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增長內幕:花1塊錢,耗你94分鐘
編輯導語:隨著流量時代的發展,各個行業都在爭奪流量和用戶,電商行業更是如此,拼多多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本篇文章作者分析了拼多多增長的內幕等內容,剖析了其發展現狀以及運營面臨的困境等,感興趣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很長的周期里,電商領域對流量并不以為然。
最典型的是,2018年三大電商平臺掌舵者像約好了一樣,集體在公開渠道發表“流量浮云論”。
馬云在官媒《網絡傳播》雜志上寫文稱:好的互聯網企業,不是爭流量,不是爭數量,而是爭質量、爭擔當。
劉強東在演講中強調:互聯網不是有流量就賺錢,靠供應鏈才是關鍵。
黃崢一句話顛覆了流量的價值:騰訊做電商失敗,是因為他們理解電商是流量×轉化率=GMV,流量邏輯在今天是無法成功的。
然而整個互聯網的競爭史,事實上就是一場關于流量,也就是水源的爭奪戰。
電商行業更是如此。一些人持續尋找水源,比如阿里;一些人持續造水,比如拼多多。
明明建立在流量之上,卻又對流量“不敬畏”,注定是要被打臉的。
抖快的崛起,再次印證了“得流量者得天下”。同時其令人恐懼的殺時間能力,不斷延伸的直播電商邊界,已然威脅了傳統電商的場子。
流量焦慮侵襲下,電商平臺不得不重新重視起水源。
這里面,拼多多情況最為特殊——依附于社交,以造水起家。而錨定這條路,就需要有持續造水能力。
市場也確實在以此估值拼多多。如下圖,股價和拼多多LTT(life total time,用戶終身時長)yoy增速走勢,保持一致。
總LTT=(月人均使用時長/月流失率 )*MAU;月人均使用時長≈月度總時長/MAU;月流失率≈1-DAU/MAU。
市場的邏輯可簡單理解為:當水量漲得快,意味著公司充滿想象力,投資者才會押注;反之,后撤。
競爭和資本市場審視面前,拼多多“身體比嘴巴誠實”得多。
可以看到,此前一直蜷縮在個人中心頁面下的多多視頻,三個月前被拼多多戰略升級為一級入口,權重直逼百億補貼和多多買菜,目標直指其流量匯聚能力。
為此,深諳“空手套白狼”的拼多多,甚至真金白銀了起來。如下圖,觀看短視頻,它是真給錢。
事實上,多多視頻在2020年就上線了,為什么這時才被“委以重任”?其是否又能擔得起重任呢?
一、拼多多來到流量拐點
一般,為了能造出更多的水,在供給側,平臺做的事情,大體有如下幾種:
- 拉更多的人頭進來:其實就是用戶規模驅動。
- 創造一個新的小水池:譬如,淘特之于淘寶,就是可以引渡用戶的新水池。
- 在現有水池里做一些創造,讓人能在里面多玩一會,玩得嗨一點,錨定的是用戶粘性和時長。
只要這三張牌還沒有打完,不管當下使用的是哪一張牌在做業績支撐,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都存在想象空間。
而拼多多,可打的牌面已經不多了。
眾所周知,早期在全民被各種“砍一刀”支配的裂變攻勢下,拼多多快速俘獲時間相對充裕的下沉市場用戶,將自己平臺的“流量池”蓄了起來。
且精明借勢微信渠道下,其初期“造水”的花費極小。
可以看到2017Q3-2018Q4,拼多多的獲客成本,相比阿里、京東最低,甚至2017Q3-Q4僅為個位數。
當然,五環外用戶總有圈完的一天,彼時拼多多初遇“水源”不足問題。
由此,“精分”的一幕出現了——黃錚一邊放言“流量邏輯行不通”,一邊在2018Q2電話會議里高談闊論:加強用戶對拼多多平臺的信任,穩步增加高品質用戶數量,依舊是當前面臨的第一要務。
而這些新水源——高凈值用戶圈層,蓄起來的代價不小。
2019年,拼多多上線了百億補貼,對熱門高端商品,提供大幅現金補貼,讓利用戶。比如iphone、華為、任天堂、海藍之謎、SK-II等品牌商品,在拼多多上可以以低于市場均價的價格拿到。
如此“撒錢”下,可以看到,2019Q3之后,獲客成本持續上升。
不過,所幸效果不錯。2019年底,黃錚在電話會議上不無驕傲地表示:“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我們很快就會超過競爭者。”
而大約一年后,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如預期先后超過京東、阿里,成為業內第一。
理所應當,用戶規模驅動是拼多多該階段的“造水”源頭。
但上述說過,拼多多在拉新上已然不再經濟,用戶基數進一步龐大后,規模增長只會更難??梢钥吹?019Q3開始,拼多多MAU增速出現下滑跡象。
用戶規模驅動的牌,已然是沒法打了。
而流量增長受限,在競爭激烈的電商領域,顯然是危險信號。如下圖,受此拖累,拼多多的平臺收入增速,在2019Q1-2020Q1持續放緩。
一旦業績增長故事失去“性感”,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是要打折扣的。
當然,影響收入呈現的因素不只是平臺總水源,還有消費水平,變現率(take rate),具體如下圖:
但變現率(take rate)、客單價等方面,拼多多近兩年受限于各種約束條件,一直有心無力。相比之下,其將拉升收入的突破方向,依然放在了水源上。
比如,2020Q2電話會議提到:貨幣化率并不是我們考察的KPI,也不是要優化的重點。重中之重還是要增強用戶的粘性,還是要繼續培養高質量的商家。
而之所以聚焦用戶粘性,也不難理解——畢竟用戶規模驅動已觸頂,很難再進一步,建小水池也沒什么跡象,具有運作空間的就剩第三種——讓用戶多玩一會,玩嗨一點。
二、多多買菜“蓄水”擔當,但拉低ARPU
2020年,疫情催化下,爆發了兩個新流量風口:一個是直播電商,一個是社區團購。
這兩個風口,拼多多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直播業務在黃崢對其予以“工具屬性”的簡單定義下,遲遲未能被列為戰略級產品,集中發力。
而多多買菜的戰略級別,則牽動了彼時已退休的黃崢——其在管理層猶豫不決時,黃崢給出“全力以赴” 的指令,之后又在周年慶演講中,將多多買菜定級為長期業務。
那么,為何會有如此差別對待呢?難道直播的流量匯聚能力,不夠性感?
這顯然不是事實。據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末,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6.17億。
其中,電商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88億,在所有網絡直播細分中排名第一。
流量大開之下,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2020年上半年淘寶直播GMV達3000億,超過了2019年全年直播業務GMV。
事實上,拼多多自己也在受益。
其2020年1月增加了直播頁面,而2020Q2電話會議中提到:越來越多的商家,利用直播增強跟客戶的粘性。
更可信的答案,揭曉在拼多多2020年五周年慶里。
會上,黃錚細述初衷表示:我們曾是社區團購鼻祖,從農產品起家,提出了社區站點、前置倉等概念。伴隨著疫情,消費者又有線上買菜的需要,所以我們決定做買菜。買菜是個好業務、苦業務,也是我們拼多多人的試金石。
理解起來就是:做社區團購,我們(拼多多)有基因,更在行。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
可以看到,拼多多入局時,面對的是“美團優選、橙心優選等強勢對手在側”的局面,多多買菜想要跑通,并非易事。
為了以落后者拔頭籌,拼多多的投入,近乎不計成本。
這年夏天,拼多多召集千名員工,包括多位資深主管奔赴多多買菜一線。
有項目相關人員描述,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上午開會決定完區域負責人,下午就要買機票趕過去;一位員工被調去多多買菜,當天就把上海的出租屋退了。
同樣,在給「大餅激勵」這塊,也是「壕」無人性。據晚點LatePost報道,2021年拼多多針對多多買菜員工,進行了兩輪普漲調薪和股票激勵:普通員工每次拿到不低于10萬元的股票激勵和30%的薪資普調;省區負責人則根據業績和兼并情況,在百萬元至千萬元之間。
這樣的投入力度下,盡管還沒有建立起穩固的供應鏈和物流體系,但多多買菜在一年內,規模做到了行業前兩名。
在流量競技場上,也確實炸出了一片真空。據2020Q3電話會議:多多買菜的推出和主站產生協同作用,通過買菜的高頻行為來提高用戶在APP上的活躍度。
反映在數據,可以看到,2020年拼多多的用戶粘性,大幅跑贏阿里和京東。
LTT(用戶終身時長,用戶時長/流失率)同比增長有所恢復,驅動平臺總“水源”大漲,2020Q2-Q3轉頭向上,反映在股價上,就是同期拼多多股價上漲近兩倍。
如果是個童話故事,到沖破難關、預期兌現這一刻,就圓滿結局了。
但可惜這是商業世界,牽一發而動全身、硬幣的兩面性等反轉,隨時在上演。比如,隨著規模擴大,多多買菜薅羊毛泛濫,客單價低等問題,已經影響到了平臺的ARPU增長。
如下圖,2020Q2—Q4,拼多多的ARPU增速,連續快速下滑。
而ARPU提升受限,導致拼多多的「盈利路徑」,出現了斷裂。這自然會影響到資本市場的態度。
比如,2020年財報之后,克班資本將拼多多的評級從增持下調至行業權重,給出的原因是:
公司2020年累漲370%,是由強勁的營收增長和倍數擴張所推動的。但社區團購競爭激烈,這種擴張已經難以為繼,需要新的催化劑來進一步推動股價大幅上漲。
增長焦慮之下,拼多多的戰略側重,偏離“造水”,倒向提升消費水平。
據2021Q2電話會議:我們會持續提升產品數量,不斷增加產品選擇的深度和廣度,增加產品類別和價格區間,相信隨著用戶選擇的增加,ARPU會持續增長。
那么,效果如何呢?
三、輕“造水”重消費水平,“賠了夫人又折兵”
拼多多的忠實用戶們,近兩年可能觀察到了一個變化——拼多多正在“天貓化”。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
以往,拼多多主打9.9元特賣,除了水果生鮮,大家搶的多是便宜的日常消耗品,比如紙巾、垃圾袋等,這些產品的技術含量低,多為白牌。
現在,有明顯差異的品牌化產品多了起來。比如蘋果和華為、大疆、Switch、雅詩蘭黛和歐萊雅等商品。
這是拼多多品牌化的一個縮影,其背后寄托的是提升客單價,緩解增長問題的暢想。
用拼多多董事長陳磊(2021Q4電話會議)的話說:一部分品牌先看到機遇,先進來的品牌看到比較高的回報,從而帶動更多的品牌來嘗試。
但結果似乎與其預想,有所偏差。
在上線1P(自營)業務,以及在“百億補貼”頻道推出“官方合作旗艦店”入口,提升百億補貼商家服務標準等招攬舉措下,平臺的品牌商家入駐情況確有進展。
比如,數據顯示,2021年5月,新入駐的品牌官方旗艦店同比去年增長超10倍以上。
然而進一步對比會發現,入駐的品牌中,很少有知名大牌。
這一點拼多多自己也有清醒的認知,去年8月的交流紀要提到:中小品牌的引入有所改善,但頭部品牌沒有什么本質變化,很多入駐的不是官方旗艦店,而是經銷商。
而頭部品牌不愿入駐的原因,其實早在拼多多與特斯拉爭端時(相關論述已有很多,這里不展開論述),就已經很明了:
用戶在拼多多上的訴求是足夠低價,這與品牌自身維護價格體系的訴求,是背離的。
這一點拼多多交流紀要也有提到:品牌不愿意降價,在拼多多的轉化率并不是很好。
品牌化效果不盡人意下,可以看到,2021年拼多多的客單價只有40元,相比2020年還下降了9元,大寫的“越努力越心酸”。
對這樣的結果,拼多多歸因為時機不成熟,2021Q4電話會議提到:品牌在平臺開店并非一蹴而就,還需要一定時間。
不過,提升消費水平的回饋,也不全是壞消息。
如下圖,2021年拼多多人均每年訂單量提升至70單,相比2020年的49單大幅增長。
而這實際上,是得益于多多買菜。
據艾瑞咨詢調研,疫情前生鮮電商用戶在APP購買生鮮頻次高于每周一次的占比約57.3%,疫情期間為69.1%,疫情后為67.2%。
這樣的需求背景,疊加拼多多2021年的流量傾斜——如“百億補貼”繼續對農產品實行零傭金政策;舉辦“農貨節”扶持農產品上行等,復購率大有起色。
但上述說過生鮮消費的客單價更低,如此兩相沖抵下,可以看到,2021年拼多多的ARPU提升也一般。
而其代價,則是單件模型變得更平庸。畢竟電商要賺錢,客單價提升是必須項。
消費水平做了半天沒太大起色,拼多多想再回去上述的“造水”邏輯,發現行不通了。
直播電商市場,幾乎被抖音、快手和淘寶瓜分殆盡,而拼多多囿于管理層「決策」,存在感很低。
比如,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1直播電商總體量約1.9萬億,抖音直播電商GMV預計1萬億,快手前三季度為4398億,二者相加,幾乎相當于拼多多前三季度總GMV(1.58萬億元)。
更嚴峻的是,這些高速增長的新型電商模式,其用戶畫像,三線及以下的用戶群體占比超過50%,這正是拼多多的核心盤。
而社區團購領域,在監管和競爭壓力下,增長勢頭被按停。
據晚點LatePost報道,2021年多多買菜的GMV有800億,但其原定的目標是1500億,相當于只完成了一半。
“造水”能力遇阻,可以看到,2021年拼多多的用戶粘性持續下滑。
不僅拖累平臺總LTT也一路向下,資本市場也立馬變臉。如下圖,2021年,拼多多在電商平臺中跌得最慘,跌幅達70%。
備注:9-10月,粘性短暫回升,受大批社區團購平臺或倒閉、或收縮,多多買菜業務釋放需求空間影響,但很快就下落了。
綜上來看,拼多多并不擅長做消費水平,折騰一番效果有限不說,市場實際錨定的還是其造水能力。
而考慮到拼多多用戶粘性已達0.65,可提升空間有限——要知道你天天打開的微信,用戶粘性也才0.8左右;
接下來,用戶時長或是平臺“水源”增長的核心——同期拼多多用戶時長只有23分鐘,和抖快超過120分鐘相比,空間很大。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錨定用戶時長的多多視頻,戰略地位提升。那么,多多視頻能否扛得起“造水”大梁呢?
四、錨定用戶時長,多多視頻確定性如何
“未來拼多多的愿景是做‘Costco’與‘迪士尼’的結合體,集高性價比產品和娛樂為一體”。
這是拼多多上市前夕,黃崢在致股東信中,為投資者描繪的藍圖。
此前,不管是做用戶粘性,還是提升消費水平,都是圍繞Costco故事來講。而多多視頻,似乎意味著拼多多真的要切入“迪士尼”模式了。
如下圖,多多視升級一級入口后,點開可以看到的是單列信息流模式,內容也是以娛樂為主,和抖音的模式,高度類似。
相比之下,同樣承接短視頻內容,淘寶的“逛逛”,京東的“逛”,采用雙列信息流形式,內容也以種草為主,整體仍帶著“電商氣息”。
從左到右依次為:多多視頻、京東的逛、淘寶的逛逛
一個完全沉浸式體驗,一個有選擇性質,哪個更具娛樂性質且更殺時間,快手從雙列到單列,已經給出了答案。
而這讓拼多多的故事空間,動聽了起來。但具體到實踐層面,用戶為什么要在電商平臺上看視頻?
答案上述已部分提及,為了招攬用戶,這個向來“空手套白狼”的主——比如“6萬人砍不下拼多多手機”的魔幻事件,真花錢了。
就調研統計顯示,為留住用戶,多多視頻設置了兩種激勵。
激勵方式一,用戶每天新點擊觀看視頻,都可直接收到轉賬到微信的現金。這讓深受“砍一刀”之苦的用戶,晉升成了VIP待遇。
當然,VIP待遇只限每天觀看的前10個視頻左右,且每次的收益約為一分錢。
接著再觀看視頻,就進入了激勵方式二:完成任務積累金幣,終點是大額現金紅包——單次提現20元。
如此真金白銀,雖然單用戶數額不大,但加上幾億的用戶基數,也是不小的支出。拼多多這樣買量,真的劃算嗎?算一筆賬你就知道了。
上述激勵方式二的回報,看似很豐厚,但想要兌現,又轉回了拼多多熟悉的配方。
比如,你需要在站內不停操作,包括但不限于瀏覽、搜索和下單,具體項目如下:
即便被這么折騰一番,用戶依然很少能拿到錢。
如下圖,有網友反饋,用了兩年才終于拿下20元提現,其中還包括下單購物返利的金幣;而更多的用戶,卻是堅持不下去中途放棄。
但拼多多卻“得償所愿”——APP打開次數增加、用戶時長提高、用戶轉化提升。
比如,我們以10天為例,對多多視頻的投入和回報的測算顯示:
10天內,拼多多只花1塊錢左右,就讓用戶在平臺停留時間增加約2.2小時,打開APP的次數至少增加10次。
同時,用戶10天內,只要隨便下一單,花出去的錢就能回本。
備注:1、成本:激勵方式一,單用戶確定性成本為1元左右。激勵方式二,鑒于該模式很難提現,成本不計。
2、收獲:激勵方式一,用戶時長:40秒/視頻*10個視頻/天*10天=4000秒,超1小時;APP打開次數:至少10次。
激勵方式二,按照take rate3.5%、ASP 40元測算,每單收入約1.4元;時長:7分鐘*10天(第二種激勵方式)=70分鐘;登錄次數:10天連續登錄,每天登錄次數可能超過8次。
不愧是“全宇宙最懂小數點”的公司,ROI控制得明明白白。
要知道,其平臺用戶主體是有大把空閑時間的下沉用戶,這意味著,用這種微小的薅羊毛“鉤子”,成功收割遠超成本的用戶時長,問題不大。
如此一來,拼多多就相當于接入了一個流量插件,水池重新蓄起來,確實具有想象空間。
五、小結
不管黃錚承不承認,拼多多電商生意的本質始終都是流量思維——生產水然后售賣,在幾個指標之間騰挪,錨定的是自己的造水能力。這也是市場對其估值的坐標系。
而對造水者來說,天花板往往來自水源枯竭,無水可賣,如用戶增長觸頂,會影響市場信心。
但“造水”的牌,不單由用戶規模驅動,還有粘性、時長等,只要牌沒有全打完,就有「增長接力」空間。
如今來看,拼多多的“造水”動力支撐,只剩用戶時長。而依靠多多視頻激勵上的“花活”,榨取單用戶能提供的全部用戶時長(LTT),流量增長故事顯得頗為動聽。
只是流量生意越往下鉆,越難判斷和把握,不確定性也更高,對投資者來說,需要謹慎待之。
其他參考材料:
- 筆下求生《造水者與送水人》
- 晚點LatePost《誰在管理拼多多?》
- 雪豹財經社《黃崢“解甲歸田”這一年,拼多多喜少憂多》
作者:張冉冉、赫晉一;編輯:付曉玲;
來源公眾號:表外表里(ID:excel-ers),洞見數據。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表外表里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拼多多套路真深,他成功的背后少不了他的運營團隊
只要是稍微高端的品牌,應該都不會傻到降價走量,這長遠來看對品牌是一種損害
成功被標題吸引進來!突然感覺拼多多真是精通于算計啊,立馬卸載
它居然還有短視頻區,感覺頁面太亂了啊,但是它的成效是真的好。
我愿將拼多多這種營銷模式稱之為,流氓營銷法,傳聞中的一個拼多多養活十個程序員是真的吧。
拼多多這個策略不行,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太拉胯了
跟我一起說謝謝拼多多,他讓我知道了天上真的不會掉餡餅,是真浪費我的時間
這個轉賬今天剛好碰上了,點擊完就溜了,畢竟拼多多不可能讓你白吃食,這種刷視頻很費時間
迪士尼模式是什么模式?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迪士尼說沒有中國市場也能過很好的發展,一下就再也不想去迪士尼玩,也不想買迪士尼的任何東西
說真的,現在真的非常討厭拼多多的各種拉新、砍一刀活動。
之前留意過拼多多的這種套路,一分兩分的打到賬戶雖然動心,但是多了就煩了
流量焦慮侵襲下,電商平臺不得不重新重視起水源,務實求精
拼多多這樣拆解一塊錢也許是會得到吸引力,但也會使客戶產生厭煩心理
對拼多多印象真不太行,老是彈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廣告
我趣,真的很討厭pdd的砍一刀,服了都,就是營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