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真的還有未來嗎

2 評論 3281 瀏覽 3 收藏 17 分鐘

編輯導讀:最近的投融資中 Web 3.0 的趨勢直線上升,當前流行的Web 3.0,泛指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絡。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萬維網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1998年就提出了Web 3.0的概念。

不過,那時候的Web 3.0是說語義網,語義網和如今風靡的Web 3.0含義完全不同,關于語義網是什么,有興趣者不妨百度。

當前流行的Web 3.0,泛指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絡。

年初寫過兩篇元宇宙,元宇宙說白了是基于視覺的互聯網,去亦或不去中心化都不會影響發展,從商業邏輯來看,元宇宙未來很合理,當然最終勝出的到底是AR還是VR,這點咱擇機再續。

Web 3.0和元宇宙不一樣,純粹的去中心化生態在人類歷史從來沒實現過,況且從已知能力來看,區塊鏈也大概率改變不了歷史。

越荒謬的言論,越容易蠱惑人心,有粉絲共識就有經濟,就是這片肥沃科技領域的生財特色。

一、網絡效應悖論

眾所周知,Web 2.0的成功來自一個神奇的網絡效應。

網絡上一兩個人的信息不過癮,一群人的信息才能發現更多樂趣。反過來,對于互聯網產品,只要用戶量達到某個臨界值,所有人會自動靠攏,而且從此虐你千百遍你也離不開,所謂拿到了定價權,因此大多互聯網產品基本都是一家通吃整個市場。

微信、抖音、百度、淘寶……凡是叫得上名號的,都利用了這個神奇的規則。而且懂規則的產品大咖和資本一旦綁定,隨便進入哪個市場,便會殺紅眼,只爭第一,美其名曰:顛覆式改造。從此,無數的打車紅包、極速版金幣、單車墳場……

元宇宙走得是Web 2.0一樣的路線。

去中心化的Web 3.0則不同,區塊鏈除了締造出比特幣這種號稱“數字黃金”的金融神奇外,其他方面挖地三尺的乏善可陳,更重要的是,區塊鏈除了那點金融“共識”,還很難發揮神奇的網絡效應價值。

這個結論許是要得罪不少Web 3.0的布道者大咖們。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結構是著名的工作量證明,也就是俗稱的礦工,簡單說就是很多人記同一個賬本,每個人也有自己賬本獨立的密碼,誰的賬本和別人記的不一樣,那么一定便是誰記錯了。

這種加了密的記賬方式最大化保障了安全性,多人記同一個賬本其實也是最笨拙的記賬方式,其結果很容易得出,記賬節點越多所需的冗余算力越大。

而且最大的災難是,如果賬本到了某個臨界值,記賬節點再增加就會壓倒整個網絡協議的容量峰值,此后每增加多一個記賬活動,所有人的記賬網絡都會影響。這點已經得到證明,比特幣、以太坊這些主流加密代幣,經常會購買很久以后才能到賬或者購買失敗。

工作量證明帶入在Web 2.0產品,這個特性可以叫作負面網絡效應,意味著用戶越多,產品體驗越差。像微信、抖音這種每日DAU好幾億的產品,平移在Web 3.0的話對所有人都是災難,網速會瞬回解放前,而且你還不能說他是宕機。

二、技術主張悖論

區塊鏈說到底是個加密網絡,每個人只是個Token,沒有任何身份信息,即便是在近期熱炒的號稱分布式自治組織的Dao里,也只是冷冰冰的投票權益,沒有任何有人情味的社交活動。

這便發生了最諷刺的事情,所有Web 3.0去中心化的宣傳,無論未來還是現在都將還是在Web 2.0網絡中,如果那樣,Web 3.0何以稱作Web 3.0?現在本來也是這樣,最大的加密交易所幣安、NFT交易所OpenSea等都還是Web 2.0的中心化網絡。

又一次感到元宇宙靠譜多了。

沒有身份信息,Web 3.0基本不會產生類似微信、B站這種以身份為中心的社交產品,頂多類似各種“頭條”似的既視感,而且還得付費。沒有身份與身份之間的社交粘性,不知道對方是男是女亦或一條狗,即便增加了用戶量,又能有多少網絡價值增幅。

純粹的利益驅動不會讓人久留,比如趣頭條。

Web 2.0我們談論的大多是應用,雖然各自有不同安卓、蘋果機型的喜愛,但卻很少關心應用市場的不同,而且應用市場本身也是為了應用而服務,假設AppStore下架了微信或B站,我想不少果粉應該會毫不猶豫扔掉蘋果換安卓。

區塊鏈從比特幣09年問世至今,主要焦點依然還停留在協議層,應用層多數在噱頭階段,表現最直接的就是幣值,以太幣市值勝過以太鏈上所有Dapp總和很多。

再有,Web 2.0開發者在不同市場開發應用,是因為有Windows、安卓、蘋果系統等不同硬件,Web 3.0目前除了礦工沒有啥專屬硬件,而且也看不出未來可以有什么。

這樣的話,開發者在以太鏈生態創建Dapp,用戶很容易可以跳到Solana鏈或者其他鏈,而且無論哪種區塊鏈對自身生態內的應用都沒有保障措施,因此也就限制了應用發展。不像Web 2.0開發者,在蘋果、安卓、Windows背后,硬件為開發者提供了基礎的生態保障。

第三次感到元宇宙靠譜,AR/VR起碼都有眼鏡硬件。

三、應用主張悖論

NFT為代表的是區塊鏈應用層,里面其實有好多好玩的事,還總給人一種可以一夜暴富的錯覺。深入進去可以欣賞到一臺臺權謀“大戲”,莊家和散戶之間各種亂象叢生的心理戰。當然,無論莊家還是散戶,現在都是投機者。

國外幣圈有個著名的高大上的常見好玩模式,叫做“吸血鬼攻擊”。

吸血鬼攻擊雖然是區塊鏈應用層的故事,但故事不止會發生在區塊鏈,背后原因其實是那些Web 3.0擁躉者,想顛覆那些圍繞Web 3.0的Web 2.0模式,比如中心化交易所。

地球人都知道趙長鵬是華裔首富,因為他只是為了賺交易費,創建了Web 2.0模式的中心化交易應用“幣安”,既然有中心化交易應用,那么神奇如Web 3.0的擁躉者就一定可以去中心化,所以誕生了DeFi,去中心化DeFi協議中最大的一家應用是基于以太鏈的Uniswap,誕生于2018年,最著名的一次吸血鬼攻擊便和他有關。

DeFi簡單說就是發新幣交換其他幣,以此降低給趙長鵬為首的“幣安”繳納交易費用。由于區塊鏈的賬本框架是開放性的,也就是說,雖然不知道Token是誰,但其實都知道Token做了什么,“吸血鬼攻擊”也因這個特性誕生。

這個特性的原因,Uniswap應用中的用戶行為是公開的,這時出來一個競品叫做SushiSwap,利用這個賬本開放機制,直接生拉硬拽Uniswap的用戶,通過空投(相當于發紅包)方式把自己的幣發給那些Uniswap的用戶,而且費率更低,成功搶走Uniswap很多份額。

另一次著名的吸血鬼攻擊更直接,是最近NFT領域Web 3.0與Web 2.0的應用之爭。

NFT最大的中心化交易應用叫做OpenSea,競品LookRare希望通過去中心化應用模式來打敗OpenSea,因此LookRare團隊也利用區塊鏈這個開放框架,識別出半年內在OpenSea交易超過3以太幣以上的用戶,然后直接給這些用戶空投自己的LOOKS代幣。

用戶想獲得白送的LOOKS代幣必須在LookRare交易所上架NFT,LOOKS代幣就靠這種方式,10天內獲得了10億美元市值。

當然,無論SushiSwap還是LookRare,吸血鬼畢竟還是吸血鬼,總是不走常人路線,相比其他保守投機者來說更加投機,他們通過大量洗盤交易割散戶韭菜,最終也并沒能長久發展,基本打回了原型。

無論Defi還是吸血鬼攻擊,其實都是Web 3.0應用挑戰Web 2.0模式的典范,這個套路未來一定還會應用在方方面面,不過直到目前,即便在區塊鏈的大本營附近,依然還是Web 2.0的中心化應用更加成功。

四、NFT價值悖論

NFT好像很成功,天價表情包、即玩即賺游戲、天價虛擬地產……熱鬧又鬧騰。

只是從來沒人說明白NFT為什么值得天價。

NFT天價頭像真的比傳統定制頭像更不可替代?NFT游戲房產真的比現實房產效用高?NFT游戲道具真的比傳統網絡游戲道具更牛掰?NFT藝術收藏真的比線下藝術收藏更安全?

起碼在筆者看來,以上答案全是No。

1、遠的不說,老襯的頭像,一個設計師朋友參考某張照片畫出來的,對個人來說這是不可替代,因為一看就是本人。

目前交易過最貴的NFT價值9180萬美元,叫作“Merge”,28983個用戶買了312686個NFT副本。其他諸如無聊猿、加密朋克等知名NFT頭像,單個就能拍賣幾十萬到上千萬美元的也不再少數。

但在現實中這些頭像,人們可以隨便弄成JPG或PNG等圖片格式使用T,因為除了Token以外,這些頭像本身不受任何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如果給大多數人出道選擇題,幾百萬美元選擇買NFT頭像還是現實藝術畫,我想答案毋庸置疑。

不是駁斥少數有錢人的消費意愿,只是既然稱作Web 3.0,就應該是針對大多數人的生態,否則也不應該叫作Web 3.0。

2、再說游戲,如果NFT游戲的玩家數量多了,第一節提到過的原因,馬上會網絡擁堵,最直接的后果,投機者創建同類游戲挖走一部分用戶反而會緩解這種尷尬,但是Web 2.0網絡游戲丟了道具能讓客服找回,Web 3.0游戲丟了NFT,那可真就是丟了。

NFT游戲目前都是通過代幣激勵吸引用戶,其實這些用戶大多不是真正的游戲玩家,而是被利益吸引的投機者,投機者嘛,投機賺錢天經地義,不賺錢了馬上離開也是毫不猶豫,因此NFT游戲其實沒幾個忠誠玩家,里面的NFT道具和房產價值更是龐氏騙局。

區塊鏈開放數據便可看到,大部分代幣基本就是聚集在前10%的莊家手里。比特幣更甚,2%賬戶擁有95%的幣,所謂價值共識根本上只是少數人的共識。

3、說到收藏,不可替代的安全,是NFT最大的口號,但眾所周知51%攻擊是區塊鏈的安全命穴,就是說控制記賬者的數量達到51%就可以篡改賬本,當然體量大如比特幣、以太坊很難51%攻擊,但那些剛誕生的小應用,極容易也極經常受到此類攻擊。

周杰倫前陣子剛剛被盜,類似的新聞近年來層出不窮,傳統收藏有產權證明,被盜也有機會找回,NFT收藏被盜了就是永久,哪里比傳統收藏更安全呢?

五、去中心化價值觀悖論

一直以來,各路大咖給Web 3.0站臺,標榜最多就是去中心化的民主價值觀,事實上,起碼區塊鏈這個技術還做不到去中心化。

工作量證明共識的礦工是民主嗎?只是讓擁有大量算力硬件的組織擁有更高權重罷了;權益證明共識的代幣買賣者是民主嗎?更是允許有錢人比窮人有更多特權,擁有權益更多就能控制Dao組織的話語權。

這比中心化組織好在哪里了?冗余工作量更多能給更多人提供職業機會?

區塊鏈保障安全的唯一機制就是大量冗余工作量,巨耗電力能源不說,51%攻擊還不時發生。2%賬戶擁有95%的比特幣供應量,0.1%礦工挖出一半比特幣,9%賬戶擁有以太鏈上80%NFT,散戶充當的角色從來就是韭菜。

早期以太坊推出時,項目方還只控制15%持股比例,發展走到現在的Web 3.0項目,項目方至少都會控制40%左右持股比例,80/20比例的項目方/用戶更是比比皆是,去中心化體現在哪里呢?

根本上來說,人類歷史其實從未在任何領域出現過一次完全去中心化的生態。

這是進化論的基本常識,復雜的高級的系統生態,沒有一蹴而就成功的,是從無數錯誤中演化而來。去中心化記賬(發展)并沒有容錯能力,不允許其他形式的記賬(發展)模式,一開始便需要盡善盡美,沒有生態化系統能通過容錯性極差的環境演化而來,區塊鏈也不行。

所以去中心化的Web 3.0本身就是偽命題。

#專欄作家#

老襯,微信公眾號:fengqitalk。多款百萬級用戶產品締造人,擅長互聯網產品運營,關注新興科技產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根本上來說,人類歷史其實從未在任何領域出現過一次完全去中心化的生態。

    來自中國 回復
  2. 我的乖乖,Web3.0時代是已經來臨了嗎?但是去中心化的Web3.0是不存在的。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