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對低代碼的爭論可以停止了
自2020年低代碼盛行以來,關于低代碼軟件開發新模式的爭議一直存在,如今關于低代碼的爭議可以停止了,為什么這么說?作者對低代碼進行了探討,一起來看看基于低代碼趨勢下的一些思考。
從2020年低代碼盛行以來,圍繞這種新的軟件開發模式的爭議就從來沒有停下過。
主流的聲音認為,低代碼理論上存在的開發門檻低、易用性等特點,能夠滿足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大量的軟件開發需求,這也是低代碼迅速成為to B風口的一個關鍵因素。
但持相反論調的人則聲稱,低代碼是“新瓶裝舊酒”,他們質疑低代碼是偽需求,同時認為低代碼平臺暗藏巨大的變革成本。
2021年上半年,一篇名為《“行業毒瘤”低代碼》的文章,將質疑的聲音放大到了最高,但很快,低代碼廠商親自下場以一篇《低代碼不是行業毒瘤,你才是!》予以回應。
在一個新生行業或者新鮮的概念出現初期,爭論和質疑必不可少,關鍵在于,伴隨著爭議的是這個賽道的沒落還是跌撞前行。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低代碼屬于后一種。
一、市場才是檢驗分歧的最好標準
前段時間,Mendix公司發布的一份針對中國IT專業人士的低代碼行業調研報告顯示:85%的中國IT決策者認為,低代碼是一項其所在企業機構不容錯過的趨勢。
細分來看,85%的IT專業人士認為,企業對應用/軟件的需求正在增加;93%的專業IT人士認同,其所在企業的軟件開發速度將加快;86%的IT專業人士表示,對開發人員的需求已經達到了白熱化。
這是不是意味著,關于低代碼的種種爭議,應該消失了?
相對客觀的答案應該是,一部分討論是時候結束了,比如低代碼過去一年的行業進展,至少說明了它不是“偽需求”。
通過對過去一年低代碼產業的觀察,市值榜認為,重要的特點有以下三個:
第一,市場規模還在擴張,市場情緒依舊高漲。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低代碼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7.5億元,增速為72.4%,其預計未來4年行業復合增速將達到44.1%,到2025年,中國低代碼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18.4億元。
再從全球范圍看,低代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Gartner的預測中,到2025年,全球將有70%的新應用將由低代碼/無代碼技術完成開發。
在可觀的成長性面前,低代碼賽道也迎來了投融資熱潮。
截至今年7月,低代碼市場共發生74起投融資事件,其中億元以上融資18起。從融資輪次來看,2021年C輪以前的融資占比為83.8%,相比2016年上升了33.3%,初創企業的投融資熱度仍然保持高漲。
第二,互聯網大廠商加速布局低代碼,且加快產品迭代。
入局的互聯網大廠商主要是公有云廠商,他們在切入低代碼這條賽道時,更多的是搭建低代碼開發平臺,集成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和開發者,讓他們在平臺上搭建SaaS應用,完善云應用生態圈。
目前,全球范圍內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谷歌云、AWS、微軟等,都推出了自家的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平臺,比如釘釘的宜搭、騰訊云的微搭、華為云的AppCube。
當然,具體到布局路徑和進度,廠商之間有所不同,不過相同的一點是,各家都將低代碼開發,作為PaaS平臺建設的重要一環。
第三,低代碼落地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
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步一步來的,這就意味著,低代碼的應用場景、深入程度,會隨著全行業客戶數字化的推進而不斷豐富和縱深。
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越深,低代碼的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廣,在這個過程中,產品技術會進一步積累,客戶在需求側的認知也會進一步提升,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低代碼滲透率的持續走高,這是行業趨勢使然。
二、從兩個積弊中產生的風口
客觀來看,低代碼的出現及風口的形成,迎合了中國軟件產業的兩個矛盾:
第一個矛盾,數字化轉型的大趨勢下,傳統IT業務人員的增長,難以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在系統新建、二次開發和運維方面的需求了,IT人才尤其是高級IT人才,出現了缺口;
第二個矛盾,傳統的軟件開發模式,難以再跟上企業IT系統的更新頻率和業務創新的速度了,冗長的軟件開發時間會損耗企業大量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降低系統的開發效率;
由此,討論低代碼的價值,首先要看能否解決以上兩個需求。
我們在上文提到,低代碼有門檻低、易用性高的特點,適用人群也擴展到了更貼近業務的一線人員。在這一基礎上,企業客觀上不再需要所有的系統搭建都依靠IT人員來做。
舉個例子,廣東肇慶有一家生產手機鋰電池的技術公司風華新能源,是中興、傳音、康佳背后的供應商,這家公司的規模比較大,目前有2500名員工,在肇慶、深圳、印度擁有7個廠區,2021年的營收規模達到9億元。
2019年公司成立了專門的信息部門后,借助低代碼開發,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數字化工具,既能支持在線辦公,也能夠適用于生產領域:
公司7個人在有限的預算下,在釘釘上借助低代碼開發平臺氚云開發上線了435個微應用,構建了從研發、生產到供應鏈以及銷售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關鍵在于,這7個人的團隊中,只有1個人懂代碼,其余6人都是半路出家,主力操盤手還是一名文科生。
再比如,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內部現在有近500個人都在釘釘上進行低代碼開發,但有超過90%都是業務的一線人員。
最開始公司其實并沒有想到通過低代碼來開發數智化系統,有一位高級工程師還自學了Python、Java、JS等編程語言,但后來發現,車間數字化需求的爆發式增長下,越來越多零散、個性化的數字化需求出現了,而全代碼開發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
這種背景下,反倒是低代碼的開發模式,幫助公司將需求與自主開發實現了深度融合,打造出來了可持續性的、緊跟變化的IT服務能力。
結合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低代碼開發的方式,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中,其實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
當一線的業務人員也能夠通過低代碼,定制開發出更貼近需求的微應用,一方面降低了企業對IT人員的依賴;另一方面,也能夠將專業的工程師從簡單重復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專注復雜業務邏輯。
低代碼輕、快、易上手的特征之下,也能夠快速滿足業務部門的個性化需求,不僅能在業務上實現效率提升,也利于企業在組織流程上做出效率優化。
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出現了:低代碼是否能提供普惠的價值,即適合各種體量的企業使用?
低代碼行業有個明顯的特征,過去幾年快速發展的階段,在客戶結構上,中小型客戶在數量上占據主要部分,但大型客戶為低代碼廠商帶來的營收卻占據一半以上。
能否深入到各行各業,幫助到各種體量的企業實現更好地數字化轉型,取決于低代碼平臺能提供的服務有多深。
三、基于低代碼趨勢的幾點探討
再從推動低代碼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看,有兩個驅動力尤為重要。
第一,云計算的加速普及,加大推動了全行業基礎設施的上云進展;
第二,疫情影響下,迸發了廣泛的數字化服務需求,加速了企業數字化的變革歷程。
我們看到,在這兩種外部的推動力,以及上文中所提到的基于解決企業數字化需求的、“降本增效”的內在驅動力下,低代碼產業實現了高速發展,也出現了路徑差異:
- SaaS廠商:與自身SaaS產品強耦合,圍繞SaaS應用場景進行底層開發模塊的滲透,以中小型客戶為主;
- 傳統軟件廠商:基于老客戶應用場景進行低代碼形式的產品拓展,以中大型企業為主;
- 大數據類廠商:基于數據分析和數據可視化進行低代碼平臺的開發,數據采集、治理、分析能力較強;
- 平臺廠商:一種是依靠自身生態做低代碼產品,另一種則是搭建低代碼聚合平臺,集成多家低代碼廠商,提供多元化產品。
其中,未來趨勢性最強、想象力也最高的,是平臺廠商。
以釘釘為例,年初的2022年發布會上,釘釘首次公開對外明確了一點——釘釘只做一件事,全面PaaS化。而所謂的“低代碼革命”,可以看作是釘釘PaaS化的前奏。
接下來的5月,釘釘推出低代碼聚合平臺釘釘搭;10月,釘釘聯合8家主流低代碼廠商,成立了業界首個低代碼聯盟。而到了2022年,圍繞釘釘的低代碼定制交付服務商數量開始快速增長。
這意味著,釘釘已經形成了平臺+廠商+服務商的“低代碼生態圈”。
截至今年3月31日,釘釘上的生態伙伴總數超過4000家,其中包括ISV生態伙伴、硬件生態伙伴、服務商、咨詢生態和交付生態伙伴。在釘釘上開發的應用數超過350萬個,其中大部分是低代碼應用,而60%至-70%的低代碼應用是由基層業務人員開發的。
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這種“平臺+廠商+服務商”的生態模式,有利于進一步放大和深化低代碼價值。
因為聚合后,平臺生態能夠通過統一服務標準、積累數據資產,再加上低代碼廠商能不斷與底座進行深度融合,更利于在產品能力和產品體驗上進行優化。
還有一點,基于生態內豐富的合作伙伴,更容易完成經驗的累積,有利于擴大低代碼在垂直解決方案與場景融合上向更專業化、更深入的方向邁進。
對應到應用側,便是能夠推動下游應用場景及領域的進一步延伸:
一方面,低代碼會不斷從中小企業的個性化場景、中大型企業的創新應用場景、中長尾場景,向中大型企業的核心業務系統滲透,這是由需求側的認知提升和低代碼應用、服務的完善度來共同決定的;
另一方面,低代碼將進一步加深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滲透,加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
由此,低代碼的普惠價值有機會更大地釋放出來,助力千行百業加速數字化轉型。
但是我們也要理性看到,低代碼并不是萬能的。
釘釘總裁葉軍此前曾公開提及,行業所有to B軟件的通病在于低頻。低代碼更多是在解決應用大量創建的問題,并不能解決應用被高頻使用和應用之間互相連接的問題。
這種現狀下,釘釘又提出了要做BPaaS,發布了酷應用,讓業務流程能以卡片的形式在群聊中完成和被轉發。
也就是說,讓過去低頻的業務應用被高頻使用,用數據和連接器,讓應用和應用之間能夠鏈接,實現數據的價值最大化。
我們看到,以釘釘為代表的中國協同和應用開發平臺在低代碼上的探索,其實已經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國低代碼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低代碼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融合、低代碼產品與應用的進一步融合、低代碼生態的進一步融合。
四、結語
在那篇回應低代碼是“毒瘤”論的文章中,明道云的創始人任向輝寫下了這么一段話:
“我希望(低代碼)這個風口快點過去……只有風口過去,APaaS才能真正主流化,傳統用戶開始采納,產品變得更加成熟,紛爭變得沒有意義,這是IT行業幾十年來不變的節奏?!?/p>
這個觀點不難理解,因為風口過熱容易催生泡沫,套用“Gartner技術炒作曲線”,任何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及發展,都會同時受到市場情緒和技術、商業這兩個驅動力的影響,只不過在早期往往是前者主導,后期才是技術和商業主導。
中國低代碼行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也就意味著,市場情緒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外界的判斷,比如吹起過大的泡泡,或者是輪番質疑。
這也是近幾年低代碼行業不斷被質疑的原因之一。
但隨著市場不斷走向理性,再加上主流玩家的推動,比如釘釘過去幾年一直在做的事情,行業最終會呈現出最真實的面貌。
變化可能不會那么快就發生,但到了某個臨界點,迎來的就可能是一場意料之中的爆發。
參考文獻:
[1]《2021年中國低代碼行業短報告》,頭豹研究院;
[2]《不啻微芒,造炬成陽:中國低代碼行業研究報告》,艾瑞咨詢;
[3]《2021年低代碼現狀報告(中國)》,Mendix;
[4]《化繁為簡:低代碼行業研究報告》,艾瑞咨詢
作者:祝彰;編輯:趙元
來源公眾號: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資本與商業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市值榜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文章很精彩
棒
值得學習
!
寫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