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級的思考方式,是底層邏輯
編輯導語:不管是生活或是工作,底層邏輯都十分重要,有助于建立對目標賽道的認知以及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本文作者分享了打通底層邏輯的具體思路方法,講述了底層邏輯對于各個行業的重要性等,一起來看看吧。
某些時候,推動歷史發展的規律卻隱藏在最簡單的事件里。
1756年,被租住小公寓中爐子上熱水壺的蒸汽頂開瓶蓋的動作吸引,瓦特逐漸有了活塞往復型蒸汽機原理的雛形。
這個被當時很多鐘表作坊主嘲笑沒有任何作用的工具,5年之后就成為以英國為核心不斷蔓延工業革命的基石。
而通過近一百年的努力,到19世紀80年代,小型內燃機終于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1885年,卡爾·本茨造出第一輛三輪汽車。
這款車,拉開了現在建立在車輪上世界的序幕。
1901年,由威廉·邁巴赫設計的第一輛梅賽德斯汽車問世。這款車采用了蜂窩式散熱器,車輛重心較低,是第一輛完全脫離了馬車設計,近似現代汽車外形特征的車輛。
憑借這款車,威廉·邁巴赫在汽車界被尊稱為“汽車之父”。
接下來哪怕度過一戰,汽車行業只是在發動機的功率上下功夫,直到1910年福特把自己發明的流水線生產工藝和一體化車身的技術融入進去,由于實現標準化生產降低了成本,福特旗下的T型車創造了超過20年雄踞世界汽車銷量排行榜的奇跡。
之后的汽車產業就進入到近現代發展期,最突出的變化就是日本汽車產業,因為豐田的精益管理帶來的高效率最終超越了歐美汽車公司。
這時候開始,世界的汽車產業進入日美爭鋒、歐洲獨霸高端的時代。
關鍵各家老牌汽車公司圍繞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部件進行了龐大的技術儲備和專利申請,構建了讓后來車企業望之興嘆的“護城河”,也阻擋了中國車企崛起的步伐。
轉機在2009年出現。
隨著國家開始針對新能源汽車展開補貼,尤其是2012年6?,國務院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文件,明確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徹底激活了以電力能源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由于電力汽車可以繞過發動機、變速箱等海外汽車企業構筑的“嘆息之墻”,再加上財政資金源源不斷的扶持,越來越多新興造車力量的加入,使這個市場日益活躍并最終形成了中國已經無法阻擋的新能源汽車浪潮。
2018年之后,造車新勢力企業入場,帶來各種產品化思維和跨界的技術理念,讓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技術實現普及,中國新能源汽車時代迅速向智能汽車時代轉型。
當下,中國汽車產業基于制造和精益管理的基礎設施,核心在于數字能力、技術材料能力的突破,開始實現了彎道超車。
通過汽車發展史的梳理能看出,技術的變革不斷引發這個行業,在不同方向朝著正確的路途前進,最終實現了產業的躍遷。
而在這個過程中,想找到自己的機會,就必須找到產業在一個新時期發展的基本規律。這些因素的選擇和判斷,是不折不扣的底層邏輯。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最近幾年中底層邏輯在社會中爆火。這是因為未來的競爭,洞見問題本質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
其中,對事物的假設和事物發展規律的重合度越高,說明判斷越準確,洞見本質的能力也越強,也越容易發現底層規律。
所以,科學決策的第一步,其實就是找到目標事物或目標行業的本質或基礎規律。
只有這一點做好了,才能從多方面來建立對目標賽道的認知,最終找到適合發展的方向。
一、趨勢,是最大的杠桿
企業的競爭是基于各個層面的,但想跨越一個大的階位,利用降維打擊來贏得競爭,創業者和企業家就必須重視產業躍遷。
因為只有抓住了產業躍遷,創業者和企業家才能用核心能力和核心資源去實現自己經營的目標,也才能在市場的競爭中占到優先的身位。
但產業躍遷并不是那么簡單。為了找到基本的規律,創業者和企業家就必須認識“本質”。
所謂“本質”,其實是指事物的根本屬性,導致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以及背后的底層邏輯。
通過對智能汽車和其他行業實現產業躍遷的案例進行分析能發現,各個行業發生躍遷的本質是因為技術杠桿的作用。
所謂技術杠桿戰略是悉尼麥考瑞大學管理學研究生院著名戰略管理專家約翰?馬修斯與漢城國立大學教授趙東成于1994年開始至今的共同研究成果。
兩位教授在對東亞的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高技術產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發展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基礎上,總結提出了在創新發展道路上重要的“技術杠桿”戰略。
在他們看來,就企業而言,技術杠桿戰略是資源杠桿和能力杠桿概念的延伸,是企業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和核心能力培養目標設定,通過主動選擇的不同產品、技術或市場驅動技術升級和能力擴張,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過程。
而這個理論在不斷被新興經濟企業的跨越式發展所證明。某種意義上,當前所有能突破常理發展的企業,都是利用技術杠桿實現躍遷的。
例如Tiktok在全球有25億用戶、SHEIN(希音)覆蓋200多個國家千億美元市值,它們的成功都是基于原有的基礎設施,然后通過技術杠桿完成了產業躍遷。
尤其是SHEIN(希音),看起來是快時尚公司,但是這個企業其實把數據變成了生產要素,然后通過數智化的方式去鏈接這些供應鏈和市場要素,最終利用低成本實現快時尚的躍遷式發展。
也正因此,才會有那么多互聯網和新經濟企業進軍智能汽車。因為它們雖然不是傳統制造業企業,但它們都有成功利用技術杠桿實現產業躍遷的經驗。
小米的汽車還在研發中,但是北京順義的工廠已經開始建設;百度剛剛跟吉利一起在元宇宙發布了一款智能汽車——集度,科幻感十足的車身吸引了大多數人的目標。
在智能駕駛和智能交通領域,百度的研究超過10年歷史,相應的技術已經穩居世界第一梯隊。
百度阿波羅自動駕駛出行平臺“蘿卜快跑”的合作方超過百家,蘿卜快跑的無人駕駛出租車已經在各大城市開跑,據IHS預測,在2030年,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將占到共享出行市場的60%以上,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3萬億。
而華為,也是深度介入智能汽車領域的玩家,不光與長安、北汽、比亞迪展開合作,還重度參與了賽力斯的造車,推出的問界M5六月銷量破7000;剛上市的M7,48小時訂單破五萬……
這些企業跨界而來進軍智能汽車領域,都是因為它們在自身所處的互聯網和泛TMT(科技、媒體、通信)領域把技術杠桿玩得爐火純青,它們有過利用技術杠桿實現產業躍遷的經驗,所以它們才能進入智能汽車這個賽道,選擇新的機會。
這其實說明,一個賽道越熱,想進入的企業家就必須要更冷靜,先從基本面來分析,給賽道建立一個結構模型,從中找到真正的技術杠桿,然后結合自身核心能力,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
二、抓住技術杠桿的趨勢,打通商業的底層邏輯是根本
某些程度上,企業家冷靜對賽道建立結構模型后,就要找真正適合的策略方向。
而尋找這個方向方法多樣,但最簡單的其實是分析產業中真正能帶來價值的模式,也就是尋找產業價值發展的本質。
而不論是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還是現象背后的底層邏輯,其實都是對萬事萬物的“根本性”進行的探索和追尋,是對它為何存在,以及之所以成為“它”的深度思考。
畢竟,在新產業出現躍遷時,95%的創新企業是在摧毀價值,創造的價值基本等于5%的企業在創造價值。正如智能手機行業,只有蘋果等少數企業在創造行業的大部分價值,其他大多數企業因為技術創新的不足,獲得的價值極低。
對于這一點,嘉實基金專門布局智能汽車賽道的基金經理姚志鵬在最近接受媒體訪談時指出,“新興行業和成長性行業都容易出現創新的‘價值陷阱’”。
在他看來,作為投資人除非真的非常懂行業、非常了解這個行業發展的前景,才能去判斷當前這些創新和發展性技術的價值。
否則的話,投資人就會掉到陷阱里,因為“創新不足和創新過度都很危險,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創業者和投資人都不懂行業,就貿然開啟技術創新,這種創新最后一定價值不大”。
尤其是現在最熱的智能汽車賽道,姚志鵬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專門關注智能汽車賽道的基金經理,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他尤其對中國企業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汽車賽道超車這件事興趣很深,認為了解清楚這個過程中體現的邏輯,對企業家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找尋底層規律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在姚志鵬眼中,要從三個領域來分析這些企業決策的依據,包括底層架構、格局重塑和商業模式。
首先,在底層架構方面,汽車從燃油到電動,是一次能源應用技術杠桿撬動的產業躍遷機遇,這中間完美避過之前百年燃油車企業發展過程中,通過專利為核心零部件樹立的專利墻,可以在新的維度上實現平等競爭。
這樣的局面,為科技企業改造汽車產業大幅度降低了準入門檻,也相應帶來了增量部分的機會。這是互聯網企業大舉進入智能汽車賽道的前提。
其次,在格局重塑方面,因為品牌都依附于產品,產品的本質變化,也將帶來品牌力的顯著變化。
所以,中國新勢力車企和中國供應鏈在全新的電動平臺上,通過持續投入的產品優勢會積累相對更強的品牌力和競爭力,未來有望獲得更大的機會。
第三,在商業模式方面,智能汽車產業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軟件服務產品變現為企業提供了顯著不同的商業可能性。
畢竟,越來越多的智能汽車可以通過付費開啟軟件功能,類似高精度導航、智能駕駛、電池租賃等服務,這些內容大部分涉及軟件和服務,類似于智能手機的商業模式。
從這點上看,智能汽車是完美變現平臺,是未來互聯網商業最大的發展方向。
姚志鵬覺得,搞清楚互聯網企業為什么紛紛跨界造車很重要,這中間的底層邏輯運用到其他行業的發展決策上,也有思考價值。
三、任何一個商業底層邏輯,都要找到突破口
分析完一個行業的價值本質和發展前景之后,企業家要找到技術杠桿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切入到這個行業內部,并推動行業實現躍遷帶給企業發展機遇。
一般來說,各個行業的技術杠桿現在就集中在數字化、硬科技、新材料、新能源。這是目前專家都同意的一個規律。
所以,企業家找尋技術杠桿的突破口也是如此,通過這四個方向去探尋行業躍遷所需要的技術杠桿到底是什么。
現在最火的智能汽車,其實也是如此。
比如超越特斯拉登頂產銷雙榜的國產品牌比亞迪,2021年,比亞迪銷量“以一打十”,新能源乘用車一年就賣出了593745輛,同比暴增232%,市占率沖上20%。
但其汽車業務的盈利能力依舊拉胯,毛利率僅有17.4%,同比下滑了8個百分點,為近十年最差。
雖然比亞迪的銷量和生產量都超過了特斯拉,但在單車盈利率上,比亞迪可能連特斯拉的零頭都不夠。
根據一季度財報及汽車銷量測算,特斯拉每賣一臺車凈賺72400元人民幣;而比亞迪不到2000元人民幣,足足差了7萬元。
再比如曾經造車新勢力的領頭羊蔚來,從6月9日發布的2022年一季度財報數據來看,蔚來一季度營收99.1億元,凈虧損17.8億元,同比暴增760.4%;另兩家也是一樣,一季度理想再度虧損,營收環比下滑9.97%,錄得虧損1087萬元;而一季度營收29.5億元、同比增長616.1%、高于市場預期的小鵬,當季度凈虧損為7.866億元。
關鍵,小鵬、理想和蔚來都是連續三年實現虧損后繼續虧損的現狀,再加上比亞迪毛利率大幅下降,其實背后都在說明,這個行業目前的技術突破口并不在智能駕駛和車機領域。
雖然各地在不斷出臺關于無人駕駛技術普及的政策,類似于像蘿卜快跑這樣的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平臺發展迅速。
但在國家交通法領域內還沒有國家層面的相關法律出臺,各地也只是試行版,哪怕5G的普及和AI技術的成熟讓 L4(高度自動駕駛)級別的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逐漸成為可能,目前看從 L2+到L4級別的智能駕駛普及還需要一個過程。
再加上各家虧損的主要原因紛紛歸咎于2021年電池以及電池原材料的上漲。而寧德時代剛剛推出超越當前技術標準的麒麟電池,就引發資本市場的普遍關注,寧德時代的市值重回巔峰。
這說明現在真正推動智能汽車行業發展的技術,關鍵是在電池領域。
畢竟,固態電池和半固態電池的費效比和安全性遠超現在的液態電池,會讓汽車企業用更少的成本提供客戶更遠的續航。
從嘉實基金的持倉也能看出,姚志鵬重點關注的是新能源和電池技術,當然現在對比較明確的智能駕駛技術也有所布局。
姚志鵬認為,現在智能汽車賽道很像十年前的光伏市場,“當時我們研究單晶硅,我們說單晶硅跟逆變器是光伏兩個最重要的驅動力,一個代表需求端,一個代表技術創新,現在除了電池之外,可能就是智能化里面一些關鍵半導體,以及關鍵整車,最終智能化變現一定是你的終端,而不是中間做一個汽車零部件、做車機的企業”。
在他看來,這個行業要找到目前行業最有價值的技術突破口,當前是電池,未來是智能駕駛。
“這兩個技術對行業能起決定性作用,其他技術不是不重要,但是都可以在水平線之上去到市場進行選擇,唯獨這兩個技術是需要大量時間、資本和技術投入才能解決的,所以抓住這兩個抓手就等于抓住了智能汽車產業躍遷的命脈”。
在他看來,找到這樣技術杠桿的突破口,企業才能有超乎想象的商業模式,在資本市場也才會更加受歡迎。
這是一個正向循環。
四、所有的功夫深,都是下了深功夫
某種程度上,想要利用技術杠桿在一個新的行業尋找機會,一定要做好本質思考,就是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看清事物根本屬性,看透問題根源,看懂現象背后底層邏輯的思考能力。
這其實意味著企業家要做很多工作,要花很多時間搜集數據,找到底層邏輯才有可能成功。
作為市場首只智能汽車基金的基金經理,嘉實基金姚志鵬能被看作這個行業的投資專家,其能力背后就是汗水積累的。
畢竟眾神造車是因為用戶需求產生、產業發展使然和國家扶持的必然結果,但在產業背后更需要與行業共振的企業與個人,以騎士精神做幕后的努力,來推動產業的發展。
姚志鵬就被看作是這樣的一個“騎士”。
在基金行業,他有調研狂魔的外號,其實是在進行了大量調查之后,他才對這個行業有深度了解,也才有現在的認知。
當然,他也覺得這個行業再從資源主導型向技術主導型轉變,汽車制造企業也在蓄力,如果真出現汽車制造企業能引發行業變革的機會,嘉實基金也會重點關注。
關鍵,姚志鵬關注這個行業已經有6、7年的歷史,這段時間他與行業內的各個廠商關系匪淺,甚至參與過多次廠商的新車試駕,從第一手就搞到了產品的資料和體驗,這對其最終建立產業基金并成功運營提供了很好的能力支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曾表示,企業家需要的是調整或重新配置自己的資源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如果離開對目標行業的深度認知,就會發生偏差。
某些程度上,企業家的決策發生偏差,最終導致企業倒閉的例子不勝枚舉。
4月15日,崔健搞了一場很轟動的網上演唱會。
演唱會期間,《鏘鏘三人行》的主持人竇文濤跟崔健有個對話,竇文濤屬于那種特能侃的人,很聰明,表達能力也很強。
崔健在跟竇文濤對話中提到了極多主義和極簡主義的關系。
竇文濤對崔健說:你現在的音樂風格多種多樣。
崔健告訴竇文濤:極簡主義來自于極多主義。
確實,抽象來自于具象,理論來自于案例。
這個理念對企業家來說也一樣。
畢竟,中國因為政策、市場的支撐,擁有了各個行業發展機會的抓取能力。只有下功夫才能抓住底層邏輯,也才能抓住時代躍遷的機會。
作者:Rickzhang;編輯:少將;
來源公眾號:深響,全球視野,價值視角。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深響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簡單來講,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 實現科技創新,需要下大工夫,用最直接的大量的調研及案例分析,吃透行業,發現其發展規律。 這樣是可以找到行業的底層發展邏輯,才有大概率的成功?
科學決策的第一步,其實就是找到目標事物或目標行業的本質或基礎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