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公共資源”,誰該占用?

7 評論 1898 瀏覽 3 收藏 16 分鐘

編輯導語:微博作為一個能讓大眾發聲的公眾平臺,在這次的疫情中承擔著什么樣的角色呢?本文作者從「上海嬰幼兒隔離點」的熱搜事件入手,分析微博在疫情中,以及其他社會事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一起來看看吧。

因為疫情卷土重來,大部分人最近刷微博的頻率應該有變高。

求助信息,最新疫情通報,各地通行政策,各種各樣的消息像雪片似的在屏幕飄過。

4月1日深夜,幾張關于上海疫情的圖片在微博上傳播開來。圖片配文顯示,有多名幼童被單獨隔離在上海金山公衛,且大多是3歲以下幼童。

這條微博一經發出,便激起大量轉發,六小時不到,「上海嬰幼兒隔離點」便登錄微博熱搜,十二小時后,便引起了諸多關注,上海婦聯介入其中,民政部門也強調針對「疫情導致的兒童無人照料情形需快速開展處置和幫扶」。

4月2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方面答復上海辟謠平臺:網絡流傳的照片、視頻是我院兒科病房在內部騰挪過程中的一些場景,并非“金山嬰幼兒隔離點”。

而回顧事件發酵始末,這幾張圖片并非僅在微博傳播,同一時間,抖音、小紅書、微信群內,均不同程度流傳著這些圖片,但最終,僅在微博上激起了更大范圍的討論并迅速有了反饋。

而這,也讓我再次開啟了對微博的思考。

長久以來,當我們在談論微博時,娛樂化、碎片化,乃至營銷號聚集的標簽似乎無法回避。

但事實上,從武漢、西安到上海這三輪疫情流轉下來,大眾關于微博的定位看似歷經多番洗禮與變化,實際一到大型事件發生、公共議題發酵時,仍然會第一時間回歸到公共輿論場域的角色。

比如,在這次上海疫情中,微博上涌現出了諸多求助帖和發聲貼,滿溢各種人間疾苦和時代小我。其中,一名來自上海的前線抗疫人員,無暇顧及家中需要血透的重病老人,便在微博發起求助,她一邊闡明情況,一邊抱歉占用了公共資源。

評論中,有用戶這樣開解她:

公共資源不給公眾用,給誰用!大膽發聲,無需畏懼!

請不要說抱歉占用公共資源,你是公眾的一份子,此時不用更待何時?

曾幾何時,明星爭相為自己「占用社會公共資源」表示抱歉,甚至一度把「占用公共資源」變成了陳腐話術——當然,明星未必是真抱歉,但微博在大眾眼中,卻變成了實打實的「公共資源」。

而在這個角色夾角下,微博雖然在發展中呈現娛樂化趨勢,卻仍然體現著微言大義。

相比之下,被譽為互聯網風口的那些個短視頻平臺,估值和市值是挺高,但對個體命運、社會進步,對開啟公共思維,好像用處不大。

01 抗疫小藍簽

2019年12月底,央視新聞發布了一條150字的微博,通告武漢出現了不明原因肺炎。

三年后,疫情仍在持續,而武漢經歷過的抗疫歲月,也在西安、深圳、吉林和上海等城市重復上演。

而伴隨著病毒的每一次卷土重來,微博都會在短時間里或被動或主動承接大量的社會需求。

最初武漢疫情發酵,城市停擺之余,物資急缺。于是,信息傳播快捷的微博成了疫情發生時,諸多個體聲音的放大器。

彼時,微博上少量多次的碎片化信息,在諸多用戶的分享與傳播下,編織成一張及時的信息關系網。這其中,個人用戶作為消息來源,而見證者與垂類大V則在速度和深度上相互結合,共同充當橋梁作用。

三年后,在上海,在吉林,也是如此,甚至這套傳播機制還有了更進一步的趨勢。

上海與吉林疫情發酵以來,微博一時間涌現出諸多求助帖,而大多數普通用戶,在轉發求助內容時,難免面臨一些信息差,或是求助地址不對,或是事件全貌偏差。當這些信息反復出現,卻又沒有第一時間被關注和上報時,后續就難以處理。

于是,作為信息傳播平臺的微博,又重啟了此前疫情及河南暴雨期間的多方聯動求助反饋機制:一方面,開通抗疫求助超話,規范求助信息填寫。另一方面,上線小藍簽功能,標記得到響應與幫助的求助帖。

從3月29號機制啟動以來,諸多求助帖都匯聚在這個tag里,而點進其中,會發現,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已然聚集在一條博文下,融合在一個傳播系統中。

網友@陽光下的ELeven 曾在微博求助,95歲的外公,長期臥床,只能吃特定食物,但自疫情封閉以來,食物不足亟需補充蛋白,希望附近工作者、志愿者和社會各界人士能提供幫助。

這條博文在抗疫求助超話發出后,經由網友的轉發擴散和平臺的密切關注,得到妥善解決。

如今,再去看這條博文,已經打上了小藍簽標識。

從產品角度看,小藍簽的上線,一方面可以減少求助過程中的噪音,讓用戶不再轉發已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讓待解決的求助更能夠被看到,讓愛心與精力不在猜測中浪費,最終提高求助與解決的效率。

事實上,縱觀各平臺求助信息,可能沒有哪個平臺比微博傳播更高效。

短視頻固然擁有更沉浸的媒介形態,但鮮少誕生有意義的互動,尤其是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相比之下,微博內特殊的關注關系以及文字傳播能力,反而能夠在第一時間將聲音送出去,哪怕審核嚴苛,在一定時效內,微博仍能起到廣場作用。

02 當一個聲音搭上另一個聲音

自新冠大流行以來,懸浮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壓和個人世界里的恐慌日益彌散,以至于微博上,溢出諸多聲音。

這些聲音中,有關于性別的,有關于貧富的,也有關于地域的。大多數聲音,是微博聽見,但沒法解決的,但其中不乏一些平臺聽見了,也解決了的。

眾所周知,吉林與上海這一輪疫情幾乎是同時爆發,但囿于兩地人口結構不同和媒介資源差異,超級城市受到了更多轉發和關注。也讓更多人認為,上海疫情遠比吉林來的猛烈,但事實上,吉林人民同樣身處漩渦,只不過來自吉林的求助,能夠傳達和覆蓋的范圍要稍小。

在這種失衡中,個人用戶能貢獻和作出的改變顯然有限,而對平臺來說,則可以通過產品設計來達成某種平衡。

3月26日,有網友在微博指出「在上海疫情備受大眾關注的同時,吉林疫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注意」,而微博則通過后臺核實對接,對抗疫求助超話進行了產品設計上的微調。

和普通的超話設計不同,這一次的抗疫求助超話在常規發帖之外,新增了地域按鈕,點擊進入后,超話內分上海與吉林兩個板塊。

本質而言,這種產品設計,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抹平注意力分配不均,但至少為來自更弱勢一方的求助聲音,留出了上升通道。

如果從更高的層面來看,微博對產品設計的創新在平衡社區內聲音的同時,也為平臺本身醞釀出更多可能性。

從普通用戶疫情困境中的求助、發問,到大V博主結合當地環境和個體細節的積極建言,人們在微博上傳遞信息、分享觀點,也讓一個聲音搭上另一個聲音,進而激蕩出更好的大眾認知和更多的公共思考。

03 微博去濾鏡

這幾年以來,微博的娛樂化趨勢不停被大眾詬病,但實際上,娛樂本身并沒有消解其作為公共輿論場域的角色。

正如微博博主「幻滅妖僧」所言,有人把微博當做和新聞聯播一樣神圣的地方,有人把微博當成一種資料的垂直訂閱,還有人把微博當做是一個觀點交鋒的平臺,要賦予其更多的社會使命,要引領一個時代的風向和言論。

但實際上,在大多數時候,「微博作為平臺本身,也要考慮商業價值,要存活,要流量,要用戶」。

于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自然是娛樂話題占據榜首,但這不妨礙微博為重大公共事件讓位。事實上,近些年來,多數重大公共事件都發酵并傳播于微博,用戶通過微博渠道接收和傳遞信息,并迅速將消息擴散。

當然,這跟產品設計、社區氛圍、用戶使用習慣也有關。微博用戶大多擅用并更喜歡用關注流,提到平臺內容時,表達方式大多是「我首頁怎樣怎樣」,而短視頻平臺,一般更傾向推薦和算法流。

這二者,前者日常網上沖浪,但當重大議題發酵和一些有關大眾切身利益的事件發生時,就會迅速聚焦。而后者,則像客廳里的電視,雖然源源不斷有內容推出,可大多為消遣時間而存在,所以一到關鍵輿論節點,不是失焦,就是被其他聲音淹沒。哪怕話題被看見,從發酵到爆發也往往在一天內就走完了。

而微博不一樣。

作為大眾化社交媒體的微博,始終承擔著讓小眾不孤單,讓個體有發聲渠道的功能。在歷次重大公共事件中,我們都能看到微博用戶抗住壓力,相對公平公正公開地面對復雜的輿論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平臺始終作為民眾情緒的發泄出口而存在。而這,無疑是短視頻軟件們難以替代的一項職能。

相比之下,與微博的輿論廣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生活方式平臺圖文并茂的居家美學,短視頻軟件里流動的日常和輕盈的BGM。

和那些閃閃發光的濾鏡比起來,微博抗疫求助超話里,一條條羅列整齊的求助博文,才是此刻的人間真實。

04 一個社交媒體平臺的敘事主題

進入20世代,諸多互聯網公司的敘事主題都從闡述商業化賺錢能力,演變為講述社會服務價值,而微博則不然,從誕生之初,社會價值就貫穿在產品基因中。

把時光撥回2010年,那是微博的崛起之年。那一年,Google退出中國、王家嶺礦難、南平殺童事件、玉樹地震、富士康連環跳、上?;馂摹瓱o數的新聞背后,人們在微博上分享信息、PK觀點,一個話筒搭上了另一個話筒,無數的聲音一邊激蕩一邊思考。

而此后數十年里,中文互聯網誕生了很多內容產品,個中不乏微博like產品的存在,最右、微頭條、貼吧移動端、即刻等等,但大多能打的沒有幾個,不是短暫爆發后就走入消亡,便是困在垂直圈子的圍墻里。

但十二年過后,微博還是微博。上海疫情的社會傳播、東航MU5375的公共監督、俄烏沖突的最新進展、互聯網公司周期性的大裁員……一個接一個的話題與事件背后,都有微博在場。

從早期進入的媒體人、知識分子,到現在因興趣而入駐的普通用戶、專業用戶,他們共同作為微博的變量,讓「圍觀改變世界」這個口號不斷照進現實。

即便在這個過程中,內容產品面臨更嚴格的環境,但微博依舊習得平衡術。而我們還需要認識到的是,當互聯網監管日趨成熟和嚴格時,或許并不能存在一個比微博更強大的app。

其實,如果貫穿來看,這十多年來,微博所構建的內容生態,早已不止于觀點和現實的碰撞,個人和社會的連接。從媒介層面來說,它承接了互聯網早期的媒體融合與自我啟蒙,而從商業角度去看,它也開啟著移動時代內容分享與消費的雛形。

在這些年中,互聯網內容產品一直面臨著浮士德式誘惑,流量、欲望、金錢,無一不隱藏在流動的內容生態中,但對微博來說,即便身處漩渦,每到關鍵節點時,其敘事主題仍能拉回「微言大義」。

這似乎是微博獨有的視角,在眾多信息和媒介形態中,微博選擇的,未必是最先鋒的,也未必是最主流的,但往往是最能體現時代體溫的。

 

本文由 @吳懟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微言大義,微博的存在讓普通人有了發聲的渠道,讓問題得到了更多解決的機會,因此無論再娛樂化,只要能讓哪怕只有一個普通人的呼喚被看見,社會就需要微博

    來自廣東 回復
  2. 眾多信息和媒介形態中,微博選擇的,未必是最先鋒的,也未必是最主流的,但往往是最能體現時代體溫的。

    來自中國 回復
  3. 普通人的發聲平臺,國家大事的傳播平臺,同好之間的交流平臺

    來自江蘇 回復
  4. 微博相當于普通人的發聲平臺,雖然有時候效果可能沒那么好,客觀看待吧還是

    來自河北 回復
  5. 像一些營銷號雖然打著無意占用公共資源的名號實際還不是在營銷

    來自山東 回復
  6. 普通人用微博發聲,道歉占用公共資源,明星整天在微博上重拳出擊式營銷。

    來自陜西 回復
  7. 確實是,現在主流媒體有很多,微博從某一方面來說,擁有著,往往是最能體現時代體溫的。這或許就是還能活到現在的原因之一吧。

    來自河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