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俞敏洪撞上余華
編輯導讀:前不久,俞敏洪和余華在抖音直播聊天,超千萬播放量。知識直播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播放量,這在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平臺還是很少見的。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01
前段時間我約一個朋友吃飯,試圖白嫖點素材,寫篇稿子。
結果他吃飯的時候根本不和我說話,就戴著個耳機,手上拿筷子嘴里嚼,目不轉睛盯著手機屏幕。
我說你在干啥,他說在抖音看直播。
我說你在看哪個主播,他說在看俞敏洪。
我說你跟一個中國人吃飯的時候學英語?
他說我在看他和一個中年男人聊天。
我嗤之以鼻,兩個中年男人聊天有什么好看的,你又不是牛老師。
他笑了說,但是那個中年男人叫余華。
給大家介紹一下余華老師日常的語言風格。
媽的!寫得這么牛批!臥槽——余華
五秒鐘后,我端著飯碗坐到了他旁邊,并搶走了他一半耳機。
后面我也開始看俞敏洪在直播間和人對談,發現愿意和他聊天的名人還挺多。
愿意看他跟人聊天的人則好像更多,他的抖音賬號都超過一千萬關注者了,和余華的那場直播更是有兩千萬播放。
在直播間搞對談火了以后,俞敏洪是這么說的:
要知道,拿著手機一聽兩個小時其實是不容易的。但是我直播間的粉絲經常會從頭聽到尾。說明抖音上還是有許多網友愿意聽嚴肅的知識內容。
關于這一點,我覺得是俞老師大驚小怪了。
客觀來說,知識類直播會興起是很正常的。
唯一的變數,可能只是興起于哪里。
02
當年還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候,電視上的各種文化類節目和文化名人可以說是鼎盛一時,捧紅了許多我們直到今天還耳熟能詳的名字。
這些人講歷史,講經典,講人生百味。
國民度之高,與時下當紅的明星無異,甚至可能更出圈。
除了電視,線下講座也曾經無比繁榮。
十多年前,俞敏洪自己就曾在全國各地走穴開講座,一度成為了全國年輕人的知識偶像。
我那個一邊吃飯一邊看他直播的朋友也是山東人,為了聽他講座專門去了趟北京“追星”,回來以后就津津樂道俞敏洪被劫匪打了麻醉針,還好酒量大提前醒了的故事。
別人聽完都是好好學習,只有他聽完覺得酒量大果然有用,真不知道是太山東了還是太不山東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時下流行的知識直播無疑是傳統文化節目和線下講座的一種升級更新,受眾更廣,門檻更低。
以前你要定時定點在電視屏幕前蹲守,甚至像我朋友那樣坐火車才能看到的東西,現在打開手機就能隨時看到,甚至可以邊吃飯邊看。
這一次,從知識分享的角度來看,這種低成本的傳播方式何嘗不是一種“普惠”。
當年的文化節目和線下講座有多受歡迎,今天的知識直播理論上就可以有多火。
03
短平快的內容很吸引人,但不是一切。
人類對長的、深度的、需要思考的內容就是有天然需求的。
為什么一本牛逼的文學作品可以震撼人心,因為這就是人類本能的訴求。
無論生活多么疲憊,我們的內心深處,永遠會有一塊地方留給那些能帶來寧靜的東西。
哪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短暫幻想過成為一個詩人or作家呢?
這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源自靈魂深處的悸動。
或許從語文課上第一次學到“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開始,很多人就已經有了一個最基本的價值判斷。
有些東西是可以超越時間的,但那絕不會是錢或者其他急躁的東西。
能讓人慢得下來的內容,時間對它也會更包容。
04
關鍵是,這些知識直播其實是在替你好奇。
只要是看過余華的書的人,你好不好奇他在想什么,怎么能那么寫?
只要是讀過余秀華的句子的人,你好不好奇她句子背后的魔幻世界?
反正要是我,我肯定好奇死了,我只是沒機會去問。
而俞敏洪,乃至其他正在做知識直播的人,他們替我問了。
關鍵是,在滿足求知欲和好奇心這個問題上,知識直播的形式其實比傳統的電視節目或者線下講座更合適。
你看個電視,只能作為純粹的信息接收者,對于屏幕上專家講的內容,你或許產生了無數聯想和疑問,但你不可能穿透無線電波去電視臺找他們。
線下講座看似離得更近更有參與感,但實際上能有機會問出自己問題的觀眾也只有極少數幸運兒。而且在那種氛圍下人非常容易緊張,多半也無法組織好語言。
但知識直播不一樣,你真的可以隨時把自己的問題用彈幕發出來,和此刻正在天南海北圍觀的網友們探討,甚至直接得到你所好奇的那個人的回應。
就像俞敏洪與余華那場直播中,俞敏洪一直在根據網友彈幕,提醒攝像機注意多給余華鏡頭;
對談的后半段,也留了專門的時間回答彈幕問題。
在這個直播間里,你的問題可以隨時問出來,對方也可以隨時回答。
好奇心,不用等。
這種好奇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它能化解一切許多困難和煩悶,讓你在解開困惑的那一瞬間感到無比的滿足與暢快。
上課很累,但滿足好奇心很輕松。
讓我看教科書我五分鐘就困了,但打開各種百科看詞條,我能連看一百個頁面看幾個小時把電腦卡死。
因為我不是為了實現什么目的去看的,我只是單純的好奇,漫無邊際地、貪婪地攝取未知世界的信息。
那個時候我不浮躁,不焦慮,沒有急迫地要完成什么任務的壓力。
我只是想要知道問題背后的答案,那一刻才是知識真正展現魅力的神圣時刻——
是饕餮得到滿足,也是少年心生歡喜。
所有小孩都有過這樣的時期,只是被各種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的壓力,摧毀了曾經擁有過的那種自由自在的心態。
但當我們耐心地看完一場知識直播的時候,那種心態它好像又回來了。
我們仿佛穿梭了時光,回到小時候,重新變成那個沒有什么心事的孩子。
一把椅子一張桌,一本百科全書看一天。
僅僅是這樣,就已經很美好。
05
這些知識直播的價值,有時并不局限于內容本身。
它還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學習氛圍,甚至是一個療愈心靈的過程。
舉個例子,在對談中,俞敏洪經常會聽著聽著,自己開始做筆記,然后總結對方帶來的啟發。
而觀眾也會順著這種氛圍去學習,甚至也開始掏出紙筆記錄一些東西。
俞敏洪沒有主動去“教”觀眾,也沒有提出任何要求,但他總能讓觀眾“跟隨他學習”。
在抖音上,我們能看到許多在這個時代非常難得且有趣的場景——
俞敏洪的直播間里,成百上千萬用戶跟著他拿著小本本做筆記;
跨年夜的抖音直播間中,數百萬網友一起追更中科院科學演講。
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東西又不需要考試,他們為什么還這么認真?
很簡單,正因為生活不再只是為了考試,我們反而更需要學習了。
通過學習別人走過的路,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發,為自己的未來積蓄一點力量。
至于學到的東西能不能立刻派上用場,其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是即使離開了學校,離開了考試的要求,你依然保持著對學習的熱情和習慣。
這,就是意義本身。
俞敏洪還和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劉嘉對談過,在那一場直播里,劉嘉說:
現在的確是一個焦慮的時代,包括我在內,或多或少都有點焦慮。
為什么焦慮?
因為未來不定,所以當下難安。
但當你耐心地看完一場場知識直播,一點點去消化這些知識的時候,你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會得到很大的緩解。
未來可能是難以捉摸的,但現在看到的那些直播,收獲的那些知識,它們是確定性的。
這些踏實的感覺,何嘗不是對內心焦慮的一種治愈。
06
除了俞敏洪的“老俞閑話”,抖音上火起來的知識直播還有很多很多,幾乎不勝枚舉。
直播間里,莫言與江南、徐則臣圍案而坐,帶領網友們共同體驗一場奇妙故事會;
北大教授戴錦華對話《隱入塵煙》導演李睿珺,分享關于中國電影發展脈絡等問題的討論;
復旦哲學教授王德峰也在抖音開起了公開課,從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聊到藝術哲學。
你看,有這么多知識直播火了,怎么能說深度知識沒有市場?怎么能說人類天然厭惡學習?
人類當然是喜歡學習的,每個人從一出生起,就在學習和模仿。
從開口說話,到融入社會,再到獨自生活。
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段不斷學習的旅程。
你以為你是不喜歡學習,其實你只是不喜歡學習過程中的無聊。
但是不要緊,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去學不喜歡的東西。
可供選擇的知識已經太多太多,你只要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篩選出來就好了。
抖音是一個公平的內容競技場,它能夠包容所有類型的內容,也能夠給所有內容一個被看見的機會。
但能不能火,要看你本身夠不夠好看。
一個能火起來的知識直播,大概率是不會無聊的。
因為看過那些直播的幾百幾千萬人,已經幫你完成了篩選。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很簡單了——
去看,去聽。
去學習,去吸收。
能夠不帶任何功利心和得失心,身心愉悅地投入一場學習,這本身就是一種快樂。
唯其無用,方有大用。
作者:半佛仙人;公眾號:半佛仙人(ID:banfoSB);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hNmMdL9rtUN8jIdQ0HqBQ
本文由 @半佛仙人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你怎么開始水文章了,差評
半佛老師表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