的評判標準——財報、模式、賽道,資本需要差異化,而消費者只需要符合自己需求的,兩者明顯有錯位。
反饋在營銷上,就是一切都走向迷茫。就像近年來的一些迷惑廣告,比如在2020年底惡評一片的京東金融短視頻廣告,使用場景和用戶需求完全割裂。
營銷的本質,是洞察消費者需求后同步企業的品牌心智,而不是用違逆正常人三觀的方式意圖扭曲。
3. 營銷正尷尬
“品效合一”,這個概念或許讓一些營銷人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
一方面,上至老板下至專員,大家嘴里一直喊著這個口號,讓真正做長期營銷價值的企業與營銷人,在市場內都成了稀有品;另一方面,大家又對數字化時代崛起的“短期主義”嗤之以鼻,覺得傻大黑粗,缺乏了營銷應該有的創意,并且會迅速消耗品牌資產。
我們無意于討論短期主義和長期主義之間的對錯,但對于有點追求的營銷人來說,應該需要考慮兩者協同與結合,建立用戶與品牌的持續聯系,才可能解決當前的尷尬局面。
這當然是件難事,但我們可以先效仿。如參考營銷專家萊斯·比奈和彼得·菲爾德在《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給出的答案,他們認為,營銷行為長短之間的平衡點,或許是在60:40,即一個品牌將60%的營銷資源專門用于品牌建設、積累品牌資產,剩下的40%用于短期銷售目標的營銷實現。
國內外的消費環境、用戶心智存在差異,六四開的占比并非金科玉律。但至少,營銷人們應該要好好想想,如何在盯著腳下同時,也抬頭看看遠方。
4. 營銷正復雜
人性有多復雜,營銷就有多復雜。
曾經,全聚德憑借著將烤爐搬到客人面前現烤、現片的模式,滿足了外國人對中餐的好奇,也解決了對中餐的畏懼,進而讓其成為烤鴨界甚至是中國美食的一張名片。
這無疑是一場成功的營銷事件。但透明式廚房動作看似簡單,背后其實復雜的很。如何確定這動作能夠集中消費者的心理剛需?如何確定消費者能夠接受這種模式?都需要敏銳的市場嗅覺和人性判斷。
本質上,營銷做的都是人性的生意,天生就帶著復雜性。而互聯網讓這份復雜更加“錯綜攀附”。以往的營銷動作因為媒介渠道是固定的,渠道對應受眾也是固定的,只需要做好策劃,投放費用的波動不大。
網狀化的信息傳播模型,讓用戶愈發分散,傳統意義上的“營銷權威”已經被消解。同時,獲取流量的成本與日俱增,要面對的競爭對手甚至不是自己的同行……
5. 營銷正模糊
前文提到的能力買家,通俗來講就是有高要求的消費者群體。這群人普遍有這樣的特征:受過高等教育、在某方面有出色的能力、具備獨立的信息搜集能力等等。
他們做出消費決策的前提是,消費或者服務能夠滿足他們的某個需求,并且貨比三家。這樣的特征決定了他們對銷售人員的排斥,更著眼于自身的觀感印象與信息獲取。
這導致了營銷和銷售職能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是所謂的“品效合一”觀點的基礎論據。數字時代的消費者們可以同時面對多個選擇,這種時候,“銷售”職能已經被“營銷”內容所取代。散布在網上的品牌信息和消費者在電商客戶端能夠獲得的服務體驗,已經成了”銷售”的一部分。
消費者的消費決策鏈路正在變更,營銷正在模糊化,對于公司而言,需要把“銷售+營銷+服務”三者保持同頻,才能獲得長尾客戶。
6. 營銷正投機
品牌營銷投機的第一品牌,甲方竊以為是杜蕾斯。因為自身企業屬性,在國人普遍性格面前其實討不了好。但杜蕾斯做到了,可以說是“投機”中的正道,之前環時互動主刀時,定下的可鹽可甜又開車模式,風流不下流,粗俗不惡俗,每次節點、熱點時候的營銷物料都廣為傳播。
以小博大的確緊張刺激,可投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杜蕾斯與環時互動分手后,新接手的團隊沒有易弦更張,而是沿著這種老司機風格繼續往下走,尺度把握不好,分分鐘就翻了車。
還記得某年4月19日杜蕾斯和喜茶的聯動么?杜蕾斯的營銷主題是“不眠夜”,以“今夜一滴都不許?!焙汀澳愦缴鲜冀K有我的芝士”的文案互動,最終只得來全網嘲諷——惡俗當有趣。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在對自己沒有充分認知前,營銷忌諱投機,否則原地翻車。
7. 營銷正失職
很扎心,但不得不說,營銷正在失職。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原始智慧在互聯網營銷階段依舊適用。一個能夠打動人心的產品,是不需要太高的推廣成本就能廣泛被消費者認可接受的,同時還會在社交媒體上因為消費者自發性傳播而引起熱議,成為另類的“口碑時代”。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海底撈。海底撈做指甲、海底撈給小吃、海底撈唱生日歌……有什么是海底撈的服務做不到的?這種品牌印象因為產品的特性,直接烙印在了客戶心里。
不用把互聯網看得多么高高在上,除了信息的高度集成,互聯網的本質就是把傳統的商業模式做到極致。
在營銷層面來說,現在的營銷行為慢慢地在失職,因為很多營銷行動其實并不面對用戶和消費者,甚至不是基于產品出發,而是為了營銷而營銷。
不妨想想,問自己三個問題:你在用什么樣的觀念看待用戶?你在用什么樣的觀念看待產品?你在用什么觀念看待員工和股東?
8. 營銷正盲目
大道理不一定錯,但不一定有用,至少在你只是從被人嘴里聽到的時候,最是沒用。
比如營銷行業里常說的一句話“營銷制勝,渠道為王”,這種模式只適合做大眾市場的大企業。注意,是大眾市場和大企業兩個關鍵詞,對于專注小眾市場的中小企業來說,營銷絕不是致勝法寶。說得再直白一點,照著這種所謂的套路去嘗試,絕對死路一條。
大眾化消費時代在向著豐饒經濟時代緩慢遞進。但身處其中的企業感知是滯后于市場的,這導致目前的營銷性方式還處于初級階段,甚至是盲目亂投醫。
不作市場細分,不作戰略設計,一招鮮吃遍天……這樣的模式,在未來顯然是行不動的。
發達國家的消費市場經驗已經給出了提醒,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是小眾化的消費時代,企業的營銷想要獲得戰果,在市場中拼殺而出,做好市場細分是前提,擁有產品創新是核心,掌控戰略設計是主線,執行戰術監控是關鍵。
繼續老套路,永遠只會是盲人摸象。
9. 營銷正偏位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營銷都是偏心的。
當一個營銷人說出,“營銷的短期目標是實現銷量、長期目標是為了品牌力”等類似的話的時候,他一定是自私的。
營銷活動的核心,應該是與消費者、與供應鏈、與分銷商、與公眾機構甚至是競品發生互動時候建立的良好關系。說人話就是,通過營銷活動,企業可以與自己需要的人群建立良好關系,并獲得消費的決策話語權。
這屬于市場營銷學中的“關系營銷學”理論。需要注意的是,核心同樣分主次。關系營銷的核心是留住消費者,進而為其提供產品或者服務,這一切的前提是能與消費者保持長期關系。
營銷的正位,應該是與消費者對話并且保持關系,而不是單純的銷量、品牌力,前者是目的地,后者是階段性結果。
10. 營銷正沉溺
數字營銷之風正在吹。對于營銷來說,絕大部分都是好一件好事。因為打通線上線下以后,能讓營銷全方位滲透,無處不在。
但完美即陷阱。數字營銷很容易沉溺在數據控制、工具藩籬這兩個繭房之中,無法自拔。
大數據時代,一切人的行為都可以用數據描繪,但這永遠只是量化的人。再精細的用戶畫像,呈現在營銷決策者面前的,最多是精確到小數點后某幾位的百分比,個性化推薦是算法,而不是營銷,是邏輯,但不是心智。
同樣的,工具可以模擬人的邏輯,做出某些層面的簡單判斷,但不能代替人思考。越是便捷的工具,也不能當做營銷決策的唯一核心,最多只能當成砝碼,去影響如何讓營銷離消費者更近一點。
不少數字營銷公司,總是對自己的數據工具過度自信,一切唯數據論、工具論,但營銷終歸是關于人的活動,而人永遠不可能是理性生物。這里拿鴻星爾克舉例,在品牌和營銷層面,感性的力量永遠高于理性。
11. 營銷正逐利
營銷本身是商業的,這點不回避、不反駁。
但這絕不代表著營銷就是充滿著欺騙、陰謀、套路的商業鏈條。在營銷活動中,所有的自作聰明、磨刀霍霍向韭菜,本質都是用信息不對稱獲取高額價值差,但這注定走向窮途。
營銷可以說是商業中的商業。《漢辭》里把營銷這個詞解為“指企業發現或發掘準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了解該產品進而購買該產品的過程。”從廣義上講,從0到1到100再到無限的互聯網商業增殖模式里,幾乎每個環節都是營銷。
那么營銷逐利是必然的,企業需要營銷去追逐更多消費者,這代表著更多利潤,營銷的商業價值正體現在這里,它能夠做到無限傳遞,去完成0到1,10到100,100到無限的增殖過程。
而某些乙方公司呢?他們追逐的是如何讓甲方企業的領導滿意,其次才輪到消費者。而甲方去尋找乙方幫助,顯然是需要乙方來補足自身短板,乙方可以給到靈感、經驗,卻永遠無法代替甲方真正去找到自己應該追逐的“利”,畢竟雙方的利益出發點都截然不同。
12. 營銷正掙扎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抖Y記》的本質是講述規則背后的道理,表層的規則會變,但背后的道理不會變。
放之營銷行業亦然。我們的認知邏輯,永遠是螺旋式上升的,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路徑不可能都是筆直一條線,總需要試錯去轉個彎、走個岔路。
前文說的不要被許多別人嘴里的大道理欺騙,因為自己證實過的道理才會有自己的理解,進而發現更深刻的真相。
二、認清營銷的真相,還得繼續熱愛營銷
這里又回到了最初的營銷長期、短期之爭。
甲方財經認為,營銷屬于長期,也屬于短期,但歸根結底還是屬于長期的。這里的長期主義,并不是但指長期計劃,而是長期堅持,一段時間內重復自己的營銷動作的同時帶著思考,重復到一定程度自然產生更新迭代,自然有了創新。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認清了全部生活真相,還會繼續熱愛生活。
營銷人,需要一道盲目英雄主義的光。
營銷人,堅守心中還殘存的一點理想。
營銷人,世界變得再快以不變應萬變。
營銷人,好時代順人性壞時代去戰斗。
營銷人,還相信,小美好。
作者:井尋;公眾號:甲方財經
本文由 @甲方財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這么多廢話的文章 也成了精選???
不反感營銷,反感過度營銷。適當營銷我覺得沒啥,但過度營銷給人觀感不太好。
每個人的成長路徑不可能都是筆直一條線,總需要試錯去轉個彎、走個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