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第一性原理的濫用,讓我們一起終結互聯網造詞運動

3 評論 4174 瀏覽 3 收藏 23 分鐘

編輯導語:本篇文章作者批判了其他領域對第一性原理的濫用,為我們闡明了第一性原理的緣起及具體內容,并從哲學關聯到現實情況為我們分析了第一性原理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運用,希望能通過多維度的、批判性的思考,實現我們共同的進步。

總結:只有自然科學領域才存在第一性原理,其他領域廣泛使用第一性原理是對理性的濫用,是互聯網造詞產生的惡果,是互聯網圈不好好說話的表現。

一、正本清源:第一性原理的來源于興起

1. 緣起

古典的希臘哲學家有一種思考方式,希望找到萬物的本源,在這個本源之上建構一整套的世界觀。

從泰斯勒的萬物本源是水,到畢達哥拉斯的萬物本源是數,到亞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形而上學,非常“高級”的名稱,英文翻譯上是“超越物理學”),這里甚至可以引出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四因說可以解釋一切自然中自身具有運動來源的事物的形態或者形式,任何事物的運動就在“不變載體”的基礎上從一個狀態轉向另外一個狀態。

在四因說的架構上亞里士多德將無機物、有機物、生命體(包含人類)的目的進行解釋,從而建構了統一的、有目的的、融貫的宇宙觀,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組成行星和恒星等物體的元素以太,有一種進行完美的圓周運動的天然趨勢”等等。

從圣哲們我們能看到哲學家的一種思考方式,那就是找到唯一的、確定的真理,從而進行邏輯推導(演繹法),保證結論的正確性(我們日常的思維方式是歸納法,但歸納法只能保證答案具有局部解釋性,無法保證絕對正確性,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沒有發現黑天鵝之前,大家會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

第一性原理就是這樣的一種方式,亞里士多德說:“在每個系統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題和假設,不能被省略和刪除,也不能被違反?!弊詈玫睦泳褪菤W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通過五條不證自明的公里,從而建構了整個幾何學。

2. 興起

創業英雄馬斯克(特斯拉、SpacX等明星企業的CEO)在與TED策展人克里斯·安德森的一對一采訪中,把這個幾千年前的理論重新點燃。以下是采訪部分對話:

馬斯克:我確實認為自己有一個很好的思考框架,它是物理學范疇的東西,就是第一性原理的邏輯。我認為,將事物深入到它們的基本原則,并從那里開始推論,而不是類比式的推論。在我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通過類比式的推論來過日子,這實質上意味著復制其他人所做的事情,并稍作改動?!?/p>

馬斯克在采訪中還舉過一個例子:“特斯拉研制電動汽車期間,曾遇到一個難題:電池成本居高不下。當時儲能電池的市場價格是每千瓦時600美元,這個市場價格很穩定,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動。

但是馬斯克從第一性原理角度進行思考:“電池組到底是由什么材料組成的?這些電池原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如果我們購買這些原材料然后組合成電池,需要多少錢?這個答案是,每千瓦時只需要80美元。”

聽到馬斯克的言論,你是不是也心之神往,利用這個理論思考框架,之后的職場之路必然平步青云,無往不利。

我們為什么愿意相信這個樣的理論呢?我的理解是:越是抽象的詞匯,解釋力越強,我們就越愿意去使用它。當一個抽象的詞匯能解釋萬物的時候,人類就達到了解釋論的巔峰。但這明顯是觸碰了康德所說的”理性的濫用”。

二、批判無處不在的“第一性原理”

1. 只有自然學科才存在普適性的“第一性原理”

哲學家們都確信并探索在任何體系下都是存在這樣的一種方式,幫人類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

這也無可厚非,因為古希臘的哲學是包含:自然哲學、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邏輯學、政治學,古希臘的哲學家們認為這些學科都是相互融貫的,是有內在運行聯系的;但我們也知道,自從牛頓的機械主義世界觀后,自然科學就被剝離出哲學體系,自立門戶了。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只有自然科學才有所謂的”第一性原理”,因為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不隨著人類的意志而改變的,造物主的游戲規則是既定的,等待著天才們假設、論證、發現。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馬斯克可以用第一性原理解決問題?因為他面對的都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問題,在管理學上從來沒有人說馬斯克是個管理大師。但是電池的組成就是化學、工程學的思考方式,這是存在定律和公理的。

社會科學更多的是實踐的學科,經驗的學科,而非坐而論道、尋找大同。

歸納法和演繹法各有千秋,不存在鄙視鏈,第一性原理+演繹法看似確定性、解釋力強,但指導人類生活、生產實踐、經濟活動的“第一性原理”并不多,甚至是否存在都是存疑的。

歸納法雖然不是完全確定,但常識是具備指導性的,就像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就是歸納法總結出來的,未來保不齊宇宙變化產生了新的天文現象,但是我們需要因為太陽是否有變化而杞人憂天嗎?

現代的商業社會中,完全是人參與的社會活動,充滿了各種的偶然性和尚未認知的自然法,人的思考與認知也科學還無法觸達的,這就會產生各種未知的、無法解釋的現象。

甚至可以說只要人參與的社會活動,就沒有“第一性原理”可言再退一步,哪怕有一個所謂的“真理”,那些抽象的詞匯并不能對人生或者事業產生什么影響。比如我們說:

  • 人生的第一性原理是幸福,那如何定義幸福?如何對個體的人生進行指導?
  • 經濟增長的第一性原理是創新,那如何理解創新,創新的指導方法是什么?
  • 企業的第一性原理是盈利,但是如何盈利呢?

2. 理性的濫用

近現代哲學中,一直存在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知識到底是基于經驗、源于經驗 – 經驗論;還是知識基于理性、源于理性 – 唯理論。唯理論強調追求100%的確定,推崇數學和邏輯的方式進行哲學研究;經驗論追求概然性,指可能但不必然。

但是唯理論推到極致就是獨斷論,經驗論推到極致就是懷疑主義。偉大的哲學家,總是能將兩種極端的學說進行融合,康德就是這樣的偉人。

康德為理性劃界,區分了現象(事物看起來的樣子)和物自身(事物本來的樣子),提醒人們不要思考超越經驗以外的對象,比如自由意志、靈魂不朽、上帝存在。

我個人的粗見,對任何事物動輒思考第一性原理就是理性的濫用:

  • 要么是對第一性原理有誤解,理解成了通過現象看本質(現象到本質是歸納法,第一性原理是要先找到定律,真理作為基石再去推演,完全是不同的思維方式);
  • 要么對自然科學方法論研究生活,工作,情感等問題產生了執念。譬如人們經常用經濟學的角度來解釋愛情,親情,甚至把養育子女上升到了經濟學的利害關系分析,但這樣就將人類的趨利避害推翻了極致,人類就變成了動物,無情感的機器。

康德二律背反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是卻相互矛盾的現象:

  • 正題:世界上存在自由
  • 反題:世界上不存在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兩個觀點居然都能自圓其說,但是在科學領域里是不會產生這種情況的,你不可能說1是奇數1又是偶數。甚至可以泛化出來:

  • 正題: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里
  • 反題:真理掌握在多數人手里

我們知道真理從來不區分人多人少,只掌握在不斷實踐、探索真理的人手里。

產品經理經常說一切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喬布斯說用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們該聽誰的?

我們經常看到的辯論賽基本都是類似的命題,正方反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是區分場合的、區分經歷的、區分視角和維度的。

我們甚至可以把很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拿出來,都不具有確鑿性。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我們可以用倫理道德譴責“不能濫殺平民”,不能剝奪人的生存權“第一性原理”可否?但如果問你二戰時候投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直接導致了20萬平民的身亡,你同意嗎?可能很多人都是沉默的。

抽象的詞匯失去了語境變得一文不值,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方法論。

3. 思維的懶惰,執行的呆板,抽象的口號

濫用第一性原理會導致思維的懶惰,凡事皆通過第一性原理進行指導,不吸收或者學習新的經驗事物,蘇格拉底曾說過知識即回憶,經驗過的事物和知識構成了當下的我們。

過去的經驗只具備指導作用,但思維框架需要不停的迭代和思考,不斷迭代和思考是演化的過程,演化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這和自然環境,世界格局變遷,國家政策,經濟發展,社會人文,技術革命都有關系,不同的領域兼容并蓄產生了奇點,豈是憑空思考而來的?

曾經互聯網的“第一性原理”是雷教主的專注極致口碑快,曾經也是指導我工作的口頭禪,PK或者貶損其他產品的時候,必說做的不夠極致,或者這個企業不夠專注,迭代太慢了!

但真正落實到經營本質上,極致是一個偽命題,只有衡量好用戶體驗和企業營收的關系,判斷好企業的商業模式,才能夠判斷極致的度在哪里,盲目的把產品做到所謂的極致,會導致不可能三角,邊際效應銳減,邊際成本指數上升,最終只能成為意淫之作。

為什么極致能成為互聯網的專用詞,就是因為詞匯太抽象了,解釋力太強了,公司產品沒做好,可以解釋為不夠極致,公司組織能力不強,可以解釋不夠極致,個人績效不好,也可以理解為不夠極致。最終大家就在這幾個抽象詞匯里,一知半解的飄著。

三、思維方式的建議

1. 給抽象的詞匯下定義

抽象的詞匯雖然解釋性強,但要有適應的語境,也意味著每個人的理解是不同的。盲目的用抽象的詞匯解釋萬物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永遠飄在空中。

舉個例子:人生的目標是幸福。幸福在古希臘時期是有明確定義的,與德性掛鉤,就是人要有所作為,得到城邦的認可。在價值多元的今天,幸福與主觀感受相關,那我們怎么定義幸福呢?

是物質充盈,達到1個億的小目標?還是善待周圍的人,利他主義?還是平平淡淡,躲避災禍?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達到方法路徑的方式,自己的努力方向,需要增強的能力天差地別。

生活和工作中,對于解釋性強的抽象詞匯要有警惕性,自己使用時要有明確的清晰定義,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防止不明所以,隨波逐流;在人與人之間,要與對方達成一致,防止理解不一,南轅北轍。

2. 不要盲目追求“一”,容納多種思維模型

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天生都想追求所謂的終極之道,但這個道是指什么呢?我理解這個道,指的就是自然法,造物主創造世界、生物界,使世界和諧運行的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只存在自然科學中。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視角和習性,都導致人參與的社會活動存在多樣性、偶發性、不確定性。

我們拿餐飲行業來說,大家說海底撈的本質是服務,但是巴奴火鍋依然通過口味與之抗衡,那到底餐飲行業的本質是什么?是服務?還是口味?這就像偉大的哲學家能通過融貫的方式將極端的理論融合一樣,要看情況、分場景分權重去使用。

就像做產品一樣,為什么要區分用戶畫像,為什么要做價格梯隊,為什么要了解團隊基因?因為這些都決定了從你的視角看,“一”是什么。沒有一以貫之的“一”,只有你看到的“一”,甚至我不推薦大家求“一”,而要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事物,然后再區分主次,才能產生全局視角。

在《窮查理寶典》中,芒格屢屢提到了一個影響他生活、學習和決策的思維方法,這個思維方法建立在他稱作為“多元思維模型”的基礎之上,他提倡要不斷學習眾多學科的知識來形成一個思維模型的復式框架。

物種的進化來自于物種的多樣性;思維的進化來自于知識的豐富性,反思后的不斷迭代,而非單一的”第一性原理”,我們不應該幻想它是接近真理的唯一鑰匙。

經濟學的思維模型、逆向思維模型、概率論思維模型、馬斯洛需求思維模型、工程學思維模型、黃金圈思維模型,只有通過跨學科、多維度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加接近所謂的“真理”,但我們也要知道,我們始終無法真正觸達它,要理解人類的有限性。自然科學大道至簡,社會科學與人性緊密相關,紛繁復雜。

3. 研究方法論/思維模型的適應性而不是其本身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我這幾年才深有體會的。十幾年的讀書生涯讓我默認書中皆是真理,當紛繁復雜的真理撲面而來的時候,當不斷兼容并蓄反思后,才知道書中的理論皆是一家之言,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有諸多的前置條件、使用限制…

在看《重新定義團隊》的時候,也曾熱血澎湃,希望以后管理組織都能開放透明、充分賦能、以成就為榮,倡導組織的使命愿景價值觀;但你也需要知道這樣的管理方式需要高人才密度、高配套的后勤保障、高薪資的激勵政策,如果不符合這樣組織結構,那只能東施效顰。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固然要學習先進的理論方法,但更要知道理論方法實踐落地的適應性如何?任何方法都有其使用的土壤,沒有高級與否之分,關鍵是找到適合的,這個答案不是唯一的。

近些年企業管理的方法大多引進自國外,MBO、KPI、BSC、OKR,包括阿米巴,很多企業趨之若鶩,追隨潮流,但卻很少研究其與自己企業的適應性如何?需要什么樣的配套建設?而僅是形式上改改,考核的Excel表項改改,最后不了了之。

我們拿阿米巴組織來說,很多企業拿它當做激活組織活力,精細化運營的法寶,前幾年的韓都衣舍也的確依靠這種方式擴大了營業額;但他的弊端也同樣明顯:

  • 不同阿米巴之間的協同性弱,斗爭激勵是較大的問題;
  • 阿米巴組織往往只看短期利益,不看長期發展,單純的以人類底層的物質欲望為激勵基石,也只能產生這樣的后果;
  • 阿米巴的始祖稻和盛夫最后也將阿米巴組織的哲學解釋為敬天愛人,通過價值觀的引導、企業與員工終身綁定機制等等,完成了阿米巴組織的升級。

如果僅僅是形式上的模仿,最終方法論肯定會反噬企業。最成功的案例韓都衣舍也敗給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博弈,渠道、營銷模式的創新,無法代替產品本身的創新。

4. 在工作實踐和生活中,構建自己的思考方式

儒家經典《大學》開篇就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有偉大的德性都應該是在工作與生活中實踐和彰顯,使自己與周圍的人達到完善的境界。

哲學家思考的是至善至美的理念世界;政治家在倫理基礎上,不斷的在規范制度、修改制度中,建設我們理想中的社會和國家。說這個的目的想說的就是所有的思維或者方法論一定要是實踐,現實世界一定是不完美的,所有的思維和方法論一定是有瑕疵和適應性的,這就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去迭代,去吸收新的不同方向和學科的知識來進行升級。

這里說實踐,并不代表不經查省的“莽撞行事”,是指“三思而后行”,在有限的信息決策下一定要去實踐,要做事,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方向,不斷構架自己的思維方式,甚至打破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像當年哥白尼發動的科學革命一樣。

休謨說“當我們懷疑某個哲學術語到底有沒有意義的時候,只需要去考察它到底來自什么印象,如果找不到任何印象的來源,那就可以說明它是毫無意義的胡說八道?!蓖瑯拥牡览磉m用于互聯網方法論橫行的造詞年代。

當年讓我們瘋狂的互聯網詞匯滿足了俗語虛榮,現在看到“降維打擊”“新零售”“霧計算”“生態化反”“第三人格”這些詞,總有一點點想笑,咱們就不能好好說話嗎?貌似這個原理也適用于元宇宙。

基于工作和生活,以后會出一系列的文章,計劃之后有《消除二元對立的必要性》《世界上最難的四件事》《是宿命論還是歷史進步輪》《該如何看待生活與工作?》希望和大家一起通過多維度的、批判性的思考,共同進步。

 

本文由 @12345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專門登錄好久沒用的賬號來點贊,這才是人人應該需要的高質量文章?。。。?/p>

    來自廣東 回復
  2. 正義必勝:3

    回復
    1. 正義必勝更像是一種信念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