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不知道互聯網大廠為何死磕“近場電商”,那現在應該知道了
編輯導讀:近場電商,就是對時效性很敏感、本地化屬性較強的電商市場,最典型的商品是外賣、生鮮、日用食雜,也就是與廚房和餐廳相關的一切?;ヂ摼W大廠們為什么對它情有獨鐘?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過去五年,包括阿里、美團、京東、拼多多在內的互聯網大廠,在“近場電商”領域投入的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成本之和,可能高達數千億人民幣之巨。所謂“近場電商”,就是對時效性很敏感、本地化屬性較強的電商市場;所謂“O2O”“本地生活”“身邊經濟”“即時零售”,種種時髦的概念,都是它的一部分。在這個市場上,最典型的商品是外賣、生鮮、日用食雜,也就是與廚房和餐廳相關的一切。
打開美團或餓了么APP的首頁,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功能都可歸類為近場電商:外賣、美食到店、打車、日用商超、社區團購、即時買藥,等等。以上大部分服務,對消費者而言具備較強的需求剛性,使用頻率極高,而“互聯網化”的比例又往往較低。如果這些近場零售交易的互聯網滲透率,能夠達到現在的傳統電商的水平,那么無疑將形成一個幾十萬億級別的龐大市場,規模遠遠超過傳統電商。
然而,截止最近,國內投資者和媒體對上述愿景并不十分感冒。原因有兩個:
- 在某些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人的心目中,近場電商太low了,缺乏技術含量,不是那種可以“加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的創新業務。互聯網大廠拿著投資人的錢去做這種業務,不僅自降身價,也不拉低了社會總體效用(何況還會與小商小販爭利)。
- 在大部分比較現實、在商言商的人心目中,近場電商太燒錢、商業模式太難跑通,就算跑通了也是一個低利潤的苦活兒,實在不適合給高估值?;ヂ摼W大廠為何要在下注于這種微利生意?
互聯網行業對近場電商的押注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2013-15年,O2O這個概念就非常熱門(雖然當時的大部分獨角獸皆不得善終);2016年,“新零售”這個概念就被提出了;2017年以后,生鮮電商亦成為了一個市場熱點;2020年一夜爆紅的社區團購,也是在2018年就早已有先行者嘗試過的。很多人都會感嘆:近場電商在概念上遠遠走在了實務的前面。
對于傳統電商,以及一切傳統互聯網業務而言,五年以及足夠造成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近場電商最近五年取得的成就實在太少,能夠穩定盈利的案例就更少了。最近在上海等城市發生的臨時性的物資短缺現象,有可能對近場電商的發展造成深遠的影響——對于這一點,我們將在下文探討。
歸根結底,近場電商不是純粹的互聯網業務,而是互聯網與線下零售的結合。因此:
- 它不具備典型互聯網業務的可復制性:在某個城市的某個街道取得成功的模式,可能復制到五公里外的另一街道就失效了。
- 它的資產非常重、對供應鏈要求極高:很多人至今還不知道,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的供應鏈是很難通用的。
- 它對運營的要求比傳統電商還要高:如果說傳統電商運營是噩夢級,近場電商運營就是地獄級。
- 它需要忍受傳統行業最落后的那一面:所有與線下商超合作過的互聯網公司員工,都會對各種各樣的潛規則和腐敗現象記憶猶新。
這么多的不利因素加起來,也沒有動搖互聯網大廠進軍近場電商的決心。阿里是在這方面投入最多、最全面的一個:天貓超市、淘鮮達、盒馬鮮生、餓了么、口碑、餓了么、蜂鳥即配、淘菜菜,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著“同城/本地電商體系”的愿景而建立或收購的,絕非出于權宜之計或單純的財務目的。美團的布局也比較完整,涵蓋了從即時餐飲到日用食雜的每個方面,還擁有出行、酒旅等方面的“近場服務”業務。拼多多的布局面要窄一些,主要在社區電商領域,但在這個領域,它的競爭力非常強。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阿里的近場電商業務,在一二線城市做的比較好;美團則在二線以下城市占據比較明顯的優勢。如果中國遍地都是一二線城市,那么盒馬鮮生、天貓超市、淘鮮達的規模或許會比現在大得多;如果中國只存在三線以下城市,那么美團大概早就徹底贏得了戰局,只有拼多多仍在個別領域給它制造麻煩。這一方面是因為阿里無法獲得在下沉市場至關重要的微信流量,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它的地面推廣能力已經無法與美團、拼多多相比,它只能選擇強化基礎設施和電商生態的整體協同性。
對于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這樣的綜合性平臺而言,就算大部分近場電商業務無利可圖,也仍然值得去做:它們的需求頻次極高,特別適合作為流量入口,為利潤較高的其他業務導流。但是,對于業務單一的創業公司而言,整個商業模式是否跑得通,在此投入巨資是否值得,就要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了。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互聯網大廠(而非垂直創業公司)將主導近場電商。
回到本文開始時的討論:直到2022年初,無論是資本市場還是媒體,都尚未理解近場電商的社會價值;如果這項業務不能創造社會價值,那么它怎么可能產生持續的經濟價值?換句話說,普羅大眾真的對近場電商有很強的“剛性需求”嗎?
最近在上海等地發生的物資短缺,是對近場電商必要性和社會意義的最佳說明。事實上,缺乏的不是物資本身(中國地大物博,本來就不缺乏食品),更不是錢;缺乏的是及時進行物資配送的能力。我們無須贅述美團買菜、盒馬鮮生、淘菜菜、每日優鮮、叮咚買菜、多多買菜……解決了多少家庭的物資供應;也無須贅述互聯網公司為了解決居民需求而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這樣的事情本來就不需要被人銘記。
無論是在突發情況下,還是在日常狀態下,運轉良好的市場機制都能大幅提高物資分配效率(以及一切資源的分配效率)。近場電商的意義也正在于此。本來,消費者可能還需要3-5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逐漸理解這一點;但最近一段時間的情況,讓這個理解的過程大幅加快了。
我們在此無意討論近場電商市場未來幾年還會出現什么新玩法,以及每一條主要賽道具體將由誰統治——這并非本文的主題。我們只是想指出,近場電商的復雜性極高,最終可能形成許多個破碎的、高度分化的市場。以社區團購為例,也許每個省份甚至每個城市的贏家都不一樣;生鮮電商的集中化程度可能高一些,但全國也不會只剩下兩三個主要玩家。目前已經基本分出勝負的近場電商賽道,例如餐飲外賣和出行服務,恰恰是最容易分出勝負的賽道。
至于其他賽道,既然在這么長時間的競爭之后尚未分出勝負,那么今后永遠分不出勝負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因此,我們沒有必要擔心,在近場電商領域會出現“自然壟斷”。既然在高度可復制、網絡效應明顯的傳統零售電商領域都未能出現全國性的自然壟斷,在近場電商領域就更不會出現了。
在長期,當互聯網公司積累了足夠巨大的近場電商客戶群之后,可以反過來改造整個供應鏈,甚至直接去改造農業生產模式。這是一個非常遙遠的愿景,也是阿里、美團、京東、拼多多都想做到的事情。其實,在美國,亞馬遜和沃爾瑪也早已在致力于這樣的事情了。
簡而言之:互聯網公司可以介入農產品的標準化和商品化過程。它可以在全國主要的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型的中央倉庫,進行工業化的篩選、存儲、運輸;它可以支持從原產地直接發貨,從而廢除批發商體制;它還可以直接介入育種和種植環節,從而徹底改變國內農業生產的狀況,建立某種集約化的“農業工業體系”。
這樣的事情聽起來好像天方夜譚,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是有可能做到的。畢竟我們知道,網易在養豬,農夫山泉在種橙子,拼多多在扶持農業科技,阿里巴巴在同時研究農業和制造業科技。如果近場電商能夠整合中國巨大而零碎的農產品終端需求,創造一個有序的、規?;霓r產品銷售體系,那么對上游的改造就能提上議事日程了。
這件事情非常、非常困難。我不認為它能在10-20年之內完成。但是,它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鮮的視角:互聯網可以改造供給側,可以改造農業這樣龐大而傳統的業態;從社區團購這樣看似“缺乏技術含量”的業務當中,有可能成長出令人驚嘆的巨大果實。
這個春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晚一些,但總歸會到來的。希望無論是在上海還是其他城市,勝利都能盡快到來,春天也盡快到來!
(本文沒有得到文中提及的任何互聯網公司的資助或背書。)
微信公眾號:互聯網怪盜團
本文由@互聯網怪盜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近場電商的復雜性極高,最終可能形成許多個破碎的、高度分化的市場。”這句話說得對
近場電商這個提法很不錯。利用互聯網把傳統廚房與餐飲相關的市場推到用戶面前。
做進場,時效性更高,用戶傾向成都比較大,選擇的余地比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