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離職整的和諜戰一樣

3 評論 3544 瀏覽 5 收藏 21 分鐘

編輯導語:離職,是一個永恒的職場話題。近日,有網友曝出自己懷疑被某公司提供的一項名為“離職傾向分析”的服務監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離職傾向分析”可行不可行?本文從此事出發,提出了兩個關于“離職傾向分析”服務監控的爭議點。一起來看看吧。

昨天情人節,談個關于分手的事情。

公司與打工人的分手。

一家公司對打工人的使用,經常是容易出幺蛾子的。

畢竟打工人同時具備了【人】和【工具】的屬性。

而老板們往往是往【工具】去看的。

既然是【工具】,那么出現監測工具狀態的產品,也就不意外了。

雖然有點賽博朋克恐怖諜戰故事。

這幾天江湖上有個新聞,說的是有網友曝出自己在投遞簡歷后被原公司裁員,他懷疑信息被某公司提供的一項名為“離職傾向分析”的服務監控。

銷售人員稱,該公司產品提供這項服務,能幫助管理者判斷出具有離職傾向的員工,員工的網絡行為都有記錄。

精彩的是,這位銷售說,這個是非常合法的,很多公司都在用。

新聞爆出來之前,官網上還有詳細的頁面介紹,爆出來之后,不出所料的,404了。

從之前網站截圖上的業務痛點描述來看,抓的需求是很精準的,人員離職風險,這是讓所有公司都頭疼的事情。

畢竟一個員工跳槽,帶走的不光是存在腦子里面的很多非正式知識,而且會讓其他員工的工作量陡增。

而且招聘一個新員工不難,但是新員工要融入團隊跟上節奏,承擔起之前員工的職能,時間成本非常厲害。

如果團隊員工離職還是在同一時間段多次出現,那新員工甚至都沒有辦法繼承學習儲存在團隊中的信息,很多know-how就隨著員工階段性流失而徹底失去了。

在互聯網這樣輕資產重人力的行業里面,員工離職帶來的損失,遠遠要比肉眼可觀察的來的大。

所以怎么提前發現離職傾向,從企業運營的角度來說,的確很重要。

傳統人力資源應對員工離職傾向走的是老牌間諜路線,依靠的是多年管理經驗,甚至是單純的直覺。

能放上臺面的離職傾向證據,可能是聊天中的一次信息交換,比如談了個異地戀。

決策者拿到這樣的信息也很糾結,人心隔肚皮,如果單純的談了一個異地戀就判定員工要離職,是不是略顯草率,往好里想,萬一其實是嫖娼呢?

再換個場景,如果收集到的信息變成員工在偷偷背單詞了,決策者心里又要打鼓,這是要出國深造的感覺啊,要比那個異地戀的更有離職傾向一點,但是萬一是單純的想要輔導自家小侄兒英語呢?

正因為在輕資產行業里面人力的重要性,這種決策才更不能草率,不然本來不是事兒,都會搞出事兒。

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主疑臣而不誅則臣疑必反,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

古老的職場智慧已經說明,公司只要懷疑員工要離職,過程里面的動作變形最后必然導致員工真的離職,沒得選。

而現在,大數據互聯網賦能了,擺脫了經驗和直覺的枷鎖,精準度一下抬得特別高。

咱們先不說國內的,2019年,IBM公司CEO羅睿蘭自報家門,說IBM人力資源部門在自家的Watson AI系統上開發了員工離職預測系統。

精度,能達到95%。

當然,這么細節的東西,這系統到底是怎么作出預測的,IBM拒絕透露,考慮到大眾對信息安全的顧慮,只說了一句,是基于IBM內部的大量數據。

真是又凡爾賽,又凡爾登。

這都是三年前的新聞了,換句話說,離職傾向分析,從技術上來說,毫無壓力。

畢竟相關要素就那么多。

那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公司獲得了離職傾向分析以后,是怎么進行反應的。

按IBM自己的說法,當系統預測員工有離職傾向以后,會對管理人員進行提醒,然后管理人員會開始和員工商討升職加薪、教育優惠、經濟補償等等事項,來盡量挽留。

原話是:

挽留員工最好的時機,就是在他們做出離職決定之前。

這已經有點《少數派報告》的質感了。

你說公司把有離職傾向的員工開除了有毛病么?

分情況。

騎驢找馬雖然是職場常態,但是不是每個員工都秉持著“工作是做給現在老板用的,給下家老板看”的精神,騎驢的時候很不認真。

我不說別人,就說我自己,我喜歡職場無縫銜接,我作為打工人肯定也想自己利益最大化。

當我去意已絕的時候,我的工作效率,捫心自問那是斷崖式下跌。

有任務來了,能混就混,反正爺要走了;

有協作來了,能拖就拖,反正過些時候就不是同事了。

盡管理智上,我知道人留影樹留皮,走也要走的精彩漂亮;

但是感性上,抵不住想最后摸把魚的沖動。

傳統的激勵機制和上升渠道,甚至畫好的餅,這時候都失效了,因為我要離開了。

所以從企業及時止損的角度出發,避免“占著茅坑不拉屎”的情況出現,最好自己動手解決低效率員工。

但是換個角度的話,又不一樣了。

我在企業工作的時候,經常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放到市場里面去看看,感受一下水溫,沒辦法,企業里面老員工的收入和新員工倒掛,這是常態了,而且也能更好的知道自己的職業技能和市場需求有多大的偏差。

這不光是我一個人,很長一段時間我和小伙伴們交流職場經驗,發現這是一個常態。

我知道看到這里很多做HR的小伙伴要罵娘了,你丫不想跳槽居然趕來戲弄我。

放心,我都只是看職位,不投遞的,不會耽誤你們的工作量。

而且其實很多HR為了沖KPI,也瞎約人面試,尤其是到了年底。

甚至還有某些大公司,直接拿人簡歷錄入系統(本人都不知道投遞過),然后直接拒絕,只為刷KPI,我自己就經歷過。

大家互惠互利而已,商業點。

不過,在這個新聞里面,我跑去看求職網站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危險的信號。

因為按照新聞報道:

監測系統還能夠檢測到員工訪問求職網站次數、聊天涉及離職關鍵詞量、搜索離職相關關鍵詞量以及簡歷投遞次數等內容。

如果深挖的話,這套系統和IBM的離職預測比起來,數據模型和預測效果類似,但至少有兩個存在爭議的地方。

第一個爭議,數據是怎么來的。

現在市面上試圖用數據來預測員工離職率的那是真不少,比如下面的變量都可以用來作為預測員工離職傾向的因素:

年齡、商務差旅頻率、婚姻狀況、收入水平、加班比例、上一年的培訓時長、距離上次升職時長、跟目前的管理者共事年數等等。

這些,是明碼,也很容易收集,最后考究的,就是數據分析的模型和精度。

而模型采用的影響因子,是員工訪問求職網站次數、聊天涉及離職關鍵詞量、搜索離職相關關鍵詞量以及簡歷投遞次數等內容。

求職網站訪問次數和搜索離職相關的關鍵詞,如果是用公司網絡來,能抓取,我可以理解。

聊天涉及離職關鍵詞量,如果是用公司的聊天軟件,能獲得,我也可以理解。

好,簡歷投遞次數,怎么獲得?

接通了求職平臺么?

這倒是有可能,反正這些平臺賣誰不是賣,唯一的問題就是,合法嗎?

肯定不合法,平臺主觀上不會做。

但你架不住內鬼做。

誰買的?

沒公布,咱們不揣測。

但是,這些簡歷,如果放在合適的工具下,就可以獲得個人簡歷的投遞次數,這不是什么高科技。

咱們現在互聯網上個人信息被濫用的程度大家都知道,雖然國家不斷的在強化,政策不斷在落地,但是和對個人信息實現很好的保護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那這就是第一個存在疑問的地方,投遞簡歷數量,這個非常私密的個人信息,是怎么來的。

第二個爭議,涉及到一份專利。

這是公司在2018年3月就申請的,叫做“一種離職傾向分析方法、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

是公開信息所以大家都能看到,說起來也簡單,就是把員工在終端上的網絡行為進行挖掘。

注意,這是員工終端,按照專利的描述,應該是公司給員工用的電子設備。

可能有人會說,你用公司給的電腦,看求職網站,那不和用公司的網絡看日本愛情動作片一樣么,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話,沒毛病,但是這里涉及到一條界限,員工到底需要被監督到什么程度。

對于企業來說,員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和時間給公司,換取工資,我花錢了,你這時候就不能做別的。

站在員工的角度,我出賣的是自己的體力和腦力,用成績、成效、輸出來換取報酬,我那你錢了,也給你貢獻了。

員工覺得,讓渡是相對的,企業覺得,讓渡是絕對的,這就是本質矛盾。

離職傾向服務是對靈魂的監督,如果企業還想對你的肉體進行管理呢?

別聽到肉體就想偏,管理監督是從屁股開始的。

有公司給員工發了智能坐墊,美其名曰,可以智能檢測心跳、呼吸、坐姿、疲勞度等等,你如果坐久了,還督促你起來運動運動,很貼心對吧?

但是當人力資源的同事溫馨提示,為什么你每天固定10點到10點半都不在工位上的時候,打工人才醒悟原來屁股已經出賣了自己,固定的腸胃運動習慣已經傳遞到了人力資源后臺。

而人力資源理解成了“摸魚一時爽,一直摸魚一時爽”。

這不是段子,某非常厲害的汽車公司被爆過,在員工辦公室座位下安裝紅外傳感器。

還有企業更直白,是廁所直接計時,打碎了很多人帶薪拉屎的夢想。

果然科技以人為本。

這兩個肉體管理的案例,和離職傾向有什么關系呢?

在于,企業想要知道自己付的工資值不值,企業想要避免自己可能出現的損失,對員工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監督,而這個監督,有時候過頭了。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里面,展現出來的一種粗糙的公司和打工人的博弈,公司通過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對員工每一個工序進行精準的測量、規定、優化,讓人異化成為流水線上一個靈巧的工具。

這,是管理,是監督。

而減少企業眼中員工摸魚的時間,設定出“可允許”的如廁時間和離凳時間,也同樣是測量、規定、優化,是精致一點點的公司和打工人的博弈。

這,也是管理,是監督。

對于離職傾向預測,本質還是同樣,只是更高級一點的博弈。

管理思想史的發展,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過程,泰勒科學管理理論之所以逐漸被淡化,不是因為不好用了,而是因為破壞了勞動力再生產,也就是把工人壓榨成渣了,不利于公司利益了。

最后,由資本內化的力量淘汰了科學管理理論。

那離職傾向分析,很明顯,對于現階段的公司來說,非但不會影響公司利益,反而能進行保護。

按IBM的說法,自己折騰出來的那套AI算法,一年節約了3億美元的留住員工費用。

這是用法之一,而國產方案能節約多少“提前進行開除-招聘能提升多少勞動效率、減少員工離職前摸魚帶來的損失”,可能是還沒有鋪開,所以沒數據。

逮住就開除,是用法之二。

不論是哪種用法,站在企業的角度,你品,是不是百利而無一害?

通過數據精準透視員工內心,這樣的解決方案,市場前景不說是烈火烹油,也能算是一片光明。

不會有任何其他內化力量能限制類似的算法繼續拓展,你不做,別人做。

而且市場上有大量的公司買單。

做不做?

信服不信服?

當我仔細研究這套解決方案的時候,我還發現了一個很精巧的設計。

采買方案的,除了“企業即我,我即企業”的企業的領導層,還有的就是高層管理者。

比如HR部門的老大,或者說現在很多華麗的新名字,人力運營部門老大、員工體驗部老大、員工成功部老大。

他們,不會被這套解決方案所束縛。

到企業高層管理者級別,他們的跳槽,不再會是去招聘網站上去海投簡歷,而是獵頭繞著他們轉圈圈。

過程里面不會留下數字痕跡,自然也就被離職傾向預測服務納入掌控。

有一種禮法豈為吾輩所設的質感,解決方案自然是不會解決做掏錢決策的人。

這又引入了更深一層的思考,工具拿在什么樣的人手里,會展現出不一樣的效果。

工具無罪論,大家都聽過,IBM的那套工具,在成熟的員工保護政策和隱私條例下,被逼的只剩華山一條道,預測到了,趕快亡羊補牢,談漲薪、談升值、談培訓。

而同樣的工具,在一個人力資源濫用的環境下,在一個“愛干不干反正有人干”的場景中,就只會演變為屠刀。

預測到員工要離職,可能有談心,但是不會有挽留,可能有預警,但是只會先開除。

這背后展露出來的,是博弈中勞資的一種不平衡。

當系統判定你要離職的時候,最好,你真的要離職,而且已經找好下家了,這對打工人來說變成了一種倒逼。

工資倒掛、左右橫條的人升遷速度大于老老實實蹲坑位的人,這是勞資不平衡的表象,背后是缺乏內訓體系、上升階梯狹窄,而整體反應出來的,是快速經濟發展和行業風口野蠻生長下,企業人力資源的不適配,甚至是故意不適配。

前些年,很多企業都在反復強調企業文化,“we are 伐木累”,是一種追求員工“忠心”的體現,這套邏輯,其實到現在都沒變。

只不過,大家數字化了。

當員工不敢亂動的時候,單純的理性角度來看,必然出現的結果是什么?

激勵機制、員工福利、上升通道這些傳統留存人才的手段,作用沒那么大了。

勞資的天平,再次的傾斜。

自古講究陰陽調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面對一場不對稱的戰爭,企業手上有大數據有模型賦能,那員工這邊就有游擊戰應對。

企業電腦不能用,回家用自己的電腦投簡歷唄;

怕自己投遞的簡歷被爬蟲給抓走,用老爹老媽的聯系電話和名字里面故意放錯一個字來唄;

和同事說句話怕被監聽,用暗號和代指詞匯來繼續聊關于離職、跳槽、新公司唄。

雙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對新形態的博弈。

只要頂層設計不變,那就是企業依然覺得人口紅利這個偽命題依然存在,覺得市場上依然有無限的人力資源能取代離職的員工,覺得自家培養不如到市面上重新招聘,那這樣的對抗就不會停止。

那離職傾向服務,就依然有存在和繼續優化繼續發展的空間。

終于,大家開始玩兒諜戰了。

作者:半佛仙人;公眾號:半佛仙人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kQcnGUo6uPtgx_PWgkNbUw

本文由 @半佛仙人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經??吹揭恍╆P于離職的探討,現如今離職也這么困難了嗎?

    來自江西 回復
  2. 瞅瞅,員工還有人的尊嚴么?還有所謂的隱私么?還是獨立的個體么?

    來自上海 回復
  3. 在資本家眼中,員工只是傳送帶上密密麻麻的仔雞,只吃不動圈在原地的肉牛,關在籠里等著擠奶的綿羊,是生產線上的任何一種動物,可以全方位無死角的對員工大腦和身體進行監控,只為更高產能。給奶牛干凈的環境,放古典音樂,喝純凈水只是為了產出的奶質量更高,買更高的價錢。聽起來很可悲,但事實如此,結果仔雞、肉牛、綿羊、奶牛之間還要互相攀比誰的生存環境更好,吃得更多(笑)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