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賺錢,“二舅”不是肖申克,下一份救贖靠“洗臉”

1 評論 3224 瀏覽 2 收藏 15 分鐘

時隔近兩個月,B站UP主“衣戈猜想”再次發布了一條關于“二舅”的視頻,這讓當初那個治愈“精神內耗”的“二舅”又一次被人們想起。只不過這次的熱度沒有之前高了,那么,下一個“二舅”,又會是誰呢?

時隔近兩個月,誰還記得“二舅”?

9月20日,B站UP主“衣戈猜想”(以下簡稱“衣戈”)再次發布一條長達39分鐘的視頻,回應了關于“二舅”視頻的諸多質疑。

在視頻中,衣戈表示,視頻發布至今,“衣戈猜想”賬號的粉絲從90萬漲至250多萬,廣告報價也已翻倍。截至發稿前,《二舅》視頻的播放量達到超過4400萬。

同時,《二舅》視頻僅通過點擊量獲得收益,并未通過其他商業途徑變現。

可二舅這個事件,終究讓衣戈實現了破圈。

只是2個月時間,“二舅”最終繼續存在于衣戈的世界里,和其他人再無關系。

或許,沒人能簡單描述出“二舅”突然成了爆款的原因;就和此前的《漠河舞廳》、張同學等諸多現象級網紅一樣。

可人家就是這么一夜之間紅了。

01 誰是二舅?真不是肖申克

UP主“衣戈猜想”自己一開始都認為這只是一個10萬+的視頻,比起自己此前的千萬點擊視頻來說,算不得什么,而且還可能掉粉。

此前,“衣戈猜想”一直在嗶哩嗶哩(俗稱B站)上做科普視頻,主要是歷史類的,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顯然和自己現有的100多萬粉絲期待無關。

然而,或許太過差異了,反而讓“二舅”成了億級流量的全網當紅炸子雞,以能治愈精神內耗為名。

其實,沒什么療效,一個同時在網絡上流傳的特能說明問題:二舅剛治好我的精神內耗,又被朋友圈炫富的官二代周公子打回原形。

那么,這個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以下簡稱為“《二舅》”)到底說了什么?

《二舅》視頻全片11分鐘,作者用緩緩的語速,講述得了“衣戈猜想”農村的二舅苦難卻飽滿的一生。

學業優秀,被稱為天才少年的二舅,初中時因赤腳醫生誤診,左腿落下殘疾。他不愿再回學校,躺床上瘋狂看了一年醫書,無果,又在天井呆坐觀了一年天空,“像一只大號的青蛙”。但在消沉過后,他最終用三天“看”會了木匠工藝。

自此做起木匠,承包了全村的活兒。除了智能手機、汽車、電腦這三樣,他能修好“村子里一切有的東西”。

視頻下方的熱評中,有人說,這是視頻版《活著》;

有人說,二舅倔強的昂頭生活著,照亮當下迷茫的大多數;

還有人說,這就是真實的平凡,卻有著觸動人心的力量……

似乎誠如斯言,真的很治愈。正如“衣戈猜想”在視頻末尾的畫外音說的那樣:都說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爛牌。二舅這把爛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掙扎與困難中表現出來的莊敬自強,令人心生敬意。“二舅的床下有一個幾十年前的筆記本,筆記本的第一頁是他摘抄的一句話: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是的,這條人生路最后通向的一定是勝利?!?/p>

突然,有了一種平民版《基督山伯爵》的既視感,就和這本名著最后那句一樣治愈和勵志:人類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這四個字里“等待”和“希望”。

只是,二舅沒有肖申克的救贖,他平凡地活著,并快樂陽光,沒有變成超人。

沒有逆襲、沒有逆來順受,才是平凡人能找到的消除精神內耗的正確姿勢。

02 有一種真實,叫淚流滿面

人,最容易被什么打動?

真實。

《二舅》更像1980年代紅火一時的紀實文學,但并不是。

視頻火了以后,面對是否文學化、藝術化和戲劇化的質疑,作者的回應是:每一個字都是真實的,事實上我還刪改了一些聽上去更具有傳奇性色彩的東西,因為我不想搞得過于“一驚一乍”了。

這本質上和前兩年在自媒體中流行、卻最終被標題黨和算法擠出內容圈的非虛構敘事一脈相承,只是變成了網民更容易接受的視頻承載。

或許,這和當年央視的《東方時空》有著太多的相似,除了拍攝水平業余一點外,“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卻有模有樣到一模一樣。

為何如此常見且當下不受待見的內容,火了呢?真的是治療精神內耗嗎?

誠如作者自己說的那般,精神內耗這四個字,本就是為了蹭流量而加上去的,原本片名就是《我的二舅》。

換成后者,或許就稀疏平常了。

但這也只是十萬、百萬流量的熱度,不足以成就億級流量、一網情深。

差異化,才是焦點。正如拉面哥、張同學以及更多反映農村真實一面的網紅一夜爆紅一般,非虛構敘事的題材很重要:一要能共情,二要有傳奇,三要不遠不近。

共情好理解,能夠激發平凡人對故事里的真人真事的感情共鳴。這樣的故事很多,許多紀錄片導演擅長的就是在真人真事中激發淚點。

但這不夠,此處必須有點傳奇,但不能太離譜。

無數人都有二舅,可二舅大多太平凡,和自己一樣:上學、上班、上房揭瓦,和上流社會無緣,最終只是成為被上墳的對象。

“衣戈猜想”的二舅就帶有了一些傳奇色彩和強烈的對比度:天才兒童和輟學的殘疾人,村里的小木匠和一切都能修的能人,終身未娶和收養孤兒,以及66歲的自己照顧88歲母親變成6688組合的生活真相。

這樣的強對比度,使得二舅變得不可復制,比起《東方時空》里面目經歷略顯平凡的那些老百姓故事更有嚼頭,更比主攻家長里短如湖南臺《尋情記》里的一地雞毛更讓人覺得舒坦。

但此刻還需要第三點,才能成就一切。

03 你沒住在村里,但不太遠

新聞學講求接近性原則,這個接近可以是地接(如同城)、可以是領域接(如漫畫家),也或許是經歷接(如老三屆),但在非虛構敘事里卻未必如此。

昔日的許多非虛構敘事如紀錄片,過度聚焦城里人,而無論電視、報紙還是網絡時代,最初一批為這些內容做二次傳播的人,大多也是城里人。

“精神內耗”,無疑切中了當下大多數城市人的痛點,也恰恰說明了這一次傳播中,作為二傳手的群體特征:快節奏的焦慮城市人,太渴望有一種力量來治愈自己,哪怕暫時逃離一下。

可城里人憑什么“手動”去傳播呢?

“太熟了、所以下不去手!”這么個和感情有關的句式,在傳播中往往也有用:這些故事自己或朋友都有親歷,也就沒了味道,因為可能發生在身邊。

那么跳脫得遠一點呢?

去記錄遙遠的地方的旅途和異域風情種的人和事,和探索、發現頻道一樣?

那時候又太遠了,只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同樣沒有共情,只是稀奇。

不遠不近,知道但不知所以然的農村生活,就成為了特別容易引爆非虛構敘事成網絡熱點的地方。

當然,類似《山鄉巨變》這樣宏大敘事,太主流、在新聞里爛大街的內容,不在此列。

這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個流量密碼,也是多年不漲價的拉面哥、不用濾鏡真實記錄生活的張同學和二舅之所以爆火的原因,不遠不近剛剛好,有點傳奇但不離譜,才能讓凡人共情和傳播。

你沒住在村里,你想象的村里的一切,和視頻里的大不同,稀奇但并非不可觸及,看了視頻也能達成一種沉浸感,似乎也就此完成了在村里生活過的成就。

至少不用如老三屆那般上山下鄉、戰天斗地,身體輕松、心態繃不住了。

04 誰,會成為下一個“二舅”

二舅的走紅,會帶來一系列的變化,盡管對于鏡頭前的二舅而言,生活不會有太多變化。

誠如創作者自己的勸寓:我以前看過山東的大衣哥和拉面哥,尤其是拉面哥從全網爆火,然后他們村整個鄉鎮被圍堵得水泄不通,沒一個月的時間所有人都走了,一地雞毛。所以我不想讓任何人找到二舅,就希望他安安靜靜的。

但對于互聯網來說,一個二舅的高光時刻,很難超過30天,瞬間的感動很容易消退,但二舅帶來的啟發,卻可能被看作是新的風口。

在大量焦慮內容、雞湯文學與假性治愈功能作品的包圍中,已經審美疲勞到藥石無效的當代人,需要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但不用象王小波那般特立獨行。

給城里人“補鈣”,會成為非虛構敘事的一大走勢,只不過確實不會變成讓“二舅”們聲嘶力竭地在直播間里叫賣農副產品那樣。

此前,張同學實踐過,談不上成功,還會掉粉。

非虛構敘事會由此走出此前的牢籠嗎?

也不會。

作為一個現象,二舅不可復制,非虛構敘事盡管可以找到更多能產生共情的人和事,但這樣的治愈方式很容易出現抗藥性,最終變成一地雞毛的悲情展示。

好吧,知音體這樣的東西,或許會成為部分有著深度流量焦慮和精神內耗的自媒體人,在非虛構敘事大旗下走向的最終結果。

誰,會成為下一個“二舅”!

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答案,因為不會有下一個了。

倒是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傳播學意義下的可能:反流量操作,用差異化的方式達成一種爆發。

可這樣的概率太低,就如人人都覺得文藝片才是一種極致的美,王家衛的作品更具有傳世價值,可人們和流量的最終選擇還是斯皮爾伯格和邁克爾貝的爆米花。

盡管許多人都喜歡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但那句“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只是一個美好景愿,就如作者海子本人的最終結局一般,沒有那么田園詩一般的美好。

治好精神內耗的藥方,永遠都是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故事去勵志與共情,甚至于宣稱被二舅三天治好精神內耗的“衣戈猜想”,在此后的內容創作中,也將不可避免的焦慮。

高處不勝寒,去過一個巔峰,就可能再也爬不上去了!這才是大多數真實故事的結局。

不過,樂觀如二舅,總歸還是會成為一個縮影,他沒治愈任何人,但他自己從沒有過精神內耗,所以不需要治愈罷了。

這才是一個在生活重壓下堅韌的凡人應有的狀態,不是一個臉譜化的人,不是一個活給別人看的人,更不是一個需要救贖的人,這才是“這個故事最美好的結尾”!

洗掉臉譜,洗臉直面世界,救贖也好、治愈內耗也罷,都會是清風徐來,也會是下一個新“二舅”爆款的起點。

專欄作家
張書樂,微信公眾號:zsl1397339981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產業評論人。

本文由@張書樂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一個人最關心地永遠是自己的故事,講好老百姓的故事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歡迎。

    來自甘肅 回復