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 才是用戶,應聘者是產品

25 評論 5423 瀏覽 7 收藏 16 分鐘

編輯導讀:現在找工作的人會在多個招聘軟件上廣撒網,BOSS直聘就是其中之一?!罢夜ぷ?,跟老板談”曾經一度成為宣傳亮點,然而,很多人卻表示BOSS直聘上的老板根本不理人。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Boss 才不會跟你談,Boss 是用戶,求職者是商品。

我為什么要對一個商品談話?

一個更好的求職軟件不是為企業“篩選合適的人”,而是打破僵化的選人方式。

追求降低操作成本和提高用戶體驗,并不是直接提高求職體驗的工具,提高成本提高體驗才是。

—— Erlich Liu

一、工作不好找?

都說今年 (2022) 工作不好找,這一點我比較懷疑。或者說這類的描述永遠值得懷疑,這類指的是沒有具體的情境、沒有具體的條件、沒有具體的關系等等,這是一句相當空泛的話。

我經常很怕我會不經意間就信了這些觀點,然后倒過來解釋我還沒找到合適的工作的現狀。面對這些觀點的時候,我通??偸悄莻€唱反調的存在。這樣的態度對我找工作有相當大的幫助,我總想多找找多看看,最后找到個自己覺得還不錯的工作后來打破這個觀點,那時候感覺超爽。

開始找工作的三周后,我大概有點體會,今年的工作可能確實有點 “不好找”。往年我三周至少可以面試十幾家公司,然后狂妄地點評一番,最后還覺得有更好的選擇。今年在 Boss 直聘上得到的回復都很少,面試也只有七八家,大部分都不太靠譜。

本著盡快要找到份工作的想法,買了 “找工作” 這條路上的工具 —— Boss 直聘 VIP 會員。然后順手做了一個分析,什么簡歷匹配度、薪資要求、經驗要求等等都是意料之中,但到溝通進度這一項分析得到的結果,讓我大跌眼鏡。

二、是 Boss 直聘拉胯?

87% 的未回復率?怪不得找不到工作,100 個人里有 87 個人都不回復你的信息,意味著連你的簡歷都看不到,連拒絕都得不到。

排除掉那些非常厲害的人,我相信普通人的被回復數據就是這樣的水平,Boss 直聘的數據也顯示,87% 的人是沒有得到回復的。那 87% 的「Boss 未回復率」意味著什么呢?

如果你投遞簡歷時不怎么看 JD ,直接海量投遞,一天只需要 20 分鐘就可以投遞完當前 Boss 直聘限定的投遞數量 (大概是 100),那么你一天約能收到 13 次回復 (注意啊,只是回復);如果你是個認認真真看 JD 篩公司,做背景和行業調查后再投簡歷,我們假設你可以一天篩選出 50 家公司 (這基本不可能),那么你大約能收到 6.5 次回復;我們再假設回復的公司當中有 50%?拒絕你,剩下 50% 的公司會接受你的簡歷,大概會有 3 家公司真正看了你的簡歷;我們再假設有 50% 看了你簡歷后約你面試 (這個概率真的很高了),那么你認認真真看一整天的 Boss 直聘,大概可以獲得到 1 次面試機會。

這是個非常糟糕的結果,這對找工作的人的打擊是非常大的。人最重要的主觀能動性會直接受到影響,持續了一兩天后可能有 50% 的人會進一步降低期待甚至放棄尋找更好的公司了。

我不禁開始想,Boss 為什么會出現 87% 的所謂的 “Boss” 不理人呢?Boss 直聘作為一個人力資源的信息交易平臺,這在今天的互聯網產品里意味著很多事:信息流動快速,效率高,成本低… 怎么會出現商家不理用戶的情況呢?這是我最初的想法。

三、Boss 才是用戶,我是商品

但后來我意識到我可能想錯了,Boss 直聘里所謂的 Boss 不是商家,Boss 們才是 Boss 直聘這個產品的真正用戶,Boss 們為此支付了金錢來購買篩選求職者 (產品) 的權力,Boss 們存在用人需求,Boss 們是主要的挑選方,Boss 們才是用戶,而我是商品,自我定價后來投遞售賣個人技能。

這可能就是個人應聘市場上的 “特點”,87% 的未回復率一下子變得可以理解了。作為一個商品而言,我自然不喜歡被這樣對待,那些嘴邊掛著 “人才” 二字的文案,現在都顯得格外有諷刺意味。

但這不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為什么會形成這樣 87% 未回復率,工作不好找,匹配不高這樣的核心問題,我希望有下一代產品能換個視角來解決這些問題。

四、這個市場的 “特點”

第一:因為上述所說,Boss 直聘上的 Boss 才是真正的用戶。這就像在淘寶上做銷售的商家和身為購買者的用戶一樣好理解,作為用戶在沒有特定情境下,也不怎么會理會商家/客服們的推廣信息,但反過來則不同。這甚至不是一個關系的問題,而是一個理念的問題,這樣的定位仍然 Work,似乎在說明著 “重視人才” 要么只存在于少數,要么是 “人才” 太少。相反的觀念也存在,瞄準獵頭市場或者當時被獵頭主動聯系時,這種狀態就翻轉過來了。在大眾招聘市場上,這種觀念會先產生一層巨大的「招聘損耗」。

第二:Boss 上真正的用戶其實是企業,企業的代表人是老板,由于 Boss 直聘那句 “找工作,跟老板談”?早已失效,80% 以上的 Boss 直聘用戶都是 HR 們。這就出現了一層代理,因為老板沒有時間/意愿/能力等來處理招聘,需要將這件事委托給 HR 來完成。也就是說 Boss 直聘的招聘需求其實是「Boss」->「HR (代理)」->「求職者」這樣的模型。從真實的反饋路徑看,可能更多的是「求職者」->「HR (代理)」->「Boss」這樣的模型,需求和反饋這兩層模型經過 HR 的代理后,天然會出現一層很嚴重的「招聘損耗」。這也是當時 Boss 直聘主打那句口號的原因,并將產品的主要用戶定位在小型公司上,因為小型公司的 Boss 們更可能自己來做招聘,這層損耗會降低很多。

第三:Boss 直聘的在 HR 端的運行是雙向的,HR 們不但可以接收求職者投遞的簡歷,還可以去市場上撈簡歷。這也自然會產生一個期待匹配問題,求職者因為利益最大化的驅動,會更傾向于去投遞 “更好的企業”,而 HR 處于企業的需求和個人發展的需求,會更傾向于去撈 “更好的員工”。求職者和 HR 的期待匹配度天然就會很低,這也會產生很大一層的「招聘損耗」。

第四:才是到個人的 HR 和企業行為上,基本就是 HR 夠不夠專業,能不能理解業務并識別能力匹配的人;企業自身業務發展和對業務認知情況是否匹配,企業基本資源是否健全等問題。這是作為求職者最能直觀體會到的一層,但是在整個鏈條的影響力里,其實是最小的一部分。因為這些都是 “內容”,Boss 直聘和招聘市場是媒介,媒介的影響會大于內容,這是麥克盧漢曾經告訴過我們的道理,你稍有帶入就會理解。

五、這到底是不是問題?

由 87% 的 Boss 未回復率得出的這些思考,當然在說明 Boss 直聘本身在平臺運營和產品設計上是存在巨大問題的。

首先是 Boss 直聘的真正用戶是 Boss 們,但 Boss 直聘之所以今天能賺錢的原因其實是一家獨大,作為商品的求職者和作為用戶的 Boss 本身都沒有更好的選擇,這就是互聯網企業追求的市場占有率后的那層網絡效應。87% 的 Boss 未回復率意味著 Boss 們不買賬,Boss 們認為至少超過 87% 的求職者其實都不必要關注/沒有競爭力/我們不需要,我們連回復的時間都不值得浪費在這樣的人群身上,這就是背后的那層意思。

這個問題只是在今天 Boss 直聘給出的數據下展示了出來,顯得相當無情刺耳。這是事實,但產品的目標一定是出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我不知道對比當年線下招聘市場來說,Boss 到底提供了多少真正的價值,降低的成本到底是哪些成本?提高的效率是哪些效率?

如果有什么可以歸結到產品頭上的話,那么至少有產品設計者們在設計產品時對求職者 “價值” 的理解,我相信他們不會說我們判斷求職者價值,他們會說我們在乎的是企業和用戶之間的匹配度。那我們可以繼續來追問,匹配度到底是如何得到的?企業們如果根據匹配度這個數據來進行判斷,那么至少有 87% 的人連簡歷都沒有被看到的情況下就知道不匹配了嗎?

這聽上去像是兩種論調,一種論調是:我們幫助企業篩選了與他們高度匹配的人才;另一種論調是,互聯網產品在加速企業的僵化,用人需求和標準的僵化。我分不清哪個是更合適的。

我去年嘗試給 Boss 提過一點小的功能層面上的建議,我當時的主要想法還是如何獲得到一些 HR 們為什么拒絕我的反饋,這樣我可以來對簡歷進行改善。但當我知道我的改善甚至不能產生超過 13% 的影響時,我感到十分失望。

六、Boss 直聘上的那層奶油

我前段時間曾對 Boss 直聘做過一個評價,我說 Boss 直聘已經快成為一個壟斷者了,他的競爭對手不在其他的人才招聘市場里。今天的數據更能證明,至少 87% 的求職者,HR 們連理會都懶得理會,HR 們至少會再拒絕掉 50% 以上的面試者,最后只有最多不超過 7% 的人會得到青睞,我相信這 7% 的人也是獵聘和 Moka 這兩類產品希望重點拉攏的人,他們是真的用戶。獵聘和 Moka 在做的事情就是撇去 Boss 直聘上的那層奶油,他們才是 Boss 直聘的真正競爭對手。

我今天才意識到,這樣的評論也有很大的問題?;氐浆F實,事實上只有 6% 左右的人是沒工作的,而不是 87% 的人沒有工作。這足以證明,大部分的企業的大部分業務部門是不需要一定要找那 7% 的人。

我們當然可以說,人是有特質的,不是所有人都一樣,所以大部分企業在面試后看出來了他們要的特質,這些人最后就工作了??蛇€是那個問題,87% 的人甚至都沒被看到,我們就此可以直接都否定他們的特質嗎?

七、會有更好的產品嗎?

通常一個市場上存在一些大的玩家后,人們會優先認為這個市場是被占據了,大玩家本身就是有一種威懾力。經過一些年后,人們會發現市場上的大玩家可能產生了變化,于是才意識到,原來有大玩家并不代表機會的消失。

有更好的方法解決問題,永遠是確定的機會。

Boss 直聘或許可以做的是花更多的力氣嘗試去治理這個社區的病變,挽回他用戶們 87% 的不信任。更深一層的,是如何能更好的改善求職過程。我相信,這 87% 的未回復率更底層的原因是求職者付出的成本過于低導致的,求職者只需要一鍵投遞,剩下的工作全部留給了 HR,HR 憑什么相信求職者在 Boss 上的那兩句簡介?因為求職者的成本低,就顯得非常不值錢和不認真,HR 也可以本能地不相信這樣低成本的投遞。

降低操作成本、提高用戶體驗被看做是互聯網產品的法寶級理念,可我們必須得看在什么環境下去做的這些事。

我們希望用戶在購物軟件里多花錢時,我們要讓流程簡單;我們要讓用戶在視頻軟件里停留時間更長時,我們要用戶體驗好… 這些改善的點其實本身都是針對的用戶消費行為,我們希望的是用戶多消費一些他有的東西在產品上。

但招聘軟件可能不一樣,這樣的降低成本最后獲得到的是低質量的信息和高篩選成本,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降低成本,就只能去提高僵化的標準,最后使得產品社區很難治理好,用戶的體驗也不會變好。

希望 Boss 直聘能做的更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好產品做出來。

 

本文由 @ErlichLiu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哈哈我就不一樣了,我要招個能做數據中臺的人,在boss上直接搜人大概看了半年了也沒找到合適的。
    別人給我投?總共就收到過5份,聊了才知道還都是包裝過的

    來自北京 回復
  2. “Boss 直聘上的 Boss 才是真正的用戶”這句話說得有道理

    來自江蘇 回復
    1. 哈哈,前幾年有句話很火,說如果你不是用戶,你就是產品。其實還是有道理的,只是 Boss 直聘的收入來源直接來自 Boss 們,Boss 們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掌握著絕對話語權的人;另一些產品用戶的產品屬性不太明顯,比如盈利模型主要是通過廣告營收的這一類。

      來自四川 回復
  3. 回復率低不只是求職者的問題,過于多的求職信息要求HR有效率的回復也不太現實

    來自河北 回復
    1. 是的是的,因為求職者投遞信息太過簡單,那么壓力全部都積攢到 HR 這一端,HR 最后也只能通過更刻板嚴苛的標準來初步粗篩。產品在這一層其實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首先要鼓勵 HR 和用人企業好好寫 JD,JD 除了體現任職者要求外,還可以留一些小 Case 給任職者做,甚至可以不是必須的,但可以做了 Case 的求職者可以獲得到一些優先權(很多正規企業和外企都有這個流程,其實是可以前置的,求職者看到問題后就大概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符合了);Boss 直聘還可以做很多招聘效率提高的流程,定義出來更多的招聘方法,比如還是可以參考大公司招聘,在 Boss 上也可以分成小組的方式來招聘,這些都可以提高招聘效率,增加求職者和企業之間的信息透明度,都遠好于「不回復」這個狀態。

      來自四川 回復
  4. 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自己的簡歷不夠出眾,Boss都不愿意去搭理

    來自江蘇 回復
    1. 我當前其實討論的這個環節里,HR 是還看不到簡歷的,單純的不回復。這時候 HR 們判斷的基礎基本就是你是什么學校畢業的,文憑,證書,以及有幾段就職經歷,大概屬于那個行業做了可能那些事這個層面。其實信息量是非常少的,因為絕大部分人在這些介紹里寫的都是什么都看不出來的套話。比如簡介里寫負責產品的需求調研、產品設計等,其實什么都看不出來,這只是一個小流程而已。Boss 直聘現在的問題是求職者的投遞成本太低,信息量太少,HR 們也愿意處理這些信息了,最后就導致了標簽化篩選和非常僵硬的要求。

      來自四川 回復
  5. 可能Boss不缺人了,只是將招聘當個宣傳渠道分發了

    來自江蘇 回復
    1. 這種確實也有,Boss 直聘的社區治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在做這些,不過可能他們的社區治理更主要的還是去做哪些跟「欺詐」相關的事情,因為這類影響太大了,跟當年滴滴乘車安全問題是一樣的性質,先把最危險的部分解決了。

      來自四川 回復
  6. 切,直聘上面有些BOSS,居然能當上BOSS,咱們也是搞不懂了

    來自云南 回復
    1. 哈哈,我面試完后經常的感嘆是:啊,這竟然還能賺錢…

      咱改天也得去做點生意,創個業。

      來自四川 回復
  7. 不僅僅是Boss,還有很多招聘,都是已讀不回,可能發招聘信息的還是那批人

    來自江蘇 回復
    1. 是的,會有這樣的情況的。

      來自四川 回復
  8. Boss是用戶 求職者是商品 這句開篇的話我真的思考了好久 作者在評論給別人的回復我也都看了 特別是書籍推薦 受益了

    來自廣東 回復
    1. 哈哈,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來自四川 回復
  9. 像大廠一下子能收上來一萬份簡歷一樣,你不要強調絕對的平等,要求HR看到一萬個人的特質。招聘市場的供需本來就沒辦法平衡

    回復
    1. 我想你的觀點可以單獨寫一篇文章來討論,我們到底想改變什么來著?

      來自四川 回復
  10. 確實,回復率低下,主要也是發信息的人太多,一百個人可能還回復得上,幾百個或更多,怎么回的過來

    回復
    1. 是的是的,求職者的發信息成本太低了,就像刷 Bot 一樣發,HR 們就變得非常辛苦,但是也篩不過來。再就是 Boss 直聘定義的那些找工作的關鍵信息,其實 HR 們很難能判斷出來,最后只能看那些硬性的指標,比如畢業學校、文憑、就職時間、可能存在的行業經驗,完全看不到最重點的部分,HR 們就會匆匆篩出來一批次來完成任務。這個就是惡性部分的開始。

      來自四川 回復
  11. 我還有個公眾號,歡迎你來關注,近期正在改名,改名前叫:ErlichLiu,如果你搜不到這個名字,那么可以嘗試改名后的名字叫:Erlich產品觀,期待在這里見到你~

    來自四川 回復
  12. 對于BOSS直聘的回復率真的有感受到。而且有些消息到現在都是未讀,難搞。

    來自廣西 回復
    1. 別灰心,實際上今天專業的 HR 其實非常少,很難真正有人能衡量出來一個員工的價值,主要你堅信并且不斷嘗試補齊一些企業需要,你總是能找到你想要的工作和希望獲得到的薪水。Just Keep Going,這篇文章想說的其實是產品問題,找工作嘛,不要擔心的~

      來自四川 回復
  13. 所以boss回復率如此的低,我們該去哪個上面投簡歷能有回復?

    來自湖北 回復
    1. 目前沒有更好的可以像 Boss 一樣的解決方案了。但你可以做幾件事:如果你是那種認認真真看 JD 的人,那么你應該可以找到這個公司更多的聯系方式,嘗試通過郵件或者內部投遞的方式,一次附上更多的信息,表達更多的能力和誠意;如果你所在的行業和職位非常的細分,那么通常有非常細分的招聘渠道,比如 V2EX,效果應該遠好于 Boss,有些企業還留著他們的 Blog,那里也是個相當不錯的方式;這些都傾向于你喜歡某幾家公司的情況,如果沒有這些的話,那么你可以買 Boss 的 VIP 服務,被動提高曝光量…;最后,也是我最推崇的一個方法,簡單去讀一本叫做《Show your work》的書,從現在開始做點什么,工作可能會自然來。

      來自四川 回復
    2. 好滴,感謝。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