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互聯網賣菜那些事
編輯導語:過去,人們買菜要去到超市、菜市場,現如今,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網上買菜已經實現,本文作者和大家聊了聊互聯網賣菜的那些事,一起來看看吧。
一、互聯網賣菜了
1. 以后除了詩和遠方,還有殺魚送蔥
近幾年,互聯網巨頭們開始干起了賣菜的生意,在他們快速搶占市場高額補貼下,我們薅羊毛異常歡快的同時也開始好奇,一貫以創新科技發展的互聯網企業,怎么盯上了賣菜殺魚的生意了。
其實核心原因是互聯網已經高度飽和,用戶紅利消失了,互聯網企業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于是盯上了高頻買菜的民生生意。
2021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了10億人,手機網民占整體網民比例99.6%,中國互聯網的用戶已經沒有高速增長的預期,在存量的市場如何搶奪用戶數及使用頻次變得尤為重要。
生鮮零售市場,一直是互聯網企業看到的大蛋糕,買菜做飯的日常需求決定用戶基數及使用頻次都不會低。尤其近兩年疫情加速用戶的消費場景轉移,用戶不再外出聚餐改在家里買菜做飯,用戶在線上買菜的需求及頻次提升,互聯網巨頭也加大資本投入快速搶奪用戶,不斷演變新的業態加入零售戰場。
但從2021年的生鮮電商占生鮮零售比值不足10%看,互聯網企業巨大的資源投入并未能改變現有生鮮零售格局,且不斷有生鮮電商宣布退場,生鮮電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賣菜咋這么難
1. 賣菜不是有錢砸就能行
互聯網企業傳統的流量思維,喜歡通過資本補貼培養用戶消費習慣,一旦形成市場寡頭就會反響收割用戶。但他們進入生鮮零售,發現這打法失靈,一旦沒有補貼用戶就跑去別的地方買菜。
這是因為生鮮零售天然的商品屬性及眾多消費渠道,互聯網巨頭難以短時間通過大量資本投入搶占用戶心智,生鮮零售電商化需要長期深耕供應鏈及渠道。
一直都會講零售離不開人貨場,互聯網企業匹配用戶需求及消費渠道并不難,生鮮電商難在于貨上面。
生鮮商品的基礎屬性決定底層問題,非標準份,固化消費習慣,冷鏈運輸要求高,毛利低造成生鮮線上化難。
非標準份:生鮮商品每個都是有生命,非標準化生產,種類繁多
消費習慣難培養:生鮮商品本土地域性非常強,生產的產地跟消費的習慣都比較固定
冷鏈運輸需求高:生鮮商品短保、易腐,儲藏條件要求高,冷鏈運輸費用高
商品毛利低:生鮮商品品牌化程度低,單價低及附加值低,用戶對其價格敏感度高
再往深剖析,其實中國農業發展形成的傳統生鮮產業鏈(典型供銷兩頭大,中間流通環節多的格局),造就了今天生鮮零售多渠道競爭,毛利低難盈利的局面。
從上游看:土地制度導致農業供給分散,加上農業生產相對落后,難以形成規?;?、集約化、標準化的生產。
從中游看:生鮮產品通過農產品經紀人或合作社等整合供給,通往產地及銷地的批發市場進行規?;ⅲ瑢訉蛹觾r輸送到餐飲或者零售端。
從下游看:渠道落后分散,需求無法大批量集采,定制產品及議價能力有限,產品品質穩定及毛利空間薄弱。
因此,理想生鮮供應鏈格局應該是供銷兩頭小,中間流通短。這不是短期通過資本能夠解決的事情,農業需要長期持續深耕,解決生鮮標準化,產業鏈數字信息化,上下游兩端規?;葐栴},才有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三、賣菜整出的4大模式
1. 家家有本生意經,不斷迭代新模式嘗試
生鮮零售渠道不斷變革,歷經30余年從傳統走向現代渠道,但傳統渠道仍占主導,新的業態層出不窮。
1985年開始開放生鮮經營,農貿市場占主導地位。2002年農超對接以后供應鏈優化,超市開始經營生鮮產品,用戶消費拐點開始形成。2005年,生鮮B2C電商開始艱難探索,開啟了生鮮電商的序幕。2013年,隨著房地產大量開發,社區生鮮店跟著浪潮大量開店。
2015年,生鮮020概念盛行,店倉一體、前置倉、社區生鮮店接入線上等多種形式全面開花。
2016年,社區團購出現,更快更輕量全面鋪開,引起大量社會關注。2020年疫情出現,餐飲停擺,生鮮需求轉移家庭消費,大量渠道關閉推動線上買菜需求,生鮮電商渠道加速線上滲透。
通過激烈的零售競爭推動,消費者便捷需求凸顯,推動生鮮電商業態演變迭代,不斷朝著消費者的方向靠攏,不斷刷新與消費者的距離(最后3KM-1.5KM-800M等),產生更深的買賣關系鏈接,滿足用戶更高的便捷性即時需求。
目前生鮮零售主流業態主要是4種模式,迭代邏輯主要從成長規模及盈利模型考慮,最終追求的是規模效應形成品牌認知,成本管控形成規?;?。
按前置倉生意模型來理解各業態模式,從訂單成本拆解看,前置倉最重的成本在于配送、營銷、人工及損耗。
因為前置倉屬于倉配到家模式,庫容有限及可售SKU數有限,用戶購買有客單天花板,沒有線下自然客流及出清渠道,且每單需要配送。只能通過訂單數提升,攤薄固定成本,才有可能有機會實現盈利。
而目前互聯網巨頭看好的社區團購業態,以銷定采及次日統一配送,利用團長分銷解決客流及免去店租,最終成本在商品讓利及營銷費用上,把業內最重的配送、損耗、店租等成本解決,且能夠快速鋪開復制,以上各種權衡下,的確是當下最優的業態模式。
同理可按前置倉生意模型去理解社區生鮮店及店倉一體店,在此我不做深入剖析,每個模式都有各自落腳點及業務生態考量,最終這個江湖會由誰來拔得頭籌,還需要繼續觀望。
四、賣菜的終局
1.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看誰撐到最后
生鮮電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長期深耕供應鏈,提升經營效率,理解及滿足用戶服務需求,提供更多差異化的產品及服務,不斷滲透用戶,堅持下來才有可能活下去。
賣菜的終局,我判斷線上的占比會不斷提升,但會有個極限,畢竟用戶需要走到線下享受逛買體驗,線上占比預計不會超過50%。另外,目前各個業態進入到膠著模式,比拼得更多是耐力,不斷滲透不斷搶占用戶心智,撐到最后才能笑到最后。
本文由 @阿哲Roger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 CC0 協議
網上買菜不用講價呀,年輕人喜歡,家長可能不會喜歡這種方式。他們也享受逛街買菜講價的樂趣。
嗯,不可否認線下的逛買體驗,有煙火氣息,但隨著新生代的崛起,老年化上升,線下的購買體驗會弱化,線上購買需求及體驗都會增強
就是不知道,這一代人也變老之后,是不是就更喜歡線下逛街買菜的體驗了。
網上買菜之所以還能繼續,是因為去菜市場攤販總是報高價還缺斤短兩,網上的目前沒有發現這個情況,做為新生代,價格可以高,但是斤數不能少,要不然就不會去了
線上買菜,信任交接做了個差額退款的產品功能,另外通過售后無憂退款保障購買體驗。
疫情也轉移了消費需求,線上購買習慣被培養起來
隨著社會老年化加重,出門買菜并不方便,線上買菜,即買即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網上買菜很方便,而且還有送貨到門口,不想出門時簡直是讓幸福感持續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