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搜就刷到了,大數據預判了我的預判?

11 評論 4502 瀏覽 38 收藏 17 分鐘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也許你也曾遇到過類似場景:明明自己只是在和朋友的閑談中聊起某一產品,幾天過后,某平臺居然真的為自己推送了對應商品。難道,大數據真的“完美”地預判了你的預判?其實,你所認為的被“預判”,也許只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薇薇感覺背后有只眼睛,一直在監視著她。

前天在微信上,剛和朋友聊到DQ的冰激淋蛋糕,昨天玩抖音的時候,就立刻刷出了相關的產品。

她從未在網絡上搜索、點擊過冰激淋蛋糕,或是這個品牌。之前也沒刷到過DQ冰激淋蛋糕的視頻。

還沒搜就刷到,薇薇隱隱有個猜測——難道是大數據預判了我的預判?還是說,某公司正在監視著我的網聊?

更讓薇薇毛骨悚然的是,她和同事在辦公室里聊天,說起上班帶飯還是外賣的問題,提到了燜燒杯。沒過半天,自己在淘寶頁面里,就刷到了燜燒杯的產品推薦。

這燜燒杯,她沒搜索過,也沒有點擊過,僅僅是在與同事面對面的談論中,聽到這一話題,就很快刷到了相關產品。

這讓薇薇有了更大膽的推斷——手機,或者是手機上的某個APP,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正監控著自己的一舉一動。

至少,也是正在監控自己的聲音,記錄下了自己說過的話,還把話語中談到過的商品,推送到了自己面前。

這個想法一旦滋生,就很難抑制。

就像看完盜夢空間,總想抽自己兩巴掌,以驗證自己不是活在夢中。

薇薇果斷拿起手機,既不點擊某個APP,也不按下語音按鈕,而是直接對著屏幕,開始大喊:星空棒棒糖!星空棒棒糖!星空棒棒糖!

然后深吸一口氣,關上了手機屏幕。

心想,我預判了它預判到我的預判。若自己正在被監控,不出兩天,就能刷到星空棒棒糖的相關視頻、商品推送了。

一、被監控……嗎?

如薇薇的疑惑,每天都正在上演。

的確,在大數據之下,我們就像是放大鏡下的螞蟻,正在被觀察。

就算關閉手機中所有權限,網絡依然有辦法探知你的需求。

就算次次都使用無痕瀏覽,網絡依然可以了解到你的行為。

況且,我們也根本不可能,徹底關上所有權限。

不給麥克風權限,你怎么和朋友在微信上語音聊天?

不給攝像機權限,你怎么用各種高級濾鏡,拍出最閃亮的自己?

不給定位權限,你怎么用美團搜索周邊的美食?怎么讓外賣準確送到你的胃里?

所以,用信息交換便捷,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種常態。

但即便如此,手機、電腦等入網設備,也并非真的無孔不入、無所不知,它們有自己的能力上限。

各個APP廠商,尤其是知名大廠,也并非完全無惡不作、無所不為,它們也害怕有朝一日引起眾怒,降下萬鈞雷霆。

所以,有一部分隱私泄露的擔憂,僅僅是巧合下,我們進行的推理演繹。

1. 關注什么,就會看到什么

剛聊到的東西,就立刻刷到,是被監控了嗎?

也許,它一直在那里,只是你剛剛注意到。

我們的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把看到的、聽到的所有事情,都過一遍腦。

比如,你正在滑動屏幕的大拇指,關節處皮膚有幾條皺紋?如果拇指背面關節處的明顯紋路超過7條,就證明手指因為頻繁滑動屏幕而老化,拇指年齡已經超過了50歲。

其實,在你看這篇文章、翻動頁面的同時,你的拇指,以及拇指上的紋路,一直都在你的視野里。

但你卻沒有向它,投入什么注意力。

而當你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是否又額外看了自己的手指幾眼?去關注了一下,你平常并不關注的皮膚紋路?

我們關注什么,就會看到什么。

沒有關注的東西,即使出現在眼中,都未必會發現它的存在。

這種現象,又被稱為視網膜效應。

當你與朋友約好,在星巴克門口會面的時候,你可以很容易發現她的身影。

但當你在街上,與一個朋友不期而遇,可能你朝她揮手幾次,她都沒能發現你的存在。直到你走到她面前,拍了拍她的肩膀,她才猛然注意到你的存在。

我們在瀏覽網頁、APP的時候,也是一樣。

比如你打算要買空氣炸鍋,即使沒有刻意搜索空氣炸鍋,而是隨機瀏覽頁面,也能在頁面中出現空氣炸鍋時,立刻發現它的存在,并點開來看。

因為在你想要買它的時候,大腦就做好了準備,去隨時發現它的存在。

而在你刷到空氣炸鍋前,也許你刷到過拖鞋,也許你刷到過掛面,但你對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壓根沒有半點興趣,也就根本不會記得還刷到過些什么。

就像淘寶上的足跡,也只記錄你點擊過的商品。你對自己此時不感興趣的東西,更是一刷而過。

某天,朋友向你推薦,一定要去新開的奶茶店試試。

沒過多久,你就在美團上刷到了這家奶茶店。

這家奶茶店,未必是第一次出現在你的手機屏幕上。也許它昨天就出現過,被你淡漠地一刷而過。

只不過現在,因為朋友的推薦,讓你多加了一分關注。等它再次出現時,你第一時間看到了它的存在。

因此,未必是數據監控到了我們正在想、正在聊的東西,而是這些時不時就出現在我們屏幕上的產品,我們今天才留意到。

就像有些單身朋友,在看表的時候,不會對2:30、3:46、8:25這些數字感到怪異。但恰好看到11:11,卻總會覺得世界在針對自己。

莫非時鐘里,也藏著個人工智能,在你看它的時候,特意把時間調整成11:11?

不過就是個巧合,而你又恰好在意罷了。

2. 你以為的想起,是自己想起的嗎?

剛想起的東西,就立刻刷到,是被大數據預測準了嗎?

也許,是它讓你想起,你才想起來的。

剛才我們說過,有很多東西,我們的眼睛明明看到,卻不會過腦。

但這些不過腦的東西,也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比如,你第一次在電視屏幕上,看到“今年過節不收禮”的廣告。你不會仔細看它,也不會認真欣賞它,更不會記住廣告詞。

如果這則廣告的投放到此結束,你以后也不會記得它,不會想起它。

但是,當你第三次看到這則廣告,卻會覺得眼熟。

當第四次、第八次、第十五次看到這則廣告,你知道了廣告,記住了下一秒畫面中會出現什么,甚至能念出“收禮就收腦白金”。

就是因為,你不進行思考的信息,也會在你的大腦中留下痕跡。

比如,辦公室里,Jack咳嗽了兩聲,Tom和Mike并沒有去思考是不是有人在咳嗽、為什么他要咳嗽的問題,但卻不知不覺地跟著也咳嗽了兩聲。

比如,走在路上,你突然想吃西瓜了。這種突如起來的想法,也許是因為你剛才聞到了西瓜獨有的清甜。只不過在聞到它的時候,你并沒有分辨出那是西瓜的味道。

而當我們每天瀏覽手機的時候,這種不過腦的看到,更數不勝數。

在你刷淘寶的時候,Kinder巧克力從你的指尖刷過,你光顧著看它旁邊的那件漂亮裙子,完全沒注意到巧克力。

但在一個小時之后,下班的時間快到了,你感覺饑腸轆轆,想吃點什么解解饞時,突然想到了巧克力,可能正是跟你剛剛看到它有關。

潛意識的運作,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因果。

也許在你的印象里,剛剛想起某件東西,就立刻在手機上刷到了,有種自己想法被監控的感覺。

但其實,正是因為昨天就刷到過它,今天才想起了它。

二、被監控……吧

俗話說的好,瓜田李下。

若不是無孔不入的信息泄露,人們也不會生出被監視的感覺。

確實也有一些信息監測行為,會助長人們的疑心。

1. 被歸類

雖然,電商平臺、小視頻,為我們推薦的商品,多半都是我們曾經點擊、搜索、關注過的。

但我們沒點過、沒看過的東西,同樣也會出現。

一些平臺的推送規則,會根據我們的人物模型,判斷推送內容。

比如,30歲,已婚已育,女性,自由職業者,會關注什么信息?

或許我們不知道,或許她自己也不知道,但具有同樣屬性的其他人,卻是很好的參照物。

50%的寶媽,看過某款奶粉,大數據把這款奶粉推給另一個寶媽,是理所當然的。

職場年輕人喜歡去的奶茶店,被大數據推送給附近其他的職場年輕人,也在所難免。

在這樣高頻率、高效率的成功推送中,偶然有幾次,恰好推送了你正在想的東西,也就并不奇怪。

而大數據猜中的概率,也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

無非是幸存者偏差,我們更關注大數據猜對的那1次,而在刷到它之前,其實我們已經刷過了99件自己沒興趣的商品。

2. 被聯想

一些數據推送,還會從我們的關系網中得到推送啟示。

我們剛跟同事面對面聊過的東西,就立刻在手機上刷到,也許是因為,你的同事最近正在高頻率地瀏覽相關產品。

大數據判斷你們之間存在一些鏈接關系,她關注的內容,你很可能感興趣,所以給出了相似的推送。

此外,在我們使用不同入網設備的時候,信息也會在大數據的判斷下,進行關聯。

電腦上搜索過的內容,手機上刷到了。

A賬號瀏覽過的內容,B賬號刷到了。

這也會制造出,我們未曾點擊過,卻刷到了的錯覺。

3. 確實存在的信息竊取

拋開所有巧合之外,也確實有一些軟件,會進行著高強度的信息竊取。

比如,騰訊作為一個大廠,未必會監控你微信中的聊天內容。但你使用的某個小眾輸入法,說不定會監控你敲擊過的文字,從而獲取你的需求,并推給你相關的商品。

比如,你使用了某個破解軟件,而破解軟件始終在后臺開啟著錄音功能,收集著你的對話。

其實,類似的信息泄露,算不上什么新聞。

早在十幾年前,電腦攝像頭被黑客破解,家中被人監控的事情,就屢見不鮮。

樓下飯店的老板,知道你喜歡吃什么,問你一句“還是老三樣?”你不會覺得信息被泄露,反而還有種被人關心的溫暖。

就算千百年前,同樣會發生隔墻有耳的事情。朱元璋可以輕易說出某個大臣昨天跟誰打麻將,在麻將桌上說過什么。

數據技術的發展,與隱私泄露之間,一定有關聯,但絕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

技術就像一把鋒利的刀,用來做飯可以造福于人,用來手術可以挽救生命,但在心懷惡意的人手中,同樣也會帶來傷害。

擁有信息手段的違法者,會給不少人帶來危害。但這些不懷好意的人,終歸是少數。

我愿意相信這個世界善良,也愿意等待惡人被逐漸懲治。

至于我刷到了剛和朋友聊過的東西,在檢查手機中沒有太小眾的軟件后,我也相信,這應該是巧合外加錯覺。

愿10年之后,我不會被打臉打得太狠。

三、寫在最后

最終,薇薇沒有刷到星空棒棒糖。

所以她有了個更大膽的猜測——大數據猜出了我想用這種方式測試它,所以故意不把星空棒棒糖推送給我。它預判了我預判它預判我的預判?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騰訊作為一個大廠,未必會監控你微信中的聊天內容。
    這可不對,我相信他不會允許隨便某個人導出聊天記錄《司法機關除外》,但我覺得他還是監控了你的記錄關鍵字,智能識別,然后給你推廣告,我覺得有這個功能,只是都程序自動分析

    回復
  2. 看了那么多對這種現象的解讀,只有你講的最符合邏輯、合理,贊。

    來自浙江 回復
  3. 有時候這個算法還是挺方便的,但有時候又覺得細思極恐

    回復
  4. 禁止套娃

    來自浙江 回復
  5. 大數據確實讓人覺得方便了不少,不過也會很容易掉進消費陷阱

    來自河北 回復
  6. 普普通通的大數據推送已經習慣了,連廣告彈窗都是那么精心安排的,手機只能跟主人越來越像。

    來自河南 回復
  7. 比你媽更了解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大數據。細思極恐

    來自陜西 回復
  8. 大數據就是這樣的,一方面覺得被人監視了不爽,一方面覺得好方便。

    來自河南 回復
  9. 大數據預判了我的預判,說的太對了,果然還是大數據最懂我

    來自江蘇 回復
  10. 大數據完全就是,偷窺我!并且我嚴重懷疑各大平臺還會共享數據,太困擾了

    來自云南 回復
  11. 禁止套娃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