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談談Web3
編輯導語:如果說Web1是通過網絡讀,Web2是通過網絡讀寫,那Web3又是什么呢?本文作者結合《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這本書,分享了他對自由主義和Web3的理解,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一起看看吧。
今天是2022年3月21日,于昨夜打算錄音發現一個人在房間里叨來叨去有些神神叨叨后,還是決定以文字的形式進行內容的記錄。
主要想談一談最近看的一本書——《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并結合著討論一下近期互聯網(或者說部分互聯網)熱門的話題——Web3。
從《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這本書開始說吧,本書主要描述了當今英美語序下自由主義被忽視的發展歷程,其中很大篇幅是為很少提及的德法兩國對自由主義的歷史影響的正名。在書本后記中,作者也著重以歷史視角的自由主義去批判當前陷入個人主義的自由主義危機(可以這么說吧)。
本書稍有偏頗,在英美自由主義歷史層面有一定的反向傾斜,但其帶有的歷史深度有一定的宏觀視野,可以更清晰提供一種探測方式去看待自由主義的朦朧輪廓。
在此并不打算全文復述,主要介紹一些自由的詞源、自由主義的誕生和歐洲近現代自由主義的發展,以及自由主義與美國雙雙綁定。
一、自由的誕生
“自由”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的博雅教育,其詞源本意為慷慨(liberality),指代合乎倫理并且寬容的一種狀態,在當時的社會論調中,這種品格是促成社會團結和平穩的關鍵。
博雅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養精英階層的男童成為一個態度積極、富有美德的社會公民,這種社會公民的“自由”狀態不僅意味著有在政治生活中有給予和獲得的權力,同時標志著公民必須要利于公共利益。
在這個時期,“自由”的概念與當今世界迥異,自由尚未關注于私人的財富,但自由也僅限于少數人手中。能接受博雅教育的人必然是貴族和精英階層,自由是一種用于政體服務的高貴品質,可以說窮人和平民天生就是不自由的。
這種自由限于高貴的思想一直貫穿著自由主義的發展,甚至在近現代不減絲毫,但這個過程中,自由的話語體系也在不斷向下滲透。
邁入中世紀,隨著天主教的傳播,慷慨一詞被賦予了愛和慈悲的基督價值,自由的理念隨著宗教的傳播不斷推廣開來,但傳統宗教的宣傳并未將慷慨拉下君王和貴族的神壇,直至17世紀至18世紀的新教宗教改革,在新教的《圣經》中慷慨才被放大成一種普世的基督教精神。
如1630年清教布道者約翰·溫斯羅普在達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發表了著名的“山巔之城”布道詞,要求所有清教團成員必須展現超常的慷慨,這一布道詞后來被用來佐證美國例外論,稱美國自由慷慨的原則是世界指路明燈。
到17世紀,這種自由前身的慷慨,已經在歐洲大陸傳遞了兩千年。
二、自由主義的出現
自由主義的出現伴隨著精英階層對當前政體問題的意識。
18世紀日內瓦哲學家盧梭痛斥博雅教育掩蓋了社會腐敗的現狀,精英人群通過教育獲得了淵博的知識,但也喪失了對公眾利益的熱忱。
18世末期,路易十六財政破產,人民要求改革,法國的貴族聚集討論如何化解危機。拉法耶特侯爵與其他精英階層在受到美國獨立影響后,開始推崇“自由”之憲法,迅速在精英階層中傳播開來,并因而誕生了法國的《人權宣言》。
這種自由改革迅速傳遞過了整個歐美大陸,自由派無不欣喜,然而改革的背后面臨著與天主教會和波旁王朝的斡旋,在沖突過程中激進人的群不斷擴大,法國大革命發生,幾十萬人民喪生,路易十六被砍下頭顱,舊王朝被新的共和國取代。
共和國的穩定并未持續許久,在國內保守勢力和其他歐洲君主制國家勢力你來我往的情況下,法國整個國家局面動蕩不休,自由派內部波濤洶涌。
但對自由主義的發展來說,這段動蕩的歷史意味深長。自由主義在大革命后自由派對激進、極端主義的恐懼中誕生。自由派提出自由原則,精英階層提倡捍衛共和國政府、防止反革命,防止任何階層的極端主義,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對公民平等、憲政和代表制政府的提倡。而隨后的共和國政府破落,使得自由派進一步與其他勢力碰撞,自由主義在這個不斷動蕩的過程中逐步從法國向外蔓延,成為一種全球運動。
自由運動并未取得全面成功,但這些自由運動造成的政治難民塑造了歐洲另一個自由主義網絡的中心——英國。同時也引發了其他國家自由派對自由主義的進一步討論,諸如德國。
三、近代德法對自由主義的探索
19世紀30、40年代,德法自由派在掌權后逐漸面臨諸如貧窮、階級矛盾激化等社會問題。在這里需要討論兩個重要內容:一個是民主,另一個是財產。
彼時自由和民主兩個詞還太過遙遠。一如前文所述,自由一直是精英階層的品質,部分自由派認為自由必須要先擁有財產,然后一個人才有閑暇的時間獲得政治所需要的品格和知識。我們所說的民主,如果對標為普選權,大部分自由派會對此感到恐慌,他們認為民主必然使得道德低下的人滑向極端主義。
對于財產,自由主義內部一直存在分歧,多數自由派并不認為財產權是一種自然權力,而是一種社會俗成,因而受到社會約束。但對社會經濟,例如關稅和貿易等,自由主義內部爭論不休,部分自由派倡導自由放任主義,而另一邊強調需要政府干預。實際上掌權的自由派確實會干涉經濟,然而這種干涉時常是有選擇性的,只對自己階級有利。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窮人問題激增,社會主義雛形出現,進一步加大了自由派的焦慮。不過大部分自由派不認為社會體系的病癥是不正義,而是選擇相信激化的革命背后是公眾道德的崩潰。他們一致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需要教化公民。
19世紀50年代,歐洲自由主義開始結合自由和民主的表意,他們提出自由民主是一種特殊的民主,是一種通過憲法限制國家權力并保障某些基本個人自由的民主,這些自由包括宗教、教育、思想、新聞等自由,以擺脫民主的專制傾向。
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對自由來源的討論,部分自由主義者宣稱“人類自由權力的真正來源是人類需要承擔自我改善的義務”。
越來越多的自由主義者開始探索自由放任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道路。德國的自由主義者與那種不關心公眾利益的自由主義割席,紀德稱之為“古典自由主義”。到了英國,越來越多的自由主義者偏愛政府更多的對窮人和進行干預,他們聲稱不僅要賦予人們自由,也要賦予人們實現自由的條件,自由派稱之為“新自由主義”。
接下來的幾十年,這種的德國思想對自由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自由主義在政治經濟學中正式一分為二——古典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四、自由主義和美國的綁定
19世紀末期,法國的影響力逐漸消散,德國思想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這種深刻的影響也使得各國在立場變動時的快速割席。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接近,英美兩國的自由主義者開始與德國區分開來,自由主義、民主開始逐漸與西方文明畫成等號,而其中實力日漸強勁的美國成了這個稱號的最佳代表,而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又讓這個觀念鞏固了一分。
但關于自由主義的明確含依舊在自由派內不斷爭論。
奧地利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堅稱,真正的自由主義與任何人道主義的目標無關,無論這些目標多么崇高。自由主義除了提高人民的物質福利外,別無他意。它的核心概念是私有財產權、自由與和平。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認為,自由主義存在“兩大流派”。一種是更加人道主義的,因此可以接受政府的干預和社會方面的立法;另一種則是為大工業、銀行業和商業服務的,因此致力于自由放任。但他寫道,美國的自由主義與自由放任毫無關系?!翱犊币琅f是美國自由主義的代表,這種自由主義含義在羅斯福執政時期占據了道德的高地。
自由主義在美國逐漸淪為個人主義的傾向要從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暢銷書《通往奴役之路》說起,哈耶克說到“有一個不快的事實,那就是我們有重蹈德國覆轍的危險”。這本書復刻了人們對極權主義的恐懼,將自由民主中國家干預視為了缺陷。
在世界大戰德國被視為非自由主義的源頭之后,自由主義搖身一變成了美國的思想傳統,且誓要與一切極權相關事物遠離。這種思想的扭轉逐漸演變成了新自由主義必將淪為極權主義的論調,在后續冷戰的氛圍中,針對自由主義的討論已然將社會議題視為他者,轉換為對個人權力的捍衛,自由主義喪失了對公眾利益的追求,再一次被重塑為與道德和公眾利益背道而馳的自私形象。
五、一些誤區的解讀
以上是整本書的主要內容,在看完后其實有個疑問:媒體經常批判的“新自由主義”,實際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比較值得探索的東西。后續查閱資料才發現其實是國內媒體翻譯不實導致。
這里主要要明白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區別。前者就是我們提到的新自由主義,也可以稱為社會自由主義,提倡一定的政府干預。而neoliberalism多是媒體評判的那個,可以稱為“新古典自由主義”,被國內媒體簡單翻譯成了“新自由主義”,在政治經濟學中可以部分理解成放任主義。二者在政治經濟學中各有優劣,這里不做過多分析。
六、搞不清楚的Web3
結合上述對自由主義歷史的了解,在討論Web3之前,我們再來說說Web3又是什么。
Web3到底是什么?其實可以說的很多,有些人說Web1是通過網絡讀,Web2就是通過網絡讀寫,Web3更擴大化,是生活在網上。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Web3要和元宇宙同時拿出來討論。
在這個描述的基礎上去看元宇宙反而要簡單一些,如結合VR啊、虛擬場景啊等實例去說明,元宇宙可能就是一個非原子化的空間,可供人類進行各種行為交互,包括娛樂、學習、工作等生活全領域。
這是很容易想象的,一些電影也好,小說也好都給足了大家思考的空間。那么Web3呢?為什么把Web3和元宇宙分開呢?
因為多數人在描述Web3的時候都不知道其最終會是什么樣的形態,發展成什么樣的結果,包括我個人也是如此。大家在說的就是一件事:對互聯網下一形態的暢想。讓我不舒服的是這個暢想過程有點太口號化:
“快看!互聯網要變化了!”
“變成什么樣?”
“就是我說的這樣,NFT、區塊鏈……balabala?!?/p>
我們甚至不能按照產品中框架層和表現層的關系去理解Web3和元宇宙,就人們想想的那個元宇宙來說,在當前的網絡雛形下誕生到底有又什么差異?差異又有多大?不好說。在此我們不能單純以一個需求的實現去看待Web3和元宇宙,最好不要落入一些人的語境中,把兩者的關聯性想得很高。
主體說回Web3吧,人們當前討論Web3時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技術,那就是區塊鏈。
去簡單描述區塊鏈就是一個可分布的、無法篡改的數據庫。這個東西有個好處就是去中心化并可理清數據所屬的關系。因而雖然大家都不知道Web3到底會是什么樣子,但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Web3的網絡協議和用戶角色會在區塊鏈的技術框架下得以轉化,每個人在互聯網上的數據都所屬自己,在Web3可以更利于個人資產的確定和交易,整個互聯網生態更加自由。一些人把Web3等同于所有權。
這是有趣且宏觀的未來描述,然而當前大多口號下對Web3的幻想太過狹隘,充滿了精英階層的自娛自樂,一個只能被貴族使用的產品遠沒有什么互聯網精神,拿自由標榜自己反而顯得格外嘲諷。
七、當前對Web3的幻想的不自由
我并非不期望一個理想的Web3生態誕生,但卻也對當前一些金融、技術圈層去指定的Web3感到嗤之以鼻、當自由這個詞從這些人的嘴中說出后,一如上述在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中提及的“慷慨”一般,他們說著未來,結果做的事情和一個古代人沒什么區別,甚至還沒有什么發展的觀念。
Web3就是所有權,這個概念沒那么cool。
從兩個方面來說說看吧。
1)所有權和資產
不可否認,資產所屬是一個文明國度公民應該得到保障的權益,諸如當前社會中一些中小創作者對個人作品的維權難度大等,理想中的Web3可能可以更好地解通過網絡轉播的內容所屬問題。
但需要明確地一點是,這種所有權所得到的保護并不可能是因為Web3的存在,其前提是公民背后的確有這個權力,且來自于國家等強力政府機關,否則所謂的網絡中的權益也僅是一種約定俗成。
摘錄阮一峰近期博客中的一段話:
NFT 絕對不會為你提供藝術品的版權、使用權或所有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承認 NFT。
你購買 NFT,實際得到的只是一張收據,其他什么都沒有。NFT 的有趣之處是,它讓你可以倒賣這張收據。
如果不去考慮實際中的國家和法律層級的權限,那就是小圈子的自娛自樂,更不要說什么人類的自由了,這很小家子氣。
此外再結合資產來談談所有權這件事。所有權和資產的關系到底是什么?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除了會警惕一種狹隘的個人主義之外,還在考慮互聯網資產的霸權,即誰來定義這個互聯網生態中的個人資產?
當前我們去錨定個人資產通常是比對法定流通貨幣,其通常具有價值穩定的特性,并不會出現快速的資產貶值、波動等現象。這個錨定很重要,當著眼于互聯網時,虛擬資產的生產脫開一般人的勞動認知,具有著天然金融游戲屬性,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其除了要關注于我擁有某個東西之外,不得不去警惕我擁有的這個東西價值幾何?
帶入現行法律的版權來看,版權保護無關作品的直接價值,在互聯網中的內容就更難得到保障,這些資產可能會被市場定義無價之寶,也可能是一文不值。普通人不能錯誤地覺得所有權的確定就是資產的確定,這背后必須考慮誰來確定我們的資產。
2)所有權到可有權
我的態度偏向于社會自由主義,在《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中有一個概念我很喜歡:“不僅要賦予人們自由,也要賦予人們實現自由的條件。”
這種可擁有的狀態更符合我心目中對互聯網的一個發展傾向,互聯網不應閉塞,而是讓世界上更多的人可以自由接收到需要的內容。
從產品經理角度來說,我希望可以以更小成本滿足世界上更多用戶的需求,互聯網是一個強有力的渠道。
Web3對所有權的過分渲染,甚至當做所有權的唯一解決辦法,在我看來并沒有真正考慮到廣羅大眾的需求。
按照這種思路來看:所有權面向的用戶是哪些?用戶群體有多大?用戶組成是什么樣子的?滿足了哪些用戶的哪些需求?有哪些積極影響?有哪些消極影響?可以說大部分互聯網用戶并沒有被考慮在內,更不要說中國還有5億人是完全不用互聯網。
如果把所有權當做一款產品,把互聯網的自由程度當做指標,那這個產品定位我不太接受。
在考慮Web3的互聯網形態中,只去向我傳達獲得內容確權是如何厲害,但不解釋在這個基礎上如何去讓人們更好的獲得內容、評判價值,這種所有權的存在讓我覺得更多是面向大型企業和資源擁者所服務的特權。它是否會進一步加重了互聯網用戶的可有權讓我很懷疑。
八、簡單總結一下
當前語境下的Web3與自由的關系十分曖昧,注意我不針對對美好未來的暢想,但我不喜歡這種充滿金錢游戲和精英階層“何不食肉糜”的互聯網熱潮,并且是以這種自由之名義傳播開來。
在這個連自由還是什么都未上升到討論空間的年代,企圖以一個所有權就想當然地打造一個“自由”的互聯網,告知天下這就是自由的出路,比單純說出這只是場金融游戲還要令人討厭。
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原子空間里,不管是Web3還是元宇宙,在面臨這種跨時代的技術迭代中,可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暢想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環境,而非避之不談,否則那打造的只是個小圈層的烏托邦而不是一個全人類美好的未來。
在對Web3的敘事里,需要更多的話語去討論如何讓更多人收益,如何在法律層面獲得認可,如何把互聯網變成基層服務,如何給虛擬資產一個衡量的錨點等等?;ヂ摼W在邁向未來的階段猶如自由主義在近現代的紛爭,它不會四平八穩,也不應該只有一家之言,更不應該淪為一個階層的玩物而走向一個已經讓人失望的個人主義現狀,這遠非自由和互聯網的終極定義。
本文由@叨叨石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這篇文章僅是以《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的閱讀后對某些談論web3的觀點發發小牢騷,web3整體的概念和一些新技術的嘗試個人非常認可,包括一些新興的項目也更多的在嘗試應用項目,如Mirror、RSS3等,但一些項目背后展現的宏觀想象反而被濃厚的金融屬性掩蓋,顯得格外小家子氣,這種現象我個人不太喜歡。歡迎討論。
之前看《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這本書就覺得不太好理解,現在看了,感覺懂了
之前一直不清楚Web3是什么概念,原來這本書里面早就有講過了,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