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人力資源專業已經是數據科學

2 評論 2369 瀏覽 14 收藏 18 分鐘

編輯導語:企業要想提升核心競爭力,人力資源管理得當是競爭力提升的基石之一。而在企業紛紛尋求數字化轉型的形勢之下,HR數字化也將成為大勢所趨,比如谷歌的人力資源管理。本文作者就對谷歌的HR管理與當下的HR數字化趨勢做了解讀,一起來看。

根據知名雇主品牌咨詢機構Universum Global發布的“2021全球最具吸引力雇主”榜單(World’s Most Attractive Employers),谷歌力壓微軟、IBM、蘋果獲得頭名,成為了全球工科、IT專業、經營學學生最想去的公司。

谷歌作為科技巨頭,推崇技術,“黑科技”層出不窮,本身就是行業標桿。而其工資待遇高,辦公環境好,自然也會吸引大量人才。更重要的是,谷歌的人力資源管理也確有獨到之處,他們信奉用數據說話、基于數據決策,這對于工程師們來說,無疑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一、人力數據實驗室

1998年,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共同創建了谷歌公司(Google Inc.),自身IT背景的創始人對公司的文化影響頗深,造就了其典型的“工程師文化”。據說,公司內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任何決策都不能拍腦袋,而必須是數據驅動的?!?/p>

在這里,每個人都必須了解數據,學會用數據說話,用數據結論說服別人或是驅動決策,連人力資源管理也不例外。與眾不同的人力資源管理也成了谷歌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說到谷歌的人力資源管理,那就必須要提到拉斯洛·博克(Laszlo Bock),這個被譽為谷歌“人力資源之父”的人。這位從2006年加入到2017年離開的前首席人才官、前人力運營副總裁,用十余年時間奠定了谷歌“人力資源運營”的基礎理念和方法。

圖1:POPS的功能架構

他上任的第一個舉措就是把人力資源部門改成人力運營部門(People Operations)內部簡稱“POPS”。在這里,與傳統人力資源部門的最大不同就是搭建了專門的人力分析團隊(People Analytics),他們直接向HR SVP匯報,負責人力數據的分析,包括收集數據、設計算法,幫助決策等。

這支200多人的團隊采取“三三三”配置:三分之一的成員是MBA背景,懂商業;三分之一的成員有管理咨詢公司背景,有方法;剩下三分之一的成員是信息學、統計學背景,會算法。這樣一個“懂商業、有方法、會算法”的多背景復合團隊,被譽為“人力數據實驗室”。

谷歌為了實現數據驅動決策,專門開發了數據決策模型(Analytics Value Chain),包含以下六個步驟:

  • 看法(Opinion)——需求的開端,最直接的主觀想法;
  • 數據(Data)——獲取主觀數據,客觀數據;
  • 衡量(Metrics)——數據淺層呈現,包含具體指標、比例等;
  • 分析(Analysis)——在不同數據間建立聯系,分析變化本質、成因等;
  • 洞見(Insight)——穿透數據分析結果,直達本質,形成專業洞見;
  • 行動(Action)——將洞見付諸行動,切實解決組織的問題。

在這個模型的幫助下,人力數據實驗室幫助谷歌發現并解決了很多組織上的問題……

二、糾正自以為是的“大聰明”

“對于公司來說,管理者有用嗎?”

相信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就目前絕大部分公司的組織設計來看,管理者的作用毋庸置疑。有意思的是,在谷歌創立早期,創始人佩奇認為管理者在組織中沒什么用,甚至覺得這是官僚的體現,與工程師文化不符。然后,他就用“大聰明”的決策取消了管理崗位,結果可想而知,失去了管理崗位的組織陷入了“大混亂”,無奈之下,只得恢復了原有的管理崗位。

這里要回憶一下國內的“大聰明”。其實,這也是國內一眾互聯網大佬們創業之初的偏執經驗。某樸實無華科技產品公司,也曾號稱公司只有三個層級,不設KPI,只在乎開心地玩?!麄兤鋵嵍疾挥梅瓑?,隨手國內搜索引擎一查就能發現這種方式的問題。

我們按照數據決策模型的步驟對氧氣項目簡單做個解讀:

回到谷歌。這樣一番折騰之后,谷歌意識到“拍腦袋”的決策不一定靠譜,為什么不用數據解決問題呢?于是,一個知名的項目誕生了——氧氣項目(Project Oxygen),也叫管理者發展項目。

基于氧氣項目中的輸出,谷歌不再堅持“管理者無用論”,他們也找到了優秀谷歌管理者應具備的特質,如懂得帶教下屬,對團隊授權,關心員工事業成功,自身結果導向等。

之后,通過幾項行動切實幫助組織發現并培養了大量合格的管理人員,也成為了谷歌獲得如今成就的中流砥柱。

三、簡化官僚化的招聘流程

“你想去谷歌嗎?”

如果這個問題拋給一個相關專業的學生,大概率會得到肯定的回答?!叭蜃罹呶Π駟巍币材苷f明這個問題。曾幾何時,候選者需要通過12-14次面試,耗時半年以上才有可能從6000多人中脫穎而出,獲得谷歌某個崗位的Offer,從而成為它的一員。

這一套繁瑣的招聘程序被外界詬病,被視為谷歌的傲慢和自大。對于谷歌來說,多輪次的面試也造成了大量成本的浪費和部分優質人才的流失。終于在2011年,首席人才官拉斯洛·博克宣布谷歌將極大簡化招聘流程。

這自然是人力數據實驗室的功勞。他們在之前所有的面試數據的基礎上,對谷歌的面試工具方法進行分析,對面試人員進行調研。大量的研究之后,人力數據實驗室得出了4次面試是最優解。而后,這一研究成果被應用到實踐上,谷歌的面試流程精簡為平均4次,既優化了候選人的體驗,也極大地節約了招聘成本。

這還沒有結束,谷歌招聘流程之所以繁瑣,是因為每年需要從100萬到200萬份簡歷中篩選出最適合的候選人加入谷歌。簡化了流程但不能影響效果,如何設計招聘工作體系,將篩選的標準“塞”到四次面試流程里呢?在經過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之后,谷歌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招聘工作體系,這也成了谷歌的標志之一。簡單來說,有特點如下:

  • 采用高度結構化的面試流程(Structured Interview),讓信息標準化為結構化數據,便于進行高效決策。
  • 建立谷歌的人員特質模型,統一評價標準,嚴格進行人員評價。該模型包含4個維度——崗位知識技能(Role-Related Knowledge)、通用知識能力(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領導力(Leadership)、谷歌范(Googleness)。
  • 任用與否由招聘委員會集體決定(Hiring Committee),在數據的基礎上,讓熟悉谷歌的人用“感覺”來彌補單純數據決策可能形成的漏洞,同時也避免招聘決策上的“一言堂”。

這極大地提升了招聘的效率,節約了成本,也保證了決策的公平性。大量企業競相模仿,一時間,谷歌的招聘體系被奉為經典,成了“教科書”一般的存在。

四、究竟有多少算法?

“人力數據實驗室究竟在研究什么?”

其實對于谷歌的人力數據實驗室來說,一方面擁有全公司人力資源的所有數據,另一方面Google Geist這個為了解員工對于公司政策、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等領域的滿意度反饋工具也幫助其獲得了大量的主觀數據。利用這海量的數據,人力數據實驗室為優化商業決定,內部流程和員工激勵提供多樣化的數據分析支持。我們來看看他們都算了些什么?

案例1:漲薪or獎金?

在2010年,經濟衰退期時,谷歌決定提高員工收入來維持人員穩定。通過什么方式提升收入呢?由算法決定,根據人力數據實驗室的研究,對員工來說,1美元的獎金等值為1美元,而1美元的基本工資的價值超過1美元。最終,在2010年秋天,谷歌宣布所有員工的基本工資提升10%。

案例2:誰最應該被賦能?

公司的培訓資源總是有限的,為了讓培訓資源能夠發揮最大的效果,將資源傾斜給哪部分人?這也是由算法決定的。根據人力數據實驗室的研究,中層經理人差別是最明顯的,最好和最差的中層對組織的影響差別最大,所以,培訓那些水平較差的中層經理人投產比最高。結果,自2009年以來,每年中層經理人的反饋都有所改善。

這樣的算法還有很多,人才保留算法、優秀人才絕對值、高效招聘算法……覆蓋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方面面,極大地幫助了組織決策;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看似不那么重要的研究,比如餐廳排隊多久合適,咖啡廳不同的咖啡該如何擺放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員工的“幸福感”。

誠然,一定有人會說這些算法并不是完全準確的,甚至有些算法是有問題的,但這并不影響Google的決策邏輯和它今天取得的成績。算法就是一個不斷優化、持續迭代的產物。在創新的道路上,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邁出第一步的勇氣。

有人說,谷歌的成功是因為OKR,實際上,當你深入研究谷歌,就會發現OKR只是個形式,他們競爭力的內核還是數據和算法。這從拉里·佩吉選擇Page Ranking技術作為創業賽道開始,就已經注定了。

五、HR如何走上數據化之路?

相對谷歌十幾年前就走出的先鋒實踐,國內大廠似乎跟進得慢了一點。

一般來說,數據、算法(模型)是數據化的基礎,二者缺一不可。對于那些大廠或者行業頭部企業來說,數據自然是不缺的,算法也不是難以解決的。那么為何至今,國內也沒出現一家人力資源數據化的標桿呢?

其實,他們缺少的是數據思維(Data Mind)。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人力資源是一個難以數據化的專業,在這種思維的加持下,自然很難找到算法;即使找到了,算法也僅僅停留在數理的邏輯上,缺少應用價值,也就失去了數據化的意義。

說白了,大多數HR缺乏重塑人力資源專業的決心,還是在走改良路線,只是在用數據工具來包裹陳舊的人力資源工作模式,妄圖為搖搖欲墜專業續命。

簡單說,數據思維就是真正懂得數據的意義,解析數據間的相互關系,探索數據到決策的路徑……還有最重要的,要有重塑人力資源專業的決心。正是基于這種理念,穆勝咨詢長期致力于數據驅動人力資源效能的研究,原創了大量的指標、算法:

  • 扁平化指數——衡量組織是否存在冗余。當該指數小于1時,則說明組織存在冗余,有大企業病的危險;
  • 激勵真實指數——衡量考核是否“真刀真槍”。當該指數小于5%時,績效考核沒有差距,失去了真正意義;
  • 激勵強度指數——衡量激勵是否“真金白銀”。當該指數小于8%時,分配沒有差距,激勵失去意義變的不公平;
  • ……

要說這些指標的數學邏輯,其實并不難,但進入工作場景中,確實對企業幫助很大,這些指標讓他們的決策有了數據依托。所以,數據思維才是打開HR數據化大門的“鑰匙”。我們將自己研究的算法放到了每年發布一次的《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研報》里,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企業。

當然了,重塑人力資源專業的關鍵不能只靠咨詢機構,企業才是關鍵。值得欣慰的是,很多企業已經行動起來了。根據穆勝咨詢2020-2021兩年發布的年度《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研報》,2021年有50.1%的被調研企業重視數據化人力資源,并設有負責此項工作的專職員工或團隊,用以沉淀人力資源數據。對比2020年,該比例上升了5個百分點。

圖2:企業對數據化人力資源的重視及應用情況

資料來源:穆勝咨詢《2021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研究報告》

Google十幾年前就開始重視人力資源數據研究,并設置了人力分析團隊,他們是先行者,也享受了多年的數據紅利。到了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內大廠已經在路上了(詳見往期文章《阿里騰訊們對HR動手了!我們盤點了26家大廠的數字化HR標準……》),人力資源與數據科學注定會走到一起,傳統純“靠手感”的人力資源管理必將做出改變。

#專欄作家#

穆勝,微信公眾號:穆勝事務所(ID:hrm-yu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镀脚_型組織:釋放個體與組織的潛能》作者,知名管理學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管理學博士,穆勝企業管理咨詢事務所創始人,互聯網商業模式和組織轉型研究專家。

本文整理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管理因企而異,沒有一套標準的管理方式,數字化產品只側重工具與模型即可,更多的是培訓員工如何深入使用。

    回復
  2. HR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要轉的既不是人力資源工作的效率,也不是虛頭巴腦的數字化文化建設,而是很實際的面向業務的行動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