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內:平臺的供給之道

4 評論 2728 瀏覽 5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語:任何平臺的供給,都來自于最初的生產者生態,如果“劣幣生產者”通過抄襲來搶占頭部內容,就會導致平臺流量和資源優先向這些人傾斜。本文作者從平臺的分發固然重要,但命脈在于供給的角度,分析平臺如何做供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之前寫過B站怎么分發內容,在文尾也留了個引子—平臺的分發固然重要,但命脈在于供給。

這次想補全這部分內容,聊聊平臺如何做供給。為什么叫置身事內?答案在結尾。

文章超5000字,但看完后,你可以獲得不限于如下的知識和觀點:

  1. 打造TOP級別的平臺要多少成本?
  2. 供給是不是平臺的壁壘?
  3. 為什么抄襲和搬運屢禁不止?
  4. 作為消費者,如何支持我喜歡的作者?
  5. 作為生產者,如何獲得平臺更多的獎勵?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一、平臺命脈:好的供給稀缺且昂貴

供給為何是平臺的命脈?先講個大家熟悉的產品例子。

近五年,新崛起的大平臺并不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拼多多。

我作為消費者,最喜歡拼多多的體驗是“極簡的購買流程”:商品頁購買按鈕+確認信息并付款按鈕,只需兩步。這里面相對淘寶省略了:

第一,購物車環節,能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取消了打包購買的心智,取而代之的是“無需湊單優惠,每一款都便宜”這樣的心智;

第二,確認訂單和加購的環節取消,將信息做到極簡、單次購買體驗做到極致、單次轉化率做到最高。

但實際上,極簡的購買流程背后,是低價長尾的貨品。功能的背后是供給—拼多多的崛起和淘寶商家擠出有很大關系,如果沒有在淘系無法獲量的長尾商家,拼多多也無法聚集形成初期的“便宜極簡”心智。而拼多多在增長階段給了供給側多少讓利呢?

2018年,拼多多的年度GMV為1987億元,阿里是拼多多的24倍,京東是拼多多的6.5倍;年活躍用戶數為2.95億,最新年報營收17億元,最新年報凈利潤為-5億元,貨幣化率達到1.23%,對比阿里3.66%、京東5.61%,拼多多的貨幣化率是最低的。(數據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也就是說,想做出電商平臺的供給擴展效果,供給側補貼和讓利成本,大概每年度在幾十億。這樣說來,之所以平臺一旦躋身頭部就很難顛覆,主要就是供給側的顛覆成本實在是太大了。集中性的優質供給,不但需要挖掘和搶奪,還需要昂貴的補貼讓利。

二、暗度陳倉:誘人的霜之哀傷

有沒有辦法能低成本迅速獲得昂貴的供給?有的。

YouTube成立于2005年2月,由三名前PayPal雇員創辦,在一個車庫內開工,靠天使輪資金啟動。同一時期,大名鼎鼎的谷歌公司(Google Inc.)成立于1998年9月4日,旗下YouTube的競品Google Video成立于2005年1月25日,但后者在18個月后,隨著Google對YouTube的收購,與YouTube合二為一。

YouTube初期遇到了內容平臺的經典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視頻內容的供給不足,讓用戶規模和留存陷入瓶頸,初期的供給量滿打滿算僅夠支持人均消費幾十分鐘,再加上視頻平臺高企的帶寬成本,很快面臨存亡的危機。

在這種危機之下,YouTube選擇拿起自己的“霜之哀傷”(魔獸世界故事中強大但會影響心智的寶劍),制定了竊取頭部內容的策略—這既是武器也是毒藥。彼時的頭部內容還在電視上,跟現在尚存的“內容搬運工”類似,YouTube派人將電視上的優質內容錄制下來,進行格式化后,上傳到平臺上。

這種搬運,為YouTube帶來了兩個內容平臺供給側的絕對優勢:豐富和獨家。而相比之下,Google Video等競品對這種做法表示鄙夷。但最終,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YouTube就斬獲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壟斷式的競爭身位,促成了后續的被收購。

但與此同時,一些潛在的變化,已經悄悄在拿起“霜之哀傷”的YouTube身上發生了…

三、生死時速:和毒藥供給賽跑

大量的搬運內容除了帶來供給&競爭優勢,還帶來了大量的版權訴訟。

內容搬運成為解藥的同時,也在變本加厲發揮著毒藥的作用。此時的YouTube正處于騎虎難下的態勢—大量撐起平臺核心指標的搬運內容讓版權索賠費用驟增,處理不當,一旦內容下架,平臺成果瞬間化為烏有,就像抓著氣球飛到了300英尺高空,如果平臺起飛的驅動力不趕緊從“不可靠的氣球”轉向“平穩的飛船”,就會未來某一瞬間,頃刻墜落。

這對于內容平臺來說,是一個高速公路上換輪子的活,一般來說,有兩大難題:第一,要有貫徹到底的決心:內容的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不能貫徹到底就會一敗涂地,內容主和用戶兩面不討好;第二,要有足夠的資金準備:要有要找合規的有版權內容,把無版權內容打壓下架,重要的是維持供給的平穩。

何況,而這兩大難題,還僅僅是戰略層面的。在戰術層面還需要大量的技術儲備:

  1. 要打壓搬運內容,那么如何識別搬運內容?;
  2. 用什么樣的打壓策略才能不漏不放?

YouTube給出的答案是,唯一的contentid。但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剛好有過這方面的技術研究,不妨展開講講:

首先,要把每個內容賦予唯一的contentid不難,難的是,你會發現不同id的兩個內容,本質上有可能是一個內容,這時該怎么做內容的消重呢?

實際上,YouTube的cid其實包括了兩部分,影片視頻(videoid)和音頻(audioid),影片的對比是用熱圖(Heat map)的方式,具體技術算法不展開,具體可以參考youtube的視頻版權識別是如何實現的,如何進行視頻與版權庫的對比? – 知乎,音頻也類似。這套技術做下來,據Google透露,大概超過1億美元,對比來看,很多SAAS軟件服務公司的年營收都到不了這個數。

而且,這套系統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不斷增加能力和黑產進行攻防。時至今日,網上還有大把如何繞過YouTube的contentid的教程,比如,仍有部分版權套利者通過翻轉畫面、放大畫面、部分畫面靜音、添加水印、添加特效等方式來改變內容的音視頻特征以避免被判定為同質內容。

總之,我的看法是:判重產品本質要為了業務服務,趕盡殺絕固然好,但攻防的成本可能無限膨脹,能夠達到增加作弊成本的目的,已經足夠可以把部分灰產擋在門外了。YouTube最終也是殺掉了98%的版權問題,剩下的2%灰色地帶留白慢慢處理。

四、壯士斷腕:供給打壓的前提與方法

實現了判重能力之后,就涉及到處置的問題了。

我一直覺得YouTube對于重復內容的處置,是特別經典的,提供了3種方式:1.Block:最基本的打壓下架;2.Track:共享數據;3.Monetize:共享收益。好就好在:第一,給了內容主足夠的選擇權,既可以強硬處置,也可以緩和處置。第二,緩和處置的方案非常靈活,支持侵權轉授權,一旦授權,抄襲搬運行為就變成了推廣傳播,壞事變好事。

YouTube的這套系統之所以能夠大成,還有一個更關鍵的點:美國的版權環境非常嚴苛,可以較容易地確認一個內容的著作權。這是以上判定+處置的基礎之基礎。

美國的版權保護法有多離譜呢?大量的內容公司的主要盈利部門甚至不是內容團隊,而是負責發起版權訴訟索賠的法務團隊。

頭部大型內容公司對版權的霸占,足以摧毀其它小公司。拿我們熟悉的歌曲《祝你生日快樂》來說,據華納唱片的統計,在2008年前后,每年收到的該歌曲相關的版權費高達200萬美元。要知道,此時已經是原曲作者去世后的幾十年了。

即使版權過期,也有騰挪的空間:米老鼠形象在1928年首次在《威利汽船》電影中亮相,到2003年本該進入公共領域,但為了保住頭部內容的版權,迪士尼甚至通過不斷游說政客,讓國會通過了“米老鼠再活20年”的法案,最終讓版權保護期限延長到了2023年。

所以版權法到底保護了誰?好的內容被分發時,在高額的版權費用下,平臺需要付出巨額成本,而往往,這個成本又將轉嫁給用戶。誠然,內容的主權被更好的保護了,但不再鉆研生產內容的大公司開始本末倒置追逐版權,這對優質內容的產出又是一種反噬。

最理想的狀態,是內容的價格足夠公允,生產者能宣誓主權但又不收取超額費用,而用戶可以有選擇地消費各種質量的內容,并付出相應的成本。只是,要達到這個平衡,需要諸多努力:生產者要為好的內容傳播、投票,法律法規要保護“好內容的生產力”,而非保護“搶奪好內容主權的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之,通過這兩個例子我想說的是,美國的版權環境也并非完美,內容版權過嚴過松,都會傷害到整個生態,作為平臺參與其中的我們不妨回歸本質,多關注優質生產者的利益,和消費者的體驗。

五、供給生態:平臺壁壘的終局

供給問題的最優解,就是直接和頭部內容方達成合作,這需要大量的商務BD資源和海量的資金分成。這種合作基于互惠的原則,在早期電視媒體缺乏自有網絡渠道的情況下,YouTube通過自己強大的流量和分發能力,博得了坐上談判桌的可能性。一旦和傳統媒體達成合作,那么瞬間大量的無版權內容就可以轉化成有版權內容,此消彼長,平臺收益爆表。

但內容采買終究是不夠自主的生意,更佳的長期策略,是搭建自己的生產者團隊。即,促成并吸引忠于平臺的生產者,以獲取大量的UGC內容,再進一步,加以資本助推,將頭部UGC內容收編升級成PGC內容,實現供給生態的良性循環。

向傳統媒體采買的內容可以撐起頭部,但UGC的內容才能提供長尾和多元化屬性。UGC帶來的供給開放度也能大大降低平臺對某些內容的依賴,不斷讓更多的生產者、MCN、用戶參與到生態當中,讓整個生態更加牢固、深厚。

養成這種生態的核心就是利益分成。從分成開始,YouTube就奠定了五五開的基調,后續的幾次調整,也都是繼續讓利,目前內容側能夠拿到55%左右的分成。

據2019年公布數據,YouTube的年營收業績是150億美元,大概是谷歌的10%,Facebook的20%,給到內容主的分成,一年大概在100億美元左右。這個分成的絕對值之大,可以養活大量的生產者。2019年收入最高的YouTuber是八歲的Ryan,一年吸金2600萬元美元。對比一下:

據愛奇藝財報現實,2018年,愛奇藝的內容成本211億元,會員收入106.23億元;2019年,愛奇藝的內容成本222億元,會員收入144.36億元;2020年,愛奇藝的內容成本209億元,會員收入164.91億元;

據B站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B站的內容成本(版權攤銷和自制)從5.43億元增長為18.76億元。收入分成成本(包含大量的UP主創作激勵、主播收入分成等)從16.31億攀升到43.66億元。

拿熟悉的頭部內容主來說:

李某柒平均每月在YouTube上通過流量分成獲得的收入為6萬6千美元,約合46萬元人民幣;辦公室某野平均每月在YouTube上通過流量分成獲得的收入為7萬美元,約合49萬元人民幣。參考B站的收入情況,參考頭部UP主,差距大概在2-5倍左右。

總之,要養成自循環的良好供給生態,需要大量的成本,而標志性事件就是—供給提供者在平臺能否養活自己、能否越過越富。

六、寫在最后:一些切實的建議

YouTube的成王之路上,在供給側,無時無刻不在進行關乎命運的生死接力切換:第一次,從一無所有到毒藥供給;第二次,用巧妙的手段為毒藥供給解毒;第三次,投入大價錢形成了生產者生態。至今,YouTube的內容供給有多大的壁壘呢?之前看潘亂講過,B站每天視頻供給量7萬條,西瓜約在30萬條左右,YouTube供給量在360萬左右。

而這樣的壁壘背后,是Google幫助YouTube解決了成本和資金上的難題。要知道,YouTube在2015年才達到自己的商業化拐點,能夠在廣告主的選擇中有足夠的話語權,繼而證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這樣看來,從收購YouTube到達成行業霸主,總計投入了10年的時間和上百億美金的成本。

從2015年起,YouTube轉起了“用戶消費內容—廣告變現—內容創作者分成”的飛輪,想超越,就必須三環內至少兩環全部超越,只有任意一環超越,都不足以撼動整個平臺。

說這么多,并不是想厚此薄彼地講YouTube有多么偉大,只是想客觀呈現一下,要成為TOP級別的平臺,需要怎樣的成本,以及,供給側發生了哪些事情。誠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操盤大型平臺,但從中,我們仍然可以獲取到一些切身相關的洞察,比如:

  1. 如果你的團隊想顛覆某個大平臺,必須確保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并且,有把握逐步能獲得供給、商業化、生態上的全方位碾壓,才有勝算。
  2. 如果你想讓你喜歡的原創生產者生產越來越多的好內容,不一定需要打賞,最有效的兩個方式是讓他獲得平臺收益,即:第一,在TA的活躍平臺為TA投票點贊,第二,拒絕并舉報平臺上所有關于TA的低成本模仿者。
  3. 如果你想成為專業的內容生產者,并且吃到平臺發展紅利,那么你需要找到一個在生態上持續投入的平臺,并且源源不斷地產出平臺供給最需要的那部分內容,即可最大化獲得平臺紅利。

總之,回應標題的“置身事內”:不管你現在是內容平臺的產品經理,還是生產者,抑或是消費者,你手中都有左右整個生態的一票。

任何平臺的供給,都來自于最初的生產者生態,如果“劣幣生產者”通過抄襲來搶占頭部內容,就會導致平臺流量和資源優先向這些人傾斜,“良幣生產者”在兢兢業業做原創和打磨付出了大量成本,但最終卻等不到開花結果,被抄襲者打劫,久而久之,因為沒有合理的回報,好的生產者會放棄退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會愈發嚴重,我們也沒可能低成本消費更好的內容了。

最后,希望大家能通過這些文字了解到平臺與供給生態的關系,更進一步,如果能主動為驅逐劣幣投出自己的一票,我們將收獲更加繁榮的生態和更好的消費體驗。

以上,感謝。

#專欄作家#

花生醬先生,微信公眾號:產品之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業資深產品經理,對職涯規劃與個人發展有豐富經驗,產品涉獵廣泛,ERP、金融領域較多。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哈哈哈哈作者很會利用成語!好的生產者會放棄退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會愈發嚴重

    回復
    1. 四押?

      來自廣東 回復
  2. 作者說的很有道理,平臺離不開用戶,但用戶都是考優質內容吸引住的。

    來自四川 回復
    1. ????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