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算法推薦的野蠻生長時代快結束了

1 評論 2949 瀏覽 4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語:算法推薦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便捷,卻也產生了大數據殺熟、算法歧視、誘導沉迷等諸多問題。近日發布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對此類問題進行了制約。這篇文章介紹了算法推薦的歷史和需要受到限制的原因,不妨來看看。

算法推薦即將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 《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算法新規”),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算法新規的正式頒布,意味著算法推薦相關行業亂象將正式告別野蠻生長時代,更精細化的監管體系將針對算法推薦亂象進行長效治理。

過去十年間,算法推薦已然成為最大風口,眾多互聯網公司依靠算法推薦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如今的算法推薦成為數字時代的標配,應用于互聯網的各個領域,不管是用戶畫像、個性化推薦之類的互聯網公司獲客、活躍用戶、增強用戶粘性的手段,還是用戶網上購物、訂外賣、看短視頻、瀏覽新聞、聽音樂等眾多領域,都離不開算法推薦。

但在過去數年里,算法推薦服務于企業利益,頻繁出現騎手被困算法系統、大數據殺熟、用戶隱私泄露等問題。

算法新規的出臺,劍指大數據殺熟、算法歧視、誘導沉迷等問題,與《反不正當競爭法》《數據安全條例》《個人信息保護法》等一同為算法推薦戴上枷鎖。

有人將2022年稱為算法監管元年,算法推薦也將迎來新時代。

一、算法推薦發展史

算法推薦最早在海外出現應用。

1998年,亞馬遜平臺就上線了基于物品的協同過濾算法(ItemCF算法),將推薦系統推向服務千萬級用戶和處理百萬級商品的規模。

ItemCF算法的使用讓亞馬遜銷售額增長了不止100倍,很快從圖書擴展到其他品類,并涉及多個產業領域,這是算法推薦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公司的一次成功應用。

隨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使用算法推薦,并逐漸在業內嶄露頭角。

2006年,原本做DVD租賃的公司Netflix懸賞百萬招募算法推薦系統,并憑借此次大賽的成果成功轉型為線上影片點播平臺,一度Netflix有80%以上的電影觀看來自于推薦系統;2010年,YouTube宣稱他們使用ItemCF來做視頻推薦。緊接著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也紛紛采用個性化信息流,將內容按用戶興趣程度進行排列。

國內互聯網公司率先擁抱算法推薦,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

張一鳴堅信“個性化推薦必然會成為未來的趨勢”,堅持算法至上。當時,他辭去九九房CEO的職位后,成立了字節跳動,全力打造今日頭條。

2012年,主打內容算法推薦、通過機器學習來取代人工編輯的新聞客戶端產品上線,不到90天的時間里,今日頭條就擁有了1000萬用戶。

當時新聞領域還是新浪、搜狐、網易、騰訊四大門戶拼得你死我活,幾乎沒有人把張一鳴這個沒有新聞經驗的年輕人放在眼里。殊不知,張一鳴正帶著他的算法,徹底革新整個新聞業甚至互聯網行業。

張一鳴曾在其署名的期刊文章《機器替代編輯》中介紹今日頭條的推薦機制——當用戶綁定微博登錄后的 5 秒鐘之內,系統會為用戶建立起一個DNA興趣圖譜。

今日頭條成功的武器在于算法,字節跳動旗下各類App屢獲成功的秘訣也在于算法推薦,正所謂“算法家家有,字節特別強”。

字節跳動旗下的另一款知名產品抖音,同樣依靠算法為用戶精準推送感興趣的內容,短短幾年時間成為占據中國網民使用時長最長的國民級應用,同時其獨特的算法也為廣告商帶來流量的精準轉化。

據抖音電商聯合巨量算數發布的《2021抖音電商生態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1月,通過內容+算法優勢,抖音的興趣電商實現商品交易總額同比增長了50倍。

2022年,今日頭條剛好成立十周年,而如今的字節跳動,已成功躋身互聯網巨頭行列。

據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1胡潤U40青年企業家榜》顯示,張一鳴以3400億元財富躍居榜單首位,這背后離不開張一鳴踩在過去十年最大的風口——算法推薦。

此外,新晉巨頭美團、滴滴的崛起也都離不開算法,據接招報道,今日頭條走的是推薦算法路線,即最大限度把合適的內容匹配給合適的用戶,美團和滴滴則是基于LBS的服務匹配,由于這種服務是動態的匹配,所以需要更為復雜的算法體系。

如今,算法推薦已經遍布互聯網,淘寶、知乎、微信、微博等都有著精密的用戶偏好算法,向用戶推送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二、算法推薦為什么應該受限制?

互聯網巨頭利用算法推薦在過去多年里迅猛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收入和利潤,它們不僅掌握了用戶流量入口,更掌握了基于用戶行為的海量數據。

可算法推薦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更像一把雙刃劍。

與人工推薦相比,算法推薦的優越性不言而喻。但算法比用戶自己更懂用戶,在算法推薦下的用戶更像是在互聯網上“裸奔”。李彥宏在一次公開論壇中直言,中國消費者愿意用一定的個人數據去換取便捷服務。

實際上,社會已經出現了對于算法很多層面的“感知不適”,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危害。

豆瓣“反技術依賴小組”上聚集了眾多想要“對抗”算法的年輕人,他們通過手機里只下載通訊類App、看視頻和購物選擇網頁版、隨身攜帶現金的方式,試圖逃離算法,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動權。

2022,算法推薦的野蠻生長時代快結束了

反技術依賴小組討論話題,圖/豆瓣

此次監管部門聯合發布的算法新規劍指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誘導沉迷、“二選一”等現象,這些都是算法的不合理應用帶來的不利影響,且這些問題早已積弊已久,此前已經多次被曝光,但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

以“大數據殺熟”為例,互聯網企業利用自己擁有的用戶數據,對老用戶實行“價格歧視”和“價格欺詐”行為。據財經雜志報道,大數據殺熟最早在2017年進入公眾視野。當時有微博用戶發帖稱,自己被某在線旅游平臺和某網約車平臺“大數據殺熟”,這一話題迅速引爆輿論,甚至一度成為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

北京消費者協會在2019年初披露了一組數據,有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有高達88.3%的人認為殺熟是普遍現象。其中,網購、在線旅游、網約車等領域是大數據“殺熟”高發區域。

2020年12月底,“大數據殺熟”又登上微博熱搜,這一次的主角是美團。

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刷屏,該文作者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文章中還稱,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元至5元。

大數據殺熟問題越來越多,監管部門早已出手。2021年4月,廣州市市場監管局聯合市商務局介入,召開平臺“大數據殺熟”專項調研和規范公平競爭市場秩序行政指導會,唯品會、京東、美團、餓了么、每日優鮮、盒馬鮮生、攜程、去哪兒網、如祺出行、滴滴出行共10家互聯網公司聯合承諾不利用大數據“殺熟”。

本次算法新規更是對“大數據殺熟”的問題作了明確規定,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應當保護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不得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交易習慣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施不合理的差別待遇等違法行為。

算法,不應該只是企業冰冷的賺錢工具。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孫萍在接受半月談采訪時表示,雖然政策面已有動作,但仍未能有效觸及算法普遍場景化的諸多問題。

想要引導算法合理發展,應該樹立社會層面的算法倫理規范,創立算法應用的普遍準則和倫理規則,這樣才能做到人機互動的“共益”和技術的普惠。

三、算法新規出臺,哪些企業受影響?

算法新規的出臺,意味著與算法推薦相關的行業,開始邁入嚴監管的時代。

此前,監管對算法推薦的處罰主要集中在壟斷、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上。

2021年4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阿里處罰182億,原因是在電商領域搞“二選一”的壟斷。之后,又有美團被罰34億,原因同樣是“二選一”,美團為了維持自己的競爭優勢,多次逼迫商家在美團和其他外賣平臺搞“二選一”。

前不久,因為大數據殺熟問題,攜程被判退一賠三。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21年12月31日,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就胡某某訴上海攜程商務有限公司侵權責任糾紛一案依法作出終審判決,認定攜程公司構成欺詐,判令攜程公司退還胡某某訂房差價并按差額房費的三倍支付賠償金,這可以算是“大數據殺熟”第一案維權成功。

對平臺而言,算法新規的出臺,意味著各類提供算法推薦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幾乎都在監管范圍內,包括各類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及餐飲外賣平臺等。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發布的算法規定在征求意見稿基礎上新增一條,要求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應當依法取得服務許可,規范開展新聞信息采編發布服務、轉載服務和傳播平臺服務,不得生成合成虛假新聞信息,不得傳播非國家規定范圍內的單位發布的新聞信息。

這也意味著,此類平臺繼續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或需取得許可并審核信息發布者資質。

算法新規實施后,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壓縮此前受算法驅動企業的盈利空間和用戶增速。

當用戶增速放緩時,可以預見的是,互聯網行業也會陷入存量競爭,如何增強用戶粘性成了關鍵。

對用戶而言,算法推薦被監管,本質上是一件好事,讓相關行業從野蠻生長到有法可依,用戶的權益因此得到相應保障,助推平臺提供給用戶真正需要的內容與服務。

 

作者:栗不旬;公眾號:一刻商業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yzGaiJLR-IWsuBMoC-k6Iw

本文由 @一刻商業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算法很神奇,算法被監管在壟斷、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上。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