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寶也關停了,大病互助是騙局嗎?
編輯導讀:在去年,共計有10個互助平臺陸續關停,隨著相互寶的關停,至此互聯網巨頭系互助平臺全部退場。不少人說大病互助是騙局,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過去一年,互助行業發生巨大變化。相互寶宣布關停后,2021年共計有10個互助平臺陸續關停,至此互聯網巨頭系互助平臺全部退場。
大家習慣稱互助型保障為網絡互助,也讓不少人將之與3M、善心匯之流的金融互助混淆,誤認為是鼓勵發展會員并給予獎勵的類互聯網金融傳銷平臺。其實,從功能和價值角度稱大病互助更合適。
不少人說大病互助是騙局,很理解也很無奈。大家提到的很多問題都實際存在,比如分攤高、信息不夠透明、理賠難等;同時互助用戶極為下沉,對分攤金價格的不解和罵聲可以理解。但是很多高學歷人士甚至保險從業者的無知指責則讓人很是無奈。這也反映保障意識和原理的認知度、保險人士的專業素質可能并沒有想得那么樂觀。
“騙局”的背后,其實有著這樣幾個常識:不是保險不代表不靠譜;性價比高、低門檻不代表是窮人專屬;分攤大幅增加不代表不合理;拒絕賠付不代表就是不負責;共性問題不是互助的原罪。
一、不是保險≠不靠譜
很多人特別是保險從業者,很容易持有“大病互助不是保險,所以不靠譜”這樣的邏輯。
互助不是保險不代表不靠譜,互助是不是保險也不重要,大家的需求是生病后互助能不能給他解決問題。
對參與用戶來講,明辨互助與保險的區別,知曉其可能存在的風險,然后選擇靠譜的互助平臺。
大病互助問題很多,但不是無解的?;ブ脚_雖不在國家銀保監的監管范圍內,但不代表完全不受到監督與管理,未來或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用保險的確定性與風控標準去衡量互助也不合適,保險是否靠譜與互助是否靠譜的標準可能大相徑庭。
反過來看,很多時候恰恰因為互助不是保險才顯得其靠譜,沒有銷售傭金、沒有預付費用、參與門檻低、信息公開透明等。
二、是窮人的保障,更是最經濟的保障模式
很多人說互助是窮人的保障,這是有失偏頗的說法。不可否認,互助門檻低,吸引了大批非商業保險準入人群,比如健康異常人群、經濟條件上無法滿足的人群。相互寶的公開數據顯示,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其互助成員占比79.5%,在三線城市及以下的占比72%。
這說明產品滿足了中低收入者的需求,而不代表這僅是窮人的保障。早期大病互助的參與者中,保險代理人等從業人員是重要組成部分和忠實擁護者。因為在性價比面前,中高收入者或精英們更精明。
無論什么行業,所有競爭最終都是效率之爭。極致的效率讓大病互助仍具有長期優勢,互助仍是最經濟的保障模式之一。
這可以從資金利用率數據上得到佐證。商業保險100元的保費中,只有30元會用于理賠給用戶;也就是說,其他70%的錢都用在在營銷、渠道、管理費用等方面。相較之下,大病互助的資金利用效率可以達到90%以上。
三、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人多盤子穩”
保險是金融界最難做的業務,從實際運行看,大病互助模式的運營難度甚至更高。
即使全年費用低于大部分一年期重疾險,但因為用戶極為下沉,他們對常識和保障原理認知的缺失仍舊把互助平臺推向風口浪尖。
關于每期互助分攤有個重要的常識:不是參與人數越多分攤就越低。
理論上,既定的規則下1萬人和1億人每期分攤的錢應該是一樣的。區別在于1萬人的時候,偶然性風險會很大,甚至會出現不同期次的分攤相差的極端情況;而1億人的時候,系統足夠穩定,很少會出現大幅變動的情況,分攤也就很穩定、接近理論值。
為什么一開始分攤特別少,只要幾分幾毛錢?
其實是等待期生效機制造成的。你加入時候發現成員有1千萬,當時實際度過等待期的人數只有10萬人;在這一時間點,只有這10萬人生病且申請后才能得到互助理賠,其他未度過等待期的990萬人這時候生病是不會賠付的,也就不需要大家分攤,所以這時候分攤會很少。
隨著度過等待期的人數越來越多,具有正式互助資格的成員占比也越來越高,分攤就會開始上漲,直至接近理論值。
四、不是“生大病就能拿到錢”,不符合加入條件可不行
審核問題是另一個被用戶詬病較多的地方?;ブ鷮徍酥?,由于不符合加入條件而遭到拒賠的比例很高,背后的原因也大多指向“被忽略的健康告知”。
舉個例子,用戶確診胃癌申請互助,但會因加入時候患有高血壓導致申請被拒。這里引起爭議的地方有兩點:一是用戶認為高血壓與胃癌八竿子打不著,不能作為拒賠理由;二是用戶表示不知道高血壓不能加入,現在發生了互助范圍內的疾病應該賠付。
我們不討論該不該進行賠付,只談健康告知問題。保險行業在中國發展幾十年,很多消費者仍不了解健康告知的重要性,甚至不知道有這個限制。
其實更應該問的是,這到底是保險行業的問題還是互助的問題?
當然,我覺得這是互助可以突破的地方,比如多地惠民保產品無健康告知不限既往癥,在這方面已經成為一個解決方案。
五、“死亡螺旋”不是互助獨有、不是不可解決
死亡螺旋是另一個被保險人士批評較多的大病互助模式缺陷。實際上死亡螺旋的風險存在于任何保險保障形式中,很多商業險如長期醫療險、意外險問題更為突出。
如果對參與成員沒有健康要求,最健康的那部分人會覺得很不合算而退出,導致總醫療費分攤到每人身上就會變高;而費用上升又會促使新的健康成員退出……如此循環,最終留下的都是健康情況較差、發病風險較高的人,難以為繼,這就是“死亡螺旋”。
死亡螺旋不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上,死亡螺旋一直存在于保險產品的運行發展中。很多保險產品也在通過不斷調整費率和保險條款以避免死亡螺旋的風險。之于互助,也可以通過規則和人群篩選來規避的。
不少人在談論互助模式的時候經常耍流氓,在他們固有思維中互助模式不可行、不存在規則調整的空間,更忽視了很多問題是保障領域的共性問題。
一個重要事實是,大病互助還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模式周期。模式上的優缺點討論也還沒有被完整驗證過。
有人認為,大病互助探索有益,但已完成階段性歷史使命。
大病互助在社會醫療保障層面發揮了巨大的補充作用。累計完成互助20余萬人次,累計賠付金額超百億元,為數十萬家庭解決了部分乃至全部的大病醫療費。過億的保障與健康用戶以及產生的行為數據,將為保險保障、醫療健康提供更多參考和數據分析的基礎。
但在保險保障意識的教育上,還遠遠不足以說完成階段使命;即使有了更多元的選擇,互助作為一種保障模式,優勢一直存在且明顯。
從相互保險的發展也可以印證大病互助的價值和發展空間。作為與互助最接近的保險模式,相互保險本身就是合規性的存在,雖然國內的相互保險公司還未入正軌,但其在國外的發展給予了市場足夠的信心和前進方向。
(詳見《變局還是出路:互助的相互保險化與相互保險的互助化》)
我們在看待互助的問題上,可以試著不單純地將其看成是一種保險行業的創新模式,而是應當將其劃歸到互聯網物種的范疇,比如一種低端顛覆的典型。它完成了保險行業多年來一直想做卻沒做成的事、更是在短時間內覆蓋到大批用戶,這是靠行政命令推動的新農合、惠民保都不可比擬的。
相互寶的離場,不會是互助的謝幕,但整個行業的信任環境已被破壞殆盡。留下來的,不一定各方面都是做的做好的,但一定在某些方面做好了,康愛公社等就是這樣的存在。
之于堅守者和整個行業,借用泰戈爾的話——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
#專欄作家#
陳志恒,微信公眾號:陳大個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連續創業者,長期專注于網絡互助等創新保障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操盤過大病籌款、網絡互助、互聯網保險相關項目。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