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與硬科技:中國互聯網的「雙使命」
編輯導語:在這個發展迅速的互聯網時代,由于國家經濟轉型,給互聯網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本篇文章作者結合時事,分析了中國互聯網面對轉型做出的應對措施,一起來看一下。
今年2月份以來,國際風云驟變,本土疫情重現,受多重因素影響,中概股發生了嚴重的踩踏。
由中概股到港股再傳導到A股,劇烈的波動之下,不少人對未來出現迷茫和疑慮。
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開會,針對宏觀經濟、房地產、中概股、平臺經濟等系列熱點問題,釋放積極政策信號。
消息一出,A股和港股應聲大漲,市場終于有了難得的暖意。
股市的起起落落,本是常態。
但這一輪調整格外牽動人心,在于它所處的特殊歷史坐標,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
中國經濟本就處在轉型期,從速度為先,轉向更高質量,從出口導向,走向更多依靠國內市場。
這番轉型,并非易事。
外部影響波詭云譎,讓人們對不確定性更覺擔憂,也是自然。
歷史學家唐德剛就曾說過:在歷史的潮流里,轉型期是個瓶頸,是個三峽。
船過三峽,風高浪大、水流湍急,陷里面,只會被困于一域。
駛出去,才有潮平兩岸闊。
轉型亦如是。駛入深水區,就免不了要涉險灘、過激流、闖難關。
中國經濟必須克服當前的短期挑戰,但我們更要看到經濟轉型的長遠之道。
四十多年前,中國經濟改革從農村發軔,三十年前的1992年,南方談話框定了中國經濟市場經濟的方向。
制度上搭起四梁八柱,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轉型的完成。
中國的人均GDP在2021年達到12551美元,歷史上第一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它反映了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成果,但也意味著后續的攀登進程會更加艱難。
總理就對此做了形象描述:
登1000米的山峰,想爬10%只要100米,但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就是150米,而且越往上氣壓越低,氧氣越少。
行至歷史三峽的中國經濟航船,如何穩舵奮楫、中流擊水,抵達現代化轉型的彼岸?
01
轉型過程中,必然會冒出各種問題。
改用辛笛的詩來說就是:發展的列車軋在中國的肋骨上,一節接著一節問題。但越是面臨問題,越要回歸常識。唯有堅持市場化改革,持續擴大開放,發展新興產業,中國經濟才能走得更遠。
這兩年,雙循環這個概念很火。中國GDP已經占到世界的18%,如果不能夠有效提振內需,把內循環的經脈真正打通,中國經濟必然面臨后勁不足。
一個十幾億人的中等收入水平的巨型經濟體,已經不可能僅靠出口來帶動。盤活統一超大市場的潛能,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歷史必然。
最近幾年,貿易摩擦、缺芯被卡脖子之痛,的確極大地刺激了國人。
以至于有人對中國經濟過去成功的經驗也產生懷疑: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遭到某些人的質疑,言下之意,是它并沒有突破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
在鼓勵發展制造業的背景墻下,鼓吹送外賣送快遞等工作搶了工廠勞動力的反智之論,居然也有了不小的市場。
中國經濟要完成現代化轉型,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里,制造業和服務業不是對立的,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也不是分割的。
在我看來,中國經濟的轉型,關鍵在于廣度與深度。
轉型在拓展廣度上的著力點,就是推動雙循環,內循環的暢通又是重中之重。
在提升深度上的必由路徑,則是推動產業現代化升級,硬核科技的突破是重要抓手。
雙循環與高科技,是中國現代化基因的雙螺旋。
把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中的技術優勢,是中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關鍵。
而包括互聯網、云計算、智能技術在內的數字經濟產業,在這一進程中必然能也已經在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02
吳曉波曾說過:如果沒有互聯網,美國也許還是今天的美國,但是中國肯定不是今天的中國。
置于現代化維度看,美國是先有現代化,后有互聯網;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則是跟互聯網發展史扭結在一起的。
對于美國而言,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出現,是它作為全球最大發達經濟體的水到渠成。
但中國不一樣,40多年來,后發刻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DNA里,趕超是其奔跑姿態,而數字經濟,不僅自身就是中國趕超的重要領域,也在推動著其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
在互聯網出現和廣泛應用之前,美國就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
具體來看,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它向世界提供了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兩個公共品,美國的內循環,在很大程度上驅動了全球經濟的運轉。
同時,它占據全球前沿技術競爭的制高點,也已經超過百年,至今仍在高科技領域具有絕對的領先實力。
而在互聯網進入中國的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葉,中國經濟是一派完全不同的景象。
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凈出口占GDP的比例節節走高,外循環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拉動力。
在技術層面,中國雖然擁有足夠完整的工業門類和體系,但在絕大多數領域仍然是西方先進技術的學習者和跟隨者,產業層次和技術實力和發達經濟體亦有很大差距。
平心而論,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出現,實際上成為中國內循環和高科技的加速器。
03
互聯網興起的二十多年,正是中國經濟總量迅速躍升的二十多年。
1950年到2020年世界主要經濟體GDP總量變動。
這張圖透露的信息非常清晰:過去二十年間,就經濟增速而言,中國表現最好,美國次之,而日本、德國和英國和中美兩國都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中國經濟增長快于發達國家,這是正常的。
中國是個發展中經濟體,在政策穩定、又有人口紅利和開放紅利的前提下,增速肯定高于成熟經濟體。
但為什么美國和其他發達經濟體也出現了這么顯著的分化?
有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互聯網的應用。
在互聯網領域,有一個非常知名的梅特卡夫定律:一個網絡的價值等于該網絡內節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這句話聽起來復雜,但概括起來很簡單:人口越多,用戶越多,一個網絡和平臺就越有價值,而且這種價值遞增不再是前互聯網時代的算數級數,而是幾何級數。
美國擁有超過3億人口的統一國內市場,僅僅人口體量一項,幾乎是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的總和。
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都是英語國家,美國互聯網公司天然就有一個發達的英語世界作為自身的業務根基。
進入21世紀以來,能夠像美國一樣誕生世界級互聯網企業的土壤只有中國,因為中國有超過10億人口的超級大市場。
雖然在多重原因沖擊之下,最近的中概股表現非常低迷,但就用戶規模和市場價值來說,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仍是全球僅有的可以和美國互聯網公司做到同個量級的力量。
04
數字經濟公司的興起,是中國超大市場的產物。
但如果只是做這樣一個簡單的結論,斷言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不過只是享受了人口紅利,并沒有給社會創造什么額外的進步價值,那未免有失偏頗。
事實上,中國互聯網對中國實體經濟的促進,不亞于甚至是超過了美國。
很多人都有個直觀的感受:中國的網購、快遞、移動支付都比美國更方便。
這正是數字經濟推動中國形成更高效率的國內統一市場的最好例證。
僅以零售業為例,亞馬遜是線上零售商,本質上是家開在網上的超市,它以低價進貨,高價賣出,搶的主要是沃爾瑪的生意。
中國的電商平臺則完全不同,基于淘寶的模式,每個人都可以直接在網上開店,形成了一大批電商創業者。
基礎設施的不斷延伸,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縮小了中西部地區和發達地區的數字鴻溝。
2020年,新增淘寶店數量最多的十個省份中,有九個是西部省份,同比增速全部超過200%。
寧夏、云南、貴州、青海和甘肅位列前五。
美國的電商,更多的是改變了商品流通的形態,但電商在中國的出現,則降低了中小商家做生意的門檻。
05
著名經濟學家遲福林在《轉型中國:中國未來發展大走向》中講到:中國的改革與轉型,要終結出口導向、投資主導、以GDP為中心的增長主義三大傳統發展模式。
出口、投資和消費,這三駕馬車是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但這些舊增長動能的邊際效應會遞減。
前些年,在需求側以高投資、高出口為依托,在供給側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導向的高速增長模式,就邁入了瓶頸期。
基建投入拉動增長的路徑依賴雖沒法繼續,但公共交通(快遞物流)、通信基站(基礎網絡)的完善,為中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紅利,BAT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
從更長期的視角來看,互聯網公司的蔚然興起,又推動了新舊動能轉換:之前很多地方的經濟會過度依賴資源要素消耗、低成本勞動力、傳統商業模式等。
但互聯網在各個行業的滲透、融合,既能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升級,也能催生新興產業實現轉型,推動存量提升和增量發展,繼而做大國內市場。
做大國內市場,助推內循環,是中國經濟以轉型謀長遠的突圍點。
互聯網學者孫寶文說,我國的互聯網經濟,未來就是在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情況下,推動中國經濟由外需+WTO模式向產業+互聯網+內外貿易并存的方式轉變。
06
以市場為切入點,不等于不注重在技術升級上用力。
以市場橫向拓展帶動技術縱深發展,是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演進路徑。
中國互聯網是為內循環而生,但必然以核心技術突破為進階訴求。
易言之,到了新發展階段,中國互聯網不會滿足于適應改變中的世界,更會順應自身與外部之需著力去改變世界。
華為的5G、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都是在市場從1到10的場景創新相對飽和后,轉向從0到1的大顆粒創新的結果。
可以說,中國互聯網波瀾壯闊的二十年走完,所有大型互聯網企業,無論是做電商的、做社交的、做搜索的、做長短視頻的,最終都一齊走向了科技的戰場。
而相較于那些純粹的信息互聯網平臺,最開始就充分將中國基建優勢轉化成了市場優勢,又把市場優勢轉化成了技術優勢的,是有濃厚產業基因的平臺。
將市場優勢轉化成技術優勢,是內循環與硬科技深層次關聯下的內在要求:當內循環培育到較高層次時,必定需要硬技術創新的支撐。
有了硬核技術創新,才能更好地助力內循環。
內需是互聯網開疆拓壤的發動機,底層技術則是互聯網的支撐點:龐雜的互聯網業務,離不開操作系統、云計算、芯片、AI的技術托底。
可在十多年前,中國互聯網擺脫不了IOE(IBM的服務器,Oracle的數據庫、EMC的存儲設備)。
這些IT設施成了卡脖子式的存在,高昂使用成本也曾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攔路虎。阿里云的問世,就是被其倒逼。
龐大市場,會為中國互聯網硬科技創新提供試驗場與回饋池。
因而,市場優勢與技術優勢之間,會形成彼此強化的正向增強回路。
阿里云打破了亞馬遜、微軟、甲骨文等企業霸榜的格局,進入全球云計算技術第一方陣——在權威機構Gartner的2021年度產品報告中,拿到了IaaS計算、存儲、網絡、安全四個核心類目的全球最高評分。
數據庫綜合實力也穩居全球第一陣營,就印證了這點。
而阿里達摩院聚焦5G技術和應用的協同研發,平頭哥致力于自主研發芯片,也是循著同樣的邏輯在推進。
2018年9月,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曾斷言:互聯網紅利已過去,未來趨勢在硬科技。
接下來,互聯網更多地打通市場優勢與技術優勢的協同鏈路,推動內循環與高科技的雙重突破,也是必答題。
按照理查德·R·納爾遜的理論,中國科技發展有后發優勢,可跟先發國家美國比存在均衡技術差距。
要彎道超車,中國互聯網在核心技術突破升級上,自然還得加碼發力。
07
說到底,中國經濟轉型,就是要穿過風險、迎擊挑戰,以穩為槳,向新而行。瓶頸再深,也得突破;三峽再險,也要趟過。
資本市場波動,本土疫情再現,人們對當下和未來難免有困惑和擔憂。
但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而言,駛出經濟轉型的歷史三峽,需要內循環與高科技這兩股支撐力量,這是確定無疑的。
在這個轉型方案中,數字經濟的位置不可或缺,它既是中國統一大市場的產物,又讓中國自近代以來第一次趕上全球核心技術進步的鼓點。
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也是現代化的底色。
越是面對變局,越要回歸常識。發展始終是硬道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穩住經濟,就是穩住未來。
金融委會議上,決策者重申,促進平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國經濟,仍然要有一片數字經濟的青山。
信心比黃金更寶貴。
中國要走出經濟轉型的歷史三峽,我們得對我們過去四十多年走過的道路有自信、有堅持,激活市場,穩住內需,穩扎穩打,同心向前,才是正道。
接下來,現代化藍圖上,等待互聯網未來去補白的空間依舊巨大。
整個社會,也理應給互聯網行業更多空間、更多期待。
作者:佘宗明,微信公眾號:數字力場
本文由 @數字力場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有好的一面,必然會有不好的方面。主要看咱們怎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