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網就被全監控,打工人哪有匿名吐槽的權利

1 評論 4476 瀏覽 2 收藏 26 分鐘

編輯導語:在我們享受大數據帶來便利的同時,它們也在監控著我們。在社會、企業利用技術來監視人們的同時,也要思考一下“監視”與“隱私”的界限在哪?本文據此,展開了論述。一起來看看吧。

請注意!當你連上辦公室WiFi時,你就有可能被監控,微信、QQ也不例外。

甚至連你在個人微博上吐槽下996,都有可能被約談。

在工作時,老板要求你的每一分鐘都需要獻給工作。

但在私人時間、私人賬號討論公眾話題,難道也要被監控?

在“全景監獄”場景中,觀看是一種權力,被觀看的人只能選擇服從管制,進而演變成自律性約束,最終導致自閉。

一則不斷發酵的網絡事件,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環境。

原來,我們中的很多人一直以來都“很傻、很天真”,電腦上的軟件、手機里的App、空氣中的WiFi信號、墻角沉默的攝像頭,所有這些數字設備再加上算法加持,都能夠無情地監督或監視我們的工作。

當我們享受著網約車、外賣、掃碼支付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硬幣的另一面,技術也正成為最嚴厲的“監工”。

在被管理和被尊重之間,社會、企業、打工人之間需要找到價值觀的共識。

一、花式被監控

《IT時報》記者調查發現,企業通過各種各樣甚至極具創意的方式完成對員工的“深度了解”,在技術空前豐富和發達的今天,員工無處可逃。

1. 遲到1小時,有n種扣錢階梯

即使握在手中的是自己的手機,辛迪(化名)也還是要夾起尾巴做人。

“謹言慎行”是她的職場第一要義,和小伙伴的悄悄話絕不能對著手機說,因為里面安裝的手機工作平臺開啟了錄音和定位權限,上班時間要求員工保持至少9小時的在線狀態。

差之毫厘,就會受到無情的懲戒。

“如果我不小心掉線了,首先我的領導會收到短信,他會來提醒我,掉線時間長了,我的直屬領導也會一起被罰款?!?/p>

從事銷售工作的辛迪日常需要外出跑客戶,有手機工作平臺在線“盯人”,她和同事已經無所遁形,“有同事跑完客戶后順帶去商場溜達了一圈,結果就背上了處分”。

規矩多,罰款多,恐怕是辛迪離職前最“肉疼”的記憶了。

就拿每晚9點前必須發送的“總結日志”來說,剛入職時還沒有人告知過她,見老同事到了晚上開始陸續發日志,她才決定跟風,然而彼時距離規定的9點已經超時3分鐘,辛迪就這樣被扣了100元。

“很多東西確實提前定下了規矩,但我就是不太懂,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這個度是怎么掌握的?我也不知道該說這是一種壓迫,還是我們員工自身的問題?!毙恋蠠o奈地說。

據媒體報道,在一家外資電子設備制造公司,一位工人去洗手間的時間超出規定時間3秒,月末結算時就被系統扣了50元工資。

類似“黑色幽默”的規章制度,安妮(化名)也遇到過。

身處管理崗的她輾轉過多家企業,在為一家內地私企打工時,令她感觸最深的就是老板在企業制度和懲罰上花的心思,“可以細節到你遲到一分鐘到一個小時每個時段上怎么扣錢,也可以細節到你在辦公室說了幾句話,上廁所用了幾分鐘,怎樣懲戒,卻不太在意員工的工作完成度和完善情況?!?/p>

說到監控,安妮向《IT時報》記者透露,在臺資企業的工位和操作臺上都會安裝監控攝像頭。

這么做的初衷其實不難理解,可以防止流水線上因操作失誤造成大批量不合格產品的現象,同時監管部件丟失的情況。

“作為企業,‘防’是有必要的,但確實有人事部門還會用它們來監管員工是否偷懶。公司會隔三岔五看看監控敲打一下員工,老板會說哪個人最近不像話,上班坐姿不好等。如果員工反駁,就把監控視頻甩給你看?!?/p>

安妮發現,現在很多公司的監控幾乎涉及辦公室每個角落,道理也許和監控工廠、倉庫等重點工序一樣,只是被用壞了而已。

2. 監控方式五花八門

管理者和打工人,是一對矛盾體,前者似乎天然有一種對后者的不信任感。

2020年11月,浙江某科技公司就給每個員工安設了智能坐墊,美其名曰“為了收集心跳、呼吸、坐姿以及疲勞度等數據”,實際上員工何時離開工位、何時情緒激動,HR通過坐墊都一清二楚,令員工感覺被“扒光”。

2020年12月,某車企基地辦公室的員工桌位下方被曝安裝了許多人體紅外傳感器,美其名曰“為了便于員工預約會議室,更好地滿足共享辦公”,實際上傳感器可通過智能算法判斷員工使用工位的時長。

2019年,南京、成都、杭州多地的環衛工都配備了智能手環,美其名曰“為了保障環衛工的安全和健康”,實際上能夠對環衛工精準定位,原地停留20分鐘還會響起“警鐘”,像不像一副催人干活的“手銬”?

智能座墊 圖源/網絡

曾任職于多家國內外大型企業的資深軟件工程師、MegaEase創始人陳皓(微博@左耳朵耗子)指出,監控員工的需求通常都來自大公司,對小公司而言就顯得既費錢又不討好了,不如干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但大公司的員工太多、層級太多,需要防止機密信息外泄,也想知道整個組織的運作效能,所以采取了監控員工的方式”。

3. 永遠不許打瞌睡的店員

當這種職場上的不信任感滲透到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今已能在隨處可見的便利店里看到監管攝像頭的存在。

在AI盛行的年頭,具有人工智能的攝像頭最先應用到零售業,美其名曰被叫作“智慧零售”。

智慧零售不僅能對顧客的行為進行分析、記錄,也能應用于店員行為的監測。

“要識別有沒有戴口罩,有沒有睡覺、玩手機,就需要帶AI的攝像頭?!鄙虾R患抑腔哿闶鄯丈炭头硎?,這種“慧店”模式依托AI技術(人形算法)能發揮監控員工行為的作用,如工作時間有人擅離職守,系統立即報警至相關管理負責人進行處理,將脫崗、睡崗等行為全都記錄下來。

該客服表示,具有AI功能的攝像頭單個售價1000~2000元,普通的便利店裝兩個就能滿足需求。

如果客戶提出個性化服務,供應商也可以訓練AI使之達到相應要求。除了零售業,餐飲業也是智慧零售的絕佳應用場景。

4. 工具人 VS 機器人

“外企雖然有很多公司監控員工,但員工對所有監控都是有知情權的。

電子郵件、對外電話、上網行為、會議室等辦公區域,錄像和采音的監控都有,入職時就需要簽訂相關的同意條款?!标愷┱f道。

剛開始被這樣監控時,他確實感到非常不習慣,畢竟電腦上有一個監控程序,有一種被人懷疑的感覺。漸漸地,也就習慣了不要用公司電腦訪問私人郵箱、查看賬單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發現涉及社交言論時,國外互聯網企業和國內企業是兩種態度:

“當時我在Amazon工作時,覺得公司有很多好的東西,應該告訴大家,就想去公網上發個帖。然后經理就跟我說不準發,因為我的觀點應該保持中立,這才是我的影響力所在,如果和公司綁定了,那就有了撇不清的利益關系,說公司好也沒人會相信?!?/p>

因此,即使離開了這家外企,陳皓也始終記得這一課:

公司的影響力不需要員工來推動,解決了難題、做出了成績,那公司的影響力自然就來了。

反觀國內企業缺少知情權的監控行為,尤其在利用員工社交媒體上的個人影響力來為公司打Call方面,陳皓認為是一種要員工“賣藝又賣身”的表現。

他坦言,如果不相信員工,那去做這些監控系統又有什么意義?

今天的企業似乎只想知道員工有沒有努力工作,而不是他們創造了多少價值。

比監控更進階的,是依靠算法來評定的工作量和績效。

陳皓覺得,靠腦力吃飯的程序員如今也成了勞動密集型工種,而非知識密集型,就好比快遞小哥送件越多賺得越多一樣,資本家正在通過經濟手段來讓打工人不得不加班。

安妮也很心疼身邊那些做IT的朋友們,每次和他們聚餐都只能約在晚上9點以后,因為加班已經嚴重裹挾了他們的生活。

“眼里都是代碼,賺錢是多了,可身上幾乎都是毛病。項目上線通宵是家常便飯,而且可能連著兩三天都這樣。因為缺乏休息,一個普通感冒也會反反復復一個多月好不了?!?/p>

每天9點下班,十幾個小時的工作時長已經成為這群打工人必須遵守的隱形規則。

二、以“安全”之名

近日,某滴滴司機群里,流行著這樣一張截圖“安全行為分析”,包括車速過快、分心駕駛、未按規定減速、疲勞駕駛等維度,底下還有危險駕駛行為公示:

“劉××,駕駛時打瞌睡、閉眼,暫停服務4小時”“郭××,分心操作手機,暫停服務1天”……每周,這個名單都會在滴滴司機部落App上更新。

圖源/受訪者提供

1. 六大維度檢測司機駕駛行為

“前兩次超速駕駛,我收到了警告,第三次,直接被扣了12分服務分。平時我每天的流水有700~800元,那天只有200多元?!鄙虾5蔚蝺炏硭緳C若風(化名)告訴《IT時報》記者,“我們的服務分滿分是130,如果扣到115,就會面臨末位淘汰?!?/p>

若風向記者展示了滴滴的“服務解析”雷達圖,提示他“駕駛要安全”“送達不繞路”兩項需提升。

若風的車內,并未安裝桔視記錄儀。

這是滴滴強制要求部分司機安裝的錄像設備,近日在“東莞滴滴司機艾師傅為救嬰兒連闖三紅燈,家屬卻拒絕作證”事件中,成為協助警方調查的證據之一。

若風猜測,沒有桔視記錄儀的情況下,滴滴是通過大數據與AI來監測司機安全行為的。

圖源/IT時報

其實,“秘訣”是滴滴2017年自主研發的安全產品“滴滴護航”,它通過綜合分析手機傳感器、陀螺儀、GPS等信息,從疲勞駕駛、超速、急加速、急轉彎、急剎車、分心駕駛六大維度檢測司機的駕駛行為。

例如,行車時打開其他App,手機屏幕會提示“分心駕駛”。

《IT時報》記者發現,在去年12月9日生效的最新版滴滴司機《個人信息保護及隱私政策》中,駕駛行為信息與錄像信息均在信息收集范圍之列。

雖然安全行為監測與桔視記錄儀增加了行車安全性,但司機對此的態度卻分為兩派。

有司機表示支持,也有司機擔心空車時仍被監視,他們并不清楚,車內錄像僅在接單時開啟。

最重要的是,他們擔心這類監控會影響派單。

雖然滴滴客服表示派單與接駕時間、距離等多種因素有關,但多位司機表示,服務分是影響派單的最主要因素。

“扣分容易漲分難,那次扣分后我只能每天向乘客邀好評,每個五星好評能加0.3分?!比麸L表示。

2. 多平臺接單不安全

2019年起,滴滴逐漸將服務分調整成口碑值,衡量維度擴展到出行分、服務分和加分項。

為此,許多原本只要維持高服務分的老司機不得不開啟“掃馬路”模式,和新手司機拼單量。

“為了完成出行分,我今天早、晚、夜三個高峰期都在出車,剛接了一個小哥去植發,一撩自己的頭發,才發現發際線不知什么時候變高了?!辈坏?0歲的廈門滴滴小哥林雨(化名)說。

圖源/受訪者提供

不僅如此,如果被滴滴監測到多平臺接單,口碑值中的加分項——150分安全分將被一次性扣完7至30天。

去年9月,口碑值348分“城市英雄”等級的蔣師傅一夜之間只剩下100多分,一下子接不到單。

青島的高師傅則對此憤憤不平:

“多平臺接單,流水可以達到600多元,單干滴滴,一天在線時長12~13小時,流水只有400多元,剩下的時間就要閑著。我們是合法合規司機,憑什么不讓我們多平臺接單?”

不僅如此,在扣分的時間段內,司機派單將比原來更少,直接影響收入。

有司機曾嘗試用2臺手機入駐不同平臺接單,但依然逃不過滴滴的監控。

一位司機的規則截圖顯示,滴滴明確對“多平臺接單”定義:

“一個或多個手機,同時接多個平臺訂單、一個平臺停止接單后用另一個平臺繼續接單等行為,均認定多平臺接單?!迸袛喽嗥脚_接單的方式則是安全員抽樣打車和乘客投訴。

滴滴表示,出于安全因素考慮才采取了對進行多平臺接單的司機取消加分獎勵的措施。但我國《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并未對網約車禁止多平臺接單做出規定。

對此,有律師認為,滴滴安全加分本意也是為倡導司機安全駕駛,接受防疲勞監管,并未采取措施禁止司機在其他平臺接單,并不違反相關規定,沒有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難以認定網約車平臺構成不正當競爭。

不過也有律師持反對意見,認為為了所謂的安全問題,滴滴在一定范圍內限制合作嚴重干擾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即便滴滴與司機用戶簽訂有合作協議,也不能代表滴滴可以采用扣除安全分等措施“威脅”司機不得與其他平臺合作。

三、聯網即“裸奔”

“作為某上市公司曾經的IT,警告大家不要在公司里使用公司電腦或網絡做任何私人事情,不然全部都會監控到!全部!”談及拼多多員工因在網絡社區匿名發布不當言論而被勸退的問題時,網友老沉(化名)給出了這樣的警醒。

1. 辦公室里沒有秘密

不光如此,老沉還坦言,各種聊天(包含收費加密版本)、收發郵件、上傳文件、上網瀏覽記錄、發帖回帖等所有操作都可以被記錄下來。

為了證明這不是危言聳聽,老沉向《IT時報》記者提供了一張監控軟件的后臺截圖,從這張截圖上,記者能看到微信、QQ這些常見的即時通信工具的實時監控內容,包括對話雙方的賬號以及對話的內容。

圖源/受訪者提供

事實上,辦公監控的市場蛋糕早已形成,尤其是在成熟的臺式機辦公領域。

“只要在網關部署一臺上網管理AC設備,電腦終端安裝插件,就能對員工上網進行監控,包括監控內容?!眹鴥纫患抑髁鬓k公監控公司的員工表示,這個插件可以自動下發,“員工上網時需要經過認證,認證時就會提示要安裝插件,如果沒有下載安裝,就上不了網?!?/p>

上述公司官網顯示,網易、百度、京東、新浪、今日頭條、科大訊飛、萬科等,都是這家公司的服務客戶。

不管是處于內網還是外網,這套監控系統都能知道員工究竟是在認真工作還是劃水摸魚,比如記錄你剛剛在電商平臺瀏覽的商品,和朋友交流哪家餐廳好吃以及在社區論壇上所發的匿名帖。

除了監控,上述員工還表示該系統能對單個功能做管控和離職風險管控?!氨热缈梢杂肣Q聊天,但是傳送不了郵件或者文件?!?/p>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對員工的“離職意向監控”也成了部分企業HR的常規工作。

“通過安全網關技術和企業級Wi-Fi,就能定位員工的IP地址,監測員工登錄的求職網站。”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2. 一套監控系統,幾萬至幾十萬元不等

上述員工透露,根據終端數、帶寬、內外網等不同,這套監控系統的資費也不相同。

以內網上網行為監控為例,100M帶寬、200臺終端,資費只要幾萬元。

帶寬達到1G后,就要幾十萬了。這些都是一次性收費,軟件升級和硬件維護需另外收費。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監控系統能實現對傳統PC端的全局監控,但并不能復刻到手機等移動端,而監控移動端的前提是手機加入辦公Wi-Fi。

“就監控手機等移動端而言,我們能監控到上了哪些網站,使用了哪些應用,但像QQ、微信等聊天內容是監控不到的,只能監控行為以及賬號?!?/p>

不過據上述員工透露,它們公司針對手機等移動端的監控已經在研發之中。

“所有的聊天工具,甚至你在電腦上的所有操作,人家都可以錄下來?!崩铣两ㄗh,如果想要徹底避開公司的監控,那么只有用自己手機做熱點,用私人筆記本電腦處理私人事情,不要連接公司網絡。

3. 私人社交賬號也要管

陳皓記得,以前在國內某頭部互聯網企業工作時,所有員工在社交網站上的發言都可以被公司追蹤到,因為員工的電腦和手機上都被要求安裝監控軟件。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一旦上述手段介入,員工的聊天記錄、鍵盤上每個按鍵的軌跡乃至電腦畫面的實時錄屏均可實現。

移動端并不會比PC端保險多少,因為就安全級別較低的安卓手機而言,授權之后員工的地理位置和通話記錄等隱私信息都能一目了然。

最夸張的一次,是陳皓在個人微博上發過一則關于996的吐槽帖之后。即使帖子中沒有點名公司,他還是很快被自己的上級主管約談了。

“以后不要再發類似的話?!睂Ψ饺缡钦f。

這還不是干預員工言論自由的終點,基于“左耳朵耗子”不俗的粉絲數和影響力,公司還曾要求他用個人微博發表贊揚公司產品的文章。至于吐槽公司的文章,當然就不能發了。

“那么你到底讓我在社交媒體上討論公司還是不討論公司呢?”陳皓對于公司的“雙標”也很迷惑。

四、記者手記:職場不應成為“全景監獄”

20世紀法國哲學家福柯曾提出“全景監獄”理論,傳承自英國哲學家邊沁所提出的“圓形監獄”。

描述了一種環形建筑空間,其四周被分成多個囚室,中間是一座瞭望塔,監視者站在塔上即可監視囚犯,囚犯看不到監視人,心中卻認為其在場,就會不自覺地接受外在的控制并約束自己的行為。

在“全景監獄”場景中,觀看是一種權力,被觀看的人只能選擇服從管制,進而演變成自律性約束,最終導致自閉。

如今的某些職場環境不應演變成活生生的“全景監獄”。

每一個技術擁有者都要時刻告誡自己,不能利用技術奴役人,或者說得好聽一點“過度管理”人類。

這同樣也是法律工作者的新課題,未來法律如何有效保護人們的隱私,技術無孔不入,技術本身沒有“道德心”。換個角度來說,如何約束擁有技術的那群人的權力和行為。

回歸初心,每一個人都應該被尊重,何況他或她還是一個創造著價值的勞動者。

 

作者: 李玉洋 李蘊坤 錢奕昀,微信公眾號:IT時報

本文由 @IT時報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分鐘都不能偷懶,直接讓機器去干得了,絕對不會耍心眼兒。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