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們的第一桶金,卒于數字藏品
元宇宙概念興起,數字藏品的熱度也不斷增加,然而在這場沒有人真正理解的NFT,卻仍然有無數的人投身其中,并且也有不少人已經嘗到了數字藏品的甜頭 ,除了大學生,甚至還有小學生。
炒鞋、炒盲盒、炒茅臺……大部分圈內人都知道,購買這些東西的人往往看重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溢價。
但如今,許多人已經將投機、炒作的錨點從具體的物品轉向更虛無縹緲的數字藏品。
自2021年元宇宙概念橫空出世以后,數字藏品等依托著區塊鏈技術發展起來代幣衍生品也開始走入大眾視野。
今年4月1日,周杰倫在INS上發布消息,稱朋友送給自己的數字藏品“無聊猿”被盜了,根據盜竊者后續在交易平臺轉手的成交額來看,該藏品的價值超過300萬元人民幣。
一張數碼圖片被賣出天價外界嘩然,可在NFT玩家的世界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
所謂“NFT”(Non-Fungible Toke),即“非同質化代幣”,指購買者對于藏品的所有權憑證,數字藝術收藏領域最為多見。
昔日博物館里只能遠觀的殿堂級文物,現在只需要19.9就可以把它的高清數碼版帶回家,還有專屬的獨一無二數字鏈,從現在到未來,從地球到宇宙,它只屬于你。
被社會毒打多年的中年人對這種高價買像素的行為或許嗤之以鼻,但以00后為代表的Z世代可是玩兒的風生水起。
盡管數字藏品被賦予了虛擬藝術品的意義,不過絕大部分NFT玩家們并非為了藝術價值,僅僅是為了盈利而來。
本期顯微故事,我們找到了三位深度參與過數字藏品交易的玩家,他們分別是85后、95后和05后,他們之中:
有人以投機為生,一眼看透這場賽跑游戲;有人剛上大學,兩個月就掙了5萬多;還有小學生,僅僅是隨手涂鴉就被賣出高價。
所有人都在爭論數字藏品是泡沫還是高價值時,在沒人能懂的NFT里,大家對這場賺錢的接力游戲熱情反而越來越高。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一、“玩了兩個月,小賺一萬多元”
現在平臺直接被封,沒舍得賣的直接歸零
小凡23歲 在校大學生
我是今年2月份才接觸上NFT的,如今玩兒了兩個多月,中間收入起起伏伏,最高的時候賺了五萬多,現在已經虧到了盈余一萬塊。
這兩個月來的經歷可以用過山車來形容了,我每天為它癡迷,隨時掏出手機就想看看行情,要么就各地數字藏品APP輪番刷一遍,看有沒有什么新上的。
不知不覺,我已NFT成癮。
最開始我壓根沒把它當回事,當時我所在的羊毛群的群主不知從哪里來的消息,讓我們全部關注了一個小程序進行首發藏品的抽簽,抽中了可以獲得購買的資格。
買到立馬轉手就能高價賣錢,按照規矩,我們成功賣掉之后按照約定比例需分紅給群主做“消息費”。
我平常喜歡打籃球,對球鞋關注很多,一聽到抽簽、首發什么的,便知道這是熟悉的饑餓營銷套路。
但是當我打開界面,看到一張卡通圖片標價39.9元時還是傻了眼,為啥要買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圖片,群主說,這是唯一的、加密的數字藏品,會生成永久編碼,永遠屬于你。
我覺得不靠譜,我截圖一張它不就也屬于我了嘛?群里有人解釋,唯一代表著稀缺,也代表著升值,“何況才39.9,損失也不大,沖就對了”。
考慮到群主為人實在,上學這一兩年,跟著人家搶茅臺、搶手機也有了養活自己的生活費,我便入手了。
限量一萬份的圖片被瞬間一搶而空,再點進二級市場發現已經是不同編碼圖片的賣家出價了。我眼睜睜、活生生看到一張圖片,前后不到2小時,就漲了超過300元。
這之前我沒財可理,更沒有任何投資經驗,不懂什么期貨基金,只相信眼前見到的。小玩兒兩三把過后我正式得出了結論:看來這玩意兒真的能掙錢。
圖 | 某平臺的數字藏品
于是我頭也不回地扎了進去,想要掙更多。一個接著一個,我關注了一大片的小程序、公眾號。為了提升中簽率,我還把家人朋友的手機號全部拿過來注冊賬號,也混跡于幾十個消息群打聽各種大哥發的內部。
我每天看人家推文最近又要出什么新品,拿筆記本抄下來定下鬧鐘去搶,比我上學時搶學修課可積極多了,畢竟只要買到就能賺到。
至于其中到底是誰在買,買來做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賺得最多的一次是一個西裝動物系列的藏品,買它平臺還加贈了優先購買其他藏品的特權,俗稱有“賦能”,因為自帶價值,后面幾天動物卡瘋漲,我以99的價格原價抽簽買入,不到一個禮拜就賣了6700元,一筆就掙了超過5000塊。
這筆錢是我爸一個月的工資,也是我一個學年的學費。
當時我暢想,要是再買十張,豈不是可以買個摩托了——不過我并沒有把錢拿出來攢摩托,而是瘋狂投入,搶更多的藏品希望能復制前面的奇跡。
后來的藏品大多不溫不火,但也多是掙的。掙多掙少的區別,多則上千,小則一二百。兩個多月我已經從幾十塊入門的“小白”到了有五萬多盈利的“小神”。
我從來沒見過這么多錢,如今感覺錢不是錢,就是一串數字了。
我的野心也慢慢膨脹,為了多掙點錢甚至買了兩臺手機一起搶,還不惜花上千的高價進各種黃牛群。
我給自己定下目標,保持著每天都至少交易10品的節奏,希望能早日突破盈余十萬大關。不過后來我也不知為何就開始虧了。
很多從一手賣家手里搶來的東西不到三天就冷了;有些看著漲,我買了,買了就降價,降價了就割肉,割了又漲,很是邪門。
還有一些更慘的,降價也沒人買,徹底砸手里頭了。我損失最大的一筆是一個國風的虛擬人物藏品。
當時這個圈子里很看好各種復古國潮IP,當時我聽了一個大哥的消息,捂住了還會繼續漲,狠心在二級市場上花了4000多高價買到,準備等著它價格坐上火箭往上竄。結果我忙著顧買買買其他沒顧上出售,再看的時候已經沒人玩兒了。
前幾天我登錄一個常用的小程序交易平臺,頁面顯示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已經被查封,我內心一涼,里面還有我準備出售的2個精品。
圖 | 先前TT數藏爆出CEO挪用資金導致平臺無法運營的新聞
昨天有人開價1000多元一張我沒舍得賣,現在我腸子都悔青了。怕更多意外發生,我趕緊把剩下的該賣的賣,早日兌現。
一通盤點數算,沒夜沒夜忙活了兩個多月,掙了一萬多,離目標相去甚遠。
我只好安慰自己,至少還是賺的,看了最近幣圈大跌導致數字藏品也斷崖腰斬的新聞,我想想都后怕,幸虧自己跑得快。
二、“A股倒是真的,但它讓你賺錢了嗎?”
數字藏品是騙局,但我愿意“上套”
李平37歲 股齡18年
我從上大學開始就炒股了,炒到現在除了股齡增加,賬面上的錢是一毛也沒有多。我要是老了,這么多年來我在大A市場上經歷過的風雨可以寫成一本回憶錄,就叫《我在人間當韭菜的日子》。
從小我體質就很差,男孩子們熱衷的運動我一樣不擅長。為了能在同學們中裝一把,我另辟蹊徑開始研究金融。證券、期貨、基金、保險、銀行,我考了一大堆沒用的證書,畢業后還去證券公司上了幾天班,但學到的都是皮毛。
2010年左右,我認識了一個專門以交易為生的大神,他專業研究各種套利機會,帶了我一把,我從此走上了投機之路。
可轉債、期權、分級基金,只要能掙到錢我就玩兒,后來也越來越感興趣,家里金融類的書籍占滿了整個書柜。
2014年比特幣在中國流行,我就開始玩兒,還有挖礦機、蝴蝶機,都是專門從美國花重金郵回來的,當時送快遞的不認識英文都沒給我送到。
最多的時候我擁有0.1個幣,沒拿住稍微漲了點給賣了。礦機也因為后來上班都送人了,要是有這后眼,現在早不知發了多少財了。
數字藏品這個概念是我從小舅嘴里聽來的,他是00后,定投一些基金什么的會來問我的意見。他當時一提到數字藏品,我就知道是個擊鼓傳花的投機游戲,誰跑得快誰掙錢。
這在金融歷史上不要太多,荷蘭的郁金香、東北的蘭花熱都是這樣,依托著某個概念大家開始瘋狂炒,等過一段時間市場冷靜了,最后高價占位的那個人負責買單。
了解是了解,但聽說有套利機會時候我還是不免多看了兩眼。不看不知道,原來國內的幾大互聯網巨頭也都下場,更不要說不少熱門資本加持的小公司,各種明星、潮人都在千金一置地玩兒,一個像素能被包裝成國寶,百花爭鳴的場面比當年的P2P還繁榮。
圖 | 有些平臺掛著數字藏品交易的由頭進行其他交易
看了沒一會兒,我就發現了其中貓膩:脫胎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藏品,按理說加密應該在公有鏈上生成的代碼且任何人不能串改,怎么搞了半天,不同的平臺還有不同的編碼方式。
所謂的唯一鏈,也區塊鏈瀏覽器上也查不到。原來幾個大巨頭都是自己的APP小程序,自己的圈子關門熱鬧,不過是流量大一點罷了,和真正的OPEN SEA(公海)相差甚遠。
在知乎上我還瀏覽到了被封殺的玩家,講述自己“轉贈”(文字游戲:多數平臺不允許交易,但可以接受轉贈,有些人找中間商買賣)了幾枚國寶動作還未完成,賬戶就被凍結驅趕的辛酸經歷。
一種平臺獨裁的意味襲來,我預感數字藏品不會撐過太久,不過這時我聽到了一個前輩也下場了,他的朋友已經賺了小1000萬!好奇心驅使之下,我忍不住點開一個平臺注冊了賬號小玩兒一把。
和打新不同,數字藏品需要關注的信息太多了,幾點鐘搶都需要手速。還有什么搶購、抽簽、空投、轉發……花里胡哨得很復雜。
截止到目前,我只搶到過2枚藏品,一個是星座類型的系列圖,另一個則是個抽象畫,完全看不懂。等到兩個漲到1000就賣了,純粹是為了玩兒樂。
后來我老婆知道了就說我,“知道是騙局你還趕著上套”。她本來是讓我勸她弟不要陷進去,沒想到我也下場了。
我安慰她想開點,沒多少錢就耍一下:“大A倒是真的,可它賺錢嗎?再說了,早點吃虧總好過一把年紀了再吃虧?!?/p>
三、隨手涂鴉就賣出了1250元
“媽媽說,他們會把我的作品打印出來,款項捐贈給公益項目”
kathy 13歲小學生 NFT簽約作者
我喜歡玩兒電子產品,研究一些好玩兒的APP。爸媽見我愿意學習算是好事,對我也從不阻攔。
有一天媽媽問我知不知道拍賣活動,我說我不知道。她說如果我的作品有機會拍賣我高不高興,我點了點頭。接著,她給我科普,藝術家們會把自己的作品放到拍賣行,有人欣賞就會拍出高價。
我不敢相信,我也會有機會可以成為小小藝術家,就央求媽媽趕緊帶我去拍賣。
后來我才知道媽媽說的是網上拍賣。
媽媽有個朋友開公司,最近在做數字藏品公益拍賣活動,她想借機讓我參與體驗一下。
圖 | 某平臺的數字藏品
叔叔很樂意答應了,不過需要我簽約成為他們平臺的藝術家,才能上線作品,所有籌款聽說會用來建設偏遠地區的美術事業。
我聽完得意洋洋,藝術家支持公益事業,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兒居然能發生在我身上。
媽媽幫我完成注冊手續后,我精挑細選了一張夜的星空圖案,并寫上了它的介紹“向往漫天繁星的夜晚”,正式上傳進了后臺,后面的事我們就不需要負責了——應該是上鏈了兒童NFT作品專區。
同期上鏈的還有很多孩子的作品。他們年紀大多和我差不多,最小的只有6歲。作品風格各異,兒童油畫、水彩、漫畫、國畫,什么類型的都有。
開拍前媽媽陪我一起瀏覽,問我的心里估價是多少。我一點兒也沒底,想著賣100元頂天了。
媽媽則神秘一笑,說環顧了一圈覺得還是我的最特別的,因為只有我是用電腦畫的,算是“高科技”,肯定能賣個高價。
按照規則,3小時內玩家有意向者輪流出價,價高著得。所有作品一元起拍,那一天我很緊張,很怕自己的作品沒人買。
我在后臺緊緊盯著不同買家的競購信息,看著帶星號的買家價輪流滾動,很快就超過了我的心理預期100元,150、200、350、400、500……價格一路飛漲,還剩不到20分鐘時已經停在了1200元。
最后作品以1250元成交。說實話這幅畫我并沒有畫很久,我也根本不知道什么版權出讓、上鏈抽成、區域鏈等復雜名詞。
我問我媽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反正到了最后,我的作品被遠方的好心人以高價買入。我問媽媽他會打印出來掛在自己家欣賞嗎?
媽媽鼓勵我肯定會,還是那句話:我使用的高科技,還畫得那么好。
作者:劉小云,編輯:卓然
來源公眾號: 顯微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顯微故事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希望我不是擊鼓傳花最后一棒
早點吃虧總好過一把年紀了再吃虧,我也是這樣想的
擊鼓傳花說的一點沒錯,最后那一段看起來可真是諷刺
“現在平臺直接被封,沒舍得賣的直接歸零”這也太慘了吧,平臺也不賠償一點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