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濫用”,反噬電商
編輯導讀:有沒有發現,現在的預售期越來越長了。從原來的7天到一個月再到45天,冬天買的羽絨服夏天還沒有到,消費者的耐心被一點點耗盡。本文作者對此類現象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6·18已接近尾聲,有多少人還沒收到自己的貨?
近來,不少網友在微博或小紅上頻頻吐槽,稱忍不了越來越長的預售期。天天催發貨,不問就不發,有時候過了一兩個星期去詢問,商家慢悠悠告訴你這么長時間沒發貨就是發不了貨,絲毫不覺得有什么錯。
越來越長的預售期,讓消費者直呼“離譜”,甚至有網友調侃,“6·18都到了,去年雙11買的東西還沒發貨”。
雙十一剛推行定金+尾款玩法、拉長大促時間之時,在預售模式下,商家會在消費者預付定金以后將貨物先發至就近的快遞網點,顧客付了尾款之后馬上進行配送。由此一來,晚上付尾款,一早起來就能收到快遞,消費者直呼平臺效率高,但如今的預售似乎正在變味,成了商家轉嫁風險的幌子。
一、超長預售期,“玩”壞了6·18?
今年6·18,各大平臺推出的促銷優惠力度比前兩年更大:京東推出了跨店“滿299減50”的優惠,有些服飾品牌折扣力度甚至低至五折以下;天貓在跨店滿減“滿300減50”的折扣基礎上,還推出了針對88VIP會員的大額消費券,即使是拼多多也比往年更為主動的進行了類似的補貼優惠活動。但是,這些優惠并沒有成功掀起新一輪的消費熱潮,反而襯托出此次年中大促的慘淡。
一方面,從身邊的朋友們或自己,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消費者對今年購物節的熱情遞減了不少,另一方面,相比以往,商家們大多數都降低了對618的期待,甚至“消極”備戰。一位服裝廠的老板稱,“往年的服裝商家們至少提前一個月就開始下單,今年工廠幾乎沒有收到訂單”。
而且從平臺來看,以往爭相發布破紀錄的戰報,現在變成了共同的沉默。
疫情停工停產、物流受阻、消費者購買力下降、信心受挫…電商購物節的“小恩小惠”在諸多因素的變化下很難再起到直觀的刺激作用,而這種由消費端傳遞出的低迷和悲觀情緒,也已經蔓延到整個產業鏈的上中游,使商家普遍選擇“躺平”。
不過,有些商家不止“躺平”,而是選擇“擺爛”,借由超長預售期,拖延發貨、隨意更改發貨日期甚至單方面撤單、不接受退換貨,使得很多消費者在6·18活動期間的消費體驗大打折扣,進一步降低了他們的消費意愿。
楚楚今年6·18第一波預售時,買了一雙鞋,5月31號就付了尾款,到6月12號還沒有發貨。第一次催訂單時,她特地看了訂單,訂單顯示2號20點前發貨,但3號的時候沒有發貨,她詢問客服,客服表示預售訂單是9號24點前發貨。楚楚繼續等了幾天,9號晚上再次詢問客服,客服突然改了口,說因為疫情發不了貨。
當楚楚表示所在地沒有疫情后,客服繼續搪塞,稱發貨經過地有疫情,再幫著催貨等等。直至最后,楚楚仍然沒有收到自己想要的鞋子,商家賠了二十多元的紅包。
今年6·18大促,活動時間再次被拉長,京東從5月23日開啟,天貓從5月26日開啟,直至6月18日。二十多天的時間,固然給了消費者足夠的時間挑選、購物,可不少商家以大促活動為由設置較長的預售期,將原本屬于商家的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
邏輯在于,如果退貨率比預期低,商家可以拿庫存不足來敷衍消費者,而如果退貨率比預期高,商家可以拿著第一批退回的貨,發給第二批購買或是等待發貨的消費者。退一萬步講,即便商家不發貨,拖到最后往往都是消費者自認倒霉,退款了事。由此可見,相比以往,商家違約的代價減小,經營風險也得以降低。
但是,超長預售期犧牲的是消費者的時間及體驗。
二、萬物皆可預售?
預售模式的出現,有其合理性,它可以為產能不足的商家減少供應鏈的壓力,而且有些無法規模化生產的、耗時耗力的小眾產品,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時間備貨。可是,預售自從成了雙十一、6·18等電商大促的基本玩法之后,不少商家嘗到了預售的甜頭,這一模式越來越脫離原來的商業邏輯。
從產品上看,最開始預售大戶一般集中在“三坑”上,即漢服、JK制服與Lolita洋裝,因為這類服裝制作工藝復雜,需求量相對小,預售期短則數月,長則半年,都較為正常??涩F在,預售的產品開始擴大到日常消費品,買雙鞋有預售期,買個裙子有預售期,買件羽絨服也有預售期,似乎能拿得出現貨的商家越來越少。
而時間上,預售不再局限于大促活動期間,消費者平時下單,也經常會發現自己想買的東西是預售,甚至有些商家在頁面上沒有明確指明商品是預售,等到消費者催單時,才告訴他們這是預售款。
一位消費者吐槽,“以前預售的還寫等多久,現在干脆不寫了,我買的時候沒見寫預售,等過幾天了問才告訴你”。最令她無語的是,就一件普通的草莓裙,商家告訴她預售期是45天,并解釋說這是按訂單順序發的貨,可當她看了一下這件裙子的銷量,發現月銷售僅為6。
網紅店是搞預售模式的“重災區”。今年4月,一位名為“溫仙女”的博主點名了幾家網紅服裝店鋪,指出其存在預售時間過長、價格配不上質量、有色差等等問題,兩條視頻加起來點贊過百萬,并在社交平臺上引發了熱議。打開電商平臺搜索,的確可以看到大量網紅女裝店鋪正在售賣的衣服,預售期普遍在25天至30天左右,有的預售期甚至長達2個月。
抖音不少女裝直播間也是類似的狀況,一名粉絲超過220萬的頭部主播,在直播間售賣的38件衣服里,其中32件衣服是預售。
網紅店的共同之處在于依賴爆款單品,可打造爆款,在經過鋪天蓋地的營銷后,同樣可能面臨超高的退貨率,退貨率高,就會造成壓貨。這時候,設置一個超長的預售期,通過收到貨的消費者的反饋,可以幫助商家預估大概的銷量,然后再向工廠提交訂單量,將生產出來的產品進行發貨,發給繼續等待收貨的消費者。
分批次發貨不僅降低了庫存積壓的風險,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商家打造爆款單品。可是,前期大規模營銷給消費者帶來的高期待值與漫長等待中被消磨的熱情,或是最后收不到貨的氣憤所造成的落差,使得一部分消費者還沒發貨就選擇了退款,另一部分消費者則自此對預售產品敬而遠之。
如今一個對消費者更不友好的趨勢是,預售漸成風氣。一位網友稱,“現在不止網紅店預售,一般的店鋪也很多預售了,大概一周前買的五六件衣服,目前一件沒收到”,她很疑惑,為什么現在買東西都要等等等。
三、選擇商家還是消費者,這是一個問題
今年的6·18,與往年有很多不同。電商巨頭們不再高調,街頭巷尾幾乎很難見到往日鋪天蓋地的大促廣告,就連大促開始后,以前最為消費者津津樂道的各大榜單,也沒有公布。
而對商家而言,難得的是平臺釋放出不再追求KPI的信號,且推出了一系列扶持商家的舉措。京東發布了30項“三減三優”商家扶持舉措為中小商家減壓釋負,淘寶天貓也公布了30多條舉措,助力商家備戰天貓“6·18”,包括金融補貼、物流疏通、流量補貼等等。
只是,商家的熱情并沒有被調動。
一位商家表示,他看見商家群里都在激烈討論自己今年反常的數據表現,“明明到了銷售上升的季節,但現在流量大,實際銷售卻很少”,因此,很多商家在極大的不確定下,只能謹小慎微,不敢再對6·18放手一搏,他們要么選擇放棄參與年中大促,要么消極備戰。
用預售模式來試水新品,無可厚非,這也可以說是商家消極備戰的一種表現,但現在看來,預售發揮的作用正在轉變,商家更希望以超長預售期來轉嫁日常經營的風險。尤其是服飾類產品,服飾具有強季節性,今年疫情反復,物流導致的庫存積壓已經給相關商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一旦換季的新產品銷量不好,庫存問題很有可能成為壓死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也是為什么服飾類產品成為預售模式泛濫的“重災區”的原因,相比得罪消費者,如何活下去更為關鍵。
生存或消費體驗,商家簡單地做出了選擇,而商家或消費者,正在成為電商平臺新的難題。從扶持商家的多番舉動來看,疫情沖擊下,幫助商家穩大盤,很顯然成為了今年電商平臺的核心目標,可是放任超長預售期,使得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大大下滑,購物效率變低,這似乎完全違背了消費者線上買東西的初衷。
一位消費者稱,網上購物明明是為了實惠和便捷,以前基本都是承諾72小時內發貨,前幾年,如果當天4點前下單,當晚就能發貨,而現在一等就是幾天,更甚是十幾天。
在黑貓投訴上,搜索“預售”,相關的投訴高達49188條,投訴對象涉及淘寶天貓、京東及拼多多三大電商平臺和直播電商。
從消費降級到消費體驗降級,從一個產品的預售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感受到一種產品、服務或溝通的落差,這種落差本質上是當前經濟環境下平臺、商家及消費者之間關系轉變的映射??梢灶A見,在消費市場越發低迷的背景下,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拉扯必然會持續下去。
而一旦超長預售期透支掉消費者對商家或品牌的熱情與信賴,原本犧牲消費者體驗換回利益的預售模式很可能會直接反噬平臺。
#專欄作家#
道總有理,微信公眾號:道總有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獨立撰稿人,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以后就618買冬裝,雙11買夏裝,用魔法打敗魔法
超長預售抵制了這么長時間還是沒法解決,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即使在長時間也總有傻子消費者買賬
預售這把武器還是要適用慎用,不然很容易失去消費者的信任,乃至損害品牌形象
有的產品預售期太長了這不是欺騙消費者嗎,這種吃相也太難看了
真的很氣人哎,今年的預售真的太長了,不管是幾月份,非得都提前半個月整一次預售,之前到618和1111才會有感覺,現在ai。
確實有一些合理情況內的預售我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有一些商家真的太過分了,感覺就是在坑人呀
人的本性問題!
有些商家真的太過分了,預售期賊長,這不就是在變相的欺騙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