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元宇宙,虛擬人不過是“數字打工人”

13 評論 2771 瀏覽 22 收藏 17 分鐘

編輯導語:漸漸的,虛擬人的身影開始出現在不同行業的各個角落,直播間里、電視屏幕上……只是,虛擬人的未來究竟會走向什么樣的發展之路?虛擬人的大火,會不會只是一場泡沫呢?本篇文章里,作者就虛擬人的發展做了解讀,一起來看。

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提到,本世紀末,全世界人口將突破110億大關。

110億,在學界預測里這是地球人口的巔峰狀態,隨后人口數量會逐漸減少。

此消彼長。

“虛擬人數量未來將是人類的10倍”,在人工智能“小冰”的暢想中,虛擬人似乎才是未來世界的主人翁。

我們不能全然相信小冰的話,因為TA就是虛擬人的一員。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否認,這個“族群”正在逐漸滲透人類生活。

衣,直播間里虛擬主播接待你;食,虛擬代言人給你推薦漢堡套餐;住,某房企的虛擬員工拿下了最佳新人獎;行,虛擬人成了炙手可熱的車模。

總之,近兩年元宇宙的東風漸盛,把越來越多的虛擬人吹進了大眾視野。

可人人皆識虛擬人,卻不知虛擬人的真面目。客觀而言,絕大多數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對虛擬人的認知,只是停留在字面之上。

是時候對虛擬人發出靈魂三問了:你是誰?從哪來?要到哪里去?

一、他們是人嗎?

什么是虛擬人?這是需要搞清楚的第一個問題。

然而,時至今日,行業仍很難找到一個統一且清晰的定義。

從應用角度出發,中信證券在產業研報中把虛擬人分為人格型和實用型兩大類,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則將之分為身份型、服務型、表演型三大類,而天風證券重點強調了虛擬人、數字人、虛擬數字人三個不同的概念……

各有各的道理,共識未能達成。那我們就從實際出發,來看看當下正活躍的虛擬人都“長”什么樣子:

脫離元宇宙 虛擬人不過是“數字打工人”

?首先是電商直播間里的虛擬人,一個人物形象站在臺前,背后實際是一套智能客服系統。

原本與客戶之間的文字交流,現在變成了從虛擬主播的口中說出。但凡多問幾個問題就會發現,這類虛擬人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機械式地交互。

脫離元宇宙 虛擬人不過是“數字打工人”

?其次是短視頻、廣告片中的虛擬人,比如虛擬人圈內的頂流柳夜熙,前段時間為麥當勞拍攝廣告片的希加加,他們往往現身于一段制作完成的視頻作品中,與劇情之外的互動性基本為0。

脫離元宇宙 虛擬人不過是“數字打工人”

?最后是真人的孿生虛擬人,即把現實世界中的人類實時映射在虛擬世界,如《頭號玩家》電影里一樣,無論從虛擬還是人的角度看過去,都最接近虛擬人的真正形態。

市面上的虛擬人大多跳不出三大范疇,基于此,我們對虛擬人也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他們擁有兩大基礎特性,擬人化、虛擬化

與之對應,在國內動作捕捉領域處于領先位置的諾亦騰,其聯合創始人、CTO戴若犂向熊出墨表示,行業談及虛擬人時,一般會從兩個維度切入,“第一是有沒有中之人,第二最終成品是實時還是經后期制作的。

這就延伸到了技術層面。

中之人,概念源自日本,意指虛擬人的背后操控者。通過中之人動作捕捉、表情捕捉、語音驅動等不同的實現方式,虛擬人的群像又可以進一步細分。

戴若犂表示:“有中之人的虛擬人可以進行相對復雜和及時的互動行為,而依賴狀態機合成動作、合成表情或者人工智能合成動作的虛擬人,更多用于低頻交互客戶服務的場景,比如虛擬新聞主播念稿、播報?!?/p>

第二個維度,虛擬人的實時渲染和后期制作亦是技術路線之差。前者強調及時的虛擬化映射,后者則是影視制作流程。

落地應用時,不同的技術手段被按需使用。比如柳夜熙平時主陣地在短視頻,通過劇情內容來強化虛擬人的身份標簽。而當某些活動需要現身互動時,她也會親臨現場,前段時間她就與莫言同了臺。

所以,就像現實世界中人類被分為不同人種,虛擬人之間也存在明顯的界限。最典型的區別就是,有些虛擬人真的是人,有些則不是人。

二、這把火虛不虛?

面對虛擬人這一新興“族群”,不知大家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前文有所提及,以電商直播間虛擬主播為代表的虛擬人,他們只是在熟悉的事物之上披了一副全新的皮囊,因而讓人產生一種陌生又熟悉的矛盾感。

實際上,其他類型的虛擬人也是如此。比如柳夜熙、希加加,她們與特效電影里的阿凡達、阿麗塔之類的角色類似;通過動作捕捉等技術驅動的孿生虛擬人,也難免讓人聯想起iPhone 的Memoji功能。

號稱來自未來數字世界的虛擬人,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神秘。

而這,也正是虛擬人虛火過旺的一個表現。

脫離元宇宙 虛擬人不過是“數字打工人”

艾媒咨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虛擬人核心市場規模為62.2億元,其帶動的產業試產規模為1074.9億元。預計到20215年,兩組數字將分別膨脹至480.6億元和6402.7億元。

規模大至千億,不乏有人渾水摸魚。

例如,戴若犂認為,“后期制作類的,產出完全沒有交互的,目前嚴格來說都不能算是虛擬人。他們的產出方式實際上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只不過現在各種技術更加完備,制作更加迅速?!?/p>

一位影視從業者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在劇本里你可以刻畫任意角色,虛擬人也好、外星人也好,但也不是誰都能火起來的?!?/p>

柳夜熙所屬公司創壹科技透露,團隊為柳夜熙投入的成本在百萬元以上,共160多人在為她服務。柳夜熙這個IP背后,是一個成熟的電影制作團隊在支撐。

而之所以要費心費力包裝虛擬人,目的只有一個——商業價值。

舉個例子,某些娛樂公司近兩年在花重金打造虛擬偶像,因為與真人偶像相比,虛擬人不會變老,可以無限分身同時進行多項工作,而且不用擔心他會人設崩塌,更不會跟公司產生合約糾紛。

B站對虛擬偶像就頗為重視,自2018年開設虛擬主播版塊之后,在該領域頻頻出手。2019年通過收購上海禾念拿下虛擬偶像頂流洛天依,2022年初又并購了一家專門研運虛擬偶像的公司。

虛擬主播、虛擬員工也是同理,國內一家提供虛擬人定制服務的企業的高管表示,他們公司的虛擬人已經在直播電商、秀場直播、在線教育、影視內容制作等場景應用,“虛擬人可以說是完全歸公司所有?!?/p>

“柳夜熙的公司雖然說不走虛擬偶像這條路,但實際上在做的還是IP經濟。而且,真人要和MCN分成,虛擬人的收入則全歸公司”,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虛擬人現階段的服務群體以B端客戶為主。

事實也是如此,無論是品牌聘請代言人,公司培育虛擬偶像、IP,還是活躍在屏幕里的新聞主播、帶貨主播,虛擬人的受眾雖然集中在C端,但是幕后為虛擬人買單的無一例外都是B端企業主。

為B端創造價值,而C端受眾的體驗卻沒有實質性的提升,甚至某些場景下還不及真人。

比如某些淘寶店鋪直播間里的虛擬主播,商家借此做到了24小時不停播,可對于用戶而言虛擬主播就像是無情的讀稿機器,把事先準備好的文案輪播,無法個性化地解答消費者的提問。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無法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當新鮮感一過,虛擬人這把火還能燒多久?

三、與元宇宙何干?

“如果說元宇宙是數字化的終極形態,虛擬人就是人這個主體的數字化?!?/p>

虛擬人產業從業者普遍認為,虛擬人相當于元宇宙的基礎設施,在人類向元宇宙移民時,虛擬人就是大家的數字分身。

按照這一邏輯,虛擬人應立足元宇宙之上,可現在顯然是元宇宙未至、虛擬人先行。在元宇宙連雛形都遠未建成的情況下,架空的虛擬人已經開始“在線接單”,甚至造出了千億的市場規模。

先后順序倒置,依然要歸結到虛擬人在C端用戶的價值難以落地。

柳夜熙一夜漲粉百萬,兩個月粉絲規模破千萬,毫無疑問是在元宇宙的風口之下,充分享受了流量紅利。百度旗下虛擬人希加加成為麥當勞新品代言人,則是品牌看中了元宇宙的熱度,進而把營銷活動向虛擬人傾斜。

而正如前文所講,目前的活動仍停留于B端客戶。虛擬人,不過是企業花錢買來的“數字打工人”。

艾媒在報告中提到的虛擬人帶動的6402.7億元市場規模,正是虛擬人在B端的變現。

脫離元宇宙 虛擬人不過是“數字打工人”

虛擬人參與商業活動

一方面是傳統的IP變現模式,借虛擬人、元宇宙的熱度把粉絲規模做大,后通過品牌推廣變現。去年5月份走紅的AYAYI,在第二個月便接到了一線品牌的邀約,并且成功入職阿里,商業活動不斷。另據業內人士透露,虛擬人界的前輩洛天依與品牌聯動報價在150萬元左右,代言價格達千萬一年,出場費不輸真人明星。

另一方面,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虛擬人形象結合人工智能等技術,能讓虛擬主播、數字員工、虛擬偶像等新業態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進而產生市場機會。

而從B端跨向C端,元宇宙的建成是一道硬性門檻。

元宇宙風口之下,虛擬現實產業向C端消費市場進軍的腳步正在加速。

比如諾亦騰的入門級動作捕捉產品,每一次迭代都變得更加小巧輕便,部分業內人士已經將之視作消費級產品。

再如國內在虛擬現實領域已經堅持多年的企業STEPVR,逐步擁有了動捕、力反饋、萬向跑步機等技術儲備,元宇宙概念興起后,近期其推出一款連接元宇宙的入口級新品,直接面向家庭用戶。

IDC產業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全球AR/VR頭顯出貨量達到 1123 萬臺,同比增長 92.1%。其中VR頭顯出貨量達1095萬臺,突破年出貨量一千萬臺的行業重要拐點。IDC強調稱,2021年是AR/VR頭顯市場繼2016年后再度爆發的一年。

一派欣欣向榮,但是,跨過門檻絕非易事。

脫離元宇宙 虛擬人不過是“數字打工人”

《頭號玩家》中的“綠洲”游戲

以《頭號玩家》展現的場景為例,硬件層面需要從現實世界進入虛擬世界的設備,軟件層面需要建成“綠洲”所代表的全民及應用,以及對應的元宇宙生態。

與元宇宙的概念提出者尼爾·史蒂芬森的描繪一致,那是一個真正可以讓人在里面生活的數字空間。

客觀而言,現階段的硬件、軟件發展水平依然難以與《頭號玩家》、《雪崩》的設定相提并論。由此,大眾向數字世界移民的共識無法形成,虛擬人普及的土壤無從談起。

虛擬人雖然頻繁現身,但是距離真正融進大眾生活仍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最起碼,在元宇宙成型之前,那一天不會到來。

因此,一位業內人士直言,“接下來很長時間里,虛擬人都很難供C端直接使用,產業鏈上游的工具提供商、服務提供商,(他們的)服務主體仍然是以B端為主。”

四、寫在最后

你是誰?從哪來?要到哪里去?

回到開篇的靈魂三問,此時答案已然清晰。

虛擬人是誰?之于普羅大眾,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數字分身。

現階段活躍的虛擬人從哪里來?他們更多是風口之下商業化活動的產物,就像是一位虛擬的打工人。

而虛擬人最終要去的地方,則是那個尚不知在何處的元宇宙。

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的。

誰也無法否定虛擬人和元宇宙所代表的數字化趨勢,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眼下虛擬人和元宇宙的發展路徑,是否與設想的數字化未來有所偏差?

如果路走偏了,何時回到正軌?

讓子彈再飛一會。

#專欄作家#

熊出墨請注意,公眾號:熊出墨請注意,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媒體人,TMT領域觀察者。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確實,有中之人的虛擬偶像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打工人,為啥區別,聽說最近asoul的伽樂要離職了,好像待遇不好啥的。

    來自浙江 回復
  2. 虛擬人、機器人996,他們會不會也很難過,也跟我們一樣不想上班?

    來自陜西 回復
  3. 打工人的盡頭是元宇宙,那元宇宙的盡頭又是什么呢?

    來自四川 回復
  4. 而虛擬人最終要去的地方,則是那個尚不知在何處的元宇宙。虛擬人就是借助元宇宙興起的。

    來自四川 回復
  5. 號稱來自未來數字世界的虛擬人,似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神秘。

    來自中國 回復
  6. 突然覺得好悲傷啊,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的情感,但是附上了“打工人”這個詞就感覺原來我們一樣慘

    來自福建 回復
  7. 解答了我心頭的疑惑,虛擬人可以說是另一重數字身份,最終還是要為商業服務的

    來自廣東 回復
  8. 虛擬人本身就是公司或者產品的運營形象說是打工人還挺形象的

    來自河北 回復
  9. 算了吧,創造運營虛擬人的人不也是打工人,只是換個面貌打工罷了。

    來自河南 回復
  10. 說實話,虛擬人剛出來的時候挺新鮮的,現在出來這么多,已經沒興趣了。

    來自河南 回復
  11. 不是打工人還能是什么,本來就是以賺取流量為目的的創造。

    來自河南 回復
  12. 真的是打工人,那按這么說的話,我們這些網蟲其實就是人家的囊中之物,連數字打工人都不算。

    來自河南 回復
  13. 笑死 數字打工人也開始卷了 但是有些真的長得太太太太像真人了 每一次看都震驚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