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學習增長5步曲,供需作為原始動力驅動增長(一)

6 評論 3332 瀏覽 19 收藏 24 分鐘

編輯導語:供需作為原始動力驅動增長,宏觀機會及商業模式驅動增長,數據驅動增長,營銷驅動增長,找指數增長杠桿驅動增長,是增長人要經歷的5種境界,本文作者分享了第一種境界,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增長人要經歷以下5種境界:

  • 系統學習增長5步曲,供需作為原始動力驅動增長(一)
  • 系統學習增長5步曲,宏觀機會及商業模式驅動增長(二)
  • 系統學習增長5步曲,數據驅動增長(三)
  • 系統學習增長5步曲,營銷驅動增長(四)
  • 系統學習增長5步曲,找指數增長杠桿驅動增長(五)

以供需為基礎,向上支撐對宏觀機會、商業模式的洞察,進一步通過數據分析更科學有效地完成營銷策略落地,最后以增長杠桿加持實現指數級增長,這是一個用戶增長的全局視野。接下來分別介紹全局視野中的要素。

一、供需作為原始動力驅動增長

為什么說供需是增長的原始動力?

商業社會、不說具體業務時的第一性原理(馬斯克提出的概念)就是:供需是商業社會的原始驅動力;經濟學也說過類似觀點,長期看供給,短期看需求,需求看政策。

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聽天由命的不穩定、生產力有限,需求端不被滿足,導致尋找更優解決方案的供給,出現了農業到工業的轉變。蒸汽機的發明,帶動了相關一系列的生存技術革新,改變了過去基本依靠農業生產的,導致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升,人們生產的產品開始出現了相對的供大于求,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供大于求的概念。

所以,無論什么產品,包括實體傳統和互聯網,首先看供需,判斷有沒有巨大供需差,供需差是第一增長力,基于供需差找到提升效率的杠桿,借杠桿改善一端撬動另一端,實現快速增長。

農業社會存在巨大的供需差,杠桿是蒸汽機,蒸汽機使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改善了供給端,供給讓需求得到了滿足。

所謂經濟建設決定上層建筑,往下還有一層,供需關系決定經濟建設,經濟建設決定上層建筑。

二、怎么研究供&需?

1. 抓本質

利用歸納法(特例到一般規律)+演繹法(一般規律到特例)+穿越時間研究法,找到不變的東西,變化重要,不變更重要,不變的東西才能抵抗時間,才可能是最底層的第一性原理(馬斯克說的第一性原理在中國叫萬變不離其宗),將戰略建立在不變的第一性原理上。

如何找到第一性原理?

第一步:歸納法歸納。

歸納法很好理解,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經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

歸納法:

現象:現在看到的A死了,B死了,C死了,D死了…我們觀察到的所有人,最后都會走向死亡。

結論:是人總有一死。

第二步:演繹法演繹。

演繹法是結構化思維,一般到特殊的認識過程。

演繹法:

大前提:所有人都會死。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會死。

演繹法的一個特性是:大前提正確、小前提正確,就一定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如果結論錯了,那這兩個前提有一個是錯的,或者都是錯的。

第三步:穿越時間推演。

把歸納法和演繹法放到過去、現在、未來多個時空論證,看是不是本質不變的東西。

穿越時間研究法:

歸納現象:歷史記載的A死了,B死了,C死了,D死了…我們沒看到古代人現在還活著,最后都會走向死亡。

結論:是人總有一死。

演繹大前提:過去的所有人都會死。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過去的人。

結論:蘇格拉底會死。

所以,所有人都會死是人類的一個第一性原理。

舉幾個例子,看一下這套思維的應用:

例1:

穿越時間的現象:古時候挑貨走街串巷找人買;無人售貨機放到公司內找人買;抖音帶貨直播間推薦找人買。

穿越時間的本質:供>需;消費者無明確需求;貨找人。

例2:

穿越時間的現象:古時候趕集去買貨;現代商超去買;淘寶去線上搜索買。

穿越時間的本質:供<需;消費者有明確需求;人找貨。

例3:

穿越時間的現象:煉丹;丹爐爆炸;四大發明火藥;炮彈發射。

穿越時間的本質:2KNO3+3C+S=K2S+N2↑+3CO2↑

例4:

穿越時間的現象:蘋果砸我頭。

穿越時間的本質1:牛二:F=ma→牛三:F=Gm1m2/r^2

穿越時間的本質2:牛頓力學只是愛因斯坦力學的特例。(速度<光速,F=ma;速度>光速,F=Δp/Δt=Δ(mv)/Δt)

沒有百年企業的說法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企業沒發現不變的第一性原理,萬變不離其宗的宗,而是將經驗歸納法得到的表層規律去應用,還沾沾自喜。

淘寶和抖音兩款產品的誕生,在于供需關系、消費明確或不明確、人找貨或貨找人的變化,淘寶在人找貨上沾沾自喜,沒看到供>需、貨找人的變化,還瘋狂在雙11的營銷上發力,實際上將會被抖音電商甩得更遠。

做企業增長需要具備看透過去時空供需的本質、當前時空供需本質、推演未來時空供需本質的能力,增長策略以供需的本質為核心,向外擴散。

延伸閱讀: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怎樣找到萬變不離其宗的“宗”。

2. 量蛋糕

第一步:洞察底層人性。

有兩個底層理論支持,一是七宗罪,二是馬斯洛需求等級,兩者都可以作為最底層的理論支持,但我更喜歡用七宗罪。

七宗罪以貪婪為核心,貪少則嫉妒,貪多則傲慢,貪色則色欲,貪食則暴食,貪怒則暴怒,貪逸則懶惰。

研究一個產品的時候看看他解決什么問題,用戶的問題在哪種“罪”上,一般在七宗罪上的產品估值都不差,如餓了么的懶惰、抖音小哥哥小姐姐的色、寫在刑法里的色和貪賭、豆瓣自稱文藝青年的傲慢。

梁寧老師說的就更簡單了,做讓人愉悅的產品,或解決別人恐懼的產品,因為那是最強烈的訴求,或最痛的痛點。

由此衍生一個小問題,七宗罪里沒有恐懼,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各專家的理論是可以貫通的;恐懼和憤怒是可隨時相互轉化的,被身材比自己小的人撞著了一下,你會憤怒、并要求他說對不起,但碰到持槍歹徒撞了你一下,你會恐懼。

第二步:研究具體用戶。

對用戶研究的幾個維度拆解,包括用戶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定性、定量,組合得到4種用戶研究方法。

  • 問卷調研:用戶說了什么&多少人有這種問題?
  • 數據分析:用戶做了什么&多少人有這種問題?
  • 現場測試:用戶做了什么&用戶有什么問題?
  • 用戶訪談:用戶說了什么&用戶有什么問題?

但都存在弊端。

問卷調研的結果是用戶說了什么,所以有可能是假話。

數據分析相對真實一些,但也可能是假的行為,因為可以通過非供需本身的運營手段拉升。

現場測試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用戶訪談既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又有說假話的情況。

所以僅僅做用戶研究就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是對的,還需要后面的步驟優化、驗證。

第三步:5w1h分類歸納具體用戶。

  • who:目標用戶是誰?
  • when:在什么時候有問題?
  • where:在什么空間、什么場景有問題?
  • what:有什么問題?
  • why:為什么有這個問題?(目標-利益-7宗罪或馬斯洛)
  • how:當前怎么解決這些問題,要付出多少成本?

比如5w1h在優化獲客策略上的應用。

獲客4步:是誰→在哪→怎么觸達他們→怎么提升轉化

以餓了么外賣業務舉例。

  • 是誰:who里的目標用戶畫像,白領、大學生,投放定向用。
  • 在哪:where里的場景和實際地理位置,1~2線城市、在公司不想下樓吃午飯,投放定向用。
  • 怎么觸達他們:根據投放渠道的素材各確定。
  • 怎么提升轉化:需要外賣12點送達,因為中午只休息1h、在11點點餐、20分鐘吃完還能休息一會,這個需求很明顯是及時達,發不發券減不減3塊2塊的根本不重要。

再結合福格行為模型B=MAT=觸發*動機*能力(福格行為模型有很多文章,在此就不贅述),通知到位、增加動機、減少阻力,基本會交一個80分以上的結果。

同理,在活躍環節,誰、在什么場景、有什么問題,你就按B=MAT給對應的解決方案就行,如果他不來,那就在以下三個方面的排列組合有問題。

  • 一是,誰在什么場景、有什么問題沒搞清楚。
  • 二是,觸達、增加動機、減少阻力沒做好。
  • 三是,解決方案不行。

第四步:繪制用戶旅程體驗地圖找機會。

用戶旅程體驗地圖的繪制,橫坐標維度是階段,縱坐標維度是目標、行為、觸點、想法、情緒、痛點、機會,橫坐標與縱坐標的排列組合就組成了用戶旅程體驗地圖。

下面是以醫療為例:

第五步:Kano需求分類。

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排序的工具,通過正反兩個方向分析用戶對產品功能的滿意程度,對產品功能進行分級,從而確定產品實現過程中的優先級。

  • 興奮型需求:隱形需求,用戶意想不到的,需要挖掘/洞察。若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降低;若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有很大的提升。
  • 期望型需求:癢點,當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提升;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降低。
  • 基本型需求:痛點,對于用戶而言,這些需求是必須滿足的,理所當然的。當不提供此需求,用戶滿意度會大幅降低,但優化此需求,用戶滿意度不會得到顯著提升。
  • 無差異需求:用戶根本不在意的需求,對用戶體驗毫無影響。
  • 反向型需求:用戶根本都沒有此需求,提供后用戶滿意度反而下降。

KANO模型是一個典型的定性分析模型,一般不直接用來測量用戶的滿意度,常用于識別用戶對新功能的接受度,挖掘出讓顧客滿意至關重要的因素。

KANO模型怎么用呢?

1)設計問卷:提供時的滿意程度,滿意程度被劃分為5級(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不提供時的滿意程度,滿意程度被劃分為5級。(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

2)收集問卷:選定目標用戶投放。

3)清洗數據:清洗掉個別的明顯胡亂回答的個例。如全部問題都選擇“我很喜歡”或“很不喜歡”的,這種回答毫無參考價值。

4)整理分類:為了能夠將需求區分,需按照正反的回答對屬性進行分類,具體分類對照下表。

第六步:串聯用戶消費路徑,定位自己產品所在位置。

我把大多數消費型產品,用戶的消費路徑(非產品體驗路徑)分為以下幾步。

以電商業務為例:

  1. 未產生需求:抖音
  2. 產生需求:抖音
  3. 尋找解決方案:淘寶、京東、拼多多、抖音商城
  4. 消費決策:小紅書、抖音、淘寶逛逛
  5. 交易:淘寶、京東、拼多多、抖音商城、小紅書

可以看到同為電商產品,產品所在用戶消費路徑的位置并不相同,抖音這些年看起來有搶淘寶蛋糕的趨勢,而小紅書愈發難生存。

小紅書只占最后2步。

淘寶占最后3步。

抖音5步全覆蓋。

第七步:量化蛋糕量級,俗稱畫餅。

  • 量化蛋糕量級:蛋糕大小=用戶疼痛程度*有多少人有這種痛*用戶付出的成本*付出頻次
  • 用戶痛疼程度:1~10分,找一部分種子用戶樣本,讓他們對定位的痛點的疼痛程度打分。
  • 有多少人有這種痛:國家統計局、艾瑞咨詢、競品公司財報找到相關數據。
  • 用戶付出的成本:國家統計局、艾瑞咨詢、競品公司財報找到相關數據。
  • 付出頻次:國家統計局、艾瑞咨詢、競品公司財報找到相關數據。

如:瑞幸咖啡給美國投資人畫餅,說了這么一組數據:中國每年人均咖啡消費量只有4杯左右,與歐洲的750杯、美國的400杯、日韓/港臺的200杯有很大的差距,市場增長空間巨大,這是在說消費頻次。

3. 建模型

說幾種業務的商業模式,古時候挑著擔走街串巷找人買貨,現在線下去商超買貨,線上淘寶買貨,抖音買貨。

這幾種商業模式有什么共同點,可以用什么結構去表述?

首先,他們都有必不可少的三要素:人、貨、場。

其次,因為古代、商超,人和場和貨都在同一時空下,所以不太講究履約,而互聯網商超人和貨不在同一空間,所以多了個履約環節。

所以可以抽象成以下幾個環節,需求和需求組成的那一群人,供給和供給組成的那一群人或貨,需求和供給交易的場所,供給給到需求的履約。

抽象出模型后,業務的優化方向就很清晰了,人、貨、場、履約四個優化方向。

人貨場理論不僅可用于有形商品的新零售,無形商品的供需也一樣,只需要把貨定義成“解決方案的交付物”即可。

4. 定策略

雙邊市場的產品,增長策略是動態變化的。

供>需,hmw出解決方案,ice排序,抓需求帶動供給。

供<需,hmw出解決方案,ice排序,抓供給帶動需求。

例如:社交產品早期,分析發現供<需,即女少男多;結論:引入更多女性可以帶動男性。

HMW定策略,如何引入更多女性。積極法:給女性好處,例如,錢、流量訪問量、贊評轉、小哥哥私聊。

ICE排序:錢、流量訪問量、贊評、小哥哥私聊。

整體策略:錢、流量訪問量、贊評、小哥哥私聊→女性進場→男性進場。

同理,滴滴早期燒錢給乘客補貼,由需求端的乘客帶動供給端的車主。

前提了解知識1:HMW

1)積極法

  • 給用戶好處:瑞幸咖啡【邀請1好友 雙方免費得1杯咖啡】。
  • 給用戶方便:支付寶給用戶支付方便。
  • 讓體驗有趣:b站評論→彈幕。

2)否定

  • 不這么做就不能進行下一步:百度網盤不登錄收回空間。
  • 不做這個也可以完成:未點關注按鈕 進入主頁就自動關注。

3)轉移

  • 讓第三方推動用戶:王者榮耀實名,應國家要求。
  • 讓系統推動用戶:push。
  • 讓第三方解決問題:曹沖稱不動象稱能稱動石頭。

4)拆解:朱元璋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vs袁術高筑墻、廣積糧、急稱王

  • 沒問題的用戶做了什么?
  • 沒問題的用戶沒做什么?
  • 有問題的用戶做了什么?
  • 有問題的用戶沒做什么?

5)腦洞:憑經驗、認知憑空想象

前提了解知識2:ICE排序

  • 影響范圍:解決方案的影響范圍評判,找一個參照系打分,基于參照系給該方案打分1~5分。
  • 自信程度:解決方案對解決問題的自信程度評判,找一個參照系打分,基于參照系給該方案打分1~5分。
  • 實現難易:解決方案實現難度的評判,找一個參照系打分,基于參照系給該方案打分1~5分。

5. 看未來

找到基于自己核心業務的外圍延伸業務,當核心業務增長受限時,看看影響因素是否可以發展成一個業務,來促進和業務的增長。

如阿里的電商業務:

影響GMV的其中一個因素是,支付的安全性;就有了支付寶。

影響GMV的另一個因素是,物流的快捷、低成本;就有了菜鳥物流。

各個業務之間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增長飛輪。

淘寶&天貓:越好的用戶體驗→越多流量訂單→越多商家→淘寶&天貓品控、議價→越好的用戶體驗,閉環。

當淘寶&天貓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有支付轉賬的安全問題:第二增長曲線支付寶到來,同時又帶動第一業務的增長。

同理,物流、云計算作為第三、四增長曲線,同時又帶動第一業務的增長。

可以用增長飛輪的模型,看自己公司已有各業務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發現缺失的業務,其他業務變好是不是能促進第一業務變好,如能就加強這種飛輪效應;如不能那就要考慮是否砍掉了。

總結:

  1. 抓本質:歸納+演繹+穿越時間研究法→找到第一性原理。
  2. 量蛋糕:七宗罪或馬斯洛需求等級→用戶研究→5w1h→繪制用戶旅程體驗地圖→kano對需求分類→串聯用戶決策路徑→三維量化蛋糕。
  3. 建模型:洞察人貨場,抽象業務核心鏈路。
  4. 定策略:量化供需的匹配程度。(供>需,HMW拆解出解決方案抓需求,帶動供給;供<需,HMW拆解出解決方案抓供給,帶動需求。)
  5. 看未來:多對業務的供需匹配相互作用驅動增長。(又叫增長飛輪)

由于篇幅過長,準備分篇寫,敬請期待!

 

本文由 @狗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催更催更,真的寫得很好很完整很有邏輯,啥時候出二三四五???

    來自上海 回復
  2. 寫的真好,期待更新

    來自浙江 回復
  3. 很全面,看完以后想看下一篇,發現還沒更新,sad

    來自北京 回復
  4. 催更,老師能否講一下產品每個階段的增長側重點是什么?品牌/營銷驅動增長的時機判斷?

    來自北京 回復
  5. 每天增長一個知識點,文章里的內容對我非常有幫助,感謝作者分享!

    來自廣西 回復
  6. 無論什么產品,首先看供需,判斷有沒有巨大供需差,供需差是第一增長力,基于供需差找到提升效率的杠桿,借杠桿改善一端撬動另一端,實現快速增長。

    來自吉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